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我是在1992年初认识马云的,屈指算来,我们已经有近20年的交情了。最初,我的身份是马云的学生——我在他开办的英语夜校学习。几年过去后,大家在一起混得很熟,成了朋友,尽管我的英语大多已经“还”给了马云。
  每每回想起在英语夜校的生活,我都感觉十分温馨和快乐。那时候的许多人和事都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我们中的很多同学至今仍是很要好的朋友。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的后半生竟然在当年这个小小的决定中,不知不觉发生了改变:在夜校,我和老师马云、张英夫妇成为了好友,进而结识了来夜校采访的中央电视台编导樊馨3蔓,以及樊导的爱人张纪中先生,乃至后来因缘际会,我先后成为张纪中先生和马云的助理!回首往事,不由得感叹,人生往往就是这么奇妙,你当下一个不经意的行为很有可能成为转变人生的机遇。
  迟到的老师
  1992年的春天,我大学毕业3年多,住在集体宿舍。晚上没什么事做,听说杭州解放路基督教青年会里有个英语夜校班,每周学习一至两晚。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我就报名参加了。担心可能会有入学面试什么的,我还把大学英语书翻出来读了一天,结果去了一看,什么考试也没有,就通知我上课了。
  第一天上课,我提前到教室认识新同学,同学中有想出国留学的高中生,有在校大学生,有工厂里的工人……而大多是像我一样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
  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自己选位子坐下。可讲台上空空如也,老师没有到。五六分钟后教室里开始骚动起来,左顾右盼的越来越多。有人开始建议派人去问问,是不是换教室了。
  就在这时,突然见一男子冲上讲台,人长得瘦小也很特别,没站稳就开讲:“今天我们讨论的题目是‘迟到’。我最讨厌迟到,迟到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迟到就是谋财害命……”这时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老师用一种诙谐自嘲的方法向同学们表示了歉意,这位老师就是马云。
  马云当时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英语教师。他和爱人张英原是杭州师范学院(现为杭州师范大学)英语系的同学,之后又分配到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同一个英语教研室。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在杭州高校中排名很靠后,但马云夫妇却都是杭州高校的“十佳英语教师”。
  开场白结束进入讲课的正题后,我们才发觉这个老师的英语课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以往我们上英语课时,大多是老师带领大家抱着课本按部就班地背单词、分析课文、讲解语法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大多听得晕晕乎乎,不知所云。而马云则不同,他讲课时往往抛开书本,很少讲解语法和词句,更注重和大家的口语交流;并且常从新闻中找吸引人的话题来进行课堂讨论,再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动作,大大提升了我们这帮“哑巴菜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常常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几句口语。
  马云每次讲课时都会出一个命题,让同学们选某一方的观点,而把剩下“无理”的那一方观点由他一个人坚持着,与所有同学展开辩论。记得同学中有几个是做医药代表的,所以有一堂课我们的命题是“commission”,讨论医药佣金(回扣)问题。我们选的是“反对”方的观点,所以马云就只能选“支持”方。谁知辩论下来,我们大败。
  辩论结束后马云点评,说其实他也很反对医药佣金,但他告诉我们:“假如刚才你们这样这样说,那我就会tough(艰难)很多……”
  尽管同学中也有口才不错的,但在我记忆中,没有一次是我们胜过马云的。因为马云的英语口语比我们好太多,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也很特别,他是“另眼看世界”。
  “马关条约”
  1995年,在杭州西湖上举办国际摩托艇大奖赛,200多名杭州美女报名争做司仪。当时马云的英语口语在杭州已小有名气,所以主办方请他帮忙培训这些美女的英语口语,并最终录取50名。那段时间,马云要兼顾学校本职工作、夜校的教学和培训一帮美女三项工作,忙得脚不沾地,走路都带着风。但他从不向我们抱怨累,反而常常神采飞扬地向我们炫耀给“美女班”上课的故事:“……你们想啊,200多双杭州最漂亮的眼睛向我眨个不停,搞得我上课都有些紧张……”
  这时,我们男同学就会无比羡慕地说:“亲爱的马老师,如果哪天您老人家觉得太累了,弟子十分愿意为您分担工作……”
  马云则干脆地回答:“想都不用想,再累我都会坚持的!”
  由于美女们能否顺利得到“司仪”的工作,“生杀”大权全都掌握在马云的手中,所以我们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马云关。”这就是当时英语班所说的“马关条约”(当然,这里的“马关条约”不是指清朝时期签订的那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绝没有戏侃国耻的意思)。
  有时,我们会问马云:“您是根据什么标准选定司仪的?身材、相貌还是英语口语水平?”
  马云就会开玩笑地回答:“都不对!快过节了,我主要是看谁给我家送火腿。”
  当时在西湖边的六公园里有一个“英语角”,每周日上午有兴趣的人都会自发前往,练习英语对话,于是,我们同学就三五成群地赶去凑热闹。上午在“英语角”逛逛,用英语侃侃“大山”,顺便商量着安排下午的游玩活动,一举两得。
  马云也常去“英语角”,后来他发现许多人学英语的热情很高,一周一次的“英语角”不够,就带领我们在少年宫门口的广场上也办了一个“英语角”,每周三的晚上都有活动。一来二去,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说英语的强大“气场”。再加上活动时间是在晚上,谁说得好说得坏,都看不清相貌,使得大家说英语的胆子更大了。一到周三晚上,英语角里就分外热闹,各种带着语病的“中国式”英语夹杂着汉语齐飞,不管自己说的英语对方能不能听懂,只是连说带比画地使劲表达着自己的兴奋。
  看到这种景象,马云嘿嘿直乐:“这个主意不错吧,讲英语时看不清对方,胆子就是大!”
  侃完英语,大家还能进少年宫里玩乐一番,和小孩们一起玩玩游乐项目。大家开心得不得了,好似回到了童年。少年宫“英语角”很是红火了一阵,一直到冬天户外太冷了才停办。
  课堂之外
  马云带部分同学去大奇山玩
  由于我和马云住得比较近,所以下课经常一起回家。马云当时骑着一辆杭城第一代的电动自行车,发出的声音跟拖拉机很像,但又不快,给人一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感觉。他第一天上课迟到,就是因为“拖拉机”坏在了路上。
  那几年的时光是非常美好的回忆,除了学习英语以外,同学们还经常组织在一起喝茶、打牌、讲段子……
  在讲段子方面,我的“成绩”还算“名列前茅”。有时候别的同学讲不好,马云就会打断他:“把你的‘毛坯’告诉陈伟,让他‘锻造’一下再讲给大家听好不好?”当年有很多故事,比如“屠夫遇美妇”之类的段子,至今同学们见面还会提起。
  1992年夏天,我们班一位漂亮的女同学王丹上课没多久就要随夫君去澳大利亚定居了,大家都很不舍。那时的澳大利亚在我们看来,跟月亮一样远,只有马云去过,而且也是马云唯一去过的外国。马云组织大家去富阳新沙岛游泳和游玩,算是给这位女同学送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