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有一回,乐乐妈带女儿来玩的时候也说起这个事情。为了培养乐乐的体型,她妈妈特地给她报了舞蹈班,可是乐乐没去两天就说太辛苦了,不想学了。于是,又给乐乐报了美术班,可是不到一个星期,乐乐又失去了兴趣,乐乐妈忧愁地跟我说:“这孩子就是三分钟热度,学什么都学不长,要是对她凶一点,能好上一两天,可是过不了多久,比原先还意兴阑珊,这样我烦,她也烦。现在的孩子怎么就不能体谅我们的苦心呢!我们以前那是没条件,现在有条件了,让他们学,都不肯学!”
  是啊!回想我们小时候,想学点什么东西,多不容易啊!我们那代人很少有特长,偶尔有一两个女孩会弹钢琴,那简直就是艺术的化身。可是现在的孩子几乎人人都会学一两种特长,如果谁家的孩子不会,反而显得不正常了,似乎就是做父母的不称职。我们的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老公心心念念地还想让辰辰换个东西学学,我劝他顺其自然。老公振振有词地说:“拥有一种兴趣或者特长,不仅仅是不输给其他孩子,而是等辰辰长大后,他有一种可以排遣情绪的方式,就像你喜欢弹琴一样。”
  老公说的话也有道理,于是,我们继续寻找辰辰适合学的兴趣爱好。不久后的一天,一位著名作家朋友来家里做客,老公陪他聊天,不知道怎么的就聊起了孩子的兴趣。
  这位作家朋友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我小的时候,有很多梦想,我想当宇航员,喜欢飞机模型。可那时候条件差啊!小乡小镇地哪有什么飞机模型啊!我父亲替人打了一个月零工,托人在上海给我捎回一个飞机模型。后来我觉得当宇航员有点不切实际,那时候我从电视里看到聂卫平为国争光,所以嚷着要学围棋。可小乡镇还是没有围棋,我父亲变卖了家里的一只小猪仔,带我进城去买了一副围棋,可是乡下地方哪有人教围棋啊!更别提有什么人和我对下了,我的围棋梦又束之高阁了。那时候我已经有点不好意思了,可我父亲什么都没有说。后来,我觉得书法这个梦想比较靠谱,可是我又没坚持下来。后来,我又迷上了课外书,我父亲把抽了几十年的烟给戒了,给我买课外书。现在,我终于成了作家。”
  我们听得入神了,朋友语重心长地说:“最终能使人成功的只有兴趣,如果当初我想放弃的时候,我父亲逼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可能为了不辜负他,我也会坚持下来,但是我肯定不会有什么大成就,又或者我父亲对于我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直接否定,我可能到现在还停留在空想阶段。”
  老公有些纠结地问:“您现在已经成了著名的作家,可如果我们像您父亲那样做,孩子最终一事无成呢?”
  这位朋友微笑着说:“没有一个孩子是被逼着成名成家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他的兴趣,为孩子把那一扇扇窗打开,让他领略到不同的风景。至于哪种风景吸引了他,这不是我们能掌握的,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也许他不会成为某一领域的翘楚,至少他的童年是快乐的。而不是在他长大后,回忆起他的童年,只能想到被父母逼迫着学某种特长,即使他真的成了大家,可能他失去的东西更多。”
  我和老公陷入了沉思……
  之后的一天,我们被邀请去一位企业家家里做客,那对企业家夫妇非常热情,让自己的小女儿给我们弹了一曲《梁祝》,七八岁的孩子能弹成这样,真的很厉害,我们由衷地夸奖了这个小女孩,她的父母脸上闪耀着自豪的光芒,老公遗憾地说:“要是我们的辰辰也能这样,该有多好啊!”
  下午时分,小女孩在客厅里玩,她妈妈提醒她练琴的时间到了,小女孩本能地排斥道:“妈妈,我再玩一会儿可以吗?”她妈妈严肃地说不可以,弹完琴就可以玩了。
  小女孩试图再做一番努力,希望先玩再练琴。她妈妈拿出一把戒尺,小女孩最终屈服于戒尺的淫威,乖乖去练琴了。
  在她练完琴后,我随意与她聊天,问她最开心的经历是什么。小女孩眨巴着眼睛说:“我最高兴的就是我手指割破,这样我好几天不用练琴了。有一次,我故意把自己的手割伤了,休息了十几天呢!”
  我惊讶地问她不疼吗?小女孩想了想说,当初有点疼,可是那么多天可以不用练琴,那点疼就算不了什么了。她还异想天开地说:“有一次妈妈指着电视里的一个女孩子说,人家失去了手臂多可怜啊!以后不能弹琴,不能写字了,其实我多羡慕她啊!要是我手臂断了就好了。”
  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心情,一个小女孩为了逃避弹琴,可以把自己的手指割破,甚至希望自己没有手臂,也许她还不能理解失去手臂意味着什么,可是在她心里只要可以不弹钢琴,连手臂都可以不要。我不知道在弹钢琴这事上,她被逼得多厉害,可是一个孩子,宁愿受伤也不愿意练琴,可见她已经反感到什么程度了。
  我把孩子的情况跟她妈妈说了,希望她别再逼孩子练琴了。她听我这样说很是反感,她说:“我知道孩子不喜欢弹钢琴,可是她还是个小孩子,哪有什么喜欢不喜欢的,长大了,她就明白我的苦心了。”
  也许孩子长大后,真的能明白做父母的苦心,可是她本应最快乐的童年永远都笼罩在学琴的阴影下。做父母的又于心何忍呢!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听话,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的“听话”孩子。
  我的美国朋友杰克是个中国迷,春节的时候带着他的小儿子波比来中国度假,我自然成了他最好的向导。
  头两天,我带着杰克和小波比领略中国的风土人情,杰克操着外国腔很重的中文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对好孩子的基本要求是听话呢?听话跟是不是好孩子有什么关系吗?”
  杰克这一问,还真问倒我了。是啊!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小的时候要听父母爷爷奶奶的话,上学要听老师的话,如果不听话,就会被训斥,然后被一顶顶帽子扣下来。我们必须做一个听话的孩子,谁也没有质疑过听话的正确性。也许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我们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觉得自己的人生应该自己做主,不应该沿着父母的要求去过不喜欢的生活。可是在父母告诫我们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时候,别说父母,就连我们自己都认为父母这样做绝对没错,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没错,每一对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要求孩子听话真的正确吗?
  我无法回答他这个问题,就反问他:“那你们是怎么看待听话这个问题的呢?”
  杰克认真地跟我说:“在美国,说一个孩子真听话,绝对不是夸奖他,甚至那是一个不怎么好的形容词。被冠上听话的帽子的孩子,在大家眼里就是缺乏主见,没有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长大是不会有大出息的。”
  随后的几天,杰克让我深刻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那天下午,辰辰和杰克在花园里玩,杰克又和我聊起了这个话题。
  他说:“这几天,我见识了中国的教育,让我觉得最有问题的就是听话教育。中国父母的口头禅就是:你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我不明白为什么好孩子非要跟听话联系起来,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爱因斯坦,牛顿肯定不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杰克很直白地指出,听话看似为了孩子好,其实是为了父母自己高兴。如果说让父母高兴是孩子的首要义务和责任,那么听话的孩子确实要比不听话的孩子做得好。
  我小的时候算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至今在长辈眼里还被形容为主意太大、心太大等等,因为我常常有他们觉得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但是我要感谢他们“纵容”我的不听话,否则我现在长大后,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可悲。因为我的生活、我的思想、我的行为,都操纵在别人手里,也许这个别人是我的家人,也许这个别人是整个社会。
  我们一直要求孩子听话,一不小心就造就了一代没有主见、没有个性、没有自我意识和人生理想的“听话”孩子。这些孩子从小就是听话的“好”孩子,一路按照父母选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念下来,然后又开始按部就班地上班。从某种角度上而言,他们也有平淡的一生,很多人都以“平平淡淡才是真”来安慰自己。可是,希望过平淡的生活和只能过平淡的生活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对生活的选择,后者是让生活选择了。
  不过我在教育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比如在某一次场合中,我就提出了“不做听话的孩子”这个概念,立刻有一位妈妈出来反对。她很尖锐地指出不要孩子听话,那孩子要去马路上玩耍,做父母的阻止,可孩子不听,难道也不管吗?
  之所以说有趣,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经常会犯极端主义的错误。听话不意味着事事和父母做对,更不意味着什么都以和父母意见相左才算不听话。所谓不“做听话的孩子”,是指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创新意识和人生理想。
  剑桥大学的学生曾经举棋起义,反对校方涨学费。央视记者柴静在专访英国剑桥大学校长乐思哲-博里塞维奇爵士的时候,问他学生如此颠覆权威,身为校长,是否会感到难堪。校长却只是很轻松地说:不会,这是大学,需要辩论,如果他们不这样,他们就不会在剑桥了。
  我们在众多育儿例子上肯定已经感觉到,任何最后有大出息的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以世俗的眼光判断,他们都不是“听话”的孩子。而那些小时候特别听话的孩子,即使当时成绩特别好,现在也只是在某一个单位做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反而是那些桀骜不驯的孩子,早就已经拥有很多成绩。关于这点感受,参加过同学聚会的人可能最有感触。
  不让孩子听话,意味着给孩子更多的思想和行为自由。一个男孩对妈妈说:“妈妈,我长大后要去月亮上!”妈妈笑着回答他:“好的儿子,那你早点回来!”
  那个人就是阿姆斯特朗。
  孩子听话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压抑本性的过程。从人性的角度上而言,没有人喜欢处处被人管着。之所以孩子选择了听话,是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只有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才能得到爸爸妈妈的喜欢,如果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会不喜欢自己。这种父爱母爱是以控制欲为前提,而不是从有利于孩子自身成长的角度出发的。
  有些父母担心如果不要求孩子听话,孩子会被放纵得没了行状。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只要平时的教育是持续而健康的,这种问题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孩子除了父母会约束他,整个社会的氛围,整个周边的环境都会制约他,所以父母真的不必再去要求孩子事事听命于自己。孩子自己心里其实是有谱的,做家长的不但不应该事事约束孩子,反而应该给孩子减压,努力培养他的主见,不要用条条框框去磨平了他的棱角。
  我在教育辰辰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给他自己拿主意的权利。
  有一段时间,辰辰特别喜欢玩某一种游戏,可是等游戏做完之后,通常时间就不早了。一般情况下,辰辰都在十点多睡觉,可是自从迷上这个游戏后,他睡觉的时间越来越迟。老公跟我商量是不是应该禁止他玩游戏,否则晚上睡的时间不够,白天怎么有精神学习呢?我说不用,应该让他自己决定睡觉的时间。
  每次到了他平常睡觉的时间,我和老公会提醒他该睡觉了,但是绝不反复催促。我们只尽到提醒义务,之后就管我们自己睡觉。
  终于有一天,辰辰玩到差不多十二点才睡觉。第二天,他一直用的小闹钟没有把他闹醒,我和他有言在先:妈妈不催你睡觉,当然也不催你起床。
  那天辰辰在自己房间里喊我。我像往常一样,轻松平淡地来到他的房间。辰辰满脸都是焦急之色:“妈妈,今天我要迟到了。”
  我“惊讶”地问:“你没有听见小闹钟响吗?”
  辰辰不好意思地说听见了,本来想继续睡一小会儿,可是一下就睡过头了。我问他为什么这次会睡过头呢?辰辰抿着嘴没有说话。
  于是,这天辰辰在所有小朋友做早操的时候才回到学校里,老师并没有批评他。可是他自己觉得特别难受,因为有小朋友说他是小懒虫。
  回到家中,辰辰一直闷闷不乐。我问他:“是不是迟到这件事令你特别难受?”
  辰辰点点头。
  我继续说:“迟到一次并没有什么,不过你要想想看,下次迟到会怎么样?”
  辰辰想象了一下下次迟到的情景,坚决地摇摇头:“妈妈,我下次一定不能再迟到了。”
  “这可很难说,这次你为什么会迟到的呢?”
  辰辰想了想说:“我玩游戏玩得太晚了,可是我现在决定了,十点半必须要睡觉。”
  我很高兴,如果当时我规定辰辰必须十点半睡觉,恐怕只能换来两个结果:一,他不情不愿地按照我的规矩睡觉,但是心里一定会有抵触情绪;二,他不断跟我讨价还价,以期延迟睡觉时间,最后,他也不高兴,我也不高兴。
  自从这一次后,辰辰确实再也没有迟到过。很多时候,我们要求孩子听话的大部分出发点也是为了他好,希望替他规避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句老话说:没受到教训不长记性。与其提点他一百次,逼着他听话,不如让他自己做主。即使短时间里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结果,但是从长远而言,这对孩子是有利的。
  让他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而不是一味的听从父母,父母的话只能是提醒、建议,听或不听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是孩子的自由。
  父母总是习惯性的替孩子规划好了未来的道路。可以这样说,如果父母的期望就是孩子内心的意愿,我想这个孩子的内心应该没有太多迷茫和烦恼。反之,这个孩子将会活得非常痛苦。在《养育的初衷》里我就提到,我们所做一切的初衷,都要围绕孩子将来的幸福着想,要支持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替他画好一个圈圈,让他在里面挣扎。
  我反复强调,父母的这种愿望绝对是出于善意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帆风顺、出类拔萃。可是这种要求真的合理吗?孩子在我们的这种愿望趋势下,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更不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他们离自己的真实自我越来越远,长期处在迷茫中,埋没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去迎合父母的需求。当他们达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兴高采烈,当他们的想法和父母的需求背道而驰的时候,父母就震怒、伤心,指责孩子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的心,甚至和孩子冷战。
  我经常听到父母对年幼的孩子说:“你要听话,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再喜欢你了。”或者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让谁把你带走。”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搂紧父母的脖子,表示自己一定会听话。小孩子根本无法分辨父母的话是真还是假,他只能压抑自己的本性,迎合父母的需求,来换取父母对自己持续的爱,这是普遍的儿童心理。
  也许父母在这么说的时候,也不是孩子不听话就真不爱他了,很多父母也根本意识不到这么做对孩子会产生多大的伤害。
  美国一家权威心理机构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小时候受这种威胁过多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存在着对他人不信任,对未来充满恐惧的心理。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所要求孩子做的事,真的完全是为了他好,还是我自以为是为了他好呢?
  当我们想明白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会再处处要求孩子听话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