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那不是爱,是变态
  一说到“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奉献与牺牲。英雄人物都是这样: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都是奉献和牺牲的楷模。
  爱一定要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吗?只有这样才叫爱吗?
  大自然中的爱都是静悄悄的。大树爱我们,让我们在树荫下乘凉,没有牺牲自己什么;花草爱我们,给了我们美丽和芳香没有牺牲自己什么;太阳爱我们,把阳光洒向大地,也没有牺牲自己什么。
  你好好活着,我也好好活着。但是我们互相友爱,互相帮助,互为支撑,这就是常态生活下的爱。可见,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贡献和牺牲自己。
  更多时候,爱不仅不是牺牲,反而是一种得到。爱能让我们得到健康、财富、幸福等宝贵的东西。人生中很多好事,生活中好的状态,都是通过爱得到的。
  如果一提到爱,你首先想到的是付出和牺牲,那是因为你根本不懂爱,只看到了爱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另一个方面。认为只有牺牲利益甚至生命才叫爱,是对爱的误读。
  常态下的爱,并不需要我们总是牺牲利益和生命去爱别人。那些通过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表达的爱,是变态的爱。
  恰如其分的爱就如一句话所说:“爱是一剂药,剂量正好是爱,剂量小了是虚伪的爱,剂量大了是愚蠢的爱。”这就把常态下的爱说得活灵活现。爱就应该是这样的,不是越多越好,爱要让自己舒服,也要让别人舒服。如果爱成为自己和他人的一种负累,就会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任何一种变态的爱——剂量大的爱和剂量小的爱,都会带来伤害。剂量大了,超出了人家的需要,反而给人家带来麻烦,结果与初衷相反。剂量小了,人家感受不到,你的爱很虚伪,还不如不表达,反而伤害了人家的感情。因此,奉献爱心,也要遵循规律。
  比如四川地震期间,志愿者们爱心燃烧,纷纷涌向灾区,可是灾区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因为大部分人缺乏专业知识,不但不能直接帮助灾民,还给灾区接待造成很大负担。爱要注重方式,所以后来有关部门发出通告:想当志愿者,要与有关方面取得联系。
  送去人家不需要的礼物、对对方过分热情、对被拒绝的爱情穷追不舍等,都是给对方造成负担的爱。
  走在地铁里,有人拿的东西很重,我通常先问一句:“需要帮助吗?”人家说不需要,我就不帮了。如果我赶时间,我就不问也不帮。
  爱要考虑对方的需要,也要衡量自己付出的能力。爱是有规律的。
  在自己的能力方面,要考虑两点:一是“力所能及”;二是“行有余力”。
  力所能及是说,你有多大的力量,就爱多大。超出你的力量去爱,最后肯定会尴尬。
  就拿我做公益演讲来说,有人让我去外地讲,虽然我心有所往,但是力所不能及。毕竟我的退休金是有限的,食宿交通费用我是承担不了的。所以我只能在北京讲,或者由别人来解决我的食宿交通费用。如果我逞强去外地讲,而不顾及到自己的生活,自己忍饥挨饿,那这种爱就是力所不能及的,带给自己的不是快乐,而是负累。
  再比如,我们常听说一些不会游泳的人下水救人的事,到头来没有救了人,自己还丧了命,这种爱也不叫力所能及,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去奉献自己的爱,只是我们在爱的同时,要有所顾忌,找到最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而不是一头扎进爱里,盲目地付出。
  总之,在我们奉献自己的爱心时,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时间、精力、物质、金钱等力量够不够,如果不够,就让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去表现爱。这就叫力所能及。你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即便是好心最终也难以实现。
  “行有余力”出自孔子《论语•学而第一》:“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先把爱心和由爱心决定的行为规范学好,有余力了,再学文化知识。
  行有余力对怎样爱有指导作用。付出爱时,要行有余力。没
  有余力,就不要去做。比如,对自己和家人要付出爱,当有余力的时候,再去爱别人,这就叫行有余力。不能把对自己和家人的爱放下,不闻不顾不爱,而去盲目地爱别人。再如,义工,可以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去做,如果星期天加班,没有余力了,就不必去做义工。请假做义工,这不符合行有余力的原则。
  力所能及、行有余力是我们爱他人的规范。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将自己的生命调整到爱的状态中。你的生命没有进入爱的状态,就会与整个社会处在不协调的矛盾之中,就会伤害社会。如果不顾及这个伤害,假装视而不见,那你向外奉献的真心度究竟能有几何?这是舍本逐末,是我们不会爱的表现。
  奉献,是随缘的事。在你修炼爱、调整自己状态的过程中,遇到了就去做。做的时候,要奉行“力所能及、行有余力”这个原则。能力小时,奉献就小,能力大时,奉献就大。只要真心度达到百分之百,无论大奉献小奉献,都是一样伟大的。可贵的是纯粹的爱心。
  爱心不纯粹,即使捐款几千万,也不会进入爱的生命状态。只要爱心是纯粹的,即便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没有多余的钱,照样可以奉献爱心。倘若明明知道爱会让自己和别人受苦,还是盲目去爱的话,就会让心脱离正常的轨道,滑进变态爱的领地,这样的爱不仅不会让人幸福,反而会让内心伤痕累累。
  因此,要想爱得恰到好处,就要做到:内修为基,奉献随缘;不拘大小,真心真意;力所能及,行有余力。
  不是每一种闷骚都有魅力
  在我演讲的过程中,常会听到一些抱怨声。
  小孩子会跟我说:“我的爸爸为什么总是那么严肃?我一点也不敢接近他。”
  恋爱的女孩会跟我说:“我的男友很爱我,可是他为什么那么不浪漫,很少说‘我爱你’。”
  已婚的女士会跟我说:“不能说我老公不爱我,可是他为什么那么没情趣,真是典型的闷骚男!”
  我相信,这些人的抱怨并不是无中生有。不管是爸爸,男友,还是老公,都没有敷衍对方。爱,其实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只是因为一些人不懂得表达爱,无意中错失了表达爱的机会,让他人产生了误解。他们心中有爱吗?肯定有。爱与生俱来,每个人心里都有爱。关键是要找到恰当的途径把它表达出来,不能一直把爱藏在心里。只有把爱表达出来,你自己才能感受到畅快的情绪和幸福的感觉,别人才能得到你的爱。不表达爱,这个爱等于没有。
  演讲时,我遇到过一位寡居的妇女,她退休在家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了。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她说自己不便总去打扰,但一个人在家又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其实,这位妇女是位非常有爱心的人,她生性善良,年轻的时候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但是丈夫去世后,她不知还能和谁表达自己内心的爱。
  这位妇女找到我后,我告诉她,心中的爱是一定要表达的,总是闷在心里,内心会越来越寂寞,你不妨走出去,向你所关心的人表达你心中的爱。她听后照做了。
  第一,她开始定期地走亲访友,带去自己的关心和问候。亲戚朋友们遇到难事后,她会主动地张罗,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并且,她从不打扰对方太长时间。
  第二,她主动加入社区组织的学习班、文艺队,并且成为一名积极分子,这不仅丰富了她的生活,还让她结交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
  第三,她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哪里需要义工、志愿者,她都会主动去联系。
  时隔一年,等我再次看到这位寡居的妇女时,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光芒,精神变得很好,满脸的笑容。我知道,这些让她表达爱的途径帮她排解了内心的寂寞。每个人的爱都一样,爱越主动表达,越主动奉献,爱就会越多;不表达,不奉献,爱就会枯萎。
  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是每次想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关爱时,话到喉咙就哽住了,不好意思表达,也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