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权谋
  郑氏殡天后,龙山公王华又续弦新娶,是王阳明庶母。此继母对待王阳明并不好,王阳明对此心中也有颇多腹诽与牢骚。
  一日,王阳明去街上玩耍,见一人用草绳绑缚着一只猫头鹰沿街叫卖。王阳明拿出钱将这只鸟儿买了下来,又从怀中取出银钱五文赠送给遇到的一个老巫婆。此时,王阳明心生一计,然后跑回家准备给继母一个教训。
  王阳明悄悄地潜入继母的卧室,将猫头鹰塞入继母的被窝。继母一掀开被子,猫头鹰就从被子里飞了出来,在屋子里盘旋飞翔,还发出令人恐怖的啼叫声。
  继母见状惊恐不已,打开窗户想把猫头鹰驱逐出去,折腾了很长时间家里才恢复平静。
  在中国民间有一讲究,十分忌讳野外的鸟儿飞入寝室,更何况是猫头鹰这种叫声不祥的鸟儿,但凡看见的人都以为不吉利,而藏在被窝里更是忌讳中的忌讳。曲房深户、重帷厚衾中怎么会有猫头鹰藏在其中?这一定有缘由。
  于是继母追问是否是王阳明搞的鬼。王阳明佯装不知此事,说是听到鸟儿奇怪的鸣叫,但自己不知道究竟是什么缘故。
  继母于是找来巫婆卜算究竟。巫婆一进门便说王家有一股不祥之气环绕,见了小夫人又发现原是小夫人气色不佳,看来家中最近有不祥的事情发生。
  继母见状,便把自己掀开被子飞出猫头鹰的怪事情全盘托出。
  巫婆就说:“我应该将此事向家神报告一下。”她马上吩咐人备下香烛,叫小夫人在前面跪下来,然后要来神木将香烛点燃后,巫婆就假装郑夫人还魂附体,厉声念道:“你对我儿苛刻,我已向天神禀明,那只怪鸟就是我的化身,今日奉旨索你命来!”
  小夫人信以为真,连忙磕头求饶,表示忏悔,说自己以后再也不敢这样虐待郑氏的儿子王阳明了。
  过了好长时间,巫婆苏醒,缓过神来。她告诉小夫人,大夫人因为小夫人苛待遗子而返回阳间。此次回来幻化为怪鸟儿要啄取小夫人的魂魄。所幸的是,小夫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罪行,愿意洗心革面、改过自新。“大夫人”看到此景后才从屋檐下飞起,穿过屋脊,从半空中盘旋几圈后飞走。
  小夫人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过失,发誓自此要善待大夫人的遗子。而王阳明幼时的智谋韬略从此就可知一斑了。
  立志学武
  小小少年王阳明1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骑射技术,研读兵法书以求具备文韬武略。他曾说道:“读圣贤书的儒者应该以不会用兵为羞耻。孔子也曾在《孔子家书》中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现在的很多儒者,往往以文章和词句欺世盗名、获得富贵。以华丽辞藻粉饰太平。国家出现危机重大变故时,则畏首畏尾,束手无策。实在是儒者的羞耻!”
  第二年王阳明随同父辈,私自出游居庸关(有上、中、下三关,此处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关)。在那里,他游历遍观祖国的大好河山,“慨然有经略四方之鸿鹄大志”。在那里,王阳明详细勘察了各个蛮夷部落的地理位置,听取将士的许多策略,甚至看见胡人路过,追逐着胡人进行骑射。胡人见状,摸不着头脑,最终不敢贸然回击及有任何的轻举妄动。
  就这样折腾了一个月后,王阳明才意犹未尽地回到北京。一天夜晚,他做了个梦,梦境中,王阳明来到了伏波将军的庙堂中拜谒。且说这伏波将军原本是汉朝的大将军马援。马援,字文渊,原是陕西省扶风人,因其一生戎马生涯,后被追封为伏波将军。在梧州建有庙宇,供后人怀念。故而后世常用此名。
  今存王阳明赋诗为证: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此话不假,王阳明上面这个梦梦到伏波将军马援,绝非偶然。这首诗很清晰地展现了王阳明内心世界的“尚武精神”。就在当时,很多地方水旱灾害接踵发生,盗贼也趁机兴风作浪。京城中跟前有王英、王勇一帮盗贼不断地群起滋事,陕西地方还有石和尚、刘千金等作乱,屡次攻占朝廷城池,掠夺府库金银军饷,骚扰平民,而政府却对这帮盗贼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王阳明见状,好几次都要上书给朝廷,表明自己要像前汉的名将那般冲锋陷阵,率领精兵一万人马,征战沙场,一定要攻破敌人城池,捣平逆贼的巢穴,使海内共享太平盛世。
  龙山公王华得知此讯后,马上出面制止。龙山公王华斥责王阳明太过狂妄,竟敢如此不羁地胡言乱语,这样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自此,王阳明才对此事死心,最后全心全意投入到读书求知中去了。
  求学经历
  王阳明从11岁开始,在北京生活了六年时间。有关此一时期王阳明读书和游学的情形,从本人查阅到的资料来看,并未存留太多的资料详细记载,其中的具体细节就更难以判断其真伪了。
  《送德声叔父归姚并序》中记载了王阳明和叔父王德声共学于家父龙山公王华的情形。根据序文记载,当时王阳明与叔父王德声一起在龙山公座下研习学问。叔父经常将自己锁在房间里冥思学问,最后决定返回家乡孝养父母。有一日,王阳明邀请叔父一起去游学做官。王德声于是笑着回答道:“古人都崇尚孝养双亲,拿再高的官职也不会交换。我又怎么能抛弃老母而博取一个儒学的头衔呢?”就在王阳明写此文的夏天,王德声来江西探视王阳明,住了三个月后,就兴致勃勃地返回故乡余姚。王阳明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叔父对侄子王阳明说道:“秋风菁鲈景色宜人,但是我了解你的志向。然而今日世事如此,我知道你不能离开官场独善其身,我也不能强拉着你一起回余姚。这样吧,我先回去,为你的阳明学先去做最基础的工作,你觉得如何?”此情此景,令王阳明感慨万千,叔父王德声真可谓是王阳明的知己啊!临行前,王德声对王阳明说:“我马上就要启程了,你写首诗送给我吧!”王阳明于是写下了下面的这首诗:
  犹记垂髫共学年,
  于今鬓发两苍然。
  穷通只好浮云看,
  岁月真同逝水悬。
  归鸟长空随所适,
  秋江落木正无边。
  何时却返阳明洞,
  萝月松风扫石眠。
  从中可以窥知,王阳明在北京侨居的时候,除了向私塾师傅学习外,还通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来提高自身修养。又比如在《答储柴墟书》中,记载了早年王阳明和王寅、刘景素共同游学于太学的情形,翻译为现代汉语大致如下:王阳明昔日与王寅之、刘景素游学于太学,每次考试,王寅之的名次都排在刘景素的后面。于是王寅之便自认为自己的课程不及刘景素的好,后来便决定拜刘景素做自己的老师,行弟子之礼。知道此事后,王阳明甚为感叹,认为做出如此举动的王寅之真可谓是豪杰之士,也是自己学习的楷模。王寅之持之以恒地追求学问,这在古代先贤中也有先例,例如曾子病革而易箦,子路临绝而结缨,横渠撤虎皮而使其子弟从讲于二程,这都是古代的前辈们为了追求学问,立志成为天下大勇之人的模范事例。王阳明自然是非常清楚的。自此,王阳明也更加坚信,那就是以圣贤之道为己任,首先要从求师问道这样的小事情做起。
  当然,在大学中,他们所学课程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在今日要搞清楚的确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王阳明先生终生不厌学习修养却是确有其事,不管任何时候,发生任何事情,他都是只要一息尚存,则学业不废。
  从今日王阳明生平传记留存材料来看,王阳明早期沉溺于任侠仗义,后迷恋骑射,紧接着耽爱词章文华,第四执著于寻仙问道,第五遁形于佛教经书。到了正德丙寅元年(1506),这一情况开始扭转,他开始进修以儒教为代表的圣贤学说,这正是王阳明先生闻名遐迩的“五溺一归正”说法的最早所出。
  十六七岁的时候,王阳明仗剑走天涯的游历,正是其“初溺”任侠仗义和迷恋骑射时期的一个证明。
  小结
  对于王阳明先生幼时的求学经历和言行举止的记述如上谫陋之言,大多地方都是粗枝大叶,难穷尽其详细。约略看来,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其语言举止的天真无邪和粗犷率真,其爱好趣味的广泛杂多也不似常人,这是一般泛泛凡庸之辈毕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
  如众所知,王阳明家祖世代气节高洁,注重人伦道理。王阳明一生言行的根本也都是出自忠君孝亲的人文伦理。他执著于教化晓谕后人。得益于如此家教背景,王阳明卓越的天资素养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最终成为受后人景仰的丰伟人物。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