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学习瘦鹅面对困境时的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任何人在走霉运时,要学习瘦鹅一样忍饥耐饿,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培养毅力,等待机会到来。只要饿不死,一旦机会到来,就会像瘦鹅一样,迅速地强壮肥大起来。
  “台塑”掌门离世
  2008年10月15日,台湾TVBS报道一则消息,在台湾被称作“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先生在美国新泽西病逝,享寿92岁。王永庆先生因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台湾产生的冲击,偕同夫人与子女前往美国视察公司生产线,在美东时间10月15日早上于新泽西因身体不适入院,后因心肌梗塞导致心肺衰竭,9点38分过世。
  92岁,单单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讲,早已经是生命之神付予这个世界的榜样。生于战乱,活在复兴,老死于安乐,应该是每个人都羡慕的生活状态。可惜王永庆客死他乡,又是在工作视察期间出现的身体不适。对于耄耋之年的垂垂老者,不愿在家里安享天年,必定有重要的原因。
  之后的消息,便如港片的豪门恩怨所示,遗产相争,官司尽起,似乎一切问题的源头都是金钱,想来王永庆也应该知道,自己的一生过后,将会是一场怎样的家族纠缠史。
  可能很少人会想起王永庆给自己的八个子女留下的一封遗书,现将全文录下:
  子女们:
  财富虽然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事物,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同时也不是任何人可以随身带走。人经由各自努力程度之不同,在其一生当中固然可能累积或多或少之财富,然而当生命终结,辞别人世之时,这些财富将再全数归还社会,无人可以例外。
  因此如果我们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面对财富问题,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正确予以认知,并且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营造充实的人生。
  我本出身贫困家庭,历经努力耕耘,能够有所成就。在一生奋斗过程中,我日益坚定地相信,人生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乃是藉由一己力量的发挥,能够对于社会作出实质贡献,为人群创造更为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唯有建立这样的观念和人生目标,才能在漫长一生当中持续不断自我期许勉励,永不懈怠,并且凭以缔造若干贡献与成就,而不虚此生。
  基于这样的深刻体会,因此我希望所有子女也都能够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所在,并且出自内心的认同和支持,将我个人财富留给社会大众,使之继续发挥促进社会进步,增进人群福祉之功能,并使一生创办之企业能达到永续之经营,长远造福员工与社会。
  与此同时,我也殷切期盼所有子女,在创业与日常生活中,不忘以服务奉献社会、造福人群为宗旨,而非只以私利作为追求目标,如此才能建立广阔和宏伟的见识及胸襟,充分发挥智能力量,而不负于生命之意义。
  在充满着诱惑的金钱面前,这封看上去措辞朴实的遗书中实在没有太多的利益分配指示。对于焦急等待分割财产的家族成员来讲,里面的话过于空洞不切实际。何谓“透彻财富的本质”?何谓“不虚此生”?又何谓“充分理解生命的真义”?过于哲理的话语放在亿万家产的诱惑面前,轻如鸿毛,不计入任何分量。
  不如算了,再多地关注于王氏家族的财产纠纷,读者们也捞不到一分黄金白银的真实好处。不如我们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放到那些王氏家族们不曾关注的精神财富中来,回顾这位台湾经济传奇人物的一生。
  沿着台北县新店溪蜿蜒而上,经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王永庆的家乡——新店直潭。在直潭小学附近,有一座别致的建筑,名叫“感恩堂”,它就是王永庆后来兴建的王家族厝。这里供奉着王永庆家族的祖先,墙上排列着已离开人世的每一位祖先的遗照。每到清明节,王家的后代都要来此祭奠祖灵。
  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台北县新店直潭的。
  王家在台湾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王天来是在因灾荒随寡母许雪娘由福建家乡渡海逃难到台湾的。王天来娶林谨为妻,共生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王清纯、王秀木、王瑞吉、王添泉、王福山、王清江。四儿子王添泉就是王永庆的祖父。
  王家来台后,重操旧业,仍以种茶为生。茶叶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较种田划算得多,加上王家六位男儿,劳力强壮,生活也很快有了改善,逐渐成为直潭的小康人家。
  王家像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希望儿辈能上学读书,有朝一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在王家的六个儿子中,四子王添泉算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更加受到父亲王天来的疼爱。
  王添泉成为新店直潭一位受人尊敬的秀才。后来他开了一家私塾,以教书为业。王添泉长大成人后,父母给他娶了一位名叫蔡富的妻子。她是当地一个殷实人家的小姐,长得娇小纤弱,眉清目秀。可惜她也逃脱不了红颜命薄的命运,在她风华正茂的23岁时,因患不治之症而香消玉碎,离开人世。更为遗憾的是,她未能为王家留有后代,丈夫王添泉又成孤身一人。
  不久,王天来与林谨这对历经人生诸多苦难的夫妇又给儿子娶了一位苏家的闺女,名叫苏好,她就是王永庆的祖母。苏好一下子给王添泉生了三男一女。长子王东平,次子王长庚,三子王水源,女儿王辛。王长庚就是王永庆的父亲。
  王永庆的伯父王东平于1917年逝世,遗孀林芦改嫁。次子王长庚,不愿再拖累这个家,也不愿再忍受病魔的折磨,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阎王爷没收留他,他没死成,母亲王詹样将他从自杀的边缘救了下来。
  谁知,奇迹竟在王长庚身上出现了。也许是精神的力量,也许是死神不让他过早的去见阎王爷,他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不久便恢复正常,王家重新出现了欢乐,但日子已大不如前,生活更为艰辛。
  王永庆有八个兄弟姐妹,除了幺妹之外,其他妹妹全部都被送养。而王永庆努力工作筹钱,就是为了赎回妹妹,让她们能以王家人的身份出嫁,甚至还卖铁柜换钱,就是要给妹妹当嫁妆。王永庆15岁在新店国立小学毕业后,先到茶园当了杂工,后来又到嘉义一间米店当学徒。
  16岁时,也就是当了米店学徒后的第二年,王永庆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用父亲所借的200日元(注:当时约为普通人数十倍薪资)自己开办了一家米店。之后生意越做越大,曾经营过碾米厂、砖瓦厂、木材行等,其中以木材的生意获利最丰,甚至曾让王永庆不惜冒险盗伐珍贵林木销往日本,弟弟王永在也曾因参与而入行。
  1954年7月,在美国援助与国民政府计划经济的背景下,王永庆获得了79.8万美元的货款,并配合政府规划投资生产PVC塑胶粉,于同年筹设福懋塑胶公司。王永庆终其一生强调“追根究底、实事求是”态度经营企业。1957年4月,“福懋”开始生产PVC,由每日仅4吨的PVC厂起家,并将公司改名为“台湾塑胶公司”,开始一路向上游发展,并完成垂直整合的石化供应链,事业版图也从石化扩及电子、医疗等范畴。台塑集团被誉为台湾经济奇迹的象征,王永庆也被各界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卖米卖出大智慧
  平凡人的经历都是平凡的相似,不平凡的人却往往从看似平凡的经历中追求到一生值得借鉴的养份,当然,王永庆正是后者。
  王永庆小时候,家里贫困,人多,15岁小学毕业就辍学,被父亲送到永嘉县的一个小镇上去做米店的学徒。做学徒几乎没什么工钱,每天做很辛苦的活,但他并不怕苦。
  当时这家米店生意平平,同行业的米店也很多,老板经常叹息:生意越来越难做。几百年来人们习惯了普通的买卖方式,米店老板都认为卖米的模式大同小异,没有其他方法了,大家都生意难做。王永庆听了也担心,自己才来没多久,如果生意不好米店关门可能自己会没工作做,所以他开始观察其他米店的情况。他发现所有的米店和他老板开的米店基本没什么区别,同质化竞争激烈,卖一样的大米,生意也一般。然后王永庆开始对经常来店里买米的几位客户询问,他听了客户的想法后向老板提出:每天向镇上年纪大的顾客送米到家,再收钱。他这样一来,镇上家里年纪大的人都来到王永庆老板的米店里要求送米到家。老板发现这个方法使米生意一下子好了起来。觉得王永庆人很聪明,救活了他的米店。
  但好景不长,其他米店的生意清淡了许多,这些米店的老板们一打听原来是这么一回事,纷纷仿效王永庆的做法,没过多久,镇上的米老板都采用了送米上门的销售方法,王永庆老板的米生意又不太好了。
  一天老板找王永庆谈,生意不好了能否再想些办法?王永庆说他会有办法的。过了几天王永庆开始询问镇上的客户,为什么每次买米总是很少?而且经常到不同的店里去买。客户告诉他,大家都是这样的,习惯了,到不同的店里可以比较一下。这是几百年来的消费习惯,王永庆记下了。于是他向现有的店里的老顾客一个个了解,每次去送米时问他们家有几口人,家里是否今年办些喜事等。
  他每天白天送米,晚上回来开始做功课,在小本子上记录下今天送过米的几个顾客的家里情况。
  有一天他背了一袋米,“咚咚”地敲一家顾客的门,主人出来满脸疑惑地问:“永庆,我们家今天没有让你送米,怎么你送来了?”王永庆回答:“东家,你家的米缸里已快没米了,今天我特地给你们送一袋过来。”这位东家,打开自家的米缸一看,果然快没米了,对王永庆当场就表示赞赏,并表示,以后我家的米就指定让你送了,以后他也不再到镇上其他米店去买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