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儿童教育 > 家教兵法:36法让你的孩子成为英才 > 第 2 章 斟酌损益——不让孩子胡搅蛮缠
第2节 第二章

  社会在发展,许多观念、习惯也在更新,然而,越来越多的孩子,不晓事理也不明是非,而且还胡搅蛮缠、不懂道理。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把正确的是非观念灌输给孩子,引导和启发孩子去思考和探究事物的对与错、好与坏、美与丑;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让孩子学会应该做的就努力去做,不应该做的则坚决不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成为明辨是非的好孩子,待他们长大成人以后,才会多一些科学和理性,少一点迷信和盲从,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如今,许多家长爱心过剩,一味地娇惯孩子,迁就孩子,满足他的各种要求,使孩子养尊处优,一个个变成了唯我独尊的“少爷”“公主”,稍有不如意就大发雷霆、高声哭叫、满地打滚,小小的孩子脾气却很大。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些孩子为了得到某种玩具或食物,在商场大吵大闹,或赖在地上不肯走,令父母尴尬不已,而又束手无策。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任性是家长惯出来的毛病。孩子小的时候,常常有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觉得孩子还小,还不懂事,就迁就他,几次下来,孩子形成了心理和行为定式。比如有的孩子偏食现象很严重,只吃自己喜欢的,别的一概不吃,家长怎么说也不行。这种任性的表现,就是家长以往的迁就导致的结果。

  当孩子出现胡搅蛮缠的行为时,家长应适时制止,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那样孩子会以为你拿他没办法而使任性愈演愈烈。随后,家长要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慢慢了解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家长切忌用“以暴制暴”或“一味忍让”的方式来应对孩子。

  家长应要求孩子有一定的行为界限,要让他明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超越行为界限的事,绝不能迁就,否则,只会娇惯坏孩子,助长他任性骄横的毛病,以后难以改正。

  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任性,是无意识表露自己想法和愿望的一种方式。如果家长能及时指出,并拒绝这样的无理要求,孩子就会慢慢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如果家长经常迁就孩子,孩子就会得寸进尺。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没有人喜欢胡搅蛮缠的孩子,并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进行必要的处罚。对此,家长一般应以冷处理为主,对他们的任性和撒泼不予理睬,这样,孩子在得不到大人的回应之后,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可适当减少或剥夺孩子一定的玩耍时间作为惩罚。也有不少家长故意冷落过孩子,特别是在孩子耍小性子的时候,只是一些家长很容易心软,往往浅尝辄止,所以很多时候胜利的仍是孩子。于是一次又一次,孩子重复地耍着小性子,提出各种要求:买玩具、买零食、买衣服……而每一次孩子都胜利而归,因此孩子越来越刁蛮,要什么就得给什么,不给就连哭带闹。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之间要保持统一,千万不能一个要管教孩子,另一个又千方百计地护着孩子。即便家庭成员在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上出现意见分歧,也要私下里协调,而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否则孩子就会觉得有靠山,有保护伞,继续其不良行为。像案例中孩子由老人带的,或家里有老人的,更应做好协调工作,因为老人总是心太软,大多数老人都在扮演着溺爱孩子的角色。老人要做好配角,协助孩子的父母教育好孩子,而不要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任意而为。

  其实,孩子的本性是善良的,其可塑性极强,家长应帮助孩子,从小就建立正确的观念与行为习惯。不要误以为孩子年纪还小没什么关系,等长大后再教就行了。要知道,等到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后,积重难返,再想亡羊补牢,有时却已来不及了。

  明事理晓是非的孩子,更容易自律。因为这样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应该做的,懂得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这恰恰是自律的表现。所以,家长不仅要注意身教的力量,还要注意言传,培养孩子具备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孩子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成为明事理晓是非的好孩子。

  培养一个有正确是非观的孩子,言传身教都不能忽视,家长不但要以身作则,还要时时刻刻督促孩子,让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让孩子拥有责任感和道义感。

  家庭成员之间,无论是孩子父母还是祖辈家长,大家都要以理服人。长辈不可以大压人,晚辈更不可因小耍横,相互之间都要讲道理,家长爱子要有度,孩子对家长更要尊重有加。对于孩子正确的行为、观念,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并适当奖励。当孩子以哭闹的形式想达到某种目的时,家长要学会理性地说“不”。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