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首次垂帘

 

 
  载垣等谋逆叛国之案已破,且对其施行了严厉的刑罚,这使得慈禧之位更加巩固,她已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最高统治者。(政治上而言,东太后可以忽略不计,因其对政事几乎毫无兴趣。)
  慈禧垂帘听政之初,极为谨慎,并没有公开独揽大权。而是对政事事事留意,以学习其中管理之道。同时,慈禧亦善于把握每次机会,以赢得各高官大臣的衷心辅助。因此,于此期间的所有谕旨皆以皇帝名义下达,慈禧此时的权力尚不如光绪帝秉政,太后撤帘之时。慈禧首次垂帘(1861年—1873年即同治元年至同治十二年)可说是其尝试性阶段,她初尝权力之果,然又避免权力外漏。二次垂帘(1875年—1889年即光绪元年至光绪十五年),太后之名间或出现于谕旨之中,她控制了所有官员的任免权,凡赏罚用人之事,皆由太后做主。慈禧太后恩威并施,以赢得大臣们的爱戴和威信。光绪帝未成年时,太后不垂帘而是训政,因光绪帝由太后挑选并立其为帝。而同治帝则是由咸丰帝遗诏指明所立。三次垂帘(1898年—190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四年)期间,严格来讲,慈禧已不仅仅是垂帘听政,实际上已然取代了皇帝。此时,慈禧之位已十分稳固,她对权力的迷恋已充分显现出来,日日登大殿召见群臣,慈禧高坐龙椅,皇帝则如傀儡一般侍坐一侧,久而久之,慈禧(亦称老佛爷)便成为群臣心中之真正的统治者。
  太后秉政伊始,便知女性主权有违中国之古训。历史上最著名的女皇029第四章 首 次 垂 帘武则天被后人认为是逆谋篡位;为汉朝盛世立下汗马功劳的吕后仍不被后人所爱戴。慈禧读书甚多,熟悉历史,深知以往太后当国揽政往往会被恣意贪权,然其宁愿重蹈覆辙,毅然踏上这条不归之路。谋逆三人,已经除去,大臣及侍御皆劝太后以相同的手段处置与载垣同谋之人。而恭亲王则异常焦心,即便不是完全出于报复之心,也是严密监督那些进谗言于咸丰帝的官员。慈禧对此却宽容大度,她训政之初便知,滥杀无辜不如只治为首者之罪,饶人一命便可笼络一人之心。故人人称颂慈禧的仁慈宽厚。太后将载垣及其同党的军机大臣罢黜治罪,对其他罪人则既往不咎。例如,吏部尚书陈浮恩被人揭发,因其当初不顾慈禧的劝阻,首先劝咸丰帝逃亡热河。且咸丰帝驾崩后,载垣等所召京中官员至热河之人,仅他一人。最后,虽然其罪证已被证实,太后也仅革除其职务,并未定罪。还有一位内务府大臣也全力辅助载垣等人,于1861年春谎称京城即将发生暴乱,劝阻咸丰帝返京。虽罪证已经明了,亦仅革其职务而已。尽管当时京城有人借当权者大兴报复之风,唯恐天下不乱,但是慈禧下谕旨昭告天下,只惩处奸党为首之人。慈禧最大的特点便是一旦目的达到,地位巩固,便以宽容示人,采取谨慎的怀柔政策。至于载垣谋逆一案,慈禧心知肚明,载垣及其同党若非得到诸多大臣和官员们的暗中支持和帮助,他们定无胆量公然抗逆。除非有人敢于公开挑战其权威,否则慈禧宁藏铁腕于丝绒手套之中。京中之人尤其称颂慈禧之仁和宽厚,遂得“仁慈圣母”之名,此亦无疑显示了其复杂特性中的一些真实特点。太后既已罢黜载垣等人,但告诫大臣们恪尽职守,勤勉刚正,勿重蹈陈浮恩等人的覆辙。太后又下一谕,言知情而不揭发者,与犯罪无异。太后之所以言此,是因王公大臣们未能及时揭发载垣等人谋逆之事,是指出他们并非怀有恶意,而是缺乏胆识。
  此后如再有谋逆之事,知情者应速速上报朝廷,不得隐瞒。慈禧又告诫诸位王公大臣,以载垣等人谋逆之事为前车之鉴,如若再有此类事情发生,必以更严厉之刑罚处置。
  太后垂帘听政,首要之事便是定新帝年号。当初载垣等人已拟定“祺祥”二字为年号,然太后读书甚多,觉此二字不为最好。此外,她希望人030CIXIMIWEN人永远忘记载垣等人谋逆之事,遂取“同治”二字为年号。一来希冀早日平定叛乱,二来希冀大清朝永世安宁。两个年号,若以皇帝而言,并无任何区别,以后之事实亦证明如此。
  修改年号之谕旨已下达,同日两宫太后又下一旨,声明接受摄政大权,但语气中却有假意推脱之嫌。
  垂帘听政,本非我等所愿,只因新帝冲龄,应诸位王公大臣之请,臣等不可一日无禀报之主。暂权国事,待皇帝成年秉政,我等便不再摄政。
  望我等大臣勤勉一心,共襄治理国家。
  之后,又以皇帝的名义下一谕旨,以表示对两宫太后摄政的感激,且称待皇帝成年后,必当勤勉治国以谢慈恩。
  两宫太后每日于偏殿召见臣工,除了大典礼外,皇帝叔父及兄弟四人皆免去叩头之礼,间接表达皇帝对长辈的尊敬之意。
  两宫太后自垂帘听政之日起便被授予尊号,每字每年由国家公款拨银十万两。东太后尊号为“慈安”,西太后尊号为“慈禧”,以后每逢大典则增加二字。因此,慈禧太后在其七十万寿时已有尊号十六字。当时,光绪皇帝(并非出于自愿)欲再授予西太后尊号四字,但被慈禧婉言拒绝。慈安太后共有尊号十字。两太后在其三十万寿时被授予二字;同治帝继位加二字;同治帝患天花大行之前为勉励太后治国有功而加二字;两宫四十万寿时加二字;慈禧五十万寿加二字;光绪帝大婚加二字;慈禧六十万寿加二字,共得十六字。因此,慈禧最完整之尊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
  垂帘伊始,慈禧极力听信并提拔恭亲王,与东太后联合授予恭亲王议政王之号。又以特旨授予其世袭亲王称号。恭亲王坚决推辞,两宫却不许,后来事实证明,两宫根本就无需议政王。后经再三推让,两宫暂不授予其称号,待时机成熟再议此事。慈禧对恭亲王在热河之衷心辅助深怀感激,于是封其女为大公主,准许公主用黄轿。大公主对慈禧影响很大,尤031第四章 首 次 垂 帘其在慈禧晚年期间。
  慈禧听政初期,对诸多政事尚不熟悉,且京中党派众多,实难操纵。
  外交事宜不易处理,况且当时慈禧年纪尚轻,经验不足,故时时听从恭亲王的安排。恭亲王当国时间久,经验丰富,是慈禧的得力助手。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慈禧对政事逐渐了解,其本性专断,不喜他人干预,便不愿再听从恭亲王之言。慈禧聪慧过人,熟读史书,对于用人行政之事颇有心得,逐渐为众人所信服。昔日所依赖的恭亲王,今已心生厌弃。慈禧天生好专权,一旦自己决定,便不容许任何人指指点点。然恭亲王亦非好惹之徒,较之慈禧自大独断,恭亲王并不逊色多少。慈禧逐渐显露出不愿恭亲王干预之意,而恭亲王亦毫不掩饰其不悦,遂两人关系急剧恶化。因慈禧对恭亲王不愿待见,恭亲王便转向东太后,这使得两宫太后心生嫌隙。官员任免之事,恭亲王不与太后商议,擅自做主,袒护近亲。据记载,两宫垂帘初期,恭亲王对两宫太后的态度极其恶劣,因其独揽大权,难免过于骄横。一日上朝时,恭亲王竟对两宫太后说:“如若不是自己,亦无两宫太后之今日。”此言慈禧绝不会忘记,更不会轻易饶恕。
  召见臣工时,两宫太后坐于大殿宝座之上,前面垂挂一道黄色丝帘,如此便不被召见人员看见。诸大臣须按照官衔高低依次入内,由恭亲王带领。太后贴身太监则侍立于宝座两侧,从里向外窥视,观察大臣有无失礼。严格意义上来讲,官员无论其官职大小皆不得径直入内,除非总管太监传旨。然恭亲王往往不待太监传旨便径直入内,擅自到黄帘后直接面呈太后。慈禧临朝时间越长就越觉出恭亲王对自己不敬。譬如,奏对太后旨意时(往往由慈禧宣读),恭亲王会故意提高嗓音。一日太后言毕,恭亲王却佯装自己没听清,要求慈禧再复述一遍。恭亲王骄傲蛮横之态,每每让太后无法容忍。恭亲王住在皇宫外,故可自由与中外官吏来往,如若真想推翻慈禧,就可与他们密谋此事。而慈禧在宫中得到的一切消息皆来源于太监,有时亦难免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这使得慈禧猜忌之心愈来愈重。太后深知恭亲王权势渐大,遂决定告诫恭亲王,其今日的权力和地位乃为太后所赐,不得僭越。
  032CIXIMIWEN慈禧一直在耐心地等待机会,终于,在其听政第四年即1865年4月的某一日,在太后奏对时,恭亲王竟然不顾朝廷法规擅自起身,不知其是心不在焉还是故作勇敢。按照清朝制度,凡臣工觐见,皆不许起立,以免危及皇帝生命危险。当时,太监立即禀告太后,慈禧便大声呼救:“恭亲王擅自起立,图谋不轨!”侍卫听闻立即入内,将恭亲王拿下。之后,太后下一道谕旨曰:“恭亲王侵犯朝廷大权,傲慢无礼,罢黜其议政王之位,并撤销其军机处、内务府,及总理衙门之差。”谕旨中还说:“恭亲王辜负朝廷对其的信任,滥用己人,应立即罢黜!”
  然,一月之后,慈禧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并未稳固,对于恭亲王的处置已引起朝臣的诸多不满,于是,为挽回其颜面,扭转局势,以两宫太后之名义下达一道谕旨解释此事。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亲王谊属懿亲,职兼辅弼,在亲王中倚任最隆,恩眷极渥,特因其信任亲戚,不能破除情面,平时于内廷召对多有不检之处。朝廷杜渐防微,若复隐忍含容,恐因小节之不慎,致误军国之重事,所关实非浅鲜,且历观史册所载,往往亲贵重臣,有因遇事优容,不加责备,卒至骄盈矜夸、鲜克有终者,可谓前鉴。
  日前将恭亲王过失严旨宣示,原冀其经此次惩儆之后,自必痛自敛抑,不致再蹈愆尤。此正小惩大戒,曲为保全之意。如果稍有猜嫌,则惇亲王等折均可留中,又何必交廷臣会议也!
  兹览王公、大学士等所奏,佥以恭亲王咎虽自取,尚可录用,与朝廷之意,正相吻合。现既明白宣示,恭亲王著即加恩仍在内廷行走,并仍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此后唯当益矢慎勤,力图报称,用副训诲成全至意。
  一周之后,为把此事解释得更加透彻明了,又以两宫名义下道谕旨。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本日恭亲王因谢恩召见,伏地033第四章 首 次 垂 帘痛哭,无以自容。当经面加训诫,该王身自引咎,颇知愧悔,衷怀良用恻然。自垂帘以来,特简恭亲王在军机处议政,已历数年,受恩既渥,委任亦专,其与朝廷休戚相关,非在廷诸臣可比。特因位高速谤,稍不自检,即蹈愆尤。所期望于该王者甚厚,斯责备该王者不得不严。今恭亲王既能领悟此意,改过自新,朝廷于内外臣工,用舍进退,本廓然大公,毫无成见,况恭亲王为亲信重臣,才堪佐理,朝廷相待,岂肯初终易辙,转令其自耽安逸耶!恭亲王著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毋庸复议政名目,以示裁抑。王其勿忘此日愧悔之心,益矢靖共,力图报称,仍不得意存疑畏,稍涉推诿,以副厚望。
  同年秋天即1865年,陵墓修葺事宜已达四年之久,终于完工,并准备举行咸丰帝大葬之事。咸丰帝与孝德皇后萨克达合葬。萨克达去世于咸丰帝继位前一个月,其灵柩一直存放于城西约七英里处的一座寺庙内,已达十五年之久,等候合葬。凡修陵墓及举行大葬要耗费巨资,然当时筹集资金却颇为困难,只因南方各省仍受太平叛匪之乱,不能接济。据记,修缮陵墓须花费白银千万两,但很大一部分却被内务府及其他官员中饱私囊。
  咸丰帝大葬当日,幼帝随两宫太后前往东陵,恭亲王随行。恭亲王主要负责修建陵墓及筹集资金之事。皇棺由梓木制成,涂有厚漆,并题写“佛”字,缓缓放入穹顶陵墓,且置于饰满珍珠的宝座之上。自古皇帝下葬往往有妃嫔及太监殉葬,而今则以木人或纸人代替,跪于棺前。之后,点燃巨烛,僧徒诵经。珍贵之金银珠宝放于陵内,棺木上放有黄金、玉杖、珠链等物。待一切妥当之后,便封闭陵墓大门。
  第二日,两宫下谕,称赞恭亲王办事妥帖,大葬之事圆满完成,深表感谢。
  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恭亲王自襄办文宗显皇帝大事以来,五载于兹,尽敬尽诚,有条有理。定陵工程,前经派令总司稽查,一切悉臻妥协。本日文宗显皇帝、孝德显皇后梓宫奉安定陵礼成,瞻仰规034CIXIMIWEN制崇闳,典仪明备,悲恸之怀稍释,在天之灵亦慰。自应仰体文宗显皇帝谊笃友于之心,并叁酌成案,渥沛殊施,以示优奖。乃据恭亲王以盈满为惧,再四固辞,情辞恳挚,出于至诚,不得不勉从所请,仅交宗人府从优议叙。唯恭亲王谊属亲藩,首参机务,近来事无巨细,愈加寅畏小心,深自敛抑,实能不负委任。本年三月初七日所降谕旨,原因其小节之疏,恐蹈愆尤之渐,期望既厚,责备不得不严。业于三月十六、四月十四等日,将办理始末,明白宣示,谅天下共见共闻。唯虑传之久远,后人不知原委,莫定是非,转为白圭之玷,殊无以释群疑而彰忠悃。所有三月初七日谕旨,著毋庸编入起居注,以示眷念勋劳,保全令名至意。
  读慈禧听政初期及后期之谕旨,可知慈禧之本性善变。其后四年,恭亲王与东太后合谋除掉慈禧最宠之太监安德海,遂招致慈禧大怒。
  035第五章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叛乱第五章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叛乱慈禧在与东太后一并垂帘听政之初,用心学习治国之道,逐渐将性情温和的东太后排挤到幕后。自1850年,南方诸省叛匪四起,如今也已平定,全国上下皆为太后之英明统治而欢欣鼓舞。中国史学家们皆把平定乱匪之功归为总督曾国藩,认为其才能出众,胆量过人。事实却也如此。曾国藩与左宗棠皆为有胆识之人。中国孔圣之道虽然有其缺陷,然数千年后仍能造就如此之辈,造福于人民,此乃孔圣之功也。其二人诚实可信,机智过人,忠诚爱国,其名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作为一位统治者,慈禧之所以能成大事,是因其知人善任,赏罚分明,竭力提拔有识之士,尤其是有能力之军事将领。然,如若迷信胜过理智,慈禧便会用人不当。起初,慈禧并未见过曾国藩,只是听闻其能力卓越,颇为赏识。后经多次接触,逐渐熟识,太后对其忠诚爱国及过人的才华均赞赏有加,极其信任。满朝文武百官,除了荣禄,再也无人能得到慈禧如此厚爱。荣禄尚且为满族人,而曾国藩只不过是一湖南缙绅。读中国人所记之叛匪之书,可知曾国藩之性情及其对国家的赤诚之心,亦可知慈禧当时手握大权,地位之稳固。
  1861年8月即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于热河,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所焚毁。清政府与洋人议和达成,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为议政大臣,其主要任务就是借助洋兵来平定叛匪。此乃中国政府的一贯做法:英法联军聚集上海,目的在于入侵中国北方,然南方各省的中国官员仍然想要洋036CIXIMIWEN兵助其一臂之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且遭到拒绝后懊恼不已,因为他们认为洋人如此做法实非明智之举,完全不顾其在华利益。英国常胜军之显赫历史无须赘言。1862年即同治元年,他们将叛匪围困于江苏。第二年二月,英政府准许戈登将兵借给中国,并统领此军。有戈登将军助阵,官军势气大振,战争形势迅速回转,对清政府愈加有利,这为曾国藩最后剿灭太平天国扫除了障碍。1863年12月,苏州克复。至1864年7月,叛匪首都南京沦陷,伪王洪秀全自杀,大乱已基本平定。起初,洋人皆主张严守中立,后却助清政府剿灭叛匪。
  曾国藩攻克南京,慈禧难掩心中的喜悦,便以幼帝之名义下一谕旨,以其惯有之作风,先详述此事,并重赏有功者,现择录谕旨部分内容,读之便可知慈禧之性情也。
  闻南京克复诏本日,官文、曾国藩由六百里加急红旗奏捷,克复江宁省城,逆首自焚,贼党悉数歼灭,并生擒李秀成、洪仁达等逆一折。览奏之余,实与天下臣民同深嘉悦。发逆洪秀全,自道光十三年倡乱以来,由广西窜两湖三江,并分股扰及直隶、山东等省,逆综几遍天下。咸丰三年,占据江宁省城,僭称伪号。东南百姓,遭其荼毒,惨不忍言,罪恶贯盈,神人共愤。
  我皇考文宗显皇帝赫然震怒,恭行天讨,特命两湖总督官文为钦差大臣,与前任湖北巡抚胡林冀肃清楚北上游。胡林冀驻扎宿松一带,筹办东征事务。复特授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并命为钦差大臣,东征江皖贼匪。号令既专,功绩日著。
  十一年七月,我皇考龙驭上宾。其时江浙郡县半数沦陷,遗诏谆切,以未能迅殄逆氛为憾。朕以冲幼绍寅丕基,袛承先烈。恭奉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指示机宜,授曾国藩协办大学士,节制四省军务,以一事权。该大臣自受任以来,即建议由上游分路剿办,饬彭玉麟、杨岳斌、曾国荃等水路并进,叠克沿江城隘百余处,斩外援逆匪十余万人。合围江宁,断其接济。兹据官文、曾国藩克复江宁详细情形等语。此皆仰赖昊天眷佑,列037第五章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叛乱圣垂麻,两宫皇太后孜孜求治,识拔人才,用能内外一心,将士用命,成此大功。上慰皇考在天之灵,下孚薄海臣民之望。自维藐躬凉德,何以堪此,追思先皇未竟之志,不克亲见成功,悲怆之怀,何能自已?
  此次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据江宁,亦十二年。蹂躏数十省,沦陷数百城。卒能次第荡平,殄除元恶,该领兵大臣等栉风沐雨,艰苦备尝,允宜特沛殊恩,用酬劳绩。钦差大臣、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得宜。曾国藩著加恩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浙江巡抚曾国荃……坚忍耐劳,公忠体国。曾国荃著赏加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
  (此处为以曾国荃为首的各级官员受赏情况。)
  一旦发现伪王洪秀全的尸体,着即割下其首级,送往深受匪患之地以息民愤。命人将两名被俘匪首押往京城受审,凌迟处死。
  其后又下一谕,称皇帝将亲自前往太庙及各处行礼,以答谢祖宗之德,名山大河之神灵。当时围城中有一人述及天王死时的情形,现择录于下。
  自官军得沐阳后,贼势穷蹙,如兽处笼中。四月以来,金陵城已合围,粮食将绝,每日只食一餐。伪天王命以树皮及叶搓成圆团,名曰“天粮”,言伪宫中皆食之。命民间每一家预备十担,其愚者仍信之,亦有置之不理者。忠王李秀成自沐阳逃入城中,击鼓请伪天王升殿。洪秀全登座言曰:“予奉天帝圣谕,天父圣兄使予下界,为世界之主。予何惧之有?
  汝等皆当随予。如欲走者,亦听之。予之江山,坚固如铁,汝等若不保护,自有人来保护。予有天兵百万,数十万之官军岂能为敌?”李秀成闻之,垂泣而出。五月半后,洪秀全自知城不能保,至二十七日希望全绝,乃以酒合毒药,言“非天帝欺予,乃予违天帝之旨”。语罢,即仰药而038CIXIMIWEN死。观其临终之言,并无悔恨之心。其部下以黄缎束身,四周均织黄龙。
  依其教旨,不用棺殓,埋于地下。举其幼子登基,欲秘不发丧,然外间皆已知之,兵心愈为解体。
  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汇报掘出伪王洪秀全尸首一事。
  伪天王洪秀全逆尸,将士积愤之余,皆欲得而甘心。直至六月二十七日,始从伪宫内掘出。二十八日抬至营次,臣与臣弟曾国荃验看。臣所带委员中,公同相验。该逆尸遵尚邪教,不用棺木,遍身皆用绣龙黄缎包裹,虽裤脚亦系龙缎。头秃无发,须尚全存,已间白矣。左股右膀,肉犹未脱。验毕,举烈火而焚之。有伪官婢者,系道州黄姓女子,即手埋逆尸者也。臣亲加讯问,据供洪秀全生前经年不见臣僚。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攻急,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而城内群贼,城外官兵,宣传已遍,十余日始行宣布等语。
  奏折中还汇报了李秀成一事。
  李秀成之就擒也,各营之降卒,附城之居民,人人皆识,观者如堵。
  臣二十五日甫至金陵,亲讯一次,旋派候选道庞陈云、候补知府李鸿裔、同知周悦修等鞫讯累日。令写亲供,多至数万字,叙发逆之始末,述忠莤之战事,甚为详悉。臣复询以江西李世贤、湖北马融合、湖州黄文金各股贼情。据供,湖州广德之贼,即可不攻自遁。马融合一股,本由陕西调援金陵,因长江阻隔,久无来信。李世贤系李秀成堂弟,与之约定八月以前,则据江西之粮,以救侍党之饥。八月之后,全数回窜,图解长围,则据宁国之粮,以救金陵之饥等语。又力劝官兵不宜专杀两广之人,恐粤贼愈孤,逆党愈固,军事仍无了日,其言颇有可采。日来在事文武,皆请将李秀成槛送京师。即洋人戈登、雅妥玛等来贺者,亦以忠逆解京为快。
  臣窃以圣朝天威,灭此小丑,除僭号之洪秀全外,其余皆可不必献039第五章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叛乱俘,陈玉成、石达开即有成例可援。且自来元恶解京,必须诱以甘言,许以不死。李秀成自知万无可逭,在途或不食而死,或窜夺而逃,反恐逃显戳而贻巨患。与臣弟曾国荃熟商,意见相同。辄于七月初七日将李秀成凌迟处死,传首发逆所到各省,以快人心。
  太平天国运动平定之后,曾国藩留任两江总督达四年之久,至今湖南人仍认为江督应为其世袭之位。于此四年中,他只一次离开南京前往山东剿办捻匪。然时隔不久,1868年9月,曾国藩升职担任直隶总督。在其离任返回京城途中,受到南京人民的热烈欢送。在京城亦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到达京城后,次日清晨立即被召见,由一王公带领,幼帝面西而坐,两太后坐于其后,前有黄帘遮挡,慈安在左,慈禧在右。曾国藩此次召见,与慈禧之问答语极为有趣,读之便可了解慈禧的神态及其对国家政事的关心。当时人皆以为慈安太后性情冷淡,对朝中政事毫不关心。此一番对话,皆慈禧与曾国藩二人,慈安并无参与。
  曾国藩进入大殿正中便跪下,又向前数尺,大声奏曰:“微臣曾国藩敬请圣安。”言毕,便摘帽叩头行礼,以谢圣恩。之后,起身前行数步,跪于宝座附近的垫子上。其二人之问答语择录于下。
  慈禧:汝于离开南京之时,公事皆已办妥?
  曾国藩:是,皆已办妥。
  慈禧:乡勇团练皆已遣散?
  曾国藩:是,皆已遣散。
  慈禧:共多少人?
  曾国藩:微臣已遣散乡勇两万多人,且招募三万正规军。
  慈禧:大部分来自于何地?
  曾国藩:一些来自于湖南,但大部分乃安徽人。
  慈禧:遣散之事办得可否稳妥?
  曾国藩:是,稳妥。
  040CIXIMIWEN而后,慈禧又询问了曾国藩前任之事及其家庭小事。几分钟后,曾国藩叩头退下。此后,慈禧每每召见曾国藩,皆参阅奏折细阅。所问之言,皆简明扼要。对这位曾挽救过中国的功臣极为赞赏和信任。
  皇宫内于一月十六日宴请满汉大臣。曾国藩坐于主座。诸大臣边吃边听戏。之后,作者亦记述了曾国藩离京之前最后一次觐见的情形,慈禧细细询问他重组直隶海陆两军的计划。曾国藩在任直隶一年有余,当时直隶总督设于保定府。故对于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尽管有其责任,但亦不能把责任全部推诿于曾国藩。当年6月,南京总督被刺杀,曾国藩被命接替此职位,直隶总督职位则由李鸿章担任,李鸿章担任此职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当时,曾国藩年岁已高,奏请辞去总督一职,但慈禧却坚决不准其离职。为此特意下达一道谕旨,曰:总督一职极为重要,曾国藩在位期间,成绩卓越,担任此职最为合适。近来虽患有眼疾,仍然可以担任此职,总揽全局。
  曾国藩在离京前往南方之前,恰逢其六十大寿,太后赏赐颇为丰厚,还亲笔赋诗一首,并赐其一块匾额,上面写有“国之柱石”四个大字。还有一尊佛像,玉如意一柄,花衣一件,江绸十卷,轻纱十匹。曾国藩临行前与慈禧的一番对话,颇为有趣。
  慈禧:汝何时于天津启程?
  曾国藩:二十三日自天津启程。
  慈禧:天津教案匪首已经处置了吗?
  曾国藩:还未执行。因接到领事通知,俄国公使本人及法国罗使将派代表来天津查看行刑,故未能立即执行。
  慈禧:李鸿章有无拟好行刑时间?
  曾国藩:微臣于临行前夜,接到李鸿章通知,拟于二十五日行刑。
  慈禧:天津百姓都已平静了吗?
  曾国藩:是,已经恢复平静。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