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妻子问他:“你跟什么人喝酒?”
  他得意扬扬地回答:“都是些有钱有势的大官。”
  妻子告诉小妾说:“丈夫出去,总是吃饱喝足才回来,我问他都和谁一起吃饭,他说全是有钱有势的人,但家里不曾有富贵的人来,我想要偷偷地跟着他看看他到底去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晨起来,等丈夫出门后,妻子悄悄地跟在他后面,几乎走遍了全镇,也没发现一个达官显贵同自己的丈夫说话。
  后来,妻子跟随丈夫来到了东郊的墓地,发现他向祭扫坟墓的人讨要祭祀剩下的食物,不够,又跟其他的人家去讨要,这就是他填饱肚子的办法。
  妻子看了很生气,回来告诉小妾,气愤地说:“丈夫是我们仰望且依赖终生的人,现在他竟然这样欺骗我们,还能指望他什么呢?”两人抱头痛哭。
  不要以为要面子的齐国人只出现在寓言故事中,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比比皆是。有些人即使债台高筑,也要挥金如土。与他人比吃穿、比轿车、比住房、比待遇、比职位;操办红白喜事时,讲排场、摆阔气;在生活中,大手大脚,借贷消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他人将目光聚焦在自己身上。这种虚荣心腐蚀了人的正常心理,破坏了人的健康情绪,成为了人们性格中的一个毒瘤。
  人们常说:“贫穷就像咳嗽,越想隐瞒,就越欲盖弥彰。”因为穷而觉得自己没面子,生怕别人说自己寒酸,这是可以理解的。坏就坏在有些人过于看重面子,劳心费力地把寒酸相掩盖起来,结果反倒闹出许多笑话,更加丢人现眼。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这样的人,身穿长衫,满口之乎者也,自认为很有面子,但在人们的眼里却一无是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为什么要坚持穿长衫?现在的人很不理解,可旧时的人都明白,因为穿不穿这件长衫,攸关面子问题。旧时的工薪阶层,劳动人民,都穿短衣,固然为了缝制时省布,更是为了干活时方便。而读书人,进学应考,中举入仕,基本都着长衫,显得潇洒倜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青衫”就是指读书人的一袭长衫。
  在孔乙己看来,长衫是一种光荣,是作为读书人的光荣;长衫是一种骄傲,是拥有知识的骄傲。长衫已成了一种精神支柱,支撑着孔乙己在世态炎凉中挣扎着活下去。他一无家财,二无职业,可偏偏又好喝几口酒。于是,抄书之余,免不了在主人家顺手牵羊,做些鼠盗狗窃的事,犯事之后,通常免不了挨打,这也是中国人对于小偷小摸的常规惩罚——饱揍一顿以泄恨。
  直到后来,孔乙己被人打断了腿,终于连那剩下的架子也垮了。
  在2012年央视春晚上,郭冬临的小品《面试》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被误解后喊出的那句话:“我虽然很穷,但我有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和尊严!”
  的确,人都是有尊严的,无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老人还是孩子,无论地位高低。尊严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海卡尔说:“人的尊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他的信念……它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为了尊严,很多人往往会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为的就是能够在别人面前抬得起头,争一口气。
  有一位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租了一间狭小的房子,靠给人画像维持生计。有一天,一个富人路过这里,看见他画技高超,便请他帮忙画一幅像,双方约好酬金是一万元。
  一个月后,画像完成了,富人如约前来拿画。来的路上,富人起了歹念,他心想:“画中的人是我,如果我不买这幅画,那么,绝对没有人会买。我又何必花那么多的钱呢?”
  打定主意之后,他告诉青年画家,自己只愿花一千元买这幅画。青年画家愣住了,他第一次碰到这样的事,不知道如何是好。他费了很多口舌,希望富人能够遵守合约,做个有信用的人。
  “这幅画我最多出价一千元,你不要再多说了。”富人认为他赢定了,“我最后问你一句,一千元,卖不卖?”青年画家眼看富人故意赖账,心中悲愤难平,他语气坚定地说:“不卖!这幅画我宁可不卖,也不愿意受这种侮辱。今天你毁约,总有一天,你会付出20倍的代价。”“笑话,20倍,是20万呀!我才不会笨得花20万买这幅画。”“那咱们走着瞧!”青年画家对悻悻离去的富人说。
  这件事给青年画家的打击不小,他决定搬离这个地方,重新拜师学艺。若干年后,他终于闯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成了一位知名的画家。而那个失信的富人呢?他早将这件事淡忘了。
  有一天,富人的一个朋友找到他说:“真是太奇怪了!前两天我去参观一位知名艺术家的画展,其中有一幅标价20万的画,画中的人居然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更有趣的是,这幅画的标题竟然是《贼》。”
  好像被人当头打了一棒,几十年前的事情在他眼前一下子浮现出来。他立刻连夜赶去找画家,向他道歉,并且花了20万买回了那幅画像。
  正是凭借着一股永不服输的勇气,青年画家获得了自己曾经失去的尊严。
  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他就是蜚声世界的毕加索。
  维护尊严是人的本能和天性,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一个人连尊严都可以放弃,那么即使他得到了全世界,也不会被人们所尊敬。
  毛姆曾说过:“我愿为维护我的尊严而放弃我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尊严犹如一面旗帜,它可以超越地位尊卑、家庭贫富、能力大小等世俗尘念;尊严是一股力量,它足以化腐朽为神奇,变耻辱为光荣。
  可是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把面子等同于尊严。其实,这是两个容易混淆却不能等同的概念。面子是浅层次的心理需求,尊严反映的则是深层次的人格定位;面子是外表的,尊严是内在的;面子是让别人看的,尊严是给自己留的;面子是随时能放下的道具,尊严是永不毁灭的精神;面子是皮,尊严却是骨头。
  在当下的语境中,“尊严”变成了一个很大的词,而且歧义颇多。有些人对于“尊严”的理解就是:办事儿不用求人,到哪儿都是VIP,一张嘴就有话筒往前递。其实,这是特权,绝非尊严。对特权的追求,恰恰是没有尊严的人才拼命去做的事。
  从表面上看,“脸”和“面”这两个汉字的意义是相通的,比如“洗面”和“洗脸”。但在“脸面”这个词中,“面”和“脸”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脸”是指道德法则下的判断,如骂某人“不要脸”,而“面”则更多包含着权力的意味。这就揭示了爱面子的一个心理动因,即炫耀权力的欲望。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从“帮个小忙”开始的。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别人,并得到别人的感激与称赞,我们会十分快乐。因为,我们在帮助他人时,满足了自己的自尊心。我们往往不想见那些给予自己太多恩惠的人,因为在接受恩惠时,无形中我们的自尊心在受到伤害。
  郭冬临表演的小品《有事你说话》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错把面子当尊严的活宝。他分明买不到难买的卧铺票,但为了逞能、有面子,甘愿冒着严寒通宵排队帮别人买票,甚至不惜高价买黄牛票,只为换得别人夸自己“面子大”,妻子要揭他的老底,他大有要与妻子翻脸的样子。
  错把面子当尊严,强要面子,死要面子,只会让别人更加看不起你。很多国人觉得有了面子就有了尊严,所以不免自欺欺人或钩心斗角一番,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演绎出一场又一场的闹剧和悲剧。
  西方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对于尊严的理解,是平等。有了平等才有尊严。别人能搞定的事,我搞不定,不是我没有面子,而是社会不平等,所以要争的是平等而不是面子。松下幸之助说:“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一百个人不能都做同样的事,各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虽不同,可是发挥自己的天分与专长,并使自己陶醉在这种喜悦之中,与社会大众共享,在奉献中,领悟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现代人普遍期望的。”
  现今,很多餐馆的桌子上都会放一个纸巾盒。吃完饭顺手拉一张纸巾,将嘴一抹,似乎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若是缺了这个环节,便会感觉别扭,不舒服,跟早晨没刷牙一样。
  在古代,食物缺乏,往往是粗茶淡饭,油水很少,所以哪家偶尔吃了一顿荤腥,人们舍不得将嘴上的油花抹去,而是留在嘴上,至少也要抹在袖子上,出门可以充门面,嘴上冒油,袖口、衣襟油光锃亮,这才算有面子。
  辛亥革命之后,许多八旗子弟失掉了昔日的特权,虽然受过教育,却无法谋生,许多人沦为赤贫,可是他们仍然要保住贵族的尊严。相传,那时的很多八旗人明明都已无米下锅了,却还死要面子,他们家的门背后往往挂着一块肉皮,出门前抹抹嘴,然后提着鸟笼哼着小曲出门了。人家若是问起:“吃了吗?”八旗大爷一挺胸,大声回答:“这几天吃肉都吃腻了,看,嘴上直冒油,出来溜达溜达,化化肚子里的积食。”
  清末著名小说家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描写了一个破落旗人穷困潦倒,却还要装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沦为笑柄的故事:
  有一天,高升到了茶馆里,看见一个旗人进来泡茶,却是自己带的茶叶,打开了纸包,把茶叶尽情放在碗里。那堂上的人道:“茶叶怕少了罢?”那旗人哼了一声道:“你哪里懂得!我这个是大西洋红毛法兰西来的上好龙井茶,只要这么三四片就够了。”高升听了,以为奇怪,走过去看看,他那茶碗里间,飘着三四片茶叶,就是平常吃的香片茶。那一碗泡茶的水,莫说没有红色,连黄也不曾黄一黄,竟是一碗白冷冷的开水。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