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吹捧“曼德拉神话”背后有阴谋?
  但是,并非曼德拉身边的所有人都喜欢他被称为全球“偶像”。
  史瓦济兰大学的弗朗西斯•卢克海勒在《加拿大非洲研究》杂志上指责好莱坞神化曼德拉的倾向:“纳尔逊•曼德拉成了全球偶像,同时也被抬上了神坛,人们不愿意对他抱有丝毫的怀疑,生怕这会玷污了他的圣洁。然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于2009年执导的电影《成事在人》引入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它引发人们思考美国电影产业在塑造曼德拉国际形象过程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似乎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它激进地认为,为了将出狱后的纳尔逊•曼德拉“塑造”成全球英雄兼世俗圣人,好莱坞显得有些“过分”了;这对于花了近30年才能实现南非解放的属于“大众”的曼德拉来说并非一件好事。文章认为,神化曼德拉的受益者实际上还是那些华尔街的大亨,他们故意借此扭曲南非的文化和历史。
  批评人士对曼德拉的名声怀着一种既钦佩又不屑的矛盾心情。一个专门跟踪名人净资产的组织认为,曼德拉的身价达1500万美元。1990年曼德拉出狱时,他的银行账户一无所有。名流界很欢迎曼德拉的加入,因为这似乎为他们这个原本虚妄浮华的圈子增添了更多的严肃性和使命感。
  我曾经就这一现象采访过南非著名作家恩加布罗•恩德贝勒。他说:
  我认为,一个社会中,名人文化之所以存在某种危险主要是因为它很容易将一切简化,流于肤浅。它使人们误以为,单凭一些貌似反映社会现实的口号和声明就能解决深层次问题,但实际上,这些激动人心的话语跟事实相去甚远。
  我觉得曼德拉竭力避免成为这样一种名人。他总是希望其他人能明白,他身上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我相信有些国家和社会可以借助名人解决问题,他们享受这样的处事方式,因为他们的国家和社会在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不会发生突然崩溃。
  而我们还处在脚踏实地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沉溺于被名人文化包装的完美,并且一厢情愿地认为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源,那就太危险了。
  在很多人看来,曼德拉是位圣人。于是我问恩德贝勒:“你是否认为曼德拉被神圣化了?”
  他回答道:“我认为,人们将他视为圣人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并不完美,人们渴望见到一些完美的典范。不过,连他自己也承认,他并不完美。阅读他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也经历过怀疑、痛苦和折磨。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得知儿子身亡的噩耗时的反应。这种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当时的他就是一位父亲,而不是什么圣人或偶像。我们可以看到,他就是与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非国大的老臣帕洛•乔丹一直负责非国大的对外宣传,他在外流亡多年,之后返回南非。他向我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媒体会将曼德拉塑造成一位全球名人:
  嗯,我想,鉴于我们身处的环境,把这样一个人塑造成名人,这是不可避免的。20世纪,由于电子媒体的传播,许多人物都广受追捧,成了名人。
  名人光环所带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同时曼德拉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因为这不符合他真正的追求,他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一名有着法律专业背景的领导人,他的理想不是成为名人。
  近28年的铁窗生涯让他成为一个标志性人物,他的名字始终与为南非政治犯获得自由进行的奋斗和运动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为他出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今世界是否需要这样一位名人还有待商榷。但对曼德拉来说,单纯把他定义成名人似乎过于狭隘,也有失偏颇。其实曼德拉是一名自由斗士,他有着与甘地、马丁•路德•金等早期自由战士一脉相承的信念和传统。
  我们可以因为他取得的非凡成就去祝贺他,但单纯把他看作名人,把他看作像麦当娜一样的明星,其实并不太妥,因为那并不是真正的他。
  导演贾斯汀•查德维克在《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中努力不把曼德拉塑造成名人。他说:“这感觉不够慎重,也不‘值当’。在片子的筹备过程中,我们就非常注意这点。安南特辛、戴夫、制片人、编剧尼克尔森和我都一直谨记这个原则。我们如何才能吸引观众?当然是通过人物的塑造。要让观众全面、立体地了解这些人物。他们有血有肉,像我们一样吃喝拉撒睡,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