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果真未死
  回过头来再说王阳明果然不曾投水一事。当时很多人都以为王阳明已经溺江身亡,二卒也因完成刘瑾之命而安心。事实上王阳明当初脱下一双鞋子,留做假象让人以为自己溺了江,又将纱巾抛弃在水面,然后取石块向江心投掷而去。
  黄昏之后,远观不甚分明。二卒只听到“扑通”一声响,根本不知事情的真伪,便以为差事已毕。王阳明此时还没有死的事情非但二卒不知道,连沈玉、殷计也不知道。
  却说王阳明循江滩而去,先是藏身于岸坎之下,看着眼前四个人渐行渐远。第二天他搭上一只商船。船夫可怜眼前这个人没有鞋穿,还将自己的草鞋赠送给王阳明。七天后,船行至浙江的舟山岛。当天夜里他又搭上另一只船,不料却遭遇大风。
  经过一昼夜的颠簸终于到了一个地方,登岸问路过的人,王阳明才得知自己来到了福建东北地界。巡海兵船上的士兵见王阳明看上去不像是商贾之人,觉得可疑,就上前拘捕了他。
  王阳明说道:“我是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朝廷受廷杖,被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自念罪重,便打算自己了断,投身于钱塘江中,谁承想却没有死得了,辗转来到此处。”
  士兵听了面前这个人的话,被王阳明的奇遇所感动,便以酒食款待,然后当即派遣一人往报有司(官府差官)。
  王阳明担心事渉官府,不能脱身,便伺机溜之大吉。
  投宿虎穴
  王阳明沿着山径无人之处,狂奔三十余里,等看见一古寺时,天已昏黑,于是叩寺门请求投宿。但是寺僧设有禁约不留夜客歇宿,拒绝了王阳明的请求。
  寺旁有一野庙,残破已久,有虎穴居其床下。曾经就有一行客不了解情况,误夜宿此庙,结果遭猛虎猎食。王阳明去寺中投宿不得,没有办法只能就地宿于野庙之中。此时的王阳明早已筋疲力尽,不久便熟睡于香案之下。夜半群虎绕庙环行,却没有一只敢进去的。
  天将明时分,四周寂静。寺僧听闻有虎啸声,以为昨夜前来借宿的客人早已葬身虎腹,于是一干人结伴进入此庙,打算取其财物。王阳明尚未清醒,寺僧认为昨夜的客人必死无疑,于是拿着手杖轻轻击打客人的脚底板。王阳明惊醒,蹷然而起身。
  寺僧被吓了一大跳,说道:“你真的非比平常人,不然怎么可能有入虎穴而不受伤的呢?”
  王阳明茫然不知,忙问:“你说的虎穴在哪里呢?”
  寺僧回答道:“就在你此刻露宿的地方啊。”
  破庙成为虎穴是可以相信的,不知这里是虎穴而投宿其中也是可以相信的。然而,在群虎咆哮的旷野中竟有僧寺一事,始终不能令人信服。我认为这个故事是后人牵强附会猛虎一事,以增王阳明轶事的神怪之感。
  寺僧心中十分惊异,立刻邀请王阳明顺道去自己的寺庙共进早膳。
  再遇仙道,接受警策
  餐毕,王阳明独自一人步行至殿后,发现在那里有一老道正在打坐。老道看见是王阳明突然前来,十分惊讶,赶紧起身说道:“贵人您还记得无为道人吗?”
  王阳明仔细观之,这位老道原本是二十年前铁柱宫所见的无为道人,时光荏苒,但他的容貌俨然如昨,不差毫发。
  无为道人说道:“我之前告诉你我们二十年后相见于海上。我当年没有欺骗你吧。”
  王阳明十分喜悦,这真可谓是他乡遇故知,因此与无为道人对坐,问道:“我今与逆臣刘瑾结下了怨仇,所幸的是劫后余生。我现在打算隐姓潜名,隐遁世间。但是不知道何处可以容身,还请道人您给指点一二!”
  无为道人说道:“你不是还有亲人在俗世吗?万一有人说起你不死,你的敌对迁怒到你的父亲。如果他们诬告你的父亲在北边私通胡,南走越。到那个时候你们百口莫辩啊!你势必将进退两无据呀。”
  无为道人于是为王阳明作诗一首。诗曰:
  二十年前已识君,
  今来消息我先闻。
  君将性命轻毫发,
  谁把纲常重一分。
  寰海已知夸令德,
  皇天终不丧斯文。
  英雄自古多磨折,
  好拂青萍建大勲。
  王阳明佩服无为道人的孝亲之言,又感动于他鞭策鼓励自己的心意,于是决意奔赴谪地,之前索笔题一绝于殿壁。诗曰: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原题为《泛海》)
  在困难悲痛之巅却反而激发出了王阳明豪健有力的精神,诵读此诗令我也顿生天空海阔之感。
  后来,王阳明打算向老道辞行。
  无为道人说道:“我知道你现在没有旅资了。”说话间从衣囊中取出银锞一锭(通货银片——原作者注)为赠。王阳明得此盘缠,于是从山间小道游览武夷山,路过铅山。从广信府经过上饶县时,他还去拜见了故交娄一斋。
  娄一斋见到王阳明大惊,说道:“之前听闻你溺毙于江水。后又传因你为仁得以救之。正未知虚实,今日得相遇,实在是斯文有幸。”
  王阳明说道:“我幸而不死,现在打算前往谪地。只是未见老父之面,十分担心他因为我的事情忧悒成病。这是我唯一的牵挂。”
  娄一斋说道:“你的敌对刘瑾迁怒于你的父亲,已降其官为南京宗伯(神祇官)了。此去归途你可与父亲一见。”
  王阳明大喜。娄一斋公留王阳明一宿,并资助以路费数金。
  王阳明径往南京,归省途中拜见了父亲龙山公王华先生。父子二人相见出自意外,恰如枯木逢春,喜不自胜。然后王阳明再绕道折回老家余姚,探访疼爱自己的祖母。王阳明居住数日后不敢再作长时间停留,即于正德二年(1507)十二月底辞别亲人立刻向贵州龙场驿进发,去那里担任驿丞之职。一行仆从总共有三人。
  收徐爱为门人
  此时徐爱、蔡宗兖、朱节、冀元亨、蒋信、刘观时等人都来执贽拜师,王阳明便将这些人悉数收纳为门人,并且以此为乐事。这是王阳明先生招收的第一批弟子。
  其中,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夫,师徒之情十分亲密,如同颜回之于孔子。因为王阳明将要赶赴龙场,徐爱更加刻苦向学。徐爱、蔡宗兖、朱节三人都在乡试中考取贡生,王阳明作《别三子序》赠送给他们,以作纪念。全文如下:
  自程、朱诸大儒没而师友之道遂亡。《六经》分裂于训诂,支离无蔓于辞章业举之习,圣学几于息矣。有志之士思起而兴之,然卒徘徊咨嗟,逡巡而不振;因弛然自废者,亦志之弗立,弗讲于师友之道也。夫一人为之,二人从而翼之,已而翼之者益众焉,虽有难为之事,其弗成者鲜矣。一人为之,二人从而危之,已而危之者益众焉,虽有易成之功,其克济者亦鲜矣。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自予始知学,即求师于天下,而莫予诲也;求友于天下,而与予者寡矣;又求同志之士,二三子之外,邈乎其寥寥也。殆予之志有未立邪?盖自近年而又得蔡希颜、朱守忠于山阴之白洋,得徐曰仁于余姚之马堰。曰仁,予妹婿也。希颜之深朁,守忠之明敏,曰仁之温恭,皆予所不逮。三子者,徒以一日之长视予以先辈,予亦居之而弗辞。非能有加也,姑欲假三子者而为之证,遂忘其非有也。而三子者,亦姑欲假予而存师友之饩羊,不谓其不可也。当是之时,其相与也,亦渺乎难哉!予有归隐之图,方将与三子就云霞,依泉石,追濂、洛之遗风,求孔、颜之真趣;洒然而乐,超然而游,忽焉而忘吾之老也。
  今年三子者为有司所选,一举而尽之。何予得之之难,而有司者袭取之之易也!予未暇以得举为三子喜,而先以失助为予憾;三子亦无喜于其得举,而方且憾于其去予也。漆雕开有言:“吾斯之未能信”,斯三子之心欤?曾点志于咏歌浴沂,而夫子喟然与之,斯予与三子之冥然而契,不言而得之者欤?三子行矣,遂使举进士,任职就列,吾知其能也,然而非所欲也。使遂不进而归,咏歌优游有日,吾知其乐也,然而未可必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违其所乐而投之于其所不欲,所以衡心拂虑而增其所不能。是玉之成也,其在兹行欤!三子则焉往而非学矣,而予终寡于同志之助也!三子行矣。“深潜刚克,高明柔克”,非箕子之言乎?温恭亦沉潜也,三子识之,焉往而非学矣。苟三子之学成,虽不吾迩,其为同志之助也,不多乎哉!
  增城湛原明宦于京师,吾之同道友也,三子往见焉,犹吾见也已。
  这篇文章,清晰地说明了他招收这几位弟子的经过与初衷,同时这也是他留给弟子们的临别期望。如前述,在随后的考试中,徐爱、蔡宗兖、朱节三人都在乡试中考取贡生。
  话说此时的王阳明锐意讲授学问,虽说门人随之兴起,但是却没有挺身而出以承担圣学为己任者,今得徐爱挺身而出,承担此任,且与而后徐爱辅佐王阳明,关系颇为重大。
  正德三年(1508)春,王阳明主仆一行抵达龙场驿。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