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乱世枭雄的“七大恨”与“四合”

乱世枭雄的“七大恨”与“四合”

时势造英雄,正是由于1583年图伦之战的胜利,让努尔哈赤这位草莽英雄脱颖而出。客观地说,在努尔哈赤占领了图伦城时,他并没有割据称王、统一天下的想法,就是对于统一女真族,也是所料未及的,因为他的初衷只是为父报仇。这位乱世枭雄最初的想法非常地简单,也很朴实,就是为了父亲报仇。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不可能再回头,只能勇敢地往前走,因为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征程。

从1583年的图伦之战到1616年间,他所进行的战争,已和刚起兵时大有不同。这时,他进行的是统一女真族的战争。这30年间,他转变了战争对象——即不服自己的女真人。努尔哈赤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骁勇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样的成功从此揭开了一个王朝的辉煌历史,而他——努尔哈赤也成为了一个缔造满族的杰出英雄。

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太子河,华丽的龙舟里,努尔哈赤躺在厚厚的毡毯上,眼望棱窗外的湛蓝天空,身上的毒疽隐隐作痛。“难道这就是天命?”壮志未酬的他心中无限遗憾,虽然完成了女真的统一,却无法见到攻破燕京的那一刻了,而这,恰恰是他起兵反明时的愿景啊。“胡儿骑马走边关”,努尔哈赤的天下宏图不会只着眼在严寒贫瘠的塞外,在统一女真的同时,他已经在觊觎富庶的中原了,只是一直无暇顾及。当明朝联合叶赫对抗建州时,努尔哈赤决定与大明撕破脸皮。于是,便有了努尔哈赤的“七大恨”祭天告地,誓师伐明。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袒、父,恨一也。

明虽起衅,我尚欲修好,设碑勒誓:“凡满、汉人等,毋越疆圉,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故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恨二也。

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村,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挟取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

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恨四也。

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刈获,遣兵驱逐,恨五也。

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遗书诟詈,肆行凌侮,恨六也。

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党之,挟我以还其国。已而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这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何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初扈伦诸国,合兵侵我,故天厌扈伦启衅,唯我是眷。今明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恨七也。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这“七大恨”的大意是说:第一恨,我的祖父、父亲并没有碰你明朝边境上的一草一木,并没有侵害你的一寸土地,而你却故意到边外来骚扰我,杀了我的祖、父。第二恨,虽然我与你明朝有杀祖、父之仇,但我仍然一片诚心,愿意与你和平相处,并曾经与你们的边官划定疆界,共誓盟言,立石为证,无论你我是谁,若有越过对方边界的,看见了就要杀掉。若见而不杀,则不杀的人也要受罪。而你明朝却单方面违背誓言,调派兵卒出边,保护我的敌人叶赫部。第三恨,你明朝人在自清河城区以南、江岸以北的区域,每年都要偷过边境,侵夺我女真的地盘。我以盟约为誓,杀了越境的人,理所应当。而你却不顾盟誓,责备我杀人,逮捕了我派往广宁的大臣,以铁锁加身,并扶持我送去的十个人,在边境上被你们杀死。第四恨,你明廷派兵出边,捍卫叶赫,竟使我本已聘定的女子转嫁给了蒙古。第五恨,你明朝对我女真人数世耕种的柴河、三岔儿、抚安等地的谷物,竟不许收割,派兵驱赶。第六恨,你明朝竟偏听叶赫部的话,以种种恶言诬害我。第七恨,我发兵征讨两次帮助叶赫部侵犯我的哈达部人,得了该部。而你明朝皇帝竟命令我返还,后来叶赫部又数次侵犯哈达部。先前扈伦四部会兵九都攻我,我反击得胜,而你明朝皇帝却帮助叶赫,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大国的君主,应当做天下的共主,怎么偏偏与我结怨?

与任何一场“师出有名”的战争一样,每位征讨者都是搜罗罪状、寻找借口的高手。“七大恨”中,除去“杀我祖、父”的血海深仇外,努尔哈赤又把“叶赫老女”这件过时的政治工具搬了出来,将“援助叶赫,致使我已聘之女转嫁蒙古”列为七大恨之一。

实事求是地说,努尔哈赤的这七条理由纯属借题发挥,然而,他正是以此“七大恨”为出师表,激励着女真儿郎们势如破竹,一连攻下抚顺和清河等四城。这下,大明王朝辽东地区门户大开,明廷举朝惊骇,作出了大举剿灭后金的决定。努尔哈赤迎来了人生第二次大考验——萨尔浒大战。

这场大战以努尔哈赤的胜利结束,历史在此发生转折,一举奠定了此后后金与明朝的攻守之势。明朝从此一蹶不振,只有招架之功,再无还手之力。

这场大捷,是阎崇年先生所说的努尔哈赤“天、地、人、己”“四合”集于一身的集中体现。

“天合”包括“大天时”和“小天时”。首先,明朝腐败,这是“大天时”,努尔哈赤再以“七大恨”巧妙地拨动战争的正义天平。其次,当时是阴历三月初一,东北赫图阿拉附近气候寒冷、冰天雪地,明朝军队多是从南方调来的,不适应天寒地冻,行进困难,人饥马饿;而努尔哈赤的部队土生土长,对寒冷的气候已经适应。这就是所谓的“小天时”。魏源说:“小天时决利钝,大天时决兴亡。”努尔哈赤占尽大小“天时”,已经握住了战争的主动权。

“地合”主要指地利。明朝的军队有战车,有炮,适合于攻城和平原的远距离作战,萨尔浒山麓道路崎岖,西路几万大军在山沟里无法汇集起来。努尔哈赤就利用这个地势,趁统帅杜松分兵两路的时候,直扑萨尔浒大本营。此其一。其二,北路军在尚间崖、雯芬山和斡珲鄂漠扎营,犯了兵力分散的大忌。其三,努尔哈赤命皇太极等抢占阿布达里岗,利用有利地形伏击东路明军。这些积极主动的战略部署,让他们充分利用了地利因素。

“人合”即人心所向。努尔哈赤平时就很注重对人心的拉拢,尤其是猛士与将才。在他与其他部落打仗时,有两个勇士差点将他射杀,城破被俘后,努尔哈赤不但没有杀他们,反而封他们为官,辖户三百。对待盟友努尔哈赤亦是大方,因此很得手下和盟友的信任。而此战中,明调集11万兵马直扑过来,企图一举消灭后金,部族生死关头,更激发了女真勇士的“誓扫明军不顾身”的决心。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民与上同欲也”,而“上下同欲者胜”。

“己合”就是心态好,身心合一。面对气势汹汹、号称47万的明军,努尔哈赤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应战,按照“任它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

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捷后,明朝已无兴兵之力。但熊廷弼的“固守不浪战”的政策也让伐明之师暂时难以推进,而身后的叶赫仍旧是努尔哈赤的一块心病,于是他利用这个空当回师剿之,并使得自己后方无虞。

纵观努尔哈赤一生的征战史,不难发现,在他“天、地、人、己”“四合”的后面,隐藏着的是一颗冷静、沉稳、善于等待、利用机会的心。努尔哈赤的策略很灵活,能战则战,不战则或走或和,伺机寻求更有利的进攻机会。

努尔哈赤的耐心又一次得到回报,明王朝一年之内帝位三次更迭,熊廷弼被排挤罢免,新帅变更对敌方针,努尔哈赤抓住时机,突破了明军辽河防线,连克奉集堡、沈阳、辽阳、广宁等,并于天命十年(1625年)迁都沈阳,即盛京。

随着努尔哈赤的征战,后金共迁都三次。努尔哈赤起兵时最早的据点是费阿拉,此城狭小简陋,水源不足,于是便在苏子河与嘉哈河的交汇东岸“因山为城,垒土为郭”,筑造赫图阿拉城。十年后,努尔哈赤在此称帝,建立“大金”。此后,随着战争不断推进,又依次迁至界凡城、辽阳,最后迁至沈阳,改称盛京。

努尔哈赤的三次迁都,是从偏僻贫瘠苦寒之地向便利肥沃昌盛之地的迁徙,也显示了他不断挺进中原的雄心。

名家回眸

对于努尔哈赤誓师伐明的“七大恨”,著名历史评论家柏杨先生是这样说的:努尔哈赤这“七大恨”除第一大恨之外,其他六条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而对于努尔哈赤这一生的成与败,历史学者阎崇年是这样说的:一个运动员要想拿到世界的冠军,夺得一个世界级的金牌,要有156个因素统一起来,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才可以得一个金牌。当然这156个因素有主有次,你譬如说耐力、速度这是主要的,也还有次要的,缺一不可。我当时很惊讶,156个因素才能得一个冠军。后来我又一想,你做一个大清帝国的奠基人,开辟一个历史时代,应当说比得一个世界冠军更复杂一些。所以努尔哈赤有这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当时活到68岁不容易,还能够亲自指挥军队到战场打仗,跟他的心态有关系。心态平衡,心胸开阔,有一个比较好的身体,所以努尔哈赤做到天合、地合、人合、己合,取得了事业的成功。最后那一仗,是天不合、地不合、人不合、己不合,所以宁远之战失败了,最后葬送了他。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