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7节 分封藩王保皇权

分封藩王保皇权

朱元璋与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布衣皇帝,在许多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外,而在分封子弟这点上也是如出一辙,可谓是“萧规曹随”。

刘邦惊险地打败项羽后,建立了汉朝,但是中央政权仍然不稳固,主要是受到了异姓诸侯王的威胁。刘邦采取断然措施,先后消灭了除长沙王以外的6个诸侯王。然而他并没有乘机彻底施行郡县制。在刘邦的思想中,他一直认为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主要是因为皇室力量过于孱弱。因此,他在剪灭异姓王的同时,又不断分封同姓王。这些同姓王,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可以自置属官、自征租赋、自铸货币、自行纪年。刘邦分封同姓为王,试图建立刘氏天下,表面上似乎是巩固了政权,实际上却埋下了分裂的祸端,成为后来七国之乱的直接诱因。

朱元璋是个疑心很重的皇帝,甚至有些不那么自信。他不但将功臣屠杀殆尽,树立自己的专断权威,而且着眼于自己百年后子孙治理国家的需要,设计并创建了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在内的诸多制度,以固朱氏江山,以期大明朝世世不易,如废丞相、设里甲、建卫所等,分封同姓王也是其一。朱元璋在《拟封建诸王诏》中说:“众建藩辅,所以广磐石之安;大封土疆,所以眷亲支之厚。古今通谊,朕何敢私,尚赖中外臣邻,相与维持,弼成政化,故兹诏示,咸使闻知。”

朱元璋复古分封藩王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为备边计。此时,明朝虽已建立,元朝已灭亡,但蒙古人的势力并没有消失。元顺帝的继任者仍然自称大元皇帝,拥兵在北方的草原上,觊觎中原。其丞相纳哈出就屯兵20万于金山(在今内蒙古哲里木盟东境西辽河南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防备蒙古铁骑是当务之急,而多疑好猜的朱元璋又不愿将重兵交予外姓武臣,因此他将几个干练有为的儿子分布在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据点上,“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先后封了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谷王等9个藩王戍边,每人都拥有重兵。这样,不但可以防止武将叛变的危险,不致皇权旁落,又可以起“镇固边防”的作用。

建国之初,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定封建诸王之制”。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把24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于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湖广、四川、江西等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分封同姓王的前提是嫡长制,朱元璋是嫡长制的忠实拥护者和严格执行者。朱元璋注意到元朝前期不立太子、引起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因此他很早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在吴元年(1367年),立长子朱标为世子,洪武元年立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太子朱标病死,九月即立太子嫡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成为皇位的唯一合法继承人。洪武二年又定分封诸王的制度:皇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世代承袭;诸子年10岁,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诸子封镇国将军,孙封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凡皇族出生,由礼部命名,成人后由皇家主婚,禄饷由朝廷支给。有了嫡长继承制,既避免了皇位继承纷争,也使得分封同姓王顺理成章。

明初分封制的基本原则是“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诸王不领土地人口,只领军队。一般藩王都领有二三卫,大者如秦王、晋王、燕王等可拥军二三万人,小者亦领万,皆为勇猛善战的精锐之师。清代史家赵翼曾说:“明祖初定天下,分封诸子于各省各府,盏仿汉、晋六朝及有元之制而参酌之,外以壮藩卫,而实无事权。其有才者,如燕、晋诸王,或统兵以镇边塞,然不为例。其分封内地者,不过设三护卫,不致有尾大不掉之患。”

朱元璋的设计固然好,在洪武朝亦未暴露出其危害,但还是有一些有识之士预见到了分封的弊端。洪武九年(1376年),叶伯巨上书指出三个弊端,“臣观当今之事,太过者三: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他在分析“分封太侈”之弊时说:“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他还用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的历史教训,提醒朱元璋,说明“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乱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建议“愿及诸王未就国之先,节其都邑之制,减其卫兵,限其疆理,亦以待封诸王之子孙。此制一定,然后诸王有贤且才者人为辅相,其余世为藩屏,与国同休。割一时之恩,制万世之利,消天变而安社稷,莫先于此”。没有想到,朱元璋勃然大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逮来,吾手射之。”叶伯巨虽未被朱元璋亲手射死,却也被逮死于狱中。

朱元璋死后不久,藩王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夺了侄儿的江山,这恐怕是朱元璋分封藩王时没有料想到的。朱棣当上皇帝后,继续采取削藩政策,后经仁宣两朝,藩王的军事特权渐被削弱,但随之而来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藩王的经济特权日益发展,至嘉靖年间皇族人口已近10万,仅诸王府的禄米就达853万石,几乎占全国收入的四分之一,成为国家和人民的沉重负担,间接诱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名家回眸

李洁非曾说:“朱元璋夺政权于丞相、夺军权于将领,一切军政大权皆归皇帝,这过于集中的权力势必伴随管理上的难题,而朱元璋想到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血亲诸王充当中间环节。‘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在他看来,只要权力不落在朱姓之外就靠得住。而实际上‘朱元璋这一手,恰恰为日后的皇室争权,埋下了隐患’。”

谷应泰曾这样评价:明太祖分封诸王,皇子以亲王身份建藩就国,实则继承了古代的分封制,对明初加强皇权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所封诸王,拥兵自重,在封国内目无王法,终将会造成“枝强干弱”的割据局面。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