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社科心理 > 尼采内心的八度定律:发现自我 > 第 3 章 第二定律 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等十篇)
第6节 第六章 无论什么好事,不要“为了……”而做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是“为了..”而做,否则这样只会是卑贱的行为。为了别人而做事情,其实这是你在以后失败了的时候将责任全推到别人身上而找的借口而已。而一旦事情顺利,你就会高傲自大,认为那全是自己的成果。但是当你纯粹的是为爱而做事的时候,就不会去想到这些所谓的“为了..”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世界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或者心理学家往往都会特别强调,一个人不管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尼采也不例外。在尼采的哲学观念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源于你发自内心地去热爱这件事情,或者纯粹地忠实于你的心灵,而并非是为了某些目的或者某些人去做。

尼采曾经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指出,不要奢望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好感,因为这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要按照自己的内心需求和真实反应去处理事情就足够了。其实,尼采的这段话也是在告诫人们,无论是什么好事,一旦你是“为了……”而做,那么结果将很难会如你所愿,甚至还会违背你的内心,让你陷入内心的纠结之中。由此,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只有真心地热爱一件事情,才能纯粹而专注地去做,这样也才会忠实于内心。

尼采年轻的时候认识了德国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尼采虽然与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年龄上相差很大,但是在各自人生追求的道路上却产生了一定的共鸣。

众所周知,尼采后来与瓦格纳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且他也对瓦格纳的创作做出了很多帮助。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尼采第一次拜见瓦格纳的时候就已经爽快地决定为瓦格纳做事情。当时瓦格纳需要一个更加自由的舞台和更为饱满的激情去表现自己富有张力的音乐。这时候尼采的出现恰巧给了他精神上的指引。

当时已经五十九岁的瓦格纳在年轻的尼采面前的表现丝毫不显老态,瓦格纳那精力充沛且充满魅力的神态给了尼采心理上的鼓舞。他们第一次的交谈就十分融洽和活跃,当瓦格纳说出那句“年轻人,你必须要帮助我”的时候,尼采完全被他征服了。尼采决定为这个孤独且充满激情的人服务。这就意味着他为了瓦格纳不得不与当时麻木不仁的德国教堂和宫廷作斗争。

然而这件事,却让尼采的很多好友不能理解。在他们的眼中,瓦格纳不仅是一个音乐家,还是一个政治热衷者。而尼采却是一个不愿意参与政治的人。很多人认为尼采是被瓦格纳所欺骗了,故而才会为他做事。甚至有人认为尼采是一个伪君子,想要在政治上得到什么好处。但是尼采的回答却颠覆了这一切的猜测——“我并不是为政治而做事,我只是热衷于我的内心。我与瓦格纳老师有着同样的激情和斗志,我为他做事,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也没有任何的政治因素,我纯粹是在做我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名声、地位、功利没有任何关系。”最终尼采也确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了这一切。

尼采做事有自己的见地,而且是因为纯粹的热爱某件事情才会去做,而绝非是“为了……”而做。这也给活在当下的人们一种特殊的告诫:无论是什么好事,一旦带有目的和功利性质,那么必定是卑鄙的。而且一个不忠于自己内心的人,是不可能得到真实快乐的。

法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泰奥迪尔·里博曾经在评价尼采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话:“尼采是一位真正的让人们明白要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哲学家。”尼采曾经说过:“人类始终不能避免心理上的那张解剖台。”的确,当你在为了某个目的或者某个地位而做一些不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的时候,那么,你必然就会在这个心理的解剖台上遭受刀和钳子的残酷对待。

◎心灵强大路径:

→做事之前要三思而后行

现实中,很多人因为眼前的利益而迷失了方向,从而忽视了内心最本质的需求。而事实证明,这样的人,终究难成大气候。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想摆脱掉这些利益的挣扎,就需要三思而后行。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将一块肉绑在一根绳子上,然后放在一只狼的面前,一旦狼为了肉而前往,那么绳子就会将狼引进陷阱。但是在试验中,狼却没有轻易上当。狼之所以没有掉入陷阱,主要源于狼的判断力。所以,我们要想成功,做事的时候就必须要三思而后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为了……”而违背自己的内心。

→肯定自我,和潜意识做斗争

生活中,难免会有很多诱惑在牵绊着我们。你是否在这些“美好”的诱惑面前没有控制住利益的胃口?你又是否为了某个诱惑而身处堕落的边缘?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很容易身陷诱惑,很大原因在于我们的潜意识总是给我们做了一些它认为最好的决定。如果你不想被这些利益所诱惑,那么就要时常肯定自我、控制自我的定力。比如,在做事情的时候,相信自己的实力,对潜意识里的那些“如果做不好……”“这件事情很棘手”等声音说“不”;多参加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自我的执行能力。

无论是多么好的事情,如果你是“为了……”而去做,那么你的内心就会充满着杂质,无论是从心理学上还是哲学上来讲,这都是一种不忠于内心的表现。当你的内心不忠于你,那么你就不是真正的自己,这样的人,其生活中也必然会存在着虚伪、卑鄙的成分。而这一点与德国心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斯·罗特席尔德的“一个不忠于自己内心的人,必然不爱自己”的学说也是相吻合的。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