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代序

亲爱的蔡娜:

初读了你发来的书稿样章和介绍,引发我一些想法,梳理了一下,跟你聊聊。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在书稿介绍中,你说:“这是一本首度以旅行到底如何改变了人生切入,讲述一场破‘瓶’而出的旅行,一本讲述如何突破人生瓶颈的书,一个旅行中人生格局不断被拉大最终做出改变命运决定的真实故事。旅行+励志+人生哲思,一本旅行版《心灵鸡汤》。”

依我对你的了解,加上对你这部书稿的初步阅读,我想此书的内容定位与市场定位是否可以再细小些、精准些?它是否描述的是蔡娜这样一个年龄阶段

写给蔡娜的一封信(代序)

的人,在工作三年这样一个成长阶段,30天台湾旅行带给她的确实的人生改变?它的目标读者或许应该是正遭遇人生瓶颈、渴望突破而不得其门的年轻人,比如正在即将或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不到三年的社会新鲜人。

如果定位于“一本旅行版《心灵鸡汤》”,是不是把这本书给降格了?市面上很多励志书似乎都有这样一个毛病:把读者当傻瓜,总是在那里喃喃自语讲一些空洞的励志话,没有深刻的思考和具体的细节作支撑,读者如果不假思索地照单全收书中的“金玉良言”,是作者最想要的。显然,这样的书讲的都是一些皮相之物,无法深入,无法延展,没有生命。而你的这本书有你独有的所遇、所见、所思、所行,有故事、有细节、有情感、有思考,恰恰这些才是此书之所以应该被书写和出版的理由,进而才是真正可以打动读者、对别人有帮助的关键所在吧。

比起通常我们看到的旅行书、励志书、哲理书,这是否更应该是蔡娜的一本生命之书?纪录片《乘着光影旅行》里有这样一段旁白:

时间赋予了生命意义

时间放在什么地方

就得着什么生命

如果我是读者,我特别想读到的是:蔡娜的30天台湾旅行,遇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做了什么,她怎么遇到的,看到的,感受的,思考的,做的,以及为什么她能遇到,看到,感受到,思考到,做到。一句话,30天的台湾旅行让你得着的“唯我独有”的生命是什么。是的,究其实,“唯我独有”才是你最宝贵的,才是作为读者我特别想读到的。

你的这本书,对于正遭遇人生瓶颈、渴望突破而不得其门的年轻人的最大价值,也许不在于授之于“鱼”(知识),也不在于授之于“渔”(方法),而可能在于让人家看清你是如何改变的,启发大家思考和做出自己的改变。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很多人一遇到问题,太迫切想去寻找和得到解决答案,很少先来质疑一番遇到的问题,辨识一下问题的真伪,挖掘一下问题背后的问题(QBQ,Question Behind Question)。只想“如何”,不想“为何”。记得好像在哪本书上我读到大概这样一段话:

鸟为什么会飞?从Know How 的角度,因为鸟有一对翅膀,全身覆盖光滑羽毛降低空气阻力,加上从小练习飞行。但为何,一只鸡学会这些Know How 成功心法,却怎么努力还是飞不起来呢?因为,能不能飞的关键,还有KnowHow 背后的Know Why 思考:鸟的骨头中空,里面有空气,所以身体得以轻盈;鸟也没有膀胱,产生的排泄物随时排出体外,不会给身体增加额外负担。

在我的想象里,你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有细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独特生命之书,而不是一本浮于表面、蜻蜓点水、无法引人思考的热血之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虽然你写了“自我介绍”,但还不够独特,对自我挖掘得还不够深入。记得我在那次文案工作坊上专讲过“自我介绍”这一课,你可以再拿出来看看。为什么“自我介绍”的撰写被我看得如此之重呢?因为,“一切皆是自我的延伸”,

写给蔡娜的一封信(代序)

不论你的工作、事业、恋爱、婚姻,都是基于你这样一个人而延伸出去的,换句话说,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就会怎样选择与经营你的工作、事业、恋爱与婚姻。

为什么你去台湾旅行30 天就发生了那么大的改变,而很多人去过台湾或许更长时间却没有多大的改变?关键之关键,是你的内在(“唯我独有”的那个东西)在起着真正的作用,去台湾旅行30 天只是外缘(不是不重要,也很重要,但不是本质)。蔡娜是怎样一个人,她如何及为何会长成现在这个样子,未来她还有哪些可能性,可能才是读者真正关心的吧,是这些自然造就出这本书本有的样子,“书也是自我的延伸”。

写作还可以再精进的地方在哪里?

我欣赏你这样写——

我看看自己这两年,不要生活地工作,疯狂加班到推掉无数朋友邀约,没时间逛街,连看电影都是为了看看其他厂商是如何做植入营销的。自己搬出来住,偶尔才回去和父母吃饭,原本喜欢从小让我踩背的父亲最近自己按摩,无意间说:“不能太依赖你。”我跟母亲关系一直不好,有一次在家吃饭时,她说:“你回来了,就像个家了。”那晚我没说话,只记得强咽下的饭味道咸咸的—他们希望你好好的,而要“好好的”又几乎一定是很少陪在他们身边。年轻的我们,往往很少注意到身后的他们,我们的目光总是急切地投向前方,当我们为生活而疲于奔命时,生活正在渐渐离我们远去。

我不欣赏你那样写——

即使在人生的谷底,也要微笑,不放弃去努力,要用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有一天你一定会看到那些书本上、网络上充斥的励志故事究竟是如何活生生地在你自己身上发生的。你会看到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出谷底,几年后你一定会对自己说,哇,这真的比看一场《当幸福来敲门》式的励志电影要过瘾得多!

前者,是你所见所感的自然流露,细节中蕴含了情感,有节制,不滥情,所以能打动人,引人反思,而不是强迫别人无端端地接受你的个人抒发。

后者,“即使……也要……不放弃……要用心”类似这样的句式,我们看到的还少吗?它背后透露的是作者对问题的挖掘处于隔靴搔痒的层次,而且还想霸道地让读者不假思索地接受自己轻易抛出的“浅道理”,在人家读者看来,既无趣也无益。

《读库》主编六哥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稿件》,我摘出可能对你有启发的几段:

我们对《读库》的稿件内容有过这样的说法:我们要的是充满热忱的精读,独出机杼的发现,耗尽心血的串联,哪怕只是些边角余料。这个方针一百年不动摇。

如果您的文章中定语太多,或是结论评价类的形容词太多,则不符合我们的选稿标准。我们只希望你把你看到的记录下来,至于它在你心中泛起的涟漪,希望能通过你的记录和传递,荡漾到读者心中,

写给蔡娜的一封信(代序)

而描述涟漪本身,是我们不需要的。

如果你的文章试图以小见大,或直接以大见大,以探讨人生终极问题和家国大计为己任,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极度的细部展示。

如果你试图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我们也要对您敬而远之。

《读库》中受人好评的文章,基本没有读者会说“这个作者太有才了”。我们想展示的,是才华的另一面:老老实实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认认真真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琢磨个底儿掉,切切实实尊重读者的习惯和判断。

“用写一本书的力气来写一篇文章”,我们最需要这样的稿件。希望您将投稿的目光投向《读库》时,想的不是“我要写一篇好文章”, 而是“我要把一件事情搞清楚,并记下来”。当动笔的时候,你心里有着一定的谦卑和热忱。庶几可矣。

这两天,我们可以约着见一次面,再细聊一下。你的这本书是一块璞玉,值得好好打磨。

胡伟

越读学堂创办人

2013.2.25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