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松锦之战——大明王朝的绝唱

松锦之战——大明王朝的绝唱

松锦之战,又称松锦大战,由皇太极发动,明、清双方各投入十多万大军,从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二月,到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四月,战争经历了三年,松锦之战是明军与清军之间的最后一场无论从装备还是兵力上都势均力敌的战争,结果却以清军计斩杀敌众五万三千七百八十三,获马七千四百四十匹、骆驼六十六、甲胄九千三百四十六副大胜,使清军八旗劲旅得到空前壮大。而明兵自杏山,南至塔山,赴海死者甚众,所弃马匹、甲胄数以万计。海中浮尸飘荡,多如雁鹜。这次战败使明朝在辽西损失了最大的一支精锐军队,也是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军队。这次战争之后,明军不仅毫无还手之力,也没有了招架之功,更无法集合出十几万兵马。

经此决战,明军在关外的主力尽失。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但到了五月剃发降清。洪承畴投降以后,明朝不知道他已经变节,思宗闻之绝食大震,辍朝特赐祭九坛,祭到第九坛的时候,又得到军报,说洪承畴降清了,京城大哗。

关于洪承畴降清的过程,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皇太极亲自劝降,以诚动之,有的说皇太极运用美人计,无论哪个说法,都说明了皇太极的计谋和对人才的爱惜。

洪承畴这个人,到崇祯朝时才得到重用,被俘之初,可能也抱着像文天祥一样必死的决心,然而,忠臣不是那么好做的。忽必烈对文天祥的态度绝对不比皇太极对洪承畴的态度差,而文天祥终是不降,洪承畴却降了。这只能说洪承畴自己的决心不大,是个珍惜自己小禽的人。关于此点,曾劝降洪承畴的范文程一针见血地指出“(洪承畴)衣服脏了,尚且顾及,何况命乎”,所以他的投降是性格所决定的。

纵观此次松锦之战,清明双方的综合实力均等,但是为什么最后清军大胜而大明王朝却是最后的绝唱呢?这就在于战争指挥者的谋略决策与作战智慧了。

洪承畴一直在国内镇压农民起义,作战经验丰富,亦颇有谋略,这从其前期制定的稳扎稳打的战术上就可以看出。然而,他虽为明军的指挥者,决策却受到后方“大头”们的干扰,兵部尚书陈新甲等京官因“兵多饷艰”,力主洪承畴速战速决,这与稳扎稳打的战术是完全相悖的,却恰合清军的胃口。不谙前方战况的后方上司这帮“狗头军师”成了清军的“第五纵队”,促成了松锦大战明军的失利。

更何况皇太极的谋略丝毫不逊于对手,而且他是绝对的“一把手”,没人能左右他的决策。于是,他充分施展军事才华,连施四计,和对手共同奉献了一场经典战役,当然,清军是绝对主角。

第一计是“圈城打援”。当时山海关外,明朝就剩下锦州、宁远和松山三座孤城。皇太极指挥军队围困锦州,颇有耐心,命在锦州周围筑城屯种,建立围困锦州的基地。而后三月一期,轮番包围锦州,但就是不发起总攻,抽空打它两炮,增加明军的压力,等待和前来救援的明军进行野战,这叫弃短取长,充分发挥优势。果然,锦州被围,崇祯皇帝急拨洪承畴做帅,拨8个总兵、13万军队、4万匹战马来救,皇太极成功钓到大鱼。

第二计是“断敌粮道”。为了逼迫对手速战速决,皇太极派人把他们的粮草重地给端了。明军的粮道一断,13万军队人吃不上饭,马吃不上草,官兵意志涣散,加上后路被断,更加恐慌。洪承畴的突围令更使得恐慌大爆发,明军瞬时失去控制,各部纷纷夺路狂奔,正落入皇太极第三计中。

第三计是“巧设埋伏”,皇太极料定明军必退,提前在退路上设下埋伏,痛击明军。一时间,“明兵窜走,弥山遍野,自杏山以南沿海至塔山一路,赴海者不可胜计,海中浮尸多如雁鹜”。吴三桂总兵逃到宁远时身边只剩二十个人,狼狈之极,可见一斑。

第四计是“瓮中捉鳖”。洪承畴仅剩万余兵马,退守封松山城。皇太极立即移营松山城下,挖战壕围困。松山地形中凹,像一个盆地,松山城正处于盆底。洪承畴在皇太极眼中,正好比瓮中闷鳖、釜中游鱼。但他围而不攻,坐待明军自乱。果然,有人叛乱投诚,与皇太极里应外合端下松山城,洪承畴成为俘虏,并最终降清。

松锦之战改变了中国历史,是满洲集团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最后一次大战,是从根本上动摇明王朝统治的鏖战,是一场改写中华民族历史的大决战。此次战败使明朝整个辽西防御彻底被毁,山海关外只悬一孤城——宁锦,京畿无疑袒露在清军的铁骑面前。面对这岌岌可危的局势,明廷已无能为力。满洲集团的政治目标“唾手可得”。正如康熙大帝玄烨把萨尔浒大战与松锦大战比较时所指出的:“太祖一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而帝业定。”

自万历四十六年即天命三年(1618年)抚顺第一次与明廷交锋,至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在近30年间,对明清兴亡产生深远影响的战役有三:第一次是萨尔浒之战,清军大胜,明军由军事进攻变成了退守防御,努尔哈赤则开始实行军事进攻。第二次是沈辽之战,结果是努尔哈赤占领了沈阳和辽阳,标志着明朝在辽东统治的结束。第三次是松锦之战,这次战争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清朝在辽西统治的确立。

如果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正式军事冲突的开端,那么沈辽之战是明清激烈军事冲突的高潮,松锦之战则是明清辽东军事冲突的结束,双方军事僵局的打破——明军顿失关外的军事凭借,清军转入新的战略进攻,为定鼎燕京、入主中原奠下基础。

名家回眸

阎崇年先生认为洪承畴之所以投降是在内心做了番比较的。他在牢里头前思后想,把皇太极和崇祯帝以及农民军做了个比较,他认为皇太极可以算是真命天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洪承畴一直和农民军打仗,很清楚他们将来不可能统一天下;明朝他也了解,他是三边总督,对明朝的腐败心知肚明,这种腐败之势难以挽回;清朝的情况通过打仗,以及在囚所里所见所闻,也有一些了解,他判断清朝有可能继续发展,进入中原。人性中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在自身性格和政治权衡的共同作用下,洪承畴才做了投降清朝的决定。

阎崇年先生曾夸张地说实现皇太极入主中原这个宏伟志愿的是洪承畴。他将皇太极和崇祯皇帝做了个对比:崇祯皇帝把自己的忠臣、蓟辽督师、著名英雄袁崇焕视同敌人,处以磔刑,自毁长城;皇太极对自己的敌人,千方百计地劝说让他投降,化成自己的力量,然后再用洪承畴等这些降人攻打明朝。一个是把自己的人变成敌人,杀了;一个是把自己的敌人降服,变成自己的力量,成为对手的掘墓人,就这点来说,皇太极比崇祯皇帝高明。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