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慈禧及太监之事

 

 
  近代中国史学家、言官及皇帝太保太傅等皆以为明朝之所以逐渐衰微,以至于最后亡国,是由于宦官专横跋扈,手握大权,对朝廷及官员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故百余年来,时时有大臣奉劝皇帝废除宦官制度,尽管某些大臣是借助宦官升官发财的,但依然希望将其废除。在中国官僚体系中,如此陈词滥调不胜枚举,此乃其中一小部分。不止中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这样。慈禧太后秉政之时,宦官的行为日益恶劣,大臣进谏时,表面皆予以称赞,然深知宦官之恶,对其深恶痛绝。
  事实上,也有一些真正贬斥宦官制度弊端的人。五十年来,任何一位真正的改革家都会提出废除宦官制度以使中国跻身于文明大国之列。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政变,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李莲英对光绪帝的怨恨。
  因光绪帝实行新政,欲首除太监之制,曾惩罚过李莲英。此外,李莲英恐皇帝实行改革势必会废除宦官制度,在拳匪之乱时,亦是这位臭名昭著、手握大权的宦官利用其对慈禧太后的影响,替拳匪说话以排外人。如若不是俄国公使力保,李莲英必在和平协定“黑名单”之首。今述李莲英之事,可知当时的士大夫对宦官制度深恶痛绝,各省官员亦是怨声载道。因此,近年来,一些爱国人士,如袁世凯、唐绍仪等,已深刻意识到宦官制度降低了国家地位,当地报刊皆敦促朝廷尽快废除宦官制度。如今废除宦官制度实在困难,而且危险难免。早在1906年,泰晤士报驻京记者们就一直在讨论革除宦官制度是实行新政的必然举措。然,当时中国人数众多的044CIXIMIWEN保守派认为,宦官制度在中国年代已久,如同中国的一夫多妻制,根深蒂固,实难变更。然另外一些人则指出,在周朝初期圣明之君主统治的黄金时期,宦官在国家政体上几乎没有地位,而后,至周朝衰败时期及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痛斥宦官制度的弊端,借古论今,贤明君主就应废除宦官制度。
  1644年清朝入关初期,满族统治者保留了前明朝的所有旧制,其中包括宦官制度。然同时定制以限制宦官之活动及权位。年轻的顺治帝即位,首次召见臣工,满汉高官联合奏请皇帝,批评宦官之专横跋扈,称其只配洒水扫地,不宜亲近上主、视为心腹。遂顺治帝着即立法数条,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至少书上如是写道。立法限制宦官担任官职,官衔亦不得超过四品。更为重要的是,鉴于明朝宦官魏忠贤祸乱国家之前事,无论何事,亦禁止宦官离开京城一步。此后的两百年间,由于康熙、乾隆的英明统治,皇宫宦官一直遵纪守法。然当下由于咸丰皇帝统治欠佳,早在叶赫那拉氏入宫之前,紫禁城内宦官的恶劣行径就已达到高峰。在慈禧执政后,明朝末期种种不正之风如腐败贪污,阴谋诡计等盛行于整座紫禁城。
  慈禧执政期间,宦官把持大权,胡作非为,太后却极尽袒护,使宦官愈加地明目张胆。至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慈禧最喜爱的贴身太监李莲英大胆宣称,自己可以随意成就或毁灭任何高官的仕途,且敢于藐视圣上。凡外面所传宫内骄奢淫逸,及太监和优伶为慈禧安排狂欢之事,皆无真凭实据。言官所述与广东人所著之书,有关慈禧污秽之事,亦属偶然,尤其是康有为等人所写慈禧与荣禄之事,不合常理,此乃出于怨恨之心,属于造谣中伤,实未可信。然无风不起浪,每一则谣言能够流传必有其因。虽然京城百姓对慈禧极为爱戴,但对于宫中之骄奢淫逸和宦官之恶劣行径,皆众口一词,并无异议。一些宦官见皇帝弱小,毫无主见,便伺机欺瞒皇帝,生出诸多是非。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帝亦是受其影响而早逝。咸丰帝及光绪帝之崩,虽不是直接遭受宦官所害,但与他们也脱不了干系。近七十年来,清朝的宫廷历史,大小适宜皆与太监及其阴谋诡计纠缠不清。慈禧当政五十载,其间太监之势极盛,以慈禧最宠爱的李莲英为045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首。李莲英外号“皮硝李”(有此外号,乃是缘于李莲英16岁入宫当太监之前,在家乡河间府曾拜一位皮匠为师,且宫中多数太监皆来自于河间府),此人实为一大恶棍,许多宫廷悲惨之事,皆由其主谋。李莲英对慈禧的影响极大,所有场合,除了上朝,慈禧对其都极为和蔼,从不约束其行为。如此待遇,恐怕除了荣禄之外,即便慈禧亲人亦不敢奢望。
  1861年咸丰帝病于热河,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在其众多近身侍从中无意发现了安德海,此人聪明伶俐,会办事,遂加以重用。后来载垣逆谋,安德海成为慈禧心腹,太后与荣禄商议之事,皆由安德海从中传达。同时,安德海也借机捞得不少好处。此外,慈禧好看戏,安德海便为太后建造豪华戏园,以讨慈禧欢心。安德海很会唱戏且生得英俊,这更增加了慈禧对他的赏识。
  两宫太后垂帘之初,地位尚未稳固,载垣逆谋风波还未平静,便有言官上奏,斥责慈禧宫中之奢华及生活之污秽。年轻的叶赫那拉氏,异常倔强,对于言官的批评及限制已经失去了耐心。虽然如此,慈禧还是十分注重礼节,表面上对于言官的话表示赞同。太后执政最初几年,如此内容的诏书时常可以看到,诏书之语极尽虔诚,但实际上从未有人对其内容当真。1864年即慈禧当政第三年下达此诏书,有趣之处在于诏书提到了太监宫中盗窃之事,至今情况依然如此。
  谕旨曰:朕奉慈安皇太后、慈禧皇太后懿旨,据御史贾泽奏,风闻内务府有太监演戏,将库存进贡缎匹裁做戏衣。每演一日,赏费几至千金。
  请饬速行禁止,用以杜渐防微等语。
  上年七月,因皇帝将次释服,文宗显皇帝梓宫尚未永远奉安,曾特降谕旨,将一切应行庆典,酌议停止,所有升平署岁时照例供奉,俟山陵奉安后,候旨遵行,并将咸丰十年所传之民籍人等永远裁革。原以皇帝冲龄践祚,必宜绝戏豫之渐,戒奢侈之萌,乃本日据贾泽奏称风闻太监演戏,费至千金,并有用库存缎匹裁做戏衣之事,览奏实堪诧异。方今各省军务未平,百姓疮痍满目,库帑支绌,国用不充。先皇帝山陵未安,梓宫在殡。兴言及此,隐恸实殷,又何至有如该御史折内所称情事?况库存银046CIXIMIWEN缎,有数可稽,非奏准不能擅动。兹事可断其必无。唯深宫耳目恐难周知,外间传闻,必非无自,难保无不肖太监人等,假名在外招摇,亦不可不防其渐。著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严密稽查,如果实有其事,即著从严究办,勿得稍有瞻徇,致干咎戾。皇帝典学之余,勿当亲近正人,讲求治道。倘或左右近习,恣为娱耳悦目之事,冒贡非己,所系实非浅鲜。并著该大臣等随时查察,责成总管太监认真严禁所属。嗣后各处太监,如有似此肆意妄行,在外倚势招摇等事,并著步军统领衙门一体拿办。总管太监不能举发,定将该总管太监革退,从重治罪。若总管内务府大臣等不加查察,别经发觉,必将该大臣等严加惩处,其各凛遵毋忽。此旨并著敬事房、内务府各录一通,敬谨存记。
  因宫中无人不晓慈禧好看戏,故此谕旨内容不过掩人耳目罢了。值得注意的是,从此时开始至慈禧之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生命结束,言官对慈禧的弹劾从未间断过,指责慈禧宫中奢侈之风有增无减。此奢侈之风致使户部紊乱,财政吃紧,又新征各省徭役,催其速速送往京城。
  1866年即同治二年,两位勇敢的言官就此事上奏,尤其斥责了安德海的各种非法行径。
  在选择皇帝贴身侍从之时要多加慎重。明朝之所以灭亡,乃是缘于太监之祸。故需以此为鉴。此等小人凭借其阿谀奉承及贴心服侍以渐渐赢得主上信任,并最终觊觎皇权。他们深谙奉承之道,一旦得到主上之帮助及庇护,则开始结党营私,逐渐掌握大权并干预朝政。待地位稳固之时就很难消灭,为时已晚。为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应选择有教养、值得信赖之人,而非长相俊秀的年轻太监,以防其媚惑圣上,以致渐握大权。
  太后以皇帝之名义批阅,曰:奏折所言甚为有理。纵观历史所载,宦官祸乱朝政之事,已司空见047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惯。我朝深知并引以为鉴。自大清建朝以来,列祖列宗之英明治国,不仅禁止宦官干预政事,而且不许其进言以污圣听。故二百年间,宦官扰乱之事已成历史,他们亦无任何机会行其阴谋。自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以来,严格遵守朝纲,不许太监接近主上干预政事。批阅此奏折,其中所述太监之祸,甚是详尽,读之便觉“脚踏白霜,才知严冬已近”之感。故命如有太监欺瞒主上,必当严惩不贷。大小臣工,应及时将此类小人上报朝廷,以作惩罚。朕望所有太监能够正直不阿,如此便能远离邪恶。
  慈禧表面上欣然接受,但深宫之中的骄奢淫逸依然如故。且安德海的权力与日俱增。京城茶馆中人人都在议论,言安德海的话就如同圣旨一般;安德海时常陪太后穿上戏装于御花园游玩;太后还赐予安德海皇上御用之龙袍,以及象征皇权的玉如意;等等。此类谣言,传遍大街小巷。还有人说安德海并非真正的太监,更有甚者说慈禧与安德海产下一私生子。
  (广东一本宣传册上对此事有详细记载,说此私生子至今仍在人世,名为裘敏)还有诸多类似的生动故事,戏子伪装太监潜入宫中后被关进冷宫等,皆是关于后宫荒淫无度之谣言。此类谣传,大多为好奇者所臆造,无真凭实据。然此乃缘于咸丰帝执政期间,宫中朝纲紊乱,违法乱纪,外加太后过度宠信太监,遂滋生谣言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慈禧所做之事中,影响很大的是其违背祖宗禁止太监离京之法规。
  1869年即同治八年,因资金短缺,在没有征求恭亲王及东太后的情况下,慈禧派遣心腹安德海前往山东,以慈禧之名义收敛贡银。(《中国朝廷之秘密》中记载了此事,1910年在巴黎出版,称此太监为“小安”,如同李莲英外号为“皮硝李”一样)之前,因安德海对慈禧的影响渐大,且对诸多王公大臣们傲慢无礼,尤其对恭亲王亦是如此,恭亲王已经对安德海忍无可忍。一日,恭亲王请求觐见太后,太后竟以正与安德海谈话为由,不见恭亲王。恭亲王大怒,深觉此事令其受辱,于是耿耿于怀,最终借机除掉了安德海。
  安德海前往山东有违国法,沿途还胡作非为,恭亲王终于等到了复仇048CIXIMIWEN的机会。恭亲王借此契机故意挑拨两宫太后,使她们对彼此产生隔阂及敌意。山东巡抚丁宝桢是一位既有能力又有胆识之人,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表现突出。丁宝桢对安德海借太后之名义四处扰民,极为愤慨,便将此事上报于恭亲王,请求指示。丁宝桢的奏折抵达京城时,慈禧太后正在看戏取乐。于是恭亲王立即求见慈安太后,利用其爱慕虚荣及温顺的性情,拟好诏书,诱使慈安太后在谕旨上签字。谕旨令丁宝桢将安德海在山东就地正法,无需来京审问。慈安太后深知此做法必然会得罪慈禧,但因恭亲王所迫,不得已盖上东宫太后之印玺,慈安太后盖上印章将其递于恭亲王时说道:“西太后必然会杀了我!”接到谕旨,恭亲王便立即派遣专差火速送往山东巡抚丁宝桢。此懿旨之详细内容如下。
  丁宝桢奏太监在外招摇煽惑一折。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七月间有安姓太监乘坐太平船二只,声势煊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船上有日形三足乌旗一面,船旁有龙凤旗帜,带有男女多人,并有女乐,品竹调丝,两岸观者如堵。又称本月二十一日,系该太监生辰,中设龙衣,男女罗拜。该州正在访拿间,船已扬帆南下。该抚已饬东昌、济宁各抚州饬属跟踪追捕等语。览奏深堪诧异。该太监擅自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官禁而儆效尤?著马新贻、张之万、丁日昌、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矫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唯该督抚等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将此由六百里各密谕知之。
  此时,慈禧太后尚不知自己最宠信的安太监正身处险境,且对此事毫不知情。因安德海平日飞扬跋扈,不得人心,故恭亲王及慈安太后才能将此事秘密进行不致外漏。待处置完安德海,慈禧亦无法救援。十日后,恭亲王又迫使慈安太后下达第二道谕旨。
  049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本月初三日,丁宝桢奏:据德州知州赵新禀称,有安姓太监乘坐大船,捏称钦差织办龙衣,船旁插有龙凤旗帜,携带男女多人,沿途招摇煽惑,居民惊骇等情。当经谕令直隶、山东、江苏各督抚派员查拿,即行正法。兹据丁宝桢奏,已于泰安县地方将该犯安德海拿获,遵旨正法。其随从人等,本日已谕令丁宝桢分别严行惩办。我朝家法相承,整饬宦寺,有犯必惩。纲纪至严,每遇有在外招摇生事者,无不立治其罪。乃该太监安德海竟敢如此胆大妄为,种种不法,实属罪有应得。经此次严惩后,各太监自当益知儆惧,仍著总管内务府大臣严饬总管太监等,嗣后务将所管太监,严加约束。俾各勤慎当差,如有不安本分,出外滋事者,除将本犯照例治罪外,定将该管太监一并惩办。并通谕直省各督抚,严饬所属。遇有太监冒称奉差等事,无论已未犯法,立即锁拿。奏明惩治,毋稍宽纵。
  此份谕旨内容十分委婉,好似害怕惹怒慈禧。这与平时慈禧定犯人死罪的谕旨风格大不相同。慈禧所拟谕旨内容一向犀利,直言不讳,这种“笔中有刀”的谕旨风格亦是其掌握大权的秘诀。
  安德海于山东被就地正法,其随从太监亦被立即绞死。然有六人逃脱,后将其中五人捉拿归案并处死。安德海之家属被发配到西北边关,充作军奴。有一太监逃脱返回京城,把此事告诉李莲英,李莲英随即告知慈禧。刚开始慈禧不敢相信,一向软弱,不爱露面的东太后胆敢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竟然不与自己商量独自下达谕旨。待慈禧弄清事情原委之后,即怒气冲冲地直奔仁寿宫质问慈安太后。慈安太后异常恐惧,遂将此事责任推到恭亲王身上,但是仍然未能平息慈禧的怒气。慈禧与东太后大吵一番后,愤恨离去,发誓必报此仇。然此事却成为了慈禧政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之前,因慈安太后谦和有礼,性情温和,慈禧虽然握有大权,但是表面上还是与慈安太后平起平坐,友好相待。此事发生后,慈禧便立志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国家政事上,以巩固自己的权势,以免大权落于他人之手。此后便逐渐把慈安太后排挤到幕后,不让其干预任何政事。从此,慈禧太后成为了中国真正的统治者。
  050CIXIMIWEN次日清晨,慈禧在早朝上严厉斥责恭亲王,并威胁他欲革除其职位并收回爵位。念在恭亲王之前辅助慈禧之恩,慈禧并未立即处置恭亲王。但心中却对其所作所为无法释怀,欲等待时机再行报复。此外,恭亲王之女深得慈禧喜爱,被慈禧收为义女。
  安德海被处死之后,继任其位的是之前提过的李莲英。此人亦同样成为慈禧太后的心腹。在此后的四十年间,李莲英注定要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他手握千万人的生杀大权,操纵朝廷高官的升降,征收十八省的贡物据为己有。李莲英入宫时年仅16岁,生来俊俏,举止得体,深得太后欢心。据可靠资料记载,李莲英早年便深得太后喜爱,太后时常赐座于他,有时甚至让其坐于龙椅。私下里,他们无所不谈,畅所欲言。
  后来,随着慈禧与李莲英的关系愈加紧密,李莲英便开始干预政事,且其话分量极重。晚年时,李莲英每每与外人甚至一些高官谈及慈禧太后时,经常使用“咱们”,这个称呼在中国只有亲属或关系密切的朋友才可使用。下人们皆称李莲英为“九千岁”,仅次于皇帝“万岁”的称号。只有在严肃的国家大典上,李莲英方才收敛其狂妄态度。
  尽管李莲英本人腐败贪婪,报复心极重,但对慈禧太后却是忠心耿耿。每当太后身处危险时,李莲英都竭力保护太后以免其受到伤害。李莲英性情极好,不仅深得慈禧宠信,而且许多满族高官亦趋之若鹜,不惜降低身份往来于李莲英的私邸。李莲英性格开朗,爱讲笑话,亦爱讲故事,好做东道主,还好演戏,从民间所传的慈禧照片可看出,慈禧扮观音,李莲英扮韦驮立于旁。更为重要的是,他极为富有。1909年11月即宣统二年,慈禧太后送葬之时,李莲英步行送之,他年岁已高,年迈苍苍,体弱多病,路途虽短,却步履蹒跚。众人观之无人不心生怜悯,暂时忘却了其七十年间所有的罪过。在所有送葬的高官人中,唯有李莲英表现出了真正的悲恸。看着这位创造秘史的人物,人们不禁会想:当其最后一次陪伴太后亦是其亲密伙伴时,他那颗诡秘的脑袋会作何感想?慈禧太后当国五十年间,李莲英一直忠心耿耿地服侍左右,在这样一个时局动荡的岁月里,如李莲英这等忠诚之仆人能有几个?李莲英年轻时,凡太后出行,必在轿051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旁服侍。这么多年,两人共同经历了辉煌,也经历了落魄。如今只剩李莲英孤零零一人尚活于世,面对新面孔和即将到来的危险。然,尽管李莲英年岁已高,影响亦大不比从前,但其精神面貌依然不减当年。
  李莲英以安德海之事为前车之鉴,甚为明智,从不侵扰外省,亦不追求高官,谨慎行事,对自己身居四品之位心满意足,四品是清朝法制规定太监的最高职位。然,有慈禧太后的庇护,再加其对慈禧太后的性情极为了解,善于迎合,李莲英自己制定规则,向朝廷每位高官索要贿赂,所得利益进于太后且与其平分。1900年西巡之时,时局动荡,慈禧太后与李莲英亦是用此种方式收敛钱财,压榨百姓。当时,李莲英的运气不及太后,匆忙离开京城之时,将其财宝藏于一处安全之地,除了几位贴身随从,再无他人知晓。谁知在八国联军入京时,一位随从将藏宝地点告知法国人,法国人将财宝洗劫一空。李莲英由西安返回京城时,他第一件事便是将此事告知慈禧太后,并请慈禧太后将泄密之人斩首。据北京银行家估计,李莲英的家产约计二百万英镑,主要投资于京城当铺及钱庄。这些财产皆是李莲英在八年间通过各省进贡及买官,从中收取贿赂积累而来。当时有一官员向李莲英买官,出价高达三十二万两黄金,即四万英镑。
  李莲英之所以如此富有,是因其敛财不嫌其小。从下面这封信件可以看出些许端倪。这封信乃李莲英写给一位皇宫的固定商人,恐怕与这位商人还有许多类似的交易。信纸极为普通,落款为普通商人,此乃其一贯做法。
  王七老爷尊前自达:芝范时切怀思敬维。
  福寿康宁定符远念矣敬启者,弟自愧囊空,俯仰七老爷暂借银票一千五百两,给予去人急速带回。
  容日再叙。
  弟 李莲英052CIXIMIWEN李莲英十分清楚其中的虚实,因此他每次索要的金额皆能如愿得手。
  李莲英鼓励宫中奢侈消费,除了花费慈禧私人钱财外,亦时常侵犯国家财产,危及国家安全,这种情况已不止一次。譬如,1894年即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败给日本,主要原因在于李莲英将海军经费挪用以修建颐和园,李莲英及其手下亦从中捞得不少好处。1885年即光绪十一年,朝廷指派醇亲王管理海军处,庆王、李鸿章、曾国藩加以辅佐。曾国藩去世后(其在管理海军处的灵魂人物),海军事务遂落于一帮毫无经验的亲贵王爷手中。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光绪帝亲政。第一件事便是命人重新修缮颐和园。因为1861年即咸丰十一年,八国联军入京后焚毁颐和园,至今一片废墟。但修缮颐和园耗资巨大,国家经费不足,李莲英便建议皇帝挪用海军经费,老佛爷同意此做法,便将海军处纳为内务府的一个分支机构。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竟然建议将海军处撤销,招致全国上下一片异议。然慈禧之意乃为,因海军处与修缮颐和园的经费实为一体,颐和园已修缮完毕,经费业已耗尽,故亦没有必要再设立海军处。有人称须把修缮颐和园的经费归还于海军处,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李莲英总管初次跟随醇亲王一同前往北洋军港旅顺、威海卫等处视察。当时人人皆称那些官吏对待李莲英比对待醇亲王更加周到,极尽殷勤。北洋中队中,自提督丁汝昌之下的大小官员无不竭尽全力逢迎讨好这位有权有势的总管太监,争相为其效力,故李莲英从中获取贿赂无数。中外许多评论家,皆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归于李鸿章,然而他们却全然不知,甚至连李总督自己都不敢公开提到,海军经费的十分之九都被挪用到修缮颐和园,海军边防的维修经费被李莲英挪用到宫中(其中很大部分皆落入他的腰包)。故海军官兵极为愤慨,大炮兵器残缺不全,甚不完备。因此在交战之时,皆不愿奋勇向前。皮普斯(英国日记作家)的读者们肯定对英国历史有所了解,英国同样于危难时刻发生过此类事情。然令人欣慰的是,官兵的士气并未受到任何影响。
  戊戌政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无疑要数李莲英对光绪帝的憎恨。平日他053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常常在皇帝与太后之间挑拨离间,也有人说光绪帝驾崩与其脱不了干系。
  光绪帝锐意改革,李莲英十分畏惧,恐对其不利。还有1898年欲建立新制度的新党皆蜂拥至北京,李莲英更是深恶痛绝。因此,李莲英自然成为了反对改革第一人,他极力敦促慈禧太后复政。李莲英如若不赞成拳匪且加以抵制,慈禧太后亦不会对拳匪之术大为惊奇并且对之深信,也就不会发生这场大暴乱。当时反对外人之浪潮亦不会蔓延至山东省外,中国人民也就无需承担此巨额赔款了。纵观中国政坛,李莲英一个小小皮匠竟然能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何等有趣?观其为慈禧太后送葬之悲恸,李莲英心中必定充满无限苦涩,如今只留其一人在世,孤苦伶仃,行将就木,却中饱私囊,致使国家遭受如此大的损失。
  在拳匪最盛行的时期,亦是李莲英权力最大的时候。端王无论在太后前或军机处,都会再三说道其行动亦得到李莲英的同意,或者谕旨是在得到李莲英的赞成才下达的。端王之所以十分倚重李莲英,是由于如此便可钳制反对者之口,因端王深知,极少有人敢于反对李莲英总管的旨意。慈禧太后嘉赏义和团,且对杀死洋人者予以重赏,这些都是李莲英劝太后所做之事。
  联军援军逼近京城,连最顽固之人亦知晓义和团首领已被杀。此时,李莲英异常担心忧虑,极度痛苦,不仅缘于自己预言失败,而且十分担心慈禧会把所有罪过皆归于他,这是慈禧一贯的态度。慈禧此时既怕又怒,自然会把所有怨气都发泄到李莲英身上,因李莲英的建议才使朝廷走上万劫不复之路。联军援军抵达京城之日,澜公匆匆跑进皇宫,大声宣告洋鬼子已经在皇城之内了。慈禧随即质问李莲英:“我原以为洋鬼子已经逃跑了呢,两天之前你还说我军在天津大获全胜?为何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却只有直隶总督及李秉衡已经死了呢?”李莲英站立一旁,听闻太后此言,便出去对个个惊恐万分的太监们说道:“老佛爷现在异常愤怒,但却没有法子,我们现在只有逃亡陕西,在那里等待救援,再消灭洋鬼子。”两宫出巡时,李莲英饱受恐惧之苦,远比太后多得多。直到抵达西安,李莲英才稍稍有些放松。
  054CIXIMIWEN当时,有位随行内务府的官员给其友人写信,其中谈到了动荡时期的宫廷、太监总管及慈禧宠爱的其他内务府亲信在国事中所发挥的作用。现将其内容摘录如下。
  当岑春煊在山西边界迎接圣驾时,太后在轿中推帘谓岑曰:“你可知道我们在北京之事吗?”岑答曰:“不大清楚。”太后怒容,指李莲英曰:“都是他们做的,害我到如此地步。”李在旁闻之,伸头不语。其后李之手下太监在乡间劫掠,岑素强毅,即以此事报告于太后。太后碍于岑面,允其将太监三人立斩于犯事之地。岑本欲牵李于内,后见太后甚倚任之,遂不敢冒险,以触太后之怒。然李此时固甚险矣。后朝廷恢复旧制,李遂得荣禄之助,以报复之,转岑为山西巡抚。李盖见联军将入山西,其势甚危,欲以此倾之也。岑在当时,颇负戆直之名。其管理行在费用,颇为俭约。首先禁止太监勒索,所定太监之津贴有一定数目,且不多,由此渐得太后之信任。然大触李总管之忌,思以计中伤之。后得荣禄之助,遂调岑于外,而以己代之。月余以来,太后每日与岑商议国政,宫中之事亦由其主之。若能常此不变,以削灭太监之势,岂不甚好?而无如其不能也。
  自岑春煊调任山西巡抚之后,李莲英便无所顾忌了。其竟敢私自扣压、销毁许多给老佛爷的奏折,不让太后知道。不久,李莲英重获老佛爷的信任和宠爱,亦如往日一般骄横跋扈,甚至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时召见大臣,李莲英胆敢不传太后旨意,称自己已经累了,今日之事太多。
  在此期间,南方各省所进大量贡物必先送往李莲英处,其住宅堆满了贡丝绸缎,及其他许多贵重之物。其中所收贡银,太后收取一半,太监们取五分之一,剩下的皆交给荣禄,用于军务。两宫在西安及开封之时,太监们从中获取利益极大。故李莲英竭力奉劝太后不要回京,称洋人势必会报复她。然而,李莲英劝太后不要回銮亦不全是因为贪图钱财,是因为李莲英害怕公使馆所列黑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回京必然性命不保。观其当055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时之情形,此事极为可能。李莲英遂命手下一姓蔡的太监每日打听京城消息并报告于他。直到庆王致函于李莲英,告其无事,李莲英方才释怀,不再阻止两宫太后回銮。之后,对于慈禧太后的改革政策,李莲英听取荣禄建议,表面赞同,让其不要外露反对的态度。
  当时由各省送往西安的贡银约五百余万两,皆由李莲英掌管,并由慈禧太后的另外一名宠信太监辅助管理。此孙太监异常贪婪霸道,正如李莲英平日之所为。一次,从湖北送来的贡银抵达西安,全部为元宝,送至内务府由孙太监验收。孙太监称了称,说道:“不够分量。”负责运送贡银的负责人立即答复:“这不可能吧,湖北元宝都是每个五十两,应该不会有错。”孙太监傲慢地瞟了他一眼,斥责道:“你才送过几次贡银,知不知道宫里的规矩?”负责人胆战心惊,却坚持解释道贡银数目不会有错。
  孙太监无法忍受便怒斥道:“那你是不是认为老佛爷的称有问题?”正当孙太监继续臭骂并出手打这位不幸的送贡银之人时,老佛爷听到他们之间的争吵(她居住的院落不是很大),遂走出来,命太监将贡银搬至其住处,亲自检验。她说道:“因最近确实有缺斤短两的情况,太监细细检查是为了保证我不被欺骗。”此负责人遂垂头丧气地退出,恰巧碰到了内务府大臣继禄,继禄告诉他:“我们都知道你受了很大委屈,但千万不要在意。那些太监最近赚不到钱,因为老佛爷对太监们看管甚严,你也要体谅他们。他们的大半积蓄都在京城遗失了。”
  广东进呈的贡物有二十四种,负责验收的太监们为了收取门包而故意退回九种。押送贡品的负责人万分惊恐,担心老佛爷认为太监拒收的贡物是被负责人所窃取。这就是太监们收取贿赂的一种方式。另外,太监们以太后的名义购买物品却拒绝付账。如此这些让西安甚至整个陕西的人民饱受其害,尤其当时正值陕西大旱而引起饥荒,民不聊生。据岑巡抚报告可知,当时,陕西面粉九十六文一磅,鸡蛋三十四文一枚,猪肉四百文一磅,鱼则有钱而无处去买。这些价格较之南方高约六七倍。
  许多太监们常以侮辱皇帝为乐,且常以小事来烦扰皇帝,令其不悦,致使其恼怒。当时宫中有一种传言,说皇帝喜怒无常,经常与小太监们玩056CIXIMIWEN捉迷藏游戏。待慈禧太后看见,便立即躲至角落,默不作声。有时,皇帝一生气便会大发脾气,还拿瓷器向宫女太监头上砸去。这些言论或不可信,乃是缘于此种言论大都由总管太监及其同党散布,以此破坏皇帝在外人心目中的形象。
  两宫于1902年回銮后,李莲英对慈禧太后的影响较之前更大。宫中所有事务皆由李莲英一人管理。李莲英亦随着太后之意而改变以往反对的态度,转而支持维新变法。对于军机处所准备颁布的宪法修正案,李莲英也赞成附和。李常与太后开玩笑,称老佛爷必将皈依基督教,并笑道:“老佛爷,我们现在也成假洋鬼子了。”
  李莲英尽管年事已高,身体虚弱,但一直顽固地守卫着这份差事为他带来的丰厚津贴及特权,千方百计地制止废除宦官制度。1901年即光绪二十七年,两广总督陶模上奏,言由于后宫嫔妃数量大幅减少,建议以宫女代替太监。李莲英极力阻止此奏折让太后知道,直到成功劝说慈禧太后之后,才将奏折呈上。
  奏为请除数千年之弊政,以广盛治。谨陈管见,仰祈圣鉴事。窃维国家兴衰,系乎主德。自古人君,未有亲君子而不致治者;未有亲小人而不致乱者。治乱之机,不可不察也。夫以人民之众,事几之繁,远而外国,近而宫廷,悉待治于一人之身。位则至尊,而事实至难。虽日进正值明智之士,讨论于前,犹惧未足以应万几。而乃以小人问之,则天下之不危者几何?盖小人者,岂必皆大奸大恶。但使不读经史、不识道理,唯伺人主之喜怒为向背,则朝夕侍侧,即足以损君德于无形。夫廷臣虽有不肖,人主无由而近之。其得以常近入主者,唯宦官而已。人主与宦官日近,必与贤士大夫日疏。德之不明,过之不闻,内外之相隔,上下之不通,莫不由此。是以宦官干政之祸,史不绝书。至其有关德君者,其几甚微,而为害尤烈也。我朝家法严明,二百余年,从未有内监预闻政事。至治之盛,往古所无。然臣谓除弊当如除莠,留其芽蘖,终恐发生,不若绝其根株,永无滋长。在皇上春秋鼎盛,圣德日新,岂至习于近侍,而为亿万世计,057第六章 慈禧及太监之事似有应烦圣虑者。伏思前代之用宦官,盖由妃嫔众多之故。我皇上后宫减少,左右使令,本有宫女。至内廷各项差使,悉可改用士人,均不必定须内监。今者乘舆西幸,扈从内监,其数尚多。臣愚以为宜及此时,大加裁汰,酌留忠谨者二三十人,余悉遣散。回銮之后,请旨饬下王公大臣,公同筹议,定宫府一体之制,永不再选充内监,则是数千年相沿之弊政,至我皇太后、皇上而始除,非唯一时之盛事,实亦千古之美谈。方今外侮纷乘,事机危迫,诚如圣谕,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唯兴革之事,本非一端。中外臣工,当以陆续上陈。微臣之意,窃谓事有似细微而实重要者。
  宦官是也。此等弊政,若不早除,何以为变法自强之本?且环球各大国均无内监,独中国尚仍旧习。彼中人士,恒相讥议。若改此制,则风声所播,外国倾心,于樽俎折冲之事,不无关系。臣备职外臣,不应妄言内政。唯是受恩深重,未报涓埃,冀效愚忱,以仰裨圣治于万一。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自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痛斥宦官制度,也时常有谣言称即将废除宦官制度,然而太监的权力丝毫未减,如陶模这般正直且勇气可嘉的人亦是少数。表面上朝廷出台了许多新政策,看似鼓舞人心,但真实的弊端却没有真正改革。旧制根深蒂固,外加反对势力强大,报纸起初也痛斥宦官的弊端及其政府的腐化行径,但也被官方打压,逐渐软弱而不敢言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