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速度迷失
  中国太快,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黑格尔关于中国没有时间的判断可能必须修正,中国不但有而且可能还会加速时间。但这并不是说,同时期中国自身的历史进展就被抹去了。是的,中国近代从鸦片战争开始,就一直生存在一个全球竞争导致的准紧急状态下,也一直在求索现代化之路。向东看向西看,上下求索,屡败屡战,不断寻底、反弹、折腾,又再次探底、筑底、螺旋上升。直到30年前(有些历史目前也无法进行全面的深度探讨),那是一个力图在现代化过程中,走市场经济路径的大型经济体的重新出发,前面的曲折和奋斗连同光荣和痛楚都在,一下子所有的历史都体现为了当代史和现在进行时,这也使得当下的探索过程更显复杂和迷茫。
  坦率的说,笔者并不同意所谓整个的现代化过程都是由自由市场经济带动一系列上层建筑(包括人的思想和信仰)的对应变革的简单决定论,而认同波兰尼的镶嵌理论,即为利润进行生产的市场经济应该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不是所谓的主宰(按照新教伦理)--给市场以人的价值,而不应该是给人以市场价值,那可能只是本末倒置。
  有趣的是,就算被禁锢在其中,众多国家和社会也在对市场进行各种管制、修正以及改良,特别是在商品化劳动和自然环境方面小心翼翼,还有就是对整个货币体系的管理方面(这一点纯自由主义的原教旨市场经济尤其不擅长,这在2008危机中表现明显)。别忘记了,从西欧开始市场经济及其上层建筑的进化已经历经3-4百年,这个过程中,它也经历过众多的危机,特别是大低谷(1929-1933)和两次世界级的人类大战。
  当下,这种扭曲的、仅仅为利益生产的方式正在取得各种领域和全球各个区域中的主导地位。当然,就目前已经呈现的历史来看,这种制度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实践它的力度貌似造就了一个国家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相对地位的强弱排序,是一个国家获取世俗成功的软硬实力以及其感召力的来源。按照最新的学术时尚来解构,它貌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是汲取型的还是包容型的,市场以及上层建筑有着价值观上和社会伦理上的正确性和优越感。在弗朗西斯·福山那里甚至没有别的路径和选择,市场--这种人类唯一制度的选择,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历史的全部了。
  所有其他的尝试要么不成功,要么被原教旨主义者指责为叛经离道。其实这也不过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是基于有限历史样本的经验主义结论。遗憾的是,经济学者的全部研究素材也只有这些数量有限的,但可能会押韵的历史样本了。其实从更客观的,也是更自信的角度来看,没有彼岸,大家都在艰难探索道路,有一些共同的问题,有一些类似的原则,也有一些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解决方案和制度安排。望着无限的未来有待展开,基于有限的人类社会进化史(尤其短短的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最好谁都别轻率地宣称历史已经终结,或者已经掌握了宇宙的终极真理。
  不妨回到北京的雾霾,空气是大家都得呼吸的吧,无人能够逃脱。据分析,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成分跟1952-1953年,造成12000人死亡的伦敦大雾是一样的,连污染都山寨版啊,网上的评论是中国总体落后西方只怕超过60年。但其实我们最终会发现问题可能不是落后了多少年,而是浓缩了多少年,那就是时空错乱感的来源。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