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一盆又一盆预言“必死”的冷水
  在报纸还是“北京时报”这个暂定名时,2003年9月初,时任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的程益中对人民网记者史江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杨雷萍说:“《北京时报》近三年的目标是2005年收支平衡,2006年年广告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发行量100万份以上,报纸日均版面100版,要成为北京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
  然而,对其豪情壮志,四面八方泼来的,却是一盆又一盆预言“必死”的冷水。事实上,在程益中表达豪情壮志之前,还在办理《生活时报》更名手续的戴自更,就已经遭遇了一次重量级的泼冷水。
  2003年8月底,戴自更和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工作的同学联系,约当时报刊司新闻处处长林江见面。在华北大饭店,戴自更和时任光明日报编委薛昌词等了很久,见面后,林江第一句话便是:“老戴,你搞这个报纸有
  什么意思啊?”冷水,第一盆。林江从业内管理者的角度判断,办都市报已经不是时候了。紧接着,林江又问了第二句:“多少钱?”“2000万。”“2000万打水漂都不够!”第二盆,还是冷水。“他们愿意搞就搞嘛。”看在同学的面子上,戴自更的同学在其中周旋。其实,戴自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冷水。自从要办报的消息传出,多次
  有人告诉他“必死无疑”,更有好心的学者朋友劝他用这些钱做别的事情。但,戴自更表示:“我非做不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要想做成,“非做不可”的姿态与
  决心,都至关重要。遇冷即退,万事无成。然而,冷水一盆接一盆,继续泼着。“北京已经没有新都市报的市场空间,要防止过度竞争,因为过度竞
  争可能带来报业市场的混乱与无序。”在创刊之初,有传媒界学者在接受《传媒》杂志记者采访时,这样明确表示。这也是当时北京学界和业界的主流观点。
  时任中国报业协会报业经济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依据对北京市场多年来的观察与有关数据,从发行与广告两方面分析了《北京时报》所面临的“险恶形势”。
  “这个问题首先要从报纸普及率上分析。目前北京市场主要的五家都市报发行量大概在210万左右,而北京的固定人口为1200万,大致有400万户家庭,按户均计算,北京的报纸普及率已经超过了40%。而这是一个相对饱和的数据。”宋建武向《传媒》杂志记者出示了一份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的人口总数、男女比例、文化程度、产业结构及人口按年龄分布情况的数据,他说,更科学严密的结论将由这些数据经由软件分析得出,这套程序及结论将成为新闻出版总署今后审批的重要依据。
  宋建武认为,北京的报业市场,从产业角度看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北京时报》进入市场,唯有去争夺其他报纸的市场份额:“从产业层面来看,一份新报纸的出现开始时肯定会带来总量上的上升,但是总量的加大并不一定就能带来产业的效益。”
  在谈到北京报业的广告市场时,宋建武认为,“广告市场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稳定的量。从北京地区的广告规模来看,目前北京市的广告额占社会消费品总额的6.0%以上,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广告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报业市场赢利的最上限。一个市场的广告容量决定了这个市场内竞争者利益的多少,也是这个市场能否继续容纳新的竞争者的指标之一。”
  有意思的是,宋建武自己也表示,自己的观点可能会保守。
  同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的喻国明,和宋建武所持的观点很相似。同样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新京报》的加入,受到冲击最大的,可能会是《北京晨报》,其次是《京华时报》,但是《新京报》自身的风险可能会多一些。完全照搬《南方都市报》的经验在北京实施,希望达到绝对胜算是不可能的,因为北京的政治、文化心理和南方有很大区别,如果急于求成,过大过快地铺市场,风险很大,需要分阶段来细致地实施。不可能像他们自己所预测的那样在一年内达到零售量最大,一年后就见到赢利。当《新京报》在北京市场长期无法赢利,进入僵持阶段时,降低广告价格、发行价格等手段会使竞争十分激烈。一旦受挫,不仅《南方都市报》的实力会受打击,更可能摧毁‘南都人’的雄心和自信。”
  两位教授,两盆冷水。
  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一点:过度竞争的确可能会带来市场的混乱与无序,但这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报纸数量的多寡,并不必然意味着竞争的激烈程度,更不意味着竞争的恶劣程度。国内很多报业市场格局的形成,并不是真正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按部门配置资源的结果,报业的格局在市场竞争未开始时,就已经形成甚至固化了。这并非市场的选择,而是部门利益的选择。和国际报业相比,
  中国报业水平之所以相对较低,不能不说这是重要原因。耐人寻味的是,戴自更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但他却对北京的报业市场,更有着自己的看法。2003年11月12日,在《新京报》创刊后的第二天,戴自更在接受新浪传媒采访时,如是观察北京的报业市场——“北京的报业市场,我认为竞争得还不充分,像我们的报纸加入北京,可以做大做强。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要做能够与它的地位相称的报纸,我们愿意按我们的目标努力。北京无论从地域上、人口数量上,还是从人口素质上,都可以说是国内最好的城市。我们完全可以把报纸办得更好,满足更多人的需求。我接触过北京一些排名500强的企业,他们反映北京没有一份他们觉得相对完美的报纸,值得他们投入大量的广告。我们希望能做这个事情,提升北京的报业水平,提升北京的形象,提高北京这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与兄弟报纸共同成长,荣辱与共,为北京的建设,为北京的繁荣做贡献。”至于将《南方都市报》的办报经验引入《新京报》,有没有绝对的胜算,或者说会不会水土不服,戴自更的回答更加明确——“我相信《京华时报》总编辑朱德付的一句话,好的东西到哪里都是好的,比如,奔驰车在德国是好车,在中国仍然是好车。好的人才到哪里都是优秀的,随着中国进入WTO,与世界接轨,这句话会更多地被证实。
  我相信只要内容做好了,服务做到家了,你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付出总会有回报,我们都努力把事情做好就行。我热爱北京这个城市,愿意扎根这个城市,我们要用我们好的观念,影响大家,慢慢地融合到北京这个大市场里。我希望《新京报》与我们的新北京共同前进,为我们的首都人民提供更多的选择。”
  一盆盆冷水,不仅没有浇灭热情,反而激起了更大的信心。
  在向人民网记者谈起北上办报,是否会面临《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等报纸的竞争时,程益中的信心与决心坚不可摧:“《南方都市报》没有对手。”
  和之前创办《南方都市报》一样,他遵循着自己的办报理念:“我从未想过要成为“北青”“北晚”“京华”等报纸的竞争对手。我现在要考虑的,是他们是不是《南方都市报》的对手。如果《南方都市报》按照自己的编辑方法、经营理念、管理模式来走自己的路,那么,《南方都市报》就不会成为任何人的对手,任何人也不会成为《南方都市报》的对手。”
  作为南方都市报的企业文化,这三句话,已深深印在了每个南方都市报人的心中,成为“程益中语录”的经典之一。这次,他又用这三句话来回答《新京报》在北京有无对手的问题。
  每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恰恰是自己。
  每一个人,最大的战友不是别人,也恰恰是自己。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