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麻雀夫妻那点事儿

如果说物种从水里到地上,是一个跳跃,那么从地上到天上,则是一个飞跃。

鸟的种类很多,习性也有差异,午夜偷情的天鹅,急切表白的燕子,出双入对的鸳鸯,能耐大了,便有了个性,生活呈现多样化。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指他们的身体,而他们的交配生养过程也不亚于身体,同样丰富、细腻、有节奏感。最为重要的是流程完整,比起那些能说会道、外表艳丽的同类,麻雀有着非同寻常的生活趣味,当然,也有着可圈可点的类别代表性。

麻雀一到发情期,就开始忙乎不停,先把羽毛换一遍,然后天天“洗衣服”,除了用河塘里的水,还会用口水洗。洗好了,打扮漂亮了,就出去“秀”了。

麻雀圈里,常常是雄性主动,喜欢找一个大伙常去的地方,在那里叽叽喳喳,又蹦又跳,一来热热身,哄哄场子;二来也招呼招呼伙伴,保不准哪个发育好的雌雀就应声来了。雄麻雀们有自己的规矩:谁先来暖场,这儿就是谁的地盘,谁先和雌麻雀打招呼,雌麻雀就算谁的相好。

不过,也没那么简单,有时雄麻雀动心了,雌麻雀还不一定中意呢,现在雄雌之间的互动多了,雌麻雀也变得更加挑剔。这与祖上“鱼们蛙们”配对大不一样,前辈们很单纯,有得挑没得挑,相互比较配合,基本上碰到谁是谁,雄性不用下多大工夫,雌性不会随便拒绝,差不多就行,“美事”比较简便。

让雄麻雀愤愤不平的是:之前的动物界不太注重样貌,不管雄性挑选,还是雌性挑选,多以发情状态而定,也就是说,交配与否,以发情排卵的时机点为标准。到了鸟类,情势变化了。雌性有了极大的挑选愿望,同时,陆地上的空间开阔,也比水里自由,雌雄的文娱活动方便频繁,表演机会多了,交流机会也多,随之,挑选标准骤然提高。应了那句话:“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雄性麻雀们要打扮得花枝招展,穿漂亮衣服,梳新发型,捯饬得也挺累。有时雄麻雀忙乎半天,雌麻雀动了心,快要进洞房了,忽然来个块头更大的、不讲理的同性,霸王硬上弓,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对象”被抢走,心里那个难受啊!

雄麻雀常常期盼着发情期,可真到了,事与愿违又会心生愤懑。有的雄麻雀是第一次进入发情期,经验不足,一阵忙乎之后,搞得头昏脑涨,手忙脚乱,好梦还是难圆。

麻雀想生儿育女,仅仅是配对还不够,还要筑巢,也就是得有“婚房”。好在是雄麻雀找到雌麻雀之后才筑巢,大家齐动嘴,雌雄搭配,干活不累。雌雄麻雀刚结为“夫妻”,就有着明确的目标:早日生养。于是,筑巢的动力大了许多。

外界来看,雌雄麻雀婚前阶段,还成群结队飞来飞去呢,恐怕是集体生活过久了腻烦,暗自期待发情期早日到来。只是后来有了“相好”,有自家的窝,于是同眠共枕,享几天清闲,度一个“蜜月”。其实,没那么简单,这个阶段的雌雄麻雀,要面对繁重的生养任务,清闲不到哪里去,筑巢、交配、产卵、警戒、孵化,还要觅食。小家伙们一张嘴就要吃肉,现在这肉贵着呢,不怎么好找。

空场上的麻雀多了起来,一只雄麻雀看到了几只中意的,开始进入引诱状态,一会儿温情低沉地叫几声,一会儿抬头举尾东张西望,企图立刻引起中意的那几只雌雀的注意。后来别的雄雀也兴奋了,欢蹦乱跳,迅速加入到才艺大比拼环节。

经过一番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会有片刻的安静,突然听到远处一点异常的响动,麻雀们一哄而散。岂不知,大家都早已有了自己的意中“雀”,只是刚才谁都不好意思先行告退。外界的响动,给了麻雀们四散的机会,多数麻雀已经“配对儿”成功。飞散之后,大家就不会再回到原来的场地,而是双双飞走,开始选址衔草筑巢了。

雀巢一般建在树杈、岩洞或房梁上,更多是在人类的屋檐下,这里避风、暖和,离食物也近。带着新婚的兴奋和快要做父母的新鲜感,麻雀夫妇五六天就建好了新房,然后产卵,通常一次产四五枚。雀卵明显比祖辈(水里物种)的卵要大,有壳,总量变少。

为了保持孵化的温度和速度,雌雄轮换做窝。12 天左右,雏雀就破壳而出,带着光溜溜的身子,不睁眼、只张嘴,等着老爸能带些昆虫肉回来。再过 15 天左右雏雀开始离巢,飞离巢后,当天晚上就不再回巢过夜。至此,麻雀夫妇的“夫妻生活”也宣告结束,各自飞回到群里,重新过起集体生活。成年麻雀一年有 3 次发情期,每期都按既定程序重新配对生养。

麻雀几乎成了鸟类的一个代表,代表着最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养方式,平时过着热闹的集体生活,到了发情期就开始找相好的,要建巢才能孵化,孵化要依靠一对一的雌雄共同生活。

麻雀已经有了最初的记忆,可以轻松、准确地找到巢,只要巢中还有卵或雏雀,就不会离开。如果被人救助过,喂养过,麻雀也会表示亲近。

鸟类有近万种,孵化方式会有千差万别,比如,有的鸟类是单性孵化,交配后雌性单独坐窝,与雄性无关;有的是其他雄性帮忙孵化,与交配者无关。这类雌性生养者往往记不清丈夫的模样,也不在意对方,如有别的雄鸟蹲在自己产的卵下孵化,她们并不干涉,一副坐享其成的样子,因为她们只关心卵是否在孵化。这种初级的鸟类孵化方式,常常会有意外,偷食卵的异类浑水摸鱼,先是装模作样地卧着,然后伺机而动,下嘴开叼。

雄鸟也同样糊涂,大多只能清楚地辨认鸟巢,对老婆的面容却辨识不清、记忆不准。正像雄麻雀,在一年几次的发情期里,从不会有意固定配对,从不干涉自己的“老婆”与其他雄性配对。显然,情感与识别有关,情感尚未发育萌芽。

雄鸟对鸟巢准确辨认的根本动因,或说意识,是他们的养育本能及后代情结。从鱼类开始已有这样的倾向,到鸟类则有了更新的发展。雌鸟、雄鸟的糊涂与清醒,体现出物种生养的脆弱与执著,完全依靠本能固化,同时,生养子女比“夫妻”关系重要,“夫妻”可以没有感情,但必须坚持孵化。孵化需要温度,轮流坐窝,就是共同生活,这又是一个极其显著的进化特征。

鸟禽类的交配大多是通过泄殖腔的瞬间碰触来实现,鸟禽发情期的性爱表现已呈现多样化,比如绿头鸭可以成群追赶一只母鸭,并粗暴地把她的头按在水中,集体“强奸”她;雄松鸡发情时如果找不到“性伙伴”会用一团泥巴自慰。

在鸟类里,有个叫鸳鸯的,名气很大,“红”了几千年了。

鸳鸯的生活习性很有特点。休闲,喜欢在树林附近的溪流、沼泽、芦苇塘和湖泊地界活动,虽是成群迁徙,但晨起饭后,经常出双入对。尤其在水面上,更是形影不离,悠然自得。正是这幅图画,打动了很多人,李白诗云:“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诗曰:“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孟郊诗说:“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

鸳鸯在人们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人们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相互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会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惨地度过余生。

好一个美丽的传说!

人们把现实里得不到的爱情苦闷,或是在自然界里找到精神寄托,或是发泄在谈情说爱的修辞表达上。人们找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图景意象,这大可理解,只是,鸳鸯并非是人类想象的那样“一夫一妻”,生死相依,其实他们也没有脱离鸟类的基本生活形态。

鸳鸯这个鸟类的小家族,性情比较温和,心态也好,不和天鹅比美,不和燕子抢功,不和麻雀争食,在物种界里有着特立独行、怡然自得的个性。

生活习性上,他们喜欢雌雄一块儿散步游泳,只是个玩伴,没有交配生养的默契,也没有“长相依”的承诺。随着季节变化,他们会南来北往地迁徙。他们过的是群居生活,只是在发情期才会配对。

在众多鸟类看来,人类对鸳鸯的好感过分了,也大可不必提高到道德高度。实际情况是,他们没有“医院社保”,冬天基本没东西吃,衣服也不保暖,要不是饥寒交迫,他们就不会年年“出差度假”了。说好听的是迁徙,说难听的就是流浪。只不过是他们有个大致的方向和目标而已,路上,累死、饿死的鸳鸯很多,生活的艰辛一言难尽啊。

他们一年只产十几个卵,平均寿命又低,随时可能出现鳏夫寡妇,要是真像人类说的不再娶、不再嫁,那他们这个种族早就在地球上消失了。说到底,不管是人类,还是鸟类,都是在繁衍种族,只有生命不绝,一切才有意义。

误会了几千年,人类的美誉透着一股子残忍劲儿,也该真相大揭秘了,以平常心看待其他生命,在他们真实的习性里,恢复物种本来的生活。顶着不明不白的好名声,鸳鸯也觉得累了,而且他们很明白,所谓的道德赞扬,从来都是一种束缚,也是一种“捧杀”。

鸟类的伟大并不在于他们可以超越地球引力,飞向天空,而在于他们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夫妻”婚姻生活。他们婚配过程中的占区、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基本形成了动物界完整的交配与生养模式。

即便进化到所谓高等动物(人类)阶段,也只是多了些社会化内容,其个体的婚配与生养程序大致类似,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足够多的影子。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