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王永庆沉痛地说:“当前国内工业界如果不能从根本上着手,奢谈企管是没有用的。管理没有秘诀,就看肯不肯下功夫,凡事求其合理化,台塑经营管理的理念是追根究底,止于至善。”
  成功没有捷径
  1979年3月20日,王永庆应邀在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做专题演讲。演讲完毕,有一个研究生问他说:“在您成功的过程中,您认为哪一项因素最重要?有没有运气的成分?”
  王永庆答道:“今天以前有运气的成分,今天以后就不能靠运气。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勤劳,从基层做起。”
  还有一次,王永庆到辅仁大学演讲。当一个学生问他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有何建议时,他答道:“年轻人刚踏上社会之时,不要东挑西挑,任何工作都可以做,都有前途;特别在企业界,只要你努力学,一年就可以得其要领,而三年有成,可以一展雄心大略。”
  王永庆为了贯彻“从基层做起”的理念,严格规定台塑关系企业的大专新进人员,不论任何科系,不论将来派任何职务,不论他是谁的儿子(王永庆的儿子也不例外),一律得参加轮班训练,从最基层做起。在6个月的训练期间,他们将被派到泰山、彰化、宜兰、高雄等厂区,直接到生产的最前线,实际参与轮班的生产作业。
  王永庆说:“大专新进人员将来都要担任公司干部,如果没有利用新进这段期间好好训练,加入基层工作亲身去体会,将来升为干部必然不懂,但已经没有机会再从基层做起。无论为公司利益也好,为爱惜人才、培育人才也好,都应该在他们进入公司的时候,给予从基层做起的机会,实地到现场去参与轮班工作。”
  轮班训练的过程中,受训人员除了参加生产作业,其他像打包产品、搬运物料、保养机械都要去做,而且也必须和作业员一样,轮着上日、夜班。同时,每个月还要提出心得报告,由主管辅导考核;6个月训练期满后,再由总管理处派主考官到各厂区举办期满考试,成绩合格者才正式任用。
  轮班训练非常辛苦,此种训练的主要目的在考验新进人员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他们的意志与耐力,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同时,让他们了解,公司经营的好坏是从基层开始的;如果将来当上主管,才知道基层在做些什么。
  王永庆对轮班训练的成效下结论说“日本人常说他们要培养一位一流企业里的一级主管,非要12年以上的时间不可。其实我倒认为,只要我们的轮班训练做得彻底,6个月以后再按其专长或志趣,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不出5年,都有希望成为本企业之一流主管。”
  王永庆所主张的“从基层做起”,除了轮班训练中,从生产线的最基层做起之外,还蕴藏下列两层意义。
  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现代社会里,一切讲求快速:放眼望去,吃的是“速食面”,读的是“速成班”,走的是“捷径”,渴望的是“瞬间发财”,以至于造成社会普遍短视、追逐近利的虚浮现象。
  老祖宗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牛肉要用小火慢慢地炖,然后再焖一晚,才会入味好吃;任何工匠,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拜师学艺,至少要3年4个月才会有成。
  王永庆表示,过去常听老一辈的话,说要学一技之长必须当3年4个月的徒弟。开始工作时,师父非常严格,打骂兼而有之,吃饭以外,几乎没有工资。不能忍耐,吃不下苦就学不到功夫。
  他说:“学功夫似乎用不到3年4个月的时间,可是忍耐力的磨练、精神情感的成熟和他的技艺不能说没有关系。那样熬练出来,果然技艺圆熟老到,绝不毛躁马虎,真正是根基稳固,熟而为巧匠。”
  王永庆指出,以前师父带学徒,都会一一教导基本的技艺知识。像盖房子用的砖块,在砌砖墙以前都要浸水,目的是要使砖块吸满水,才不会在砌好墙之后,吸取外层混凝土中的水分,导致混凝土松散,破坏墙的强度。还有,木材在使用以前,必须先风干,才不会在使用以后缩水,造成结构上的脆弱和危险。
  他说:“师父除了都教导之外,还严格要求学徒确实履行。虽然学徒要好几年才能出师,可是做起事来一板一眼,绝不偷工减料、打折扣。现在进入工业社会了,大家都在讲‘效率’,求速成,谁还愿意花几年时间学这些?结果就变成不但学艺不精,而且做事马虎。”
  王永庆说:“我看到很多年轻人刚刚到社会上,就要很快地冲,想很快得到很大的成就,结果大部分是失败的,成功的很少。谋求成就不可操之过急,要一步一步地打基础,没有人可以一下子发展起来的。”
  房子要盖得好,看地基;球要打得好,看基本动作;拳脚功夫要学得好,看马步;要成功,必须从最基本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
  学历不等于实力
  王永庆曾奉劝明志工专的应届毕业生说:“如果你们继续深造,念到硕士、博士,不能说没有用,不过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台湾一万多名留美学生中,他们虽然都是硕士、博士,但是他们是不是工业人才呢?这个我当然不敢说没有,有过在比例上少的可怜,他们不是当教授,就是当研究院的研究员。”
  他指出:“在美国有许多的优秀青年才俊是在台湾培养出去的,他们在美国拿了硕士、博士,甚至所谓优秀人才,如果工作没什么表现,纵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只是他个人的,不是社会的。必须要有所表现,贡献出能力来,才是有益人群的。”
  基于同样的谬误,许多人误以为拿到博士学位,读了一些管理的书籍,就可以到企业界“一展长才”了;殊不知,一旦理论与实务脱节,则理论将成为无用之物,不幸也贬低了管理学的价值。
  不但学历不等于实力,就是好学校与好成绩也不等于能力。王永庆表示:“一般来说,常常会因为这个人是知名学校毕业的,在学校成绩也很好,经营者和管理者便认为这个人绝对没有问题;好像书读得不错,学历也好,工作能力当然也会好,却根本从未试着去了解这个人究竟有多少能力?其实好学校出身或尽管在学校成绩如何优异,都是他个人自己的事,并不能因此就说他必然有贡献。”
  既然空有学历与学识无用,那么实力从何而来呢?实力是从实际经验得来的,王永庆说:“经验不是可以速成的,不是坐在办公室享受冷气可以得到的,要实地去做,去流汗吃苦,经过挫折失败而后有所得,必须由基层工作做起。”
  他强调,经验必须是刻苦耐劳、脚踏实地磨练出来的才有用。如果只是走马看花,参观性质,客串性质,只能称为经历,称为经过。所谓过来人,并不代表就有经验,时间并不等于经验。
  福特年轻时是小工出身,最初在农田里工作,曾修过打谷机,后来又操作锯木机。王永庆认为,福特曾经修理过打谷机的那一段经验,对他后来的成功有重大的意义。
  王永庆表示,打谷机虽然是构造很简单的机械,福特不是机械工程系出身的,对机械并不内行,但经过修理打谷机的经验,福特便得到粗浅的机械知识,这个知识对于他后来的汽车专业一定有极大的帮助,如果福特没有这一段经验,恐怕创造汽车的构想就不会实现了。
  通常企业的新进人员在生产线上待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对工作感到厌倦与失望。要避免产生这种厌倦与失望,必须从工作的态度上着手。我们应该勉励新进人员不可挑剔工作,为了充实自己的经验,任何辛苦、枯燥的基层工作都得心甘情愿地去做。
  王永庆说:“辛苦没有客观的定义,辛苦与否完全是个人主观的认定,只要认为工作得有意义,就不会感觉是在受苦。你必须知道当你觉得最苦的时候,那正是你磨炼意志、锻炼体魄的最佳时刻。”
  凡事从基层做起,吸取最宝贵的实务经验,经验的累积是一点一滴,由少而多,有一天用上了就会知道经验的可贵。而且,经验愈多,成功的机会愈大。
  其实,新进人员从基层做起,不但对企业有贡献,同时自己也能获得宝贵的经验,这便是最好的报酬。经验累积丰富之后,自然奠定了未来成功的基础。用这种学习的观念去做事,金钱便成为副产品。相反的,如果不是为了吸取实务经验,只为追求金钱而工作,便会觉得工作单调辛苦,度日如年。
  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句话充分说明经验不但可以增长智慧,而且可以帮助你创业,当然财富会跟随而来。所以,福特才会说,经验是别人抢不去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王永庆有感而发地说:“钱是没有用的。钱,人家可以从你的手中抢走,但只要有足够的力量你就会成功,而且无论如何,力量是人家抢不走的,培养自己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正好为他的“实力主义”做了一个最贴切的阐述。
  王永庆指出,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致用”而读的。认清目的之后,你读书的态度、用功的程度、选择参考书、课外进修等等,都会有一个新的角度,也才会真正地读书。可惜的是,一般人忘记读书的目的,变成为文凭、为升学、为虚荣、为了与大家念热门的学科系而拼命恶补。宝贵的求学时代过去了,文凭也拿到了,却发现不能“致用”,时间浪费了,人也糟蹋了。
  王永庆曾经奉劝明志工专应届毕业生说:“进修也好,深造也好,必须先弄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进修深造为的是什么目的?不要总以追求虚荣的心理去做事,我认为这是没有用的。希望能继续进修深造,有这种进修进取心是好的,但凡事要有妥善的准备,先弄清楚你为什么要进修?为什么要到国外去深造?好多好多人没有目标,似乎是‘为深造而深造’,这是最要不得的。”
  王永庆小时候对念书没什么兴趣,因为他当时根本不知道念书的意义与目的何在,由于不知求学的意义何在,读起来倍感艰辛,于是能躲就躲,躲不了就马马虎虎地应付了事。
  他感叹地说:“那个时候如果我认真一点,说不定还可以继续念初中,甚至高中,这样的话,我今天就会更进步了。”
  王永庆指出,有许多人,学问固然高深,但因为缺少工作经验,他的学问便无从表现出来。学问不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用,贡献成果,那么再大的学问也是他个人的,这样的学问是没有用的。必须在实际工作当中验证、修正,肚子里的学问才会愈精纯,工作也因而愈做愈好。他说:“懂得一堆知识而不懂得消化、利用,充其量只是一个书生、一个书呆子,知识也是死的、没有用的。”
  王永庆又指出,有人没受什么教育,知道自己没有学问,什么都不懂,便安分守己,埋头苦干,不骄不狂,做的虽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但是一点一滴做好它。由于苦干实干,他们的经验逐渐累积,由小而大,他们的成就也积少成多;有一天,他们成就了大事业。他们因为没有学问,所以才更本分、更谦虚、更努力,一点一滴、实实在在地去做。没有学问反而造就他们的成功。
  他的一生不就是这段话最好的写照吗?
  王永庆表示,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把学问分成理论与实务,这是偏颇的、不正确的。一本书所写的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这份智慧乃是作者的经验,他把自己的心得写出来印成书传授给大众,这种知识其实是经验的累积,怎能说它是理论的呢?问题在于读书的人只记下书中所说,没有经过实际体验,没有消化,没有自己的心得,于是便说它是理论的。
  他进一步解释,就像看一篇小说,或是一出戏,其中的情节使你想起自己的经验;例如离别或是重逢,那种遭遇是你所经历过的,你便容易被感动,随着戏中人掉泪,这便是共鸣。同样的,一本书,读的人个个感受不同,这表示每个人因为经验不同,共鸣程度便各异了。甚至同一本书,几年后重读,会发现体会的程度又加深了些,这表示几年的经验使你共鸣的程度更深入了。
  王永庆的这番话重点在于,读一本书,必须配合自己实际的经验,互相印证启发,才能发挥作用。如果你完全没有经验,书看了也不懂,勉强硬背下来,那也只是理论的;这么一来,经验仍然是作者的,不能成为你的经验了。
  台塑公司曾经聘请国内外的学者到台塑演讲,公司各级主管都很用心听讲,渴望从中学到有用的东西。学习的场面相当热烈,可是成效很有限。问题出在,学者所谈的,不一定能够适合听者实务方面的需要;而且学者所讲的内容,听者不一定能听懂后引用来配合自己的实务需要。
  这就是理论与实务之间存在的距离。
  王永庆说:“有了学问之后,每个人都想掏出来表现一番,可是如何放到工作上去呢?怎么一放上去又格格不入,不符合老师教的呢?我们今天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让两者能够搭配起来,彼此吻合。”
  总之,王永庆认为,在读书求学问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读书的目的;其次,学问必须在实际工作中验证;第三,知识学问与实务经验须互相搭配。这么一来,才能从书本中吸取作者的智慧,累积自己宝贵的经验,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切身感”
  王永庆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只有自己的事业最有切身感,才会下苦心去经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环境若能造成员工的切身感,员工的潜能至少可以发挥到十成以上。
  王永庆说:“企业规模发展愈大,人员用得愈多,切身感就会逐渐淡薄,这似乎是很难避免的自然趋势。以我的看法,要要求效果,比较可行的方式应该是找适当的人和你合作,使他和公司的经营绩效休戚相关,因此而产生切身感,和你同心协力,谋求发展。”
  王永庆曾以铺草皮为例,说明何谓切身感。
  很多年前的一个星期天,王永庆到明志工专,看见三个工人在铺草皮,工作散漫。
  王永庆问工人:“学校一天给你们多少工资呢?”
  “每人每天60元。”他们回答。
  “够不够生活呢?”王永庆接着问。
  “当然不够,只是利用田里闲暇,多少做一点小工贴补家用。”工人回答。
  王永庆说:“假如给你们一倍的工资,也就是每人每天120元,你们能做更多的坪数吗?”
  工人答道:“如果真的给120元,我们负责做3倍的坪数。”
  后来校方真的付给工人120元,结果工人做了3倍半的坪数。假定每人每天做一坪,原来付60元,后来做3.5坪,也就是做了210元的价值,付给工人120元,校方多得1.5坪,即多赚90元。
  这个办法就是使工人产生切身感,因关系到自身的利益,自然会更勤奋。
  王永庆又举例说明切身感的微妙之处。他指出,有许多过去在别家企业服务的人,一旦自己当了老板,就常会感叹身旁总是缺少一个适当的人,能够帮助他思考或者解决一些问题。
  问题的原因,王永庆这样解释道:“答案很简单,因为自己当了老板,事业的成败有绝对的切身利害,而身边的人不是老板,切身感总有差别,即使请来以前最合得来、最知心的同事或朋友来协助,情况也大多类似。不是身边的人笨,而是他的切身感不足。”
  王永庆也把切身感实际运用在台塑企业内的电梯维修工作上。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