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第二章

“专”与纺纱工具的渊源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发明制作了纺线的工具,这种工具叫纺专。纺专是由陶质或石质做的一个圆形的“盘”,叫“专盘”,中间有一个孔,插一根杆叫专杆。纺纱的时候,先要把纺的麻或其他纤维捻一段缠在专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杆,一手转动圆盘,向左或向右回转,就可以促使纤维牵伸和加拈。待纺到一定长度后,就把已纺的纱缠绕到专杆上去。这样反复,一直到纺专上绕满纱为止。“专”字的产生,便与这种纺线工具有关。

关于“专”字,有一个成语为“专心致志”,意思是:心思很专一,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该成语出自《孟子·告子上》,成语的典故为: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另一个却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貌似认真听课,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染”字不能多一点

据说,在民国初年,北京一家洗染店特地请来当时的书法家、前清状元刘春霖为染坊写招牌,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犯错,当刘春霖写到“染”字时,居然在“九”字上加了一个点。不料,匾额挂出后,好多洗染店都仿效这种做法,有意在“染”字中的“九”字上加上一点,以此预示染坊的生意不同一般。

现在也有很多人将“染”中的“九”写成“丸”,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染”字的结构不了解。“染”是一个由“水”“九”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裴光远云:“从木,木者所以染,栀茜之属也;从九,九者染之数也。”这就是说,古人常用栀子树的果实和茜草的花作染料,“染”字中的“木”指可染色的草木,“水”是染色必不可少的材料。“九”在古代常用作表示多数,这里指古人染色的次数很多,即指染色的过程。染的最初义是给布帛等物着色,古人把用笔着墨或颜料写字以及作画等举笔落墨之事也叫“染”。

关于“染”字,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词语“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

春秋时期,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见郑灵公。将进宫门,公子宋忽然停住脚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对子家说:“你看!我的食指又自己动了,今天肯定有好吃的。以往每当我这食指动起来以后,总能尝到新奇的美味!”子家将信将疑。两人进宫,发现厨子正在煮一只大鼋,这只大鼋是一个楚国人进献给郑灵公的。郑灵公决定把这稀罕的东西分赐给大臣们尝尝。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笑了,郑灵公见状很是纳闷,子家就把宫门外的情况讲了一遍,郑灵公听了没有说什么。

过了一会儿,大臣们到齐了。那只已经切成块的大鼋盛在鼎内由厨子分发给 各位大臣,唯独没有公子宋的。显然,这是郑灵公安排好的。公子宋窘迫不堪,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他见郑灵公和大臣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他,便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来,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头往里蘸了一下,尝了尝味道,然后,大摇大摆地走了出去。此举惹怒了郑灵公,差一点杀掉公子宋。原来,在古代,鼎是权力的象征,任何人不经君主允许随意蘸取鼎中之物,就是对君王权力的觊觎,是对统治地位的挑战。因此,从此以后,人们用“染指”指意图得到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利器穿凿即是“入”

古代社会原始人类所使用的石器、骨器等工具和武器,都是锐器多而钝器少,这是因为只有尖锐的东西才能起到刺进穿凿的作用。其实,我们的祖先正是用尖物有刺进穿凿的这个特性来创造“入”字。

有这样一则关于“入”字的故事:有一位爱猜谜的官员,经常在自己的房子里挂一些谜语,欢迎朋友们来他家交流切磋。他还在官府门口贴上这样几张纸条:

话不老,镜中人。中者进,惑者遁。

除了几位经常和他猜谜的老朋友外,很多过路人对这些话看不明白,也没有人敢进来。一天,有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径直走了进来,门前守卫挡都挡不住。官员闻讯出来问:“你来做什么?”孩子说:“不是你请我进来的吗?”官员一时不明白,又问:“我什么时候请过你?”孩子说:“哈哈,你的门口明明贴着‘请入’两个字,怎么就不认账了呢?”官员闻之大喜,连忙请进那个孩子,两人一起猜谜、论谜,相处十分融洽。谜语中的“镜中人”就是猜作“入”字。 “为”:徒手牵象

现在大象不多见,但在遥远的古代,大象曾经遍布于我国黄河流域。有些古书上说,舜在历山,用大象耕田,“舜葬苍梧,象为之耕”;又说“禹葬会稽山下,有群象耕田”,黄河流域出土文物中也发现有商代君王捕猎大象的图文。自古以来,大象被人们看做是瑞兽,喻义“太平景象”“喜相升平”,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能驯化和驾驭巨象的事实。这个事实同样反映在“为”字的造型中。

“为”字反映的是人用手牵大象,从事劳役。这一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黄河流域不仅有大象,而且那一带的人们还曾经广泛役使过大象。大象性情温顺,能比其他动物执行更繁重的劳动任务,这一事实是先民创造“为”字的一个社会基础。后来大象为何又在我国中原一带消失了呢?其原因是复杂的,据学者的考证,很可能是由于中原气候逐渐地变化,致使性喜热带气候的大象南迁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