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序

 

  幸福那扇门
  我跟徐君都姓徐,都是央视的主持人。央视几百号主持人里姓徐的大概只有我们两个。记忆中我就职的任何地方、任何团队,不管团队规模多大,姓徐的大都只有两三人。记住姓徐的再情理不过,而见了面也总多几分亲切。
  徐君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她为人的诚恳和淡淡的书卷气。我对书卷气的女子总有特别的好感,她让我展开知识、教养、性格、成长环境等一系列丰富的联想,从而加深我对这类女子的尊敬和关切。
  有一日徐君来电话,希望我给她的新书作序。徐君是做法律节目的,以为她写了一部相关专业的书,而我对法律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我不知能如何作序。她说:是一些日常的心得随笔。我这才答应下来。
  徐君写了一本有关女人的书。
  也许徐君的节目里有太多女人的命运引发了她的悲悯和关切,使她不得不对女人如何获得幸福作全方位的思考,这部书应该就是她思考的结晶。
  就当今社会价值观混乱的现实状况而言,这样的思考和写作都是有意义的。这本书的意义不在于观点的新颖,而在于观点集合的力量,在于正确价值观的重申,我们面临的现实尴尬使得许多问题不得不多次从基础谈起,从底线处捍卫,从而使社会和社会中的人们能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在这本书中时常能看到徐君自己,相信书中的诸多观点都被她一一实践过,只有在实践中牢牢体会并行之有效,才会在观点的集合与阐述中声情并茂。因而阅读的亲切感和趣味性始终相伴。
  什么样的女人最幸福是一个永远的命题。做一个幸福的女人是所有女人的渴望,为了这个愿望,我们需要正确的思考和正确的路径,因而任何指导和借鉴都是有意义的。而同为女人,愿天下女人都幸福,应该是作者写作的初衷。
  作为电视人,我知道静下心来写作的不易,徐君有此心,把写作作为思想的记录,可见徐君对生活的认真。也许这种记录就是徐君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能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着,令人羡慕。
  徐俐
  2012年11月
  与爱同行
  我对于徐君的印象一直固定在她主持的栏目《法制世界》和《道德观察》里:端庄、大气,感性的倾诉和理性的分析结合得恰到好处。
  虽然早有耳闻徐君是个小才女,不过当她把《推开幸福那扇门》这部厚厚的书稿放在我面前时,还是颇有点惊讶。十几万字的人生感悟,从女性独特视角生发出去,最终落在了一个“爱”字上。“女人,无论如何,总是为爱而生,而且爱的内涵和外延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扩大,正是由于这些爱,才组成了我们色彩缤纷、温馨幸福的生活。”诚哉斯言。在步入而立之年,为人妻为人母之后,徐君的心灵世界和她的文字一样,日益丰盛成熟,从而焕发出如秋日般静美的光彩。
  作为《法治视界》和《道德观察》的主持人,徐君在荧屏上的风格是稳重而理性的。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她却是个“宅女”,喜欢待在家里上网、看电视、读各类书刊杂志,除非生活所需,甚至不愿出门购物。或者正是因为有很多和自己心灵对话的时间,才让她拥有更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对生活有了更深邃的认识。无论是古人轶事还是现代奇谈,经由她信手拈来,变成了触发心灵感悟的导引,成为寻找人生意义的渡船。她说:生命中最大的礼物,其实是我们自己。一个真正有自我价值的人,首先要爱自己。不要把所有未满足的期待都放在别人身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但自己却是独一无二的,你身上具备的一些特质是值得人尊重和爱的,只有完全地接受自己才会感到幸福。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好好爱自己,当我们爱自己时,幸福感就来了。
  爱自己,爱生活,爱他人,爱世界。在徐君眼里,这就是幸福。所以她热爱话剧、喜欢旅行、关心理财、关注环保。在她身上,有传统女人的单纯与质朴,也有现代女子的聪明与时尚。这是个会过日子的小女人,在家庭和事业之间游刃有余,更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侠义女子,为母校学子捐款、资助成都福利院女童、到北京关爱中心送温暖……因为多年做法制节目的缘故,徐君常常要面对人情的冷漠和无情的利益之争,但是她那敏感细腻的女人之心并没有因此变得坚硬,而是在生活中越来越靠近那些温暖与爱的力量。她写身边那些事业有成的女人,如何经营精彩的诗意生活;她更大力讴歌那种跳出儿女情长的大爱,能荡涤灵魂的爱,那些以自己微薄之力和有限之生命,去创造爱的奇迹并给他人带去福祉的人。比如张平宜,比如奥黛丽•赫本。这些拥有高贵心灵的人也是我素来所敬佩的女性。在乐为公益事业鼓与呼的这一点上,我欣喜地发现,这条路上有我们越来越多的同行者了。
  因为共同的事业而相识,因为共同的理念而相知,在这条充满温暖与爱的道路上,我愿与徐君同行并共勉。
  周涛
  2012年11月
  俯仰之间,就是百年
  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书中有“流觞曲水”的说法,就是把盛酒的杯子放在曲水上,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饮。足可见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情趣是什么呢?K歌?蹦迪?泡吧?总之,我们越来越崇尚远离自然的生活、越来越适应噪音、空气污染和身体的懒惰与心灵的荒疏了。现代文明的发展的确是把双刃剑,它带给我们汽车、火车、飞机、火箭、航天器,可以日行千万里、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还发明了电脑、互联网、手机、可视电话等物件,使浩大的世界瞬间变为“地球村”,这些非凡的高科技成就使当代人确实享受不少。可是为何我们还怀念几千年前发生在“崇山峻岭、有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原始地方,古人们所享受到的那份怡然自得的情趣呢?
  王羲之这篇文章写于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当时的旧民俗是“三月三”这一天大家聚在水边宴饮及郊游,于是,当时东晋的社会名流欢聚一堂——“群贤毕至”,畅谈人生理想以及生死问题,还喝了酒、作了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查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矣”,显然玩得很高兴,并把这些诗结集出版《兰亭集》。于是王羲之这位名噪一时的“书圣”写了序,是为《兰亭集序》。在这篇序里,王羲之谈了当时盛行的“生死”问题,“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指出“把生与死看成一样的说法是虚妄的,把长寿的彭祖和短命的人看成同样的见解是荒谬的。后人看现在,就像今人看往昔,多么可悲啊。所以,把当时聚会的人记叙下来,抄录他们的诗作。虽然时代变化,事情不同,而引发感慨的缘由还是一样的。后代的读者,也会对这些诗文感慨”。我读了《兰亭集序》,果然“有感于斯文”。
  如今,那些“流觞曲水”、“吟诗作赋”的名流士大夫已经随历史而去,时光已飞逝了近两千年,我们依然可以读着这篇优美的文章,想象当时的快乐场景,想象他们当时的热烈讨论,所以肉身已灭,文章与精神永存。这是不是给我们这些写文章、做电视的人一点启示:这辈子一定要踏踏实实写出或拍出几部好的作品,不为青史留名,也为千年之后,后代人看到我们的作品,也能有所收获、生发一些感慨?这篇文章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不要蝇营狗苟地活着,悲戚绝望全然没有意义。因为人生在世,俯仰之间,就是百年。
  是啊,俯仰之间,就是百年。光阴匆匆,恍惚间又到了公元2011年岁尾。2010年的鞭炮声犹在耳畔,我们却又将迎来新年了。仿佛弹指一挥间,红颜将老去。
  这将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个看不到奶奶的年,心有戚戚然。
  2010 年她坐在躺椅上,神志尚清楚,责怪我儿子见到她没有笑。小孩子见到老人不笑,这是我们那儿的老人很忌讳的。
  那时的她,尽管虚弱,却还能嗔怪。
  而今,她成了一张黑框照片,离我们的生活渐渐远去,而我们的哀恸也将渐渐淡去。
  人是能最快适应现实的,人有这种强大的能力,即使曾经难受得要死,哭过了也就释然了。最深的创痛也抵不过时间的淡化。而我们,这些活蹦乱跳或者自诩很了不起的生命,若干年后,也将淹没在无边无际的时间里,也淹没在亲人或朋友渐渐疏淡的记忆里。
  在历史长河里,我们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每个人都不过如此。唯一的区别是,有的人会被记得久一些,有些人会被忘得快一些。有些人的死会让许多许多的人受到触动,而大部分人却死得悄无声息。
  我常想:他们去了哪儿呢?果真有天堂、地狱吗?果真有生死轮回吗?我们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样的?
  然而,我们能看得到的、能真真切切触碰得到的,却是今生,就是每一个鲜活而丰富的现在。一个人踏踏实实做的每件事、付出的每份心力、待人的和善、身心的修炼、知识的积累、时时刻刻的反思、自省,遇到困难绝不退缩的坚持以及对美的感悟、对爱的坚守,一切的一切,因缘际会,才成就了你,成就了一个幸福人生,所以,写下这些生活中的感悟,与您分享。
  徐君
  2012年8月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