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螳螂的爱与死

苍茫的大海,有风,也有浪。

海底深处,微生物自由而散漫,一群群,一团团,没有侵扰,没有声响,这样过了几亿年。

不断聚合的微生物渐渐形成黏膜状,浮游在水里,随波逐流,海水的温度在升高,风浪也很大,黏膜状物质从海底冲滚到了海面,从海面翻滚到海底,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些生物身体膨胀的速度在加快,然后慢慢成形,并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腔肠动物。

处于生长发育状态的黏膜状身体,形状还很不规则,身体中间正逐渐呈现一个漏斗状的口子,漂浮过程中,水流通过这个口子下漏,顺水而下的一些小生物便被粘住,然后慢慢被分解消化。

这个漏斗状的口子,就是后来所有动物嘴巴的雏形。

正是这“天下第一嘴”,开始了最初的吞咽,虽然食物来得有点被动,总还是有。不断的水流输送,不断的粘取吞咽,进化出了最初的消化系统,把加工过的养分输送到身体不同的部位。当然,这时的身体“构造”极为简单,极为脆弱。

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漂浮在水里的这团黏膜状物质不能自已,时上时下,海面的光亮,海底的阴暗,有风的波涛汹涌,无风的沉寂死静,永不停歇地刺激着。因为食物供给不断,营养充足,这团黏膜状的物质渐渐有了可以感受外界变化的神经。由这根神经牵引着,身体不断感知,集聚量变,之后竟慢慢滋长出了眼睛,开始打量和审视这个世界。

当生物有了动物和植物的区分,便呈现出不同的进化形态,动物凭着对环境超常的适应能力,以一种适者生存的残酷规则,无畏地加入生存博弈的游戏中:从海洋到陆地,从软体到脊椎,从无性繁殖到雌雄异体,从卵生到胎生,历经亿万年,生命开始走上了进化的“高速公路”。

生命的每一次进化貌似偶然,实际上,是对环境艰难、漫长的适应。生命的每一次进化尽显神奇,无一例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无性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代代相传,有性生物只有靠交配才得以延续种群。交配并不总是轻松快乐的,有些生物的交配不仅艰难,可能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螳螂的身姿优美,有保护色,有暗器,也有精巧的拟态,更有一双镰刀状的扑捉足。仅靠这几项条件,生存在自然界,应该算是武林高手,功夫自成江湖一派。

螳螂真正闻名天下的,不是他们身体的独门绝技,也不是他们捕捉害虫的先进事迹,而是他们那些撕心裂肺的做爱方式。

螳螂进入发情期,开始寻觅交配对象,一旦瞄上目标,便不离不弃,十分执著,雄螳螂和雌螳螂会翩翩起舞,也会前跑后追,极尽浪漫,有时嬉闹会超过一两个小时。

当雄雌螳螂发生交媾,进行到一半时,便出现了惊悚的画面:貌似亲昵的雌螳螂在雄螳螂身下扭过头,反咬雄螳螂的头,一口一口地吃下去,雄螳螂也不反抗,仍然专心交媾,听任这样的撕咬和吞噬继续进行。控制雄螳螂交媾的神经不在头部,而是在腹部,直到雌螳螂吃到雄螳螂的腹部时,交媾才会停止。

一生只做一次爱,就死在爱人的身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雄螳螂无怨无悔地做了动物界的风流鬼,雌螳螂则落下狠心弑夫的骂名。这是一曲生命的悲歌,还是爱情的赞歌?

雌螳螂一定是被冤枉了。

巡游在绿植郁葱的环境,以她的家传武艺,有太多小昆虫难逃魔掌,应是不缺吃喝的。反常的行为势必有着特别的原因,雌螳螂进入发情期才交配,然后,马上会面临产卵的过程,这时,雌螳螂做了最坏的打算,既然要怀孕了,不能四处捕捉猎物,那最好在孕前尽可能多吃一些。只有营养足够充沛,才能保证成卵的数量足够多。在她的意识里,选择交配,就是承担了养育责任,要为下一代着想,就得保证营养和安全,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她交配后几天就会排卵,养孩子得有房子,盖房子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她要爬到很高的树枝上,“房子”建低了不行,不坚固也不行,既要防备偷吃卵者,还要熬过冬天。雌螳螂不吃肉根本没力气,营养也不足,况且到时挺着个大肚子到哪里去“打猎”呢?于是,雌螳螂只好就地取“材”了。

雌螳螂的无奈和灵活,在证明着一种生存哲学,无情野蛮的行为引来了更多的争议,但为了生养,为了做一个合格的母亲,似乎一切行为都有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然而,这样的天性是如何养成的呢?

螳螂为了保证捕获的灵活性,一定要保持身体的轻盈,这样就不能吃得太饱,得保持在中度饥饿状态。平时当然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一旦怀孕产卵,营养和体力会跟不上。在人类的实验室里,如果让雌螳螂饱食美味,即便发生交配,也不会出现吞噬雄螳螂的现象。

螳螂卵的孵化期超长,生存的危险性极高,如果不能产更多的卵,幼卵的成活率就是一个大问题,一群一群的蚂蚁,常常是勤劳而坚韧的偷食者。另外,排卵需要排在“卵鞘”里,而制造“卵鞘”的材料,是雌螳螂身体排出的、类似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这同样需要大量的食物供应。

生死离别,心心相印,为了生养,舍身为子,雄螳螂提早尽了父亲的责任,应死而无憾了。

特别的生存环境,特别的生养条件,只能这么残酷又悲壮地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螳螂 4000 万年以上的进化史,有力地证明了这种生命的坚韧和顽强。无论雄螳螂是为情而死,还是为子而亡,魂归路上,并不孤单。与他一样演绎爱与死亡传奇的,还有雄蜜蜂和雄金龟子。

昆虫螳螂,虽是有别于脊椎动物谱系,属于另一脉的生命奇迹,依然有着食物链上的精彩传递,普世生存与生养的物种价值。

小小的不起眼的昆虫螳螂实在是撞上了好题材:性与死亡——好莱坞永远讲不完的故事;爱与生养——自然界物竞天择的神秘造化。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