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一场又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在娘胎里就受罪。”
  在我的故乡,当人们说谁的命特别不好时,总爱这样感叹,言语间满是怜悯。不过,这句话还没落地,善良的乡亲往往又会马上补充说:“在娘胎里受了罪,生下来以后就会少受罪。就算眼前还得受罪,以后日子长了,罪就会慢慢受完了,剩下的就全是享福了。”苦尽甘来,不只是我的乡亲,似乎全中国人都相信。表面上看,这是逆来顺受的传统价值观,实质上,这也是顽强的求生之道。《新京报》,不止一次“在娘胎里受罪”。
  2003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周之后的8月23日,南方报业第一批行政人员就来到了北京,开始筹备当时还没有正式名字的报纸。“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雷厉风行的高效率,是媒体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这种高效率,否则很难产生高收益,反过来还会产生高风险。
  想到,就要做到;要做,就做最好。9月3日,《南方都市报》派出的第一批采编高层来京,一行十九人。据戴自更后来回忆,为了迎接“北伐”的战友,他从光明日报社印刷厂借了一辆金杯车,加上两辆私家车,赶到机场。随后,又草草吃了第一顿接风饭。一切,因陋就简。
  重要的,是京城英雄会。然而,接下来的一系列风波,却让英雄们备受煎熬。要办报,报名当然要有。名正,才能言顺。将《生活时报》改名,在戴自更看来并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于是,几个人在一起想了一连串的名字:“北京时报”“首都时报”“北京都市报”“天安门时报”“北京邮报”……戴自更最喜欢第一个名字,感觉颇有《纽约时报》的味道。
  味道,其实就是价值,就是方向,就是目标。
  一开始,对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办一份新报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并没觉得是什么大事情,不过是打个报告而已,反而是对他们在北京办报,不觉得乐观。
  戴自更决心已定,非做不可。于是,他打了报告,报了几个报纸名。9月8日报告拟好,特事特办,一个星期就弄完了。9月13日,中秋节,报告递送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盖章,结果负责盖章的人已经下班,没法盖章,说下周一直接来拿即可。
  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风暴在第二天突然降临。
  9月14日,《北京青年报》刊发记者袁祖君的报道《京城报业又出黑马两大集团打造北京时报》,报道说——
  “被一度视为中国报业市场‘黑马’的《南方都市报》即将进入北京报业市场,给北京市民打造一份新的都市报。限于国内政策上的因素,此次《南方都市报》的来京,并非在北京创办一份新报纸。而是与光明日报集团合作,改造原隶属于光明日报集团的子报《生活时报》,对之进行重新改版、设计和包装后,推出新报。初步准备在10月20日左右出刊。
  “据《光明日报》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新的报名已经确定,叫作《北京时报》,初步准备在今年的10月20日左右出刊。该报将采用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办成北京的一份都市报。
  “在该报社的人员安排构成上,除了社长一职将保留由光明日报集团出人担任外,其余的包括总编辑等在内的中高层管理职位人选,则全部来自《南方都市报》。原因是此次光明日报集团想充分借用南方报业在办都市报方面的优势。至于具体的职务,据悉《南方都市报》一副主编将担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另外,也将从广州、深圳两地抽调十余名骨干参与筹备。
  “不过,据记者了解到的消息,在新报社的投资份额上,光明日报集团仍将保持控股地位。据悉,《南方都市报》将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光明日报集团的投资则多于此数字。对于该项合作,记者从《南方都市报》广州总部也得到了证实。不过目前,该合作方案还有待主管部门的最后批复。”
  这则报道像极了一场风暴,让办报的事情,一下子变得无可逆转。周一,9月16日,戴自更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拿报告,被告知此事暂缓。这一缓,就是一个月,期间,北京市的几位官员多次亲自过问。虽然同时也有过协调会,有过高层干预,但报名及刊号的审批,却遥遥无期。这让戴自更处于迷狂状态,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此前,关于《北京时报》死死生生的各种说法,已纷纷在江湖上流传。然而,“北京时报”这个名字,还依然只是江湖传说,因为它并没有获得合法的准生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东风却迟迟不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来。这种不可知的痛苦,把戴自更折磨得焦虑无比。特别是,他到报社看到大家都在忙活,而报社并没有名字,这简直如同一个尴尬的梦境。现任新京报社副社长、总编辑的王跃春还记得,当时每次到戴自更办公室签字,总是看到房间里烟雾弥漫,桌子上一缸缸的烟灰。一个月后的10月16日,戴自更终于等来了好消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生活时报》更名为《京报》,增加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为该报主办单位,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为该报主要主办单位,原国内统一
  刊号不变。第二天,《光明日报》刊发报道《〈南方日报〉进京〈生活时报〉更名为〈京报〉》。10月20日,《南方都市报》也刊发报道《首例跨地区办报模式光明、
  南方创办〈京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16日批准同意,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京报》,这份大型综合类日报将于11月份在首都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全国首例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办报模式。”
  《南方都市报》还首次公开了办报宗旨:“《京报》的宗旨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首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满足首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真正做到贴近北京百姓、贴近北京实际、贴近北京生活。《京报》将依托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以资金为纽带合作经营。北京有关部门权威人士认为:《京报》的创办,意味着长期以来媒体划地区经营的局面有所打破;为党报集团做大做强、实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提供样本,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报业经营之路意义重大。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将以《京报》的创办为契机,更好地实践‘三贴近’原则,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则有机会在首都北京推广集团形象,实施跨地域经营和多品牌扩张战略,把报业做大做强。两报业进行的这一探索,是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工作进展情况,将及时总结经验和进行指导。”
  该报道还透露:“光明、南方两报业集团已分别抽调了一批优秀骨干筹办《京报》,并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南方都市报》及全国报业精英中挑选了680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优秀的编辑记者、广告发行和行政人员,参与《京报》的办报、经营和管理。”
  风暴似乎过去了,一切风平浪静,接下来,就是加速度出报了。毕竟,原定2003年10月20日的出报计划,已经推迟到11月11日。
  然而,风暴再起。
  10月28日,“京报”这个名字再次被否决。在时任光明日报总编辑袁志发的办公室里,袁志发、戴自更、程益中三个人都在,戴自更说,那就在“京报”前面再加一个“新”字吧!随后,在重新经历一番磨难后,“新京报”这个报名终被批准。
  这时候,距离11月11日正式出报,已经只有10天。2003年11月8日,程益中在《新京报》创刊成立大会上,曾就报名一改再改,发表过这样一段演说——“多年以后,当我们蓦然回首,我们将无限感慨,我们的内心将无比丰饶。报名千差万别,理想殊途同归。从根本上讲,叫什么报名其实是不重要的!时间马上就要证明,所有针对我们的不友好举动都是多此一举。正像电影《终结者3》片头第一句台词所说的那样:‘我还没出生,就有人要杀死我。’所有针对我们的不友好举动,其实都是枉费心机。如果有人非要逼我们做他们的终结者,那我们就要像终结者那样对他们说:‘我一定会回来的!’终结者终结被终结者,命该如此,事实如此,逃无可逃。”
  2003年11月11日,人民网记者史江民在《为〈新京报〉创刊而作——来自人民网的热烈祝贺》中,写下这样一段话:“从最初拟定的《北京时报》,到《京报》,再到《新京报》,新报名的诞生可谓一波三折。我们不愿妄加猜测,但京城报业的竞争已是一目了然。”说是一目了然,其实暗礁重重。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