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追溯霸权之源
  作为“冷战”后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经济实力。自从1890年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一以来,美国已经稳坐世界霸主地位一百多年了。透过分析美国霸权的成长历程,可以探知其崛起的秘密,总结其衰退的经验,为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参考。
  “霸权”在中西方的差异
  西方的“霸权”通常是个中性词,不含贬义,最常用的单词是“Hegemony”,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的Hegemon,本意是“首领”(Chief)、“领导者”(Leader)、“统治者”(Ruler)。
  在中文中,一般把“霸权”看作贬义词,指在国际关系上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强权,是专横霸道、以强凌弱的做法。
  霸权在国际关系中,更多地用来表示处于优势地位的主导国家推行的支配性政策,体现的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控制权或操纵权。
  霸权的魅力在于,霸权国家占有一种全面的、压倒性的优势地位,一旦取得了这种霸权地位,就意味着获得了控制他国的能力,有权制定竞争规则,有权执行竞争规则,并保留对挑战规则的行为予以惩处的权力。正是因为这种诱惑,吸引无数强国加入争霸的行列。
  学界对霸权的理解
  对于如何认识霸权,特别是经济霸权,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主流观点是反对霸权,尤其是反对滥用霸权地位,肆意践踏国际秩序;非主流的观点则对霸权持肯定态度。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霸权的研究有三个主流观点:一是新葛兰西学派的霸权与跨国阶级关系研究;二是以伊曼纽尔•沃勒斯坦为核心的世界体系理论;三是以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罗伯特•吉尔平和罗伯特•基欧汉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
  新葛兰西主义没有把霸权看作占有优势的“国家实体”,而是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能够控制其他团体的集团或者阶级。新葛兰西学派着重解释一个统治阶级通过主导意识形态来统治其他阶级的过程,并且认为霸权是少数的资本家阶级对大多数工人阶级实行的统治。
  世界体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社会都因霸权国家的存在而得以维持和发展。有一个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均凌驾于各国之上、拥有压倒一切支配力量的霸权国家,体系才能稳定,一旦这样的霸权国家消失,国际体系就会动荡不安。
  霸权稳定论关注的是霸权国与国际体系之间的关系,最早在1973年由金德尔伯格提出。霸权稳定论认为,自由国际经济需要一个能致力于自由经济原则的霸权国,就像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的美国。霸权能带来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丧失霸权将导致世界政治经济的不稳定。
  霸权能否持久
  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之一罗伯特•吉尔平认为一个国家不会长期保持霸权。就这一观点,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霸权必然衰退的原理。
  首先,他对市场机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霸权的基础是霸主国拥有颠覆一切的军事和科技实力,但是衡量一国实力的强弱,既不在于生产力大小,也不在于是否拥有资源,而在于国家对经济的自我调剂和对瞬息万变的全球经济的适应能力。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一个国家能否永久保持这种创新和适应能力。答案当然是:不能。因为激烈的竞争早已改变了各国的经济力量,竞争优势也会随之变化,优势不会永久保持在一个国家。重新拥有竞争优势的国家必然会再次划分政治权力,那么,原来的霸主就会面临后起之秀的挑战。这种挑战通常会以战争的形式来决定胜负。资本主义问世以来,首先是法国向英国发起争夺霸权的战争,之后是德国向英国发起霸权挑战。虽然这两次挑战均未成功,但后起的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彻底颠覆了英国的霸权。就像吉尔平所说:“市场力量的解放改变了政治格局,破坏了霸权,开创了全世界最终必须适应的新的政治环境。”如此来说,霸权的更替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吉尔平认为在经济发展中,霸权国家有日趋衰弱的趋势。为了稳固霸权地位,霸权国家要不断供应公共商品,那么,霸权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产品剩余就会越来越少。最终,霸权国家无力承担这一消费只能放弃霸权,被迫让其他后起之秀脱颖而出。
  最后,频繁的“搭便车”现象导致霸权国家的衰落。因为长期存在搭便车者,所以霸权国家通常要为维持公共商品的正常供应而支付远远超出其自身能力的成本。长此以往,霸权国便对“搭便车者”产生了不满情绪。其实,霸权国的不满也在情理之中。搭便车者在经济上加重了霸权国承担公共商品成本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使得霸权国在心理上对其感到失望。这样使霸权国逐渐减弱了维护自由经济体制的动力和意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