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 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阅读中国 > 第 3 章 崇尚文治,天泽书生——太宗、真宗朝
第1节 太宗登基“雾里看花”

公元976年,宋太宗赵匡义在“烛影斧声”中登上了皇位,他在位期间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政策,出兵攻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又三次北伐攻辽,但“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虽败犹荣。到了真宗年间,辽国南侵的野心终于凸现,太祖的担心变为现实,但在寇准等人的主持下,此役最终取得胜利,签订澶渊之盟,这个“和平”之盟,让辽宋百年间无战事,只用一些“碎银”就换来了“和谐”社会,亦谓“双赢”。在此期间,宋朝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初现盛世景象;自太祖而始的“文治”之风,亦使宋朝成了书生之国,多儒雅之气,为“大宋文采”奠定了基础。

太宗登基“雾里看花”

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在平定各地战乱和治理国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功不可没,也算是开国之勋。

他们的母亲杜太后是一个非常有政治眼光的女人。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后,他的部下快马加鞭,先行回到开封,向赵匡胤的母亲杜氏报喜说:“您的儿子做皇帝了。”老太太对此并不惊讶,只是回答说:“我儿向来都有大志,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

赵匡胤登基时,杜太后身体还好,经常以皇太后的身份参与国事。宋太祖为母亲在朝堂上举行庆贺大礼,群臣纷纷上前祝贺,杜太后却面有忧色,看起来一点都不高兴。有臣子纳闷地问她:“母以子贵,您现在已贵为皇太后,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杜太后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做皇帝太难了,一个人位居万万人之上,国家治理的好,自然能够受到臣民的尊重,可要是治理不好,就会众叛亲离,到时再想做普通百姓,过太平日子也办不到了。”

赵匡胤一听,赶紧跪在地上:“母亲的教诲儿子当永记在心中。”

相传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一天,她突然问道:“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做天子吗?”宋太祖觉得母亲重病卧床,不是讨论这一问题的时候,嘴里只是支吾着并不回答。但杜太后仍然追问他,不得已他只好答道:“这都是靠祖上和太后的福气。”杜太后微微笑着说:“怎么可能是这样呢,你之所以能做天子,全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太过年幼。如果当时是一位成年人继位的话,你哪有机会当上天子啊。如果将来你不行了,你应该传位于光义,光义再传位给小弟廷美,这样宋室的江山都会掌握在成年人的手里,赵氏子孙也就能长久富贵了。”太祖俯在地上,不住叩头:“儿子一定听从母亲教诲。”杜太后随后叫来赵普,要他把这一传位次序写成盟誓,并藏在一个金制的小箱内。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太祖皇帝与弟弟赵光义的感情十分深厚,当两人同在周世宗柴荣手下当差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赵匡胤武艺超群,而赵光义则喜欢读书,两人一起纵论天下,英雄气概溢于言表。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出力不少。光义本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才干,受到哥哥的重用也在情理之中。光义当过开封府尹,后被封为晋王,位在皇帝之下,宰相之上。宋太祖在亲征李筠、李重进时,把京城留守的重任就交给了光义,任命他为大内都点检。赵匡胤正是在这一官职上发动的兵变,难怪在大军出征时,京城内又有“点检做天子”的谣传。赵匡胤对此并不在意,足见他对光义的信任。

到了开宝九年(976年),南方的割据势力中只剩下了名存实亡的吴越。此时的赵匡胤踌躇满志,在寒冬十月仍然兴致勃勃地到校场上看部队练兵,以致众将以为太祖不久就要亲自前往太原征讨北汉了。宋太祖随后赶到晋王光义的府邸,兄弟两人宴饮甚欢,没想到回宫后,太祖突然旧病复发,自此就卧床不起。朝廷上的一切政务,都交给了赵光义料理。到了十月十九日夜,开封突然下起大雪。这一天太祖命人召晋王入宫。光义来后,太祖命左右内侍一齐退出,独留下光义,两人一起喝酒商讨国家大事。宫女和宦官远远地立在外面,只听得宋太祖和光义两人的话语若断若续,听不清楚谈话的内容。不大一会儿,只见室内烛影摇晃,远远地看到光义的影子连连在窗上晃摇,好像在躲避什么,而宋太祖则手持玉斧戳地,发出很大的声响。接着,内侍们就听到宋太祖发出非常惨切的声音:“你好自为之……”这一声过后,光义快步走出寝门,唤来内侍,让他们速请皇后、皇子等人到来。等这些人陆续赶到寝宫,发现太祖皇帝僵卧御榻,早就归天了。

有内侍捧出杜太后的遗诏,宣告传位晋王,皇子德昭等人知道争也无益,只有皇后向光义垂泪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官家了。”光义赶紧说:“当同倍富贵,请不要过虑。”于是,赵光义便在太祖灵前正式登上了皇位,史称宋太宗。

关于“烛影斧声”,在宋代时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有人说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太祖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当时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很快,病重的赵匡胤就被气死了。

也有人说是兄弟两人在室内自酌自饮,喝到深夜时,两人突然起了争执,赵光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玉斧劈杀了太祖。

还有人说“金匮之盟”实际上并不是杜太后的旨意,只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因为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便抛出“金匮之盟”,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太宗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任命其弟赵廷美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封齐王,相当于他即位前的位置。皇子德昭和德芳都封为节度使,廷美的子女也称为皇子皇女,太祖的三个女儿也被封为公主。太祖的旧部也受到优待,就是太祖在世时曾加以处罚或想要处罚的人,太宗都予以赦免。赵光义的这些举措有效地聚拢了人心,在短期内达到了巩固帝位的目的。

随着帝位的稳固,太宗开始培养和提拔自己的亲信。原来晋王府的幕府成员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都陆续进入朝廷担任要职,慢慢地替换了宋太祖朝中的大臣。一批元老宿将,如赵普、向拱、高怀德、冯继业等,也被太宗陆续罢免,并把他们调到京师附近做官,便于控制。

太宗还通过扩大科举取士人数的方式来改变政局,他在位时期,第一次科举就比太祖时代最多的数字猛增了两倍多。这些士子被录取后,地位通常青云直上,在朝廷中出任各种职务,太祖朝中的老臣很快就被他们所取代。这些天子门生无疑对太宗心存感激,心甘情愿地为新皇帝效力。这样,整个朝廷逐渐变了样,朝廷的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了太宗手里。

接着,太宗开始采取措施改变既定的皇位继承人。

太宗在征讨北汉的时候,按例任命齐王廷美留守东京。有谋士向齐王建议:“你作为皇室至亲,如果留守京城,必被怀疑,不如请求随皇上出征。”

皇子德昭也随太宗征伐北汉。当时宋军与辽军交战,在高梁河遭到惨败,赵光义在乱军中只带了些随从逃出了重围。宋军中传言太宗已经死了,有人建议拥立赵德昭为帝,来收拾残局。不过,赵光义很快就回到军中,这件事就没有了下文。但光义听说了此事后,心中对赵德昭起了深深的猜忌。当德昭向他建议赏赐此次北伐有功之臣时,他带着嘲讽的口气道:“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奖赏他们也不迟啊!”德昭听了这话,立刻就变了脸色,十分愤怒,同时他也感到赵光义对他已经起了猜忌之心。回家之后,德昭便自刎而死。

就在赵德昭死后一年,他的弟弟,也就是赵匡胤最后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接着死去了,年仅二十五岁。传说德芳是一个非常贪吃的人,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肥猪肉而胀死的。史书上则只说他是因病而死,却没有具体说明是得了什么病。就这样,赵匡胤剩下的两个儿子在赵光义即位后六年中相继死去了。

又过了一年,有人向太宗告发齐王赵廷美阴谋加害皇上,于是太宗解除了他的官职,并将他送到西京闲住。接着又有人告发廷美在西京时常怨愤不已,太宗又废除了他的王位,将其迁往房州安置。不久,廷美即病死,而告发他的人也很快被太宗流放,死在了边远之地。

搞掉廷美之后,太宗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廷美的位置,并立其为太子。至此,“金匮之盟”完全被废弃,而太宗的这些所作所为,也更加让人猜测“烛影斧声”的真正内容。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虽然烛光斧影,使宋太宗赵匡义即位遂成了个千古之谜,其实,从常理可知,如果太祖赵匡胤想传立弟弟,在当时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公诸朝堂,没有任何阻碍,何必弄得这样鬼鬼崇崇。其次,若“金匮之盟”早已订好,何必要等赵匡义即位五六年后才弄出来。由此可见,赵匡义夺了哥哥的位子,即便不是蓄谋将其害死,也是趁他生病之时伺机篡位,只是没有搞得血淋淋地罢了。

为了抢占王位,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其实,中国历史上的“谜”本身就多,尤其是由帝王将相导演的发生在宫廷中的“谜”。这些“谜”,与其说是谜,不如说是阴谋。这个阴谋,一个普通人是很难想象的。宫廷在社会的最上层,唯权是从,为了权力,人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