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住在十地界中的,

有誓约的金刚护法,

若有神通的威力,

请将佛法的冤家驱逐。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方的鲁沙尔镇,因其先有塔后有寺而得名。其创始人为宗喀巴,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当然,它也是最早的一个。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塔尔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79年),距今已经有六百余年,占地六百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要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的宏伟建筑群。寺庙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式与藏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金刚时轮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建筑群。由于塔尔寺为宗喀巴首建之寺,更成了藏传佛教黄教中最有影响力的圣地。塔尔寺不仅是藏传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此外,它还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

古刹、钟声。仅仅是想象,心中便自会有清泉涌出。我本是俗世中飘荡的一粒无根的灰尘,飘过之处不留下一丝微痕。倘若有幸于此处驻足,便将这一生的流浪都掩埋在此处又何妨呢?听得道的尊者诵经、欣赏那些不谙世事的小沙弥的恬淡生活、嗅着浓浓的香火气味、随着古钟的震动轻舞飞扬。无须理会生老病死、爱恨离愁。我只是众多灰尘中的一个,慕名而来倾听梵音,洗脱一生的庸俗,超凡脱尘般轻轻飘荡,恬静安好。明媚的阳光,绵绵的细雨,落花飘雪便是尘世的美好。暴烈的日晒,倾盆般的大雨,凛冽的寒风便是一生的历练。不管他人生老病死、爱恨离愁,就那么静静地待在那儿,只是静静地待在那儿。看着日出日落、听着青藏高原上雄鹰划破天际的飞翔之音,这世间还有比这样的日子更美好的么?我想大约没有了。一粒灰尘的安然。

这一世的清净要感谢那个名叫罗桑扎巴(意为“善慧称吉祥”)的男人。由于他生于宗喀,所以被尊称为宗喀巴。在我看来,这是一位真真切切值得尊敬的尊者。他的佛法有多么强大,我未曾直接地感觉到过。然而,仅仅是他好学的精神便足以让我汗颜了。

在他三岁的时候,便被一个名叫敦珠仁钦的喇嘛带到寺中修行。从此,宗喀巴便开始了他修行的道路。十六岁时,为了接受更深佛法的洗礼,宗喀巴辞别了亦父亦师的敦珠仁钦前往西藏。十七岁到达拉萨,在止公寺阿仁波切座前听受大乘法心仪轨、大印五法、拿热六法等教法,尔后又在几间寺庙中辗转修行。十九岁学习《现观庄严论》,由于论中多引用《俱舍》原文,晦涩难懂,因此宗喀巴又发心学《俱舍》。然后又从义贤译师听受意乐贤的《俱舍释》……如此十年光景,方开始讲经,普度众生。尔后,他又感觉自己所学多为显宗经论,便立志攻学密宗。如此又经几番寒暑,方成就了后来的宗喀巴。

在我看来,佛法的修炼,甚至推及其他的修行、学习,都不简简单单是读书、写字而已。或许,思考才是正途。“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感觉必是经过“入境”的思考之后方能得到的。学得多便想得多,学得杂便思虑多。思想的碰撞或有致使世界观、价值观颠覆之时,尤其是所学涉及繁杂,便更会出现冲突之处。如何能够将所领会到的矛盾变成境界的提升呢?这需要一个人有宽阔的胸怀,拥有能够容纳不同理念的心灵。

由于宗喀巴学习圆满之后改戴黄色帽子,以后他的弟子为表示追随,也戴起了黄色的帽子,于是格鲁派亦被称为黄教。格鲁派对于戒律要求甚严,这也是其能够发扬光大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注定了仓央嘉措的悲剧。虽然命运总是无法被改变的,仓央嘉措或许也从未想要改变。然而他对于佛法的崇敬之心,从未动摇过,而且深信不疑。

住在十地界中的,

有誓约的金刚护法,

若有神通的威力,

请将佛法的冤家驱逐。

(菩萨修行时所经的境界有十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护法系菩萨化身,故亦在十地之中。)

对于鬼神之说,我虽不敢尽信,却深感敬畏。然而,我相信人有灵魂,更相信佛语、梵音能够清澈人的灵魂。这仿佛是一种悲观的认定,因为这从侧面肯定了人类灵魂的不纯洁性。人类灵魂最初是否纯洁,这本是一个讨论了几千年而未得结论的话题。或许是因为身处混沌之中而让一个个的灵魂被玷污了吧。可是,倘若人人灵魂都是纯洁无瑕的,那又何来玷污一说?如此看来,方知道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

身处于俗世中,便总要做些“俗世之人”会做的事。做俗世之事便有俗世之乐,有俗世之乐便生俗世之困。来源于红尘深处的一个个脆弱的灵魂,在事、乐、困的反反复复更迭之中,总有一些灵魂厌倦如此类似围城的乏味。

当我们遇到难事的时候,停下我们不断奔跑的双脚。然后闭上双眼静静地感受一下来自自然的呼吸。耳畔传来的是树叶缓缓飘落的声音,再远一点是小鸟在叫,再远一些便是流水潺潺。我们匆匆地走过这里和那里,在一个个城市中奔波,自己安慰自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却总是忘记欣赏沿路树叶的飘落、阳光的照射。像是随着旅游团的旅游,为了看够那规划中的景点而拼命地跑着、跑着。却不知,坐在河边的石板凳上闭目小憩一会儿,才是那条河存在的意义。或许是我们走得太快了,也或是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记忆变差了。我们总会忘记最初的目的。走着走着,我们便随波逐流起来。仿佛人生倘若不和别人一样,便成了另类、成了最终会被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其实人生不外乎如是,错了又能怎么样呢,做了反面教材又能怎么样呢?在弥留之际,倘若想起年轻时疯狂的样子,还能面露微笑。我猜想,这样的人生也便是成功的了。而那些曾经的所谓的困难,变成了一幅幅画面中总难留意的背景中的瑕疵。既然一切都是注定般无关紧要,或许我们本该活得洒脱一些。对对错错、真真假假,何必那么执着地分辨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