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口在外面,才在里面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门特长。
  有一些人,因为不善于表达自己,失去了很多机会。而有的人,则因为能够灵活驾驭自己的语言,获得了别人得不到的机会。所以,如果说大学期间,知识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功课的话,那么口才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则可以和它平分天下。
  口头表达,在学习人文专业的朋友身上体现得更为关键。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走上一个不完全用得上所学专业知识的岗位,而在这些岗位上,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甚至都和大学所学专业无关,而和学习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关。
  这本书,本来不谈任何有关具体方法的东西,可是鉴于口头表达如此重要,在这里略谈一二。
  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年纪,或者尚在校园学习,或者刚刚走入社会,见识所限,经验所限,在很多时候会表现得露怯。当我们在一个学生社团或者工作面试中,很有可能十分的表达能力会因为紧张只剩下两分。一位大学舍友,所知极多,平时的一大乐趣就是没事儿看英文的维基百科。思维也极其活跃,和他讨论问题,往往会被他言语中的机辩征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到了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却十分沉默,经常一个人拿着手机坐在角落一语不发。
  发挥口才第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克服自己在面对陌生的人、场合、事物时的紧张感。面对陌生的东西时,人的第一本能是在自己的嘴上贴一张封条,让自己待在一个舒适区里,而不去面对和陌生人打交道的紧张与不安。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顺着这种倾向,那么就会在这个舒适区里面越陷越深,越来越不喜欢开口,就好像温水里的青蛙一样而不自知。本来就只有7分的口才这时还要扣去4分,还怎么能够获得别人的关心与注意?
  如何克服这样的一种倾向?首先应当避免“性格使然论”。
  我们经常会为我们的不善于表达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最常见的一个就是性格论,即“我的性格本来就是如此,这个人认识了对我也没多大用”或者“我的性格本来如此,我的能力会在工作和做实事儿中体现,不需要夸夸其谈”。
  有一次,我和一个社团的同伴去参加某地级市一位市领导与青年学生的座谈会,会后这位领导请我们吃饭,而席间我的这位在同龄人的社团里面非常活跃的同伴和平常判若两人,几乎很少说话。席后我问起他为什么表现地如此不同寻常,他说这个领导他认识了也没有用,距离他太远,所以他不想说话。结果后来,正是这位领导为我们社团提供了一笔赞助经费。而这位朋友,从他在吃饭时的行为表现来看,他更多地或许也是因为紧张,所以为自己顺理成章地找了一个借口。
  我们会为自己找借口,可是机会从来不会找借口。从走入社会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陷入了一张相互联系的网里面,一环扣着一环,一环和一环息息相关,你永远无法用自己局限的经验判断哪件事情或者哪个人在下一刻会和你发生联系。你也可能性格确实不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但凡你想成功,你就需要克服自己的一切或真或假的毛病。
  发挥口才第一步,让借口离自己远一些。
  那么,究竟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口若悬河,无视自己的心理障碍,侃侃而谈?当然,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敢说,不要害怕自己说错,想到什么都说出来。一般而言,能做到这样的人反而不会犯任何错误,只会越说越好。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无法解决自己不敢开口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想的是,在我们的这样的一个年纪,本来就是犯错和试错的年纪,没有人会在意我们一句话的错误。
  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很多我们自己看起来很重要的事情,其实别人未必会关注,很多时候我们也只是陷入了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恐慌中而已。仅仅只是因为可能的犯错这样一种没有发生的事实状态而失去表达自我的机会,实在是太可惜。
  有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曾经教过我一个很好用的方法,帮助我在面对某些重大场合或者见一些大人物时不紧张。
  我姑且把这种方式称之为“表演法”。我们把生活当做一场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的演员。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件里,社会对我们有着不同的期待。一个胆小、怯场、不敢开口的我们是本色的我们,可是作为进入某种角色的我们,就变成了符合这个角色期待的我们。在面对一些场合或者人物时,我们不妨把自己当做一个去演戏的演员,等到入戏时,对方不过是一个和你演对手戏的另外一个演员,你所说的不过是一句句台词,在这个舞台之上,可以由你任意地挥洒。
  所以,在参加一些重大活动之前,我会首先为自己设定好接下来要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后生晚辈?还是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讲者?还是一个进退有度的面试者?然后我会开始调整自己的表情,同时自言自语开始说一些符合接下来这个身份的台词,等到活动真正开始时,我已经进入状态,能够整个人放松而投入地完成自己的角色了。而一旦放松下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机辩百出,聪敏多变。
  平时看电视剧时,我也会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演员的表达方式,这样来理解不同的角色需要什么样方式的表达,也很有帮助。毕竟,生活就是一台戏,人在戏中,又在戏外,有的时候你也很难说得清楚哪个是戏,哪个是生活,哪个是演着某种角色的我们,哪个是真正的我们。
  上面讲得,其实是一个道理,也就是“口在外面”的道理,嘴巴长在我们的脸上,是用来说话的,是外向的,我们应该把它当做一个展现我们才华的出口,敢说,这样才会把握住一些微妙的机会,给我们自己更多的发展空间。
  但是,真正的口才,除了“口在外面”,更加重要的是“才在里面”,除了要“言之”,还要“有物”。
  我见过有的人,可以一直滔滔不绝地说话,可是他的话让人很难抓得住重点,逻辑也不甚分明,久而久之则变的毫无意义且让人心生烦躁。有人问,有的时候他们倒是不怕说,但是不知道说什么好,感觉不会说。这个时候,其实就是“才在里面”的问题了,口不过是一个出口,所说的东西,究竟还是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这里面或许有一些花哨的技巧可以辅助提高一个人的口才,但最终吸引人和实打实的,还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
  要真正提高口才,没有别的取巧办法,只能够广泛涉猎。所谓厚积薄发是一样的道理,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自然也就能够侃侃而谈。
  但是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储备毕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同样也有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让我们来应对一些场合。在进行一场面试或者参加某场活动或者某个酒席之前,一定的检索功课是必要的,有那些人出席?他们的背景如何?喜好什么?或者这个公司的情况如何?需求岗位的情况如何?……这些是有针对性的话题,还有一些泛泛的打开局面的话题,比如对方的家乡,家乡的乡土人情,最近的重大时事等等,这些必要的功课我们如果能够做好,等到正式出场时才可以有的放矢,收放自如。
  口才,毕竟只是一种技巧性质的东西,为什么放在这本书里面专门谈?当一个人能够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时候,也是这个人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的时候。而只有一个自信的人,才能够在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之后,去做出自己的选择。秦国的张仪有一次遭难,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的舌头还在吗?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打开了秦国在战国的外交局面,口才之重要,实则已经超脱了技巧的范畴,而内化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一部分。
  口在外面,才在里面,里外兼备,是个“团”字,这个团字的意思,是能够把我们所有的综合素质和才华聚集在一团,通过这一张嘴巴展现出来,取得成功。
  9.0禅录:
  禅是“说不得”,可是要达到大禅师们那种不说的境界,首先是“说得”。口才给人底气,给人选择自由生活的底气,重要大概如此。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