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阅读中国 > 第 2 章 终结乱世,一统山河——太祖朝
第2节 杯酒释兵权——“温柔”的一刀

杯酒释兵权——“温柔”的一刀

“陈桥兵变”已是让人惊叹,“杯酒释兵权”却更加“温柔”,自然,这其中少不了赵普的功劳。赵普生性果敢刚毅,他一方面以天下事为己任,另一方面,他又生性深沉克制,能够杀人不见血。他位极人臣,权倾天下,他的真才实学虽然没有明确地记载过,但是北宋的权力设置是他一手构建的,这些具体而又别出心裁的巧妙设计,保证了北宋在百十年间没有武将犯上作乱,没有藩王谋逆造反,没有内廷太监独断专行,甚至没有后宫争斗,女祸作乱。

世人皆称宋太祖功不可没,却更应该记住这一切的缔造者——赵普。他本身读书不多,却足智多谋,当上宰相之后,更是奋发图强,到晚年仍手不释卷,学识才智都大为长进,处理朝政事务“处决如流”,家人曾发现他的藏书只有一部论语,至此民间开始流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佳话。

建隆元年十二月,赵匡胤从扬州凯旋。大宋的人心归顺,谋反者均已被清剿,赵氏江山日渐稳固,但赵匡胤并不开心。

有一次,他在后花园打鸟,有臣子紧急求见,他以为出了大事,但听完臣子的汇报,却发现不过是平常事务,赵匡胤很生气,但这位臣子的一句话让赵匡胤哑口无言,他说:“臣以为,任何小事都要重于打鸟。”这时,赵匡胤的粗暴心性再次暴露,他一斧子砸掉了他两颗门牙,大臣捡起门牙,不气不恼,赵匡胤却沉不住气了。大臣决心倔强到底了,他虽然告不了皇帝,史书却自会记载。

赵普将这一切收入眼底,赵匡胤对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现在仍逢乱世,我不过是占据了后周的国土,而如今谁家的江山也不稳固。”此时,赵普开始发挥自己的真才实学,赵宋的治国精神也就此确立。百年的富足和千年的衰落也从此开始。

赵普给赵匡胤指出了这样一条路:削弱兵权、制约钱谷、收敛精兵、消除所有人的妄想,天下自当太平。这其实就是强干弱枝。听了赵普的话,赵匡胤恍然大悟。在几十天之后,他开始实践这一套政策,他清楚地知道,赵普的方案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存在了几十年的藩镇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一扫而净,但是,长远来看呢?

前朝的藩镇割据也是日积月累,积重难返,而唐朝的能臣明君不计其数,却依然容忍了藩镇的存在,这不仅有客观原因,更有隋唐帝王主观上的自信和强大。赵匡胤的气度异于常人,但和李世民比起来,却差之千里。他的国家,他的执政之道,从他战场上拼杀拿下这个国度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谨慎、忧虑。他不允许任何人以自己的方式再度威胁到他的政权。他不允许任何不稳定,任何反叛的可能性,所以即使他留下了前朝旧臣,他也随时提防着他们。实权仍然在自己亲信的手中,比如弟弟赵光义、赵普、李处耘。但即使如此,他却也不得不限制他们的高官和地位。

也许,赵匡胤早就明白,削弱兵权,收粮谷,敛精兵能够强君权,防止内乱,但是最后也会把国家的活力和民族精神都压抑到灭亡。但选择强大的藩镇,虽然可以保有国家的强盛,最后也可能使国家毁于内乱。出身武将的赵匡胤选择了前者,他太需要一个稳定的君权来消灭内心深处的不安。

公元961年,赵匡胤开始了自己的集权计划,三月,宋朝最强的军事人物慕容延钊和韩令坤一道进京,赵匡胤给了他们一个惊喜:他罢免了慕容延钊禁军殿前都点检一职,命他出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同时罢免韩令坤禁军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命他出任成德节度使。韩令坤的职位由石守信担任,至于慕容延钊的官位则再无他人了。石守信在升官一百多天之后,也被罢免。他们或许都该庆幸,自己还活着。

而此时,赵匡胤也遭受了人生的一大低谷。他贵为天子,也是公认的孝子,这时他的母亲杜太后生病去世了。杜太后的死让他伤心欲绝,但这绝不是他一个人的不幸,在这位宋史中只有很少文字记载的老妇人去世之后,北宋两件最大的疑案——“金匮之盟”、“烛光斧影”中的前者,就此发生。

在公元961年,还有一件大事发生,南唐皇帝李璟去世。此时他已经不能叫李璟,而只能叫李景,因为他已经不是皇帝,而只是南唐国主了。当他死的时候,才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足迹,他父亲临死前为他做好了一切,并且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要他善交邻国,守住祖业,保住社稷。但李璟忘记了这些,他在治国治军方面没有听取父亲的临终建议,至他死之时,国土已经丧失了一半,四邻交恶,民不聊生。

那年三月,李璟觉得金陵太靠近北宋,决定迁都洪都(今江西南昌),在迁都过程中,龙舟在长江中突遇大风,险些让他落入宋朝水军之手,而到达洪都之后,他也病倒了。临死前,他给太子李从嘉的遗命是——不要奢靡浪费,不要修建陵寝,只求一片安宁。但太子不肯满足父亲的遗愿,他一面大修陵寝,一面奏请赵匡胤,请他给予自己父皇安葬的礼仪。

身处丧母之痛的赵匡胤答应了李从嘉的请求,李璟的尸体被运回金陵,追复帝号,定谥号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下葬于顺陵。当年七月二十九日,李从嘉在金陵登基,成为第三代南唐国主,改名李煜。

七月注定是个动荡的月份,在长江以南的第一大国南唐新主登基,在江北的大宋发生了震动全国的政令改革。都城禁军里的高级将领们一夜之间都被革去官职,这些将领包括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人,一个个都是威震四方忠心耿耿的开国将领,旦夕之间,兵权尽解。按照常理一定是经历了血雨腥风,翻天覆地的过程,但是事实上却是如春风化雨,没染上半点血腥。帝王如释重负,将领们也拱手相庆。

史书记载,建隆二年七月的某个夜晚,赵匡胤邀请亲信们到内宫喝酒,他说自己当皇帝之后非常不快乐,众人忙追问原因,赵匡胤说了一句:“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之后所有人伏地请罪,赵匡胤则“释去兵权,出使大藩”为由,赐予他们田产金钱,一干将领第二天便纷纷称疾请罢,赵匡胤遵守诺言“日饮酒而欢,以终其天年”,给了他们新的分封: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宁节度使,石守信本人保留了侍卫司马步军都指挥使的虚衔,其他人的禁军官职一并罢免。

虽然都封了新的官位,但所有人都知道,“兵权不在也”。这就是千古流传的“杯酒释兵权”。开国皇帝赵匡胤在谈笑间收掉了几乎所有股肱大将的兵权,将军事力量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却并未像刘邦、朱元璋等人那样在天下一统后大开杀戒,而是放了大将们一条生路。

名家回眸

史学家钱穆认为,宋太祖不用一枪一刀就解除了诸位大将的兵权,使他们日后不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其心可谓“狠”,然而其手段也极尽“温柔”,并且气氛也“和谐、欢快”,在觥筹交错中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将大宋的阴柔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从此之后,宋朝也确立了文人治军的制度,彻底消灭了藩镇割据的可能性,使得宋朝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了,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过分的集权也造成了繁冗的负担,为宋朝的“积贫积弱”埋下伏笔。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