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乱曰:蓬壶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扰兮。
  (题为《九华山赋》)
  春宵卧无相,
  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双眼,
  披云看九华。
  岩头金佛国,
  树梢谪仙家。
  仿佛闻笙鹤,
  青天落绛霞。
  (题为《游九华山》)
  沿着羊肠小道游览完毕这个景点后,紧接着途经五溪、望华亭、二圣殿,王阳明还相继游历了附近的无相寺、化成寺等佛道庙宇,所到之处必会夜宿参悟。也就在这一日,他偶然邂逅了一位姓蔡的道士。蔡道士蓬头垢面,破衣烂衫,却端端正正地盘坐在寺庙大堂的正中央,神态自若。
  一般人看到道士这衣衫褴褛的情景,都以为其神志不清,称其疯癫无状。王阳明一看,却心里暗暗称其迥异于常人。话说这位蔡道士,对方外之术颇为熟悉,侃侃而谈,对王阳明以尊贵宾客之礼对待,礼节上极为恭敬。
  王阳明于是借机询问何为得到神仙之术。蔡道士摇摇头,说道:“你尚未达到至高境界!”
  王阳明见状忙叫左右退下,邀请蔡道士移步去后面亭子,然后施以大礼,请求道士告知其详细。
  蔡道士又摇了摇头,说道:“你尚未达到至高境界!”
  王阳明再三恳求,都没有得到道士的传授。后来这位蔡道士对王阳明说:“我初见你,看你衣着打扮得体尊贵,便知道你心仍属意于官场。虽然有心问道,但还是六根未净,心牵挂凡尘。对于方外之术只是徒慕其表而已。”
  王阳明听完仰天大笑离寺而去,继续自己的游览。等路过地藏洞的时候,他听说在悬崖峭壁的巅峰上有一位得道高人,姓甚名谁谁也不知道,大家都说这位高人长年累月在老松树的落叶丛里打坐,风餐露宿,看上去不是一般的人。
  王阳明获悉后,马上前往访问。他立刻攀沿着悬崖峭壁,一路来到山顶。那位高士正在酣睡之中。王阳明便默默不言,坐在高士旁边,轻轻地抚摸他的足底和掌心,一直到这位道人苏醒。
  道人睁开睡眼,看到眼前有人十分惊讶,问道:“这上来的道路如此险峻难行,你是如何上来的呢?”
  王阳明对答说:“我一心要和高士谈论道家要髓,正是这个信念的指引才使我能够抵达彼岸。怎么能怕辛苦而畏缩不前呢!”
  两人自此时开始一见如故,畅谈佛教和道教的要义精华,还探讨了儒家的思想。说到儒家思想的时候,说及周濂溪、程明道,二人不禁称赞这些前辈,他们可以说都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说到朱考亭,即朱熹的时候,二人认为朱熹虽然也悟到儒学的一些精要,但是距离一乘妙旨的境界仍相去甚远。
  王阳明对道士的谈吐非常喜欢。两人不禁惺惺相惜,相谈甚欢,天色很晚还不愿辞别。待到第二日,王阳明再去原地拜访,却发现昨天和自己交谈的高人已不知去向。王阳明当即赋诗一首:
  路入岩头别有天,
  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谈已散人何处,
  古洞荒凉散冷烟。
  随后,王阳明在一首抒怀的诗(《重游化城寺二首》)中写道:
  其一:
  爱山日日望山晴,
  忽到山中眼自明。
  鸟道渐非前度险,
  龙潭更比旧时清。
  会心人远空遗洞,
  识面僧来不记名。
  莫谓中丞喜忘世,
  前途风浪苦难行。
  人住层崖嫌洞浅,
  鸟鸣春涧觉山幽。
  其二:
  静日岩头坐落花,
  不知何处是吾家。
  静听谷鸟迁乔木,
  闲看林蜂散午衙。
  翠壁泉声穿乱石,
  碧涧云影透晴沙。
  痴儿公事真难了,
  须信吾生自有涯。
  从上诗中的“会心人远空遗洞”一句可以看出,王阳明对当年与道人的邂逅,真是感叹不已,同样对那位道人的追慕之情也溢于言表。
  彻悟诗文之弊
  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31岁,他完成在江北地方犯囚的审录工作,回到北京复命。此时朝廷中的旧交名士纷纷模仿古体诗词吟诗作文,引为时尚。这帮文人还成立了诗社,热情邀约王阳明加入。
  王阳明对此表示拒绝,而且还叹息着对周围的人说:“我怎么能把有限的人生精力花费在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虚词空文中呢?”
  不久,王阳明便向朝廷上疏,告病请辞,在奏疏《乞养病疏》中如是写道:
  臣原籍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由弘治十二年二甲进士,弘治十三年六月除授前职,弘治十四年八月奉命前往直隶、淮安等府会同各该巡按、御史审决重囚,已行遵奉奏报外,切缘臣自去岁三月,忽患虚弱咳嗽之疾,剂灸交攻,入秋稍愈。遽欲谢去药石,医师不可,以为病根既植,当复萌芽。勉强服饮,颇亦臻效;及奉命南行,渐益平复。遂以为无复他虑,竟废医言,捐弃药饵;冲冒风寒,恬无顾忌,内耗外侵,旧患仍作。及事竣北上,行至扬州,转增烦热,迁延三月,尪羸日甚。心虽恋阙,势不能前;追诵医言,则既晚矣。先民有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臣之致此,则是不信医者逆耳之言,而畏难苦口之药之过也。今虽悔之,其可能乎!
  臣自惟田野竖儒,粗通章句;遭遇圣明,窃录部署。未效答于涓埃,惧遂填于沟壑。蝼蚁之私,期得暂离职任,投养幽闲,苟全余生,庶申初志。伏望圣恩垂悯,乞敕吏部容臣暂归原籍就医调治。病痊之日,仍赴前项衙门办事,以图补报。臣不胜迫切愿望之至!
  (以上参见《乞养病疏》)
  阳明洞专修神仙道
  王阳明终于得到朝廷的同意,返回故乡越中地方。后来,返乡的王阳明在家乡四明山南侧挖掘了一个洞穴,称作阳明洞,常日里在此修养仙术。这里风景雅致,山清水秀,王阳明非常喜爱这里,于是他选择在此隐居。后世因此称王阳明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说:“我曾经在结婚当夜访道铁柱宫,一直将仙道的教谕谨记心中。所以要在此修炼神仙导引的养生术。”
  周围的人纷纷传说王阳明修炼的地方是神仙们聚会的场所,这其实也是王阳明为了躲避那些人世间的迎来送往的故为之事。王阳明在此修身养性,整日里练习静坐养气。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普遍的。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很多厌世之人都能寻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静谧场所,遁隐山林,与世外隔绝,不相往来。对于王阳明而言,此时他遁隐的心思还没有那么强烈,有朝一日他是否会重新回到凡尘中去呢?此时这还是不能确定的事情。
  厌世之人向社会活动的转变
  静坐日久,王阳明的想法果真发生了很大变化。“此簸弄精神,非正道者也。”他迫使自己不去想心中新生的念头,力求身心重新恢复宁静。慢慢地,他内心开始平静,脱离了对世俗凡尘的纠葛,暂时获得了内心的超然。
  时隔不久,王阳明开始想念起祖母岑夫人和父亲龙山公王华了。祖母和父亲对自己的恩爱和抚养不断地萦绕在他的脑海。辗转反侧,想来想去,王阳明对此还是犹豫难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何去何从?
  这的确是个艰难的选择!但是他又想:子女尽孝道是人间第一等重要的事情。“此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多年以来,王阳明一直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教化。儒教摒除佛家和道家的精义人所周知,然而回过头来再思考,这三教中只有儒家尊崇孝养,也只有儒学是“至正之道”了。
  想到这里,王阳明幡然醒悟。他重新返回人世间,创建一番事业的志向又勃勃生发了。通过查阅《王阳明传记》来看,这正是所谓的“正德丙寅年元年,始归正圣贤之学”的一个时期。
  就这样,悔悟后的三年时间里,王阳明一直在家尽孝道,赡养父母。倘若这个时期,王阳明缺失来自家庭的熏陶,孝亲的观念逐渐淡漠,那么他终会舍弃人伦亲情,失去人性的本真所在,只能是成为方外之人。
  所幸的是,祖母岑氏老夫人和父亲龙山公王华对其训诫有方,运筹帷幄无不准确,使得王阳明在人生关键时刻保持住了对人生美好的信念,终于回归到正道上来。所谓孝悌的内涵,通过这样一件事情就能明白其中个要。
  接下来的二十年时间,王阳明进入了他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他富于进取之心,热衷于功名济世之举。如果他还像以前那样,飘逸于尘俗之外,是取得不了后来的一番丰功伟业的。
  当然,他偶尔也会畅想神仙之术。由于自幼年以来,一直患有严重的咳疾,王阳明有时候也会多愁善感,陷入矛盾的境况。于是他就以神仙养生之术自我修炼,他还参考了佛教中安身立命的精义。《王阳明传记》中将这一时期称为“耽爱佛教”时期,其所指就是王阳明人生中的这段时间了。
  通观王阳明一生,即便是在不断地修炼交替时期,他也从来没有荒废过学业。王阳明对字义训诂的苦涩学术也有拓展之功,这也是他一生中非常用心思的地方。从王阳明的一生经历来推测,此时的王阳明将儒学、佛学和道教的思想杂糅在一起,互相纠缠,这也是他思想的一个表现。
  王阳明早年崇尚佛教和道教的精义,但是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对人生的体悟,他越来越对这些玄妙莫测的东西感到疑惑。如前所述,人生不能为了成为圣贤而成为圣贤,自古以来的圣贤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而祈望不休,从而成为圣贤。可以说,佛教和道教的修行,却使得王阳明体悟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局限之处,从而更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晓谕禅僧,以求孝养
  之后第二年,王阳明搬至钱塘江(今浙江杭州)西湖侧畔静养身体。众所周知,西湖以风光秀美闻名天下,附近的名胜古迹和名寺古刹也是数不胜数。前面提过,王阳明一生走遍大江南北,在很多地方留下自己的脚步,而独独钟情于古刹庙宇,一旦经过必然少不了去参观一番。
  一日,王阳明在一个叫做虎跑寺的古刹中游览。就在这古刹中,果真又遇到一个禅僧。这位禅僧在此坐关三年,三年来一语不发、一物不视,人都称奇。王阳明获悉此事后,对着参禅的禅僧立刻厉声呵呼:“这和尚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这位禅僧被吓了一跳,对着王阳明略施一礼,然后才说:“我在此平心静气坐关三年。你为什么却说我‘这和尚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呢?”
  王阳明不理这话茬,转过话头却问道:“你是哪里人?”
  禅僧答道:“我本是河南人,现离家已有十余年之久。”
  王阳明再问:“你家中难道就没有别的亲戚朋友了吗?”
  禅僧答道:“只有一老母,只不过现在不知道她是生是死。”
  王阳明追问:“那你是否曾想念在家里牵挂着你的母亲呢?”
  禅僧回答道:“怎么能不想念呢!虽然每日一言不发,但是我在心里默默想念。虽然终日目不视一物,但是母亲的形象在我心中却越发的真切!”
  说到这里,禅僧恍然大悟,于是合掌连忙致谢,并说道:“檀越之言,实在是高论!请先生再说详细些!”
  王阳明继续说道:“父母和子女间的感情是人之常情,作为人,又怎能随随便便就将它摒弃。你今日想念母亲的念头已经萌生,就是你的原本真性的再次发现。终日枯坐只能使你的心绪越发芜杂混乱。”
  王阳明反复以孝养老母的道理训诫这位禅僧,未说完,禅僧就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说道:“檀越的故事真是太好了。我明天一大早就返回老家,以后好好孝养父母!”
  第二天早上,王阳明再去虎跑寺,禅僧已不见踪影。其他留守的和尚告诉王阳明,昨日的禅僧一大早担着行李,人已经返回河南老家了。
  王阳明听闻此事后十分高兴,说:“看来‘此念生于孩提’对于禅僧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呀!实在是灵验得很呢!”
  如上所述,禅僧幸遇王阳明,受到他的训诫,终于选择返回家乡孝养老母,这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孝悌观念的影响所在。但是,就在这不久,王阳明又萌生遁世的念头,企图过隐士般的生活。把这件事情和他训诫禅僧的事情进行对比,我们也会感到,其回归圣贤的道路也绝非是那样坚不可摧的。
  始论经世思想
  弘治十七年(1504),王阳明33岁的时候,他受朝廷指派至山东任职。当地有个叫做陆偁的巡按督查御史听闻过王阳明的鼎鼎大名,于是就派人去请王阳明到自己府邸交流。
  转眼就迎来了山东省的乡试,王阳明被陆偁聘请为主持考试的主考官。通过考试选拔,穆孔晖中了解元(成绩优异——原作者注),后来穆孔晖成为广为人知的名臣。
  实际上,山东省这次乡试的考题均出自王阳明一人手笔。具体的考试题目,比如有:《明朝礼乐之制》《老佛害道,源自圣学不明》《纲纪不振,源于名器泛滥》《用人太急,求效甚过》,还有《土地分封》《以清兵戎》《抵御外夷》《平息公诉》等国家治理和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这些考题大部分都是针对时局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从乡试的试题题目也可以看得到王阳明先生颇具经世之才,以及对佛道二说的态度,那就是探求如何学以致用。王阳明中年时代写作的文章已经达到了巅峰,到了晚年,他更注重达意,在文章修辞上颇为考究和着意,一点也让人感觉不出来有粗制滥造之嫌。
  众所周知,思想和学术上的进步主要依靠一步一步,日积月累,最终走入最高境界。因此有人认为,王阳明先生著述的精微所在正是其晚年大作,而此时《王阳明全集》所记载的山东乡试中的全部题目仅给人以秀逸之感。
  终以圣学为己任
  同年(1504)九月,王阳明被重新委派职务,调任为兵部武选清吏司主管。王阳明不得不从山东返回北京就任。当时的学者都耽爱陈腔滥调的复古文潮,根本就不知道经国利民的实用之学究竟为何物。
  王阳明此时带头讲学,倡导实用之道,即所谓的身心之学。他主张通过身心之学,“要使人立必为圣人之志”,大凡执贽来求学拜师的,王阳明便敞开胸襟,广开门户而将其收纳。为了使门生在这里树立远大的志向,王阳明不断地开设讲座。
  在当时的大背景下,由于“师道久矣”而有荒废的倾向,而王阳明如此大的动作,必然会招致同僚们的非议,说他以此博取名声。
  此时只有翰林庶吉士湛甘泉(字若水)与王阳明来往频繁,一见如故。他们两人终日兴致勃勃地探讨圣学之事,最终结成莫逆之交,终生交好。
  后来王阳明去世,湛若水亲笔题写墓志铭,全文收录于《阳明全书•附录篇》中。对于他们当时的交往,王阳明也曾赋诗留世,题为《赠阳伯》,内容如下:
  阳伯即伯阳,
  伯阳竟安在?
  大道即人心,
  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
  金丹非外待。
  缪矣三十年,
  于今吾始悔!
  小结
  写到这里,王阳明先生的方针谋略大部分已经呈现出来。迄今三十余年的星霜岁月,其可谓是遭遇了万种变迁。通过梳理王阳明一生中嗜好兴趣的不断迁移,我们也可窥察得到阳明先生的心力是何等的丰富。他无论沉溺于游侠生涯,还是热衷于骑射之术,或者辞章之学,或者神仙道术,或者后来的耽爱佛教,萌发隐居山林、出家遁隐之意,他其实都是苦恼于人生方向的不断抉择。
  尽管一路挫折,王阳明还是波澜不惊地从各种困境中走了过来,他甚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己的身心也因此获得愉悦和超然。
  王阳明的一生道路没有坦途,礁石险滩随处可见。他生命中的风云机变如此繁多,如何面对人生的困难和境遇,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但是,从书中的故事也能看到,王阳明面对这些问题时候的人生态度:泰然处之,乐观面对,一切问题最终都会圆满解决。这大概就是王阳明先生的过人之处吧。
  也有人说王阳明的性格属于多血质那种类型,也有人认为,与其说王阳明是多血质,倒不如说是神经质才合适。但是我们看看周围患有神经质的人,大多都是患得患失、愤慨抱怨之人,失去了坚守自己本分的自我。这都是他们的弊病所在。
  然而,再回过头来看王阳明,他性格洒脱豪爽,幽默风趣,还能和普通人谈笑风生,胸襟宽广。每每读到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性格的光辉照人。“忙中日月闲中度,八万尘劳乐天地”,正是王阳明先生气度超凡的写照。不论遇到什么难事,他都能够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巧妙周旋,用力化解。不论遇到什么难关,他也都会全心全意,一丝不苟,直到最后的成功。
  经历了那么多人生的历练,王阳明的才干也在其中获得磨练和荟萃。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一己之利,他都能够处变不惊,沉静泰然。当然王阳明也有过挫折和蹉跌,但是他强韧的意志力,给予他处理困难的百折不挠的气概。王阳明先生的非凡资质以及人生中数不尽的丰富历练,都使得他能够判测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和表里深浅程度。即便是面对源源不断的外部刺激的时候,王阳明都能够集中心力,使用节制无不精妙。
  自此以后,王阳明先生作为一个坚持纯粹圣贤学问的大师,几乎没有对任何事物盲从和沉溺过。可以说,过去的三十年生涯,对于王阳明而言,就是一个自我修养提高的过程。而最终能力的实践和体现,还有赖于接下来二十多年的人生来检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