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洛伦不得不适应她丈夫的一夜成名。迈克以前也有一定的名气,但这次提升到了另一个数量级。现在,人们会在大街上拦住他们说:“去抓住他们,迈克!”这突如其来的关注令洛伦隐隐感到不安。但她当然为自己的丈夫感到骄傲,并开始将提到迈克的报章剪下,做成简报。在之后的30 年中,她着魔一般地保持着这个习惯。
  实际上,在《深夜追击》的成功中,剪报是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节目组成员玛琳•桑德斯解释的那样:“我们播出该节目后不久,便接到一个名叫比尔•朗的人的电话,他曾是纽约北部的电台播音员。他说道:‘我一直坐在播音室中,感到非常无聊,便开始收集剪报。’结果,他的车库里装满了按主题和名字排列的剪报。我是说,这些东西汗牛充栋。”
  比尔的收藏占据了几乎400 平方英尺的空间,一丝不苟地整理成一个又一个文件夹。《深夜追击》的首席撰稿人艾尔•兰洛斯看到它们时非常兴奋。在只需动一下鼠标便可通过谷歌(Google)获得个人信息前的大约半个世纪,朗就给他们提供了其他新闻节目所没有的东西——关于美国每位公众人物的综合资料夹。这一级别的资料整理超越了大部分公共图书馆,它们或许已用微缩胶片储存期刊,但并未如此精心地按照名人或热门话题建立索引。
  能够随时获取这些档案成为《深夜追击》的一个卓有成效的组成部分。当某位嘉宾回避或试图否认已经存在于公共记录中的事件时,迈克便会果断地将手伸向他面前的剪报档案,得意洋洋地宣称,他有文献记录可以证明这一点——自然,被访者的扭动和汗滴被拍摄他们的折磨人的特写镜头展示出来。这一方法后来被提升为《60 分钟》上的一种艺术形式。
  《深夜追击》的另一个做法是对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事前采访,这或许会发现其潜在的争议或脆弱之处。这个任务落在撰稿人兰洛斯身上,他会提前几天会见嘉宾,然后基于他的调查及跟他们进行的谈话为迈克准备一个手稿。兰洛斯用大写字母打印建议提出的问题,然后是预料中的回答,这部分用小写字母打印。最不幸的将是胆敢就某一特定事件改变其最初立场的嘉宾。
  然而,事实证明,每周八位嘉宾节奏过快,节目组很快意识到,兰洛斯需要帮手。他们尝试引进更多撰稿人——一位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另一位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结果失败了。热爱母校对于大学辍学生特德•耶茨或艾尔•兰洛斯而言并无意义,他们将自己描述为来自纽约市立学院的“街头霸王”。正如耶茨所言,他们面试撰稿人就像“屎过鹅肠”一样快。
  另一个常春藤名校校友波顿•伯恩斯坦(Burton Bernstein)在《深夜追击》节目组待了不到一个月便被扫地出门。伯恩斯坦跟迈克一样,也是布鲁克莱恩人,著名指挥家伦纳德的兄弟,后来在《纽约客》作为特约撰稿人叱咤风云超过30年。但不知何故,他无法为迈克•华莱士写出两页令人满意的问题。迈克对伯恩斯坦感到如此失望,以至于像个军事操练官般当着所有人狠狠训斥他,且常常声嘶力竭地吼出一连串的粗话。
  《深夜追击》承受巨大压力,工作条件却很艰苦。工作人员挤在没有窗户的煤渣砖堆砌起来的格子间中,这里空间如此狭小,以至于他们进出时不得不爬过彼此的桌子。诚然,亲密的办公室令人紧张,但也带来共同的使命感。正如迈克描述的那样:“ 当我们坐在拥挤的格子间里,策划将如何去戳穿将要走进我们巢穴的这个自负的家伙或是那个蠢笨的大话王时,我们便陶醉在同志情谊和自以为是的狂热之中。”
  有趣的是,大话王们开始纷纷排队进入迈克•华莱士的角斗场。“人们想要过来跟我博弈,”他解释道,“……想要接受难以回答的,有时伤人、有时持怀疑态度的问题的挑战。”
  于是,他们来了——休•海夫纳、哈利•贝拉方特、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萨尔瓦多•达利、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小威廉•巴克利、瑟古德•马歇尔,等等。“当这个节目成为纽约的话题时,我一方面不得不拿着棍棒把想上这个节目的人赶走,然后另一方面,我疯狂地试图找到我们需要的人。”
  其中一个他们需要的人便是赞助商。广告商往往回避有争议的节目,《深夜追击》尽管很成功,但也不例外。他们花了几个月才找到一个赞助商,而且,正如迈克所说:“ 一个在人们的想象中最不可能的赞助商。”
  一个小出版社“霍桑书屋”购买了《深夜追击》的广告时间来推销《传家宝》——《圣经》的一个新版本。然后,几个星期之后,美国大通银行加入进来。“银行与我们的圣经结伴,”迈克笑道,“一旦有上帝和财神助阵,我们便所向披靡。”
  尽管《深夜追击》是一个只在纽约市场播出的地方电视节目,但得到了全国的关注,且吸引了很多模仿者。“实际上,所有人都在模仿他们听到的(迈克式的)提问,其中大多数人甚至从未见过他,”作家兼制作人艾尔•摩根在1957 年写道,“他们提出极其隐私的问题,使用他们误听来的华莱士在自己的一些访谈节目中曾说过的话。结果,你在一生中从未听到过这么多不负责任的、肮脏的对话。”
  “迈克•华莱士的节目……有引发可能导致不幸后果的连锁反应的危险,”《纽约时报》电视评论员杰克•古尔德赞同道,“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电视中的特定元素可能导致一场在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领域中互不相让的竞争。”
  于是,除了成为广播电视史上的一个最大胆、最具创意的节目,《深夜追击》还催生了电视追求轰动效应论——且迅速传遍整个广播电视界。在美联社记者查尔斯•默瑟看来,迈克的技巧甚至影响了主持人特克斯与金克丝•福尔肯伯格,他们几年前的广播节目曾是《迈克与巴芙》的灵感之源。但是,尽管有这些效仿之作,默瑟说道:“ 华莱士的模仿者中没有人像他那么成功。”
  迈克•华莱士独一无二。当1957年初广播电视网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便来敲他的房门,发出邀请。几个月之内,他将在美国广播公司拥有他自己的全国性节目。但就在这时,当迈克即将成为全国明星之际,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