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3节 叹屈原生不逢时,哀自己怀才不遇

叹屈原生不逢时,哀自己怀才不遇

西汉初期的赋中,有一种完全模拟屈原的楚辞风格、大量采用“兮”字句的赋,后人称这类赋为拟骚赋。汉初以这种拟骚体赋而闻名的赋家,当首推庄忌。

庄忌,西汉会稽吴(今江苏苏州市)人,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而改姓严,因此世人又尊称他为严夫子。当时在诸侯国吴、梁的宫廷中,聚集了许多文人墨客,大都能吟诗作赋,只不过他们的作品传世不多。庄忌在这些宫廷文人中,是比较多产的一位赋家。《汉书·艺文志》中著录他的赋有二十四篇,可惜大多失传。唯一流传至今的,是他的拟骚赋名篇《哀时命》。庄忌的这篇赋,主要是写屈原生不逢时,因此远游以舒忧。然而远游却又无路,仍然遭受到流俗的嫉妒和排挤,难容于世,因此,希望能够退隐山野,与神仙为友,但他又流露出强烈的忧愤情绪,一方面想远遁匿迹,脱离尘世喧嚣。另一方面又担心后世之人不能体察自己的一片爱国情感,反映出报国无门的矛盾心情。篇终言:“时暖暖其将罢兮,遂闷叹而无名……愿一见阳春之白日兮,恐不终乎永年。”愤世之感与忧生之意溢于言表。

这篇赋作,充分抒发了愤世嫉俗、孤高遗世的思想,与屈原的《离骚》、《九章》等文章的意旨相近,文体相似,大量运用“兮”字句,是典型的骚体赋。作品成功地描写了一个忠良之士身处浊世,在政治上遭受排挤、打击之后的抑郁苦闷、进退维谷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笔致细腻,感情深沉而真挚。这其中既源于对屈原不幸命运的深刻悲悯,又何尝不饱含了庄忌对自己悲不遇时的个人命运遭际产生的深切喟叹呢?

庄忌好辞赋,以赋著称,但当时的汉景帝却正致力于农耕与政务,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并不喜好辞赋。因此,赋家在仕途上难以凭借作辞写赋的才华平步青云,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幸而诸侯国吴王刘濞其时正四方延揽各类游士,庄忌就投奔了吴王,与当时的邹阳、枚乘等赋家一道入仕交游,仍以文辩辞赋而著称。

可惜好景不长。吴王刘濞阴谋叛乱,并最终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招来杀身之祸。庄忌内心不满于叛乱,又不敢出面规劝,只好早早仓皇逃离。相传当初刘濞被封为吴王时,汉高祖召见他,曾对他说:“我看你的面相有造反的气色。”又用手轻轻抚摸着他的背说:“汉室兴盛五十年后东南方向将有大的叛乱,难道会应在你的身上吗?然而,天下同姓皆为一家人,希望你谨慎一点,不要造反。”刘濞当时大惊失色,连连发誓绝不背叛刘家王朝。然而,当他到了封地之后,却积极招募各种人才,并且私自铸钱煮盐,很快富甲一方。汉文帝的时候,刘濞的太子入朝,陪侍皇太子游玩娱乐,喝酒下棋。后来在下棋时两人发生争执,又都年轻气盛,各有依恃,彼此互不相让,以致大打出手。刘濞的太子被皇太子失手用棋盘当场砸死,不想却埋下了祸根。太子尸体运回吴国,刘濞既伤心,又生气,愤愤地说:“既然天下同为一家,在长安死,就应该埋在长安,何必要送回吴国埋葬呢?”又坚持把太子遗体运回长安埋葬。从此,刘濞就假称有病,也不再按例入朝,暗中则加紧准备谋反叛乱。

邹阳生性慷慨,并且又有智略,当他看出刘濞的谋反企图后,就上书劝谏,反对叛乱。但刘濞此时却根本听不进任何谏诤,仍然一意孤行,筹划造反。事已至此,庄忌知道形势已如弓箭在弦,无法拨转,更难以再行规劝,但他内心又不愿追随刘濞叛乱,于是和邹阳、枚乘等及早仓皇出逃,弃吴入梁。幸得梁孝王的器重,又成为梁孝王门下有名的赋家。

然而,托荫于权贵庇护下的生活,毕竟是要以付出人格的独立为代价的,更何况由于皇族王室争权夺位斗争的惨烈,使夹杂其中的文人门客只有诚惶诚恐的份儿,难得直抒胸襟,更谈不上施展个人才智和抱负了。庄忌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他在梁孝王门下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没有过长久。后来,梁孝王图谋立为汉嗣的如意算盘落空后,就指派人暗杀了他的政敌袁盎,并且也在阴谋反叛,又一次将皇族斗争尖锐化。此时邹阳脾性不改,再次直言进谏,却被谗言中伤被诬入狱。幸运的是,邹阳在监牢里写下《狱中上梁王书》,申诉自己的冤屈,披肝沥胆,赤诚可鉴,终于感动了梁孝王,重获重用。邹阳虽然入了冤狱,却也凭一身赤诚和斐然文采而因祸得福,留下了流传后世的名篇佳作,成为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悲凉意味的传奇故事。

庄忌目睹邹阳的因谗入狱,自忖唯有明哲保身,苟全性命于乱世,也不敢谏诤了。所以,尽管他贵为上客,以辞赋取悦于梁孝王,但内心的抑郁苦闷也是可想而知的。至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梁孝王病死,梁国一分为五,庄忌等不得不又一次流散,从此销声匿迹。

庄忌的一生,始终处在皇族王室权力争斗的政治漩涡中,而他又不像邹阳那样敢于犯颜谏诤,只能委曲求全,湮没了自己的个性和志向,在仕途上更是时运不济,难以施展抱负。甚至连自己的姓,也因为避皇族的忌讳而不得不改姓严。所以,像《史记》《汉书》这些典籍文献中,都没有关于他的专门传记,就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无从记载,其行状只是散见于同时代的其他赋家传记中,如《汉书·邹阳传》中记叙了他的一点基本情况。但在古代文学史上,尤其是在汉赋史上,他却因为有了唯一流传至今的短赋《哀时命》,较他同时代的宫廷文人多了一份文学贡献。

尽管对《哀时命》的评价,也有见仁见智的不同争论。但此赋基本保持了由贾谊开创的汉初骚赋所具备的特点:篇幅短小精悍,文字晓畅,感情真切。而且,能够将自己的感情与对屈原的悲悯融合无间地表现出来,所以不失为一篇抒情言志的佳作。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