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三章

  公元前66年九月勃海(今河北沧县)闹饥荒,百姓不断起事,朝廷多次派兵镇压也无法平息。刘询亲自选人,丞相和御史均举荐龚遂。龚遂原来是昌邑王刘贺的郎中令,刘贺当皇帝不争气,后昌邑王府群臣200余人被杀,只有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屡次进谏刘贺未被采纳而没同流合污,故而免死,但他现已70多岁,身材矮小,其貌不扬。所以,刘询一见不免有轻蔑之意,淡然问道:“你有什么办法收拾勃海乱局?”龚遂说:“安抚教化”。刘询听了不仅同意委任,还加赐黄金,赠送书籍。龚遂到任后,四处发布公告:现将追逋的官吏全撤;今后凡操持农具的视为良民,凡持有兵器的视为反叛。于是,那些操持兵器准备拼命的人立即扔下,改持农具下田,安居乐业。没几年,渤海郡出现一派升平殷富的景象,龚遂升为衡水都尉。

  田广明与龚遂完全不同的治乱方式,结果大为不同。其实,暴民首先是暴政的结果。益州公元前86年的反叛如果派龚遂去对付,也许不会有公元前83年的再次反叛,那么多生灵也就能得救。不难看出匈奴也不完全是靠武力治服的。

  四、选才、用才与爱才

  汉室开山鼻祖刘邦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那是夺权胜利之后,庆功宴上,他对众位高官说:“出谋划策方面,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方面,我不如萧何;率领士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良将范增等人却不能用,这是他败给我的原因!”众大臣信服,千百年来无数人读了都信服。刘邦子孙们更是信服,非常重视选人用人。

  一方面经常进行全国性选才活动,如公元前86年刘弗陵委派原廷尉王平等五人持节(代表皇帝)巡察各郡国,访问贫苦百姓,察访有没有受冤的人或者失职的官员,同时推选贤良人才。“贤良”指品行端正、道德高尚。公元前82年六月诏令京畿地区的官员和太常官员每人举贤良人才两人,各地举文学高第各一人。当时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地推荐人才进京考试。“文学”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公元前81年七月、公元前73年四月、公元前67年三月及十一月、公元前65年八月、公元前58年四月先后下诏选纳贤良、文学之才,其中包括“方正可亲民者”、“孝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明于先王之术宣尽其一者”、“谏大夫通政事者”。

  另一方面,用现代话来说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如公元前51年二月刘询认为当今四夷宾服、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与历代功臣分不开,为此在未央宫设麒麟阁专门陈列功臣的画像。画像功臣11位,其中包括霍光、张安世、赵充国、苏武等,每人画其容貌,署其官爵、姓名。霍光有些忌讳,因为他亲属后来叛乱,但又不能抹杀他的功绩,便只写官职和姓,略其大名。希望官员们见贤思齐,加倍努力。

  人的平均寿命古时候比现代短得多,可是古代大龄高官多得是。周朝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事(仕)”,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有的还得跟帝王一样干到最后一息。如孔子的老朋友蘧伯玉,真是个积极进取的人,其名言“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据说高寿过百。那时候就有明文规定尊敬高龄官员,不仅由天子赐杖,还要配备装柱杖的匣子,并允许不上殿。但从人性角度说,还是让他们及时退休好。

  五、司法改革

  刘彻跟秦始皇一样残暴,曾经有官员当面批评他杀人太多,要小心天下的人才被杀光。公元前67年十二月,廷尉史路温舒上书直陈:死囚流的血盈满街市,其他囚犯比肩相连,诚感可哀。人之常情,安乐时愿意活下去,痛苦时则求早死。苦刑拷打之下,要什么口供就会有什么口供。问案人员利用这种心理,故意把囚犯的口供引导到犯罪的陷阱。为此建议: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反对刑讯逼供,废除诽谤罪以广开言路。看完这份奏章,刘询批示增设“廷尉平”四人,加强对地方司法机构的控制,以慎刑狱。

  同月,另有涿郡(今河北涿州)太守郑昌上疏,请删定律令,以正其本,使愚民知所避,奸吏无所弄。

  从路温舒和郑昌上书的内容来看,当时司法还较黑暗。所幸一出生就坐牢的刘询不像刘彻,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上台当年提拔执法公平的官员,数度解决疑案。此后更多,如公元前69年要求定罪量刑一律从轻,公元前66年九月以刑讯致死人多少考核狱卒优劣,第二年五月为周勃等136人的子孙平反,公元前64年五月开展全面检查并对凡治狱不平者不用,公元前62年正月诏80岁以上除非诽谤杀伤人都不论罪,公元前54年四月又派24名官员循行天下查冤狱及苛暴不改的官吏。这样就改变了刘彻末年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缓和了社会矛盾。

  与此同时,对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大司农田延年在修建刘弗陵墓圹的时候,利用雇牛车运砂的机会贪污3000万钱。御史大夫田广明——就是前文所述欺软怕硬那家伙,替他说情:“《春秋》上有以功覆过的大义。当初废昌邑王的时候,如果没有田延年一番慷慨陈辞,哪有刘询当皇帝的可能?现在,由官府拿出3000万替田延年赎罪,不就得了吗?”刘询坚持要审判。田延年叹道:“我有何面目进牢狱!”他不肯主动去受审,拿着一把刀想自杀又下不了决心,在自家园子里来回踱步,不知所措。过了几天,他听到外头逮捕人的鼓声(类似我们现代的警笛),连忙自刎。

  六、注重民生

  1.《盐铁论》

  “昭宣中兴”在经济方面留下了翔实史料,这就是著名的《盐铁论》。不过,这实际上是一本政论性散文集,内容不限于经济,还涉及当时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方面。

  为从经济上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酒类专卖及均输、平准、统一铸币等一系列财经新政策得到推行。这些政策收到良好效果,但也给农业、工商业和百姓生活带来一些影响,特别是剥夺了地方诸侯和富商大贾的既得利益,引起强烈不满。于是,公元前81年二月召集各地贤良文学60多人,与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民生问题,后人把这次会议称为“盐铁会议”。会上,双方对财经政策、屯田戍边、与匈奴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国家大政辩论会。结果,废除了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

  30年后,桓宽根据这次会议的官方记录,加以“推衍”整理,把双方互相责难的问题详尽记述出来,写成《盐铁论》。这本书在经济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价值。

  2.常平仓

  战国时李悝在魏实行“平籴”,即政府在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稳定粮价。刘彻时,桑弘羊对此加以完善,创立“平准法”,即政府在京师贱收贵卖,平抑物价。刘询时期连年丰收,谷价有时贱到一石五钱,农民利益受损。公元前54年正月实行粮食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

  鉴于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费用过大,大臣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等地买进谷物以供京师,可省运输人力过半。收到成效后,在边郡普遍设粮仓,谷贱时加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叫“常平仓”。从此,“常平”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全面推行。

  公元前44年有人借口关东连年灾荒,说常平仓与民争利,结果与盐铁官等一同废罢。后来,晋、隋、宋、明、清也设“常平仓”。台湾国学大师钱穆说:

  汉代的平准制度,此乃一种调整物价的措施。此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变通运用。即如粮价一项,遇丰年时,政府以高价收购过剩粮食,以免谷贱伤农。待到荒年季节,政府便以低价大量抛售积谷,寓有赈济贫农之意。此项制度,随后由社会上用自治方式推行,即所谓社仓制度。据说美国罗斯福执政时,国内发生了经济恐慌,闻知中国历史上此一套调节物价的方法,有人介绍此说,却说是王荆公的新法。其实在中国本是一项传统性的法制。

  所以,有人说“常平仓”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

  3.减租减税与放贷

  “昭宣中兴”时期,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的实际困难,是常有的事。如公元前85年三月遣使给无种籽、无口粮的贫民放贷;同年八月又因灾免收所贷出的种、粮,并免除当年田租;公元前79年六月诏不收本年度马口钱(牲畜税)。第二年春免中牟(今河南郑州)贫民的租赋,停止运粮进京四年;次年正月免民4~5年“口赋”(刘彻开始向7~17岁儿童征收的人头税),以及所欠达三年的“更赋”(22~56岁的男子要服力役或兵役,不愿亲身践役的可出钱代役);公元前74年二月诏减口赋钱30%;公元前73年五月免当年租税;公元前71年五月诏受灾的农民免租赋;次年四月49郡国同日地震,诏勿收租赋;公元前67年十月因边境屯戍驻军久劳百姓,诏流民归还,权借公田,贷种、粮,并免徭役;公元前66年九月诏减天下盐价;公元前64年五月被灾者不收当年租赋;公元前55年三月诏减天下口赋;公元前52年正月减民算赋(向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30%;公元前51年二月诏免当年田租。

  同时,各级官吏将鼓励农桑、发展生产作为首要政务。委派农业专家蔡葵为“劝农使”,巡视全国,指导农业生产。这样,农业连年丰收,谷价创汉代最低。

  【去脉:“纯任德教”实验】

  前文已述太子刘奭,他觉得父皇用刑罚过度,建议“纯任德教”治国,被刘询教训一通。刘询对这个仁义懦弱的刘奭不满,觉得“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很想改立,但刘奭的生母是刘询的患难之妻,母以子贵,他下不了改皇后的决心。公元前49年十二月,刘询在是否更换太子的犹犹豫豫中去世,刘奭继位,即汉元帝。

  现在大权在握,刘奭可以放手“纯任德教”了!继位当年,孔子第十三世孙孔霸上书请求“奉孔子祭祀”,他当即下诏封孔霸为关内侯,赐食邑800户及黄金200斤,号褒成君,负责祭祀孔子的事务。

  同时,以儒家标准选官用人。大幅增加太学博士弟子数量,由刘询时的200人激增至千人。对这些博士弟子,每年按甲、乙、丙三科考试,考试合格即可授以相应的官职。因此,当时社会流传这样的话:“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读儒经做官,成为当时入仕的主要途径。

  这时期,虽然有“昭宣中兴”的老本可吃,人口数量达顶峰,将军陈汤本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原则,使汉匈百年大战终告一段落,但刘奭“纯任德教”的国策在内部很快出现负面效应,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过于放纵外戚、宦官,“德教”并不能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就是被刘奭远送那荒漠的。

  再说刘奭身体太差,不到40岁就头发脱落,牙齿也掉了。这样,他只好不亲政事,委以宦官石显。石显因为少年犯罪被处宫刑当太监,为人外巧内阴,先后谮杀萧望之、京房、贾捐之等能臣。他权倾朝野,结党营私,收刮资财多达一兆,把官场搞得乱七八糟。

  刘奭40多岁就病死,他的后代也不争气。如哀帝刘欣,无心于政事,忙于同性恋,“断袖”典故就是他创造的。刘欣宠男色董贤,连墓也要修在一起,还说要把天下让给他。刘欣死后,董贤被抄家,发现他的家财多达43兆。

  在刘奭、刘欣们宠太监或男色的时候,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就像癌症晚期一样。被赶出土地的农民多达几百万,成为庞大的流民群。一遇天灾,饥民走投无路,竞相起义,社会大动荡,西汉王朝的末日也就步步逼近。

  人们评价西汉历史,一般在刘询、刘奭之间划一条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刘询是“中兴之主”,维持西汉平稳发展局面,而从刘奭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有道是“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

  杜维明是当代儒学大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我曾经有幸亲耳听他讲过儒学。撰写本章时,刚好读到他一篇新文《没有法治,德治一定堕落》,其中写道:

  儒家有三个方面需要向西方学习:一是超越而外在的宗教;二是崇尚理性的哲学;三是政治思想、政治制度、社会实践,包括市场经济。但我们不是要放弃一切向人家学习,而是要与西方进行严格意义上的对话。经过对话,我们认识到,我们应该突出儒家的宗教性,不能只讲道德,不讲制度和治理方案,不能只讲人性本善,还要看到人性的阴暗面。宪政民主很难学,但一定要学。有了法治并不表示我们一定会形成有道德的社会,在法治的基础上要讲德治,但没有法治讲德治一定有问题,如果没有法治,德治一定是人治,一定堕落。

  信哉,斯言!

  【同期世界一瞥】

  这时期世界舞台的主角仍然是罗马。他们疯狂地对外扩张,先后两次发动对米特拉达悌的战争。公元前68年肃清地中海海盗,使海上商业通道恢复正常。公元前64年将叙利亚并为行省,第二年攻占耶路撒冷并将犹太人地区并入叙利亚。公元前57年征服比利时,第二年征服阿奎丹(今法国西南部)。公元前55年向日耳曼发起进攻,并对不列颠进行攻伐。公元前53年越过幼发拉底河攻占帕提亚(今伊朗),帕提亚人反击,趁胜收复美索不达米亚。

  同时,罗马内部权力争夺白热化。公元前82年执政官苏拉率军攻入罗马,元老院宣布他为终身独裁官;苏拉大杀政敌,恢复以前法律。公元前80年执政官马略党人发动起义,反苏拉独裁,屡屡获胜。第二年苏拉放弃终身独裁官之职,苏拉独裁时代结束。公元前78年执政官李必达推翻独裁制度未遂,外逃招集军队进攻罗马。公元前70年庞培、克拉苏当选执政官,废止苏拉时期的政策。公元前62年庞培结束东方事务率军回罗马,恺撒当选为行政长官。公元前60年恺撒、庞培和克拉苏结成秘密同盟,史称“三头同盟”,协同推行反贵族政策,把粮食无偿分给平民。公元前49年庞培迫使元老院解除恺撒职权及军队。恺撒率军回罗马,庞培出逃,恺撒被宣布为独裁者。

  公元前73年罗马发生著名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至公元前71年失败。公元前52年高卢人也举行反罗马起义,不久也失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