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5节 不要主观臆测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了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的编辑A,选题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女儿正在上幼儿园的编辑B,选题是“学龄儿童教育丛书”;

酷爱围棋的编辑C,选题为“聂卫平棋路分析”;

……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个倾向,当他们不知道别人的情况(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时,就常常认为别人也具有与他们相同的特性。或者说,当人需要判断他人时,往往会将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身上,想象其他人的特性也和自己一样。

比如:自己喜欢唱卡拉OK,就认为别人也喜欢唱卡拉OK;自己自我感觉很好,就以为别人也认为自己很出色;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等等。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投射效应”,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编辑们所列的选题显然受到了“投射效应”的影响:自己参加成人教育,就认为成人教育重要;自己的女儿在上幼儿园,就认为儿童教育重要;自己喜欢围棋,就认为围棋重要……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当成是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

一般来说,投射效应主要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一是在对方的年龄、职业、社会地位、身份、性别等与自己相同的时候。人们总是相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认为同一个群体的人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因此,在认识和评价与自己同属一个群体的人的时候,往往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到的信息来判断,而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例如一个人喜欢吃肉,就以为别人也爱吃肉;一个人喜欢看球赛,就以为别人也和他一样是个球迷。

另外,人们总是喜欢评价与自己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人,总是习惯于与这些人进行比较。但是,在比较的过程中,人们又不希望自己总是落败,处于不利之地,而投射效应在此正好起了一个保护作用,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别人身上,那么别人就和自己一样,没什么区别,自己不好,别人也好不了。

二是当人们发现自己某些不好的特征的时候,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会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特性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这些恶习或观念。通常情况下,人们更喜欢把自己所具有的那些不好的特征投射到自己尊敬的人或者比自己强得多的人身上。这样一来,心里的不安就会大减。例如,某位学生不爱学习,遭到了老师的指责,他不但不听从教诲,反而想:那些明星大腕小时候学习也不好,照样取得了成功,与他们相比,我现在不爱学习又何妨?

投射效应的弊端是很大的。将自己的心思强加于他人,一方面无助于客观看问题,也无助于客观去认识一个人。比如,对朋友真心付出,以为朋友也会如同自己一样,结果反而受伤最深。另一方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比如和领导发生了矛盾,以为领导一定也像自己这样气愤并且无法做出原谅的行为,于是放弃了沟通和解释,做出了让自己后悔的事情。

因此,为了避免投射效应可能出现的缺点,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琢磨、去思考

人的生活目标各有不同(如生存和安全、自尊与成就感、他人的尊重和赞赏等),需求与满足的目标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多角度、全方位地琢磨、思考,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正如罗伯特·伯恩所说:“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你就得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上几公里。”

比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对方似乎不像以前那么热情,或者没精打采。通常我们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什么意见。与其一竿子打死,不如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他可能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或者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而心情不好。这样,你就不会有先前那样糟糕的想法了。

假如你正在做营销工作,营销目标是富人,那么你就应当努力揣摩富人的消费心理;如果你的目标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你就应当努力琢磨老百姓的消费习惯。这样,你的销售工作才能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

假如你是公司的一名中层,想和上司更好地沟通,那么你可以暗中了解上司的喜好,从而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如果你想和下属融洽相处,那就经常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你就是一个既被上司赏识又被下属尊敬的人。

2. 以真诚沟通代替猜疑和假想

因为投射效应,人们很容易进行猜疑和假想。比如你看到一个人长得一副贼眉鼠眼的样子,就断定他不是一个好人,其实未必,说不定他恰恰是个好人呢。

再比如,你正在跟某人谈论一件你最近碰到的趣事,但是他却毫无表情。你很生气,觉得他很不给面子。其实也未必,说不定他正沉浸在你的话语中呢。

既然猜疑和假想大多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去深入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呢?

办法很简单,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多多沟通!

在生气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不可理喻”,其实不是这个人不可理喻,而是我们做得不够,我们没有耐心去理解他的行为、他的想法。我们只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下结论,结果当然就是错误的。

我们应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与对方好好进行一番沟通。想想看,当你真正了解了对方的内心所想,你还会说出“这个人不可理喻”的话吗?

有一个词语这几年一直非常流行,那就是“代沟”。说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之间出现的不可逾越的沟壑——做父母的以传统的思想来看待子女;而子女呢,觉得自己就应该这么做,父母那一套早过时了。于是,父母不理解子女,子女也不理解父母,代沟就这样产生了。

其实,父母和子女都犯了同样的错,就是不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只是以自己的想法来界定对方的行为。事实上,父母应该做的,就是丢开自己的传统观念,与孩子平起平坐,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当你真正摸索清孩子的想法时,你就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理喻了。

作为子女的也是如此。如果你总是抱着“父母就是老古董,怎么和他们理论也没意义”的想法,那么你与父母之间的鸿沟永远也跨越不了。父母也曾年轻过,你所经历的,他们同样走过。因此,不妨与父母来一次深入交谈,或许你们的关系会出现转机。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