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6节 僧人玄奘的卓越贡献(三)

此后,玄奘为赴乌荼国辩论,在研读《破大乘论》的过程中发现几处疑问,于是便问在身边做杂务的婆罗门是否听过《破大乘论》,那人答道听过五遍。玄奘欲令他讲解,但婆罗门说:“现在我是服侍你的奴仆,怎敢给尊师讲解。”玄奘道:“这是外宗,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你但说无妨。”婆罗门恐怕被外人听见污辱了玄奘的名声,便要求玄奘夜深人静时独自听他讲解,玄奘答应了,于是夜里斥退诸人,令婆罗门讲了一遍,便明白了其中的精华所在。遂寻书中谬处,申大乘义批驳,著《破恶见论》一千六百颂。拿给戒贤法师并给僧人们宣讲,众人无不称赞说:“如此精详,何敌不摧!”玄奘随后对婆罗门说:“你辩论失败沦为奴仆,受到的耻辱已经够多的了,现在我打算让你回去,随便你到哪个地方。”婆罗门满心欢喜地告辞,往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对鸠摩罗王讲述玄奘是如何的有学问。

紧接着鸠摩罗王派使者给戒贤送书,请玄奘来国讲法。戒贤考虑到戒日王原令去乌荼国辩论,于是委婉拒绝。就这样,三派使者来请玄奘均遭到拒绝,鸠摩罗王非常生气,想用武力威胁逼其就范。戒贤法师恐兴动干戈,就让玄奘随使者前往。玄奘到来后,非常受人们欢迎,国王请他在宫中住下。玄奘在此国宣讲佛法,破除邪说,并为回答国王“佛功德”问,著《三身论》三百颂。

一个多月后,戒日王远征回来后,一听说玄奘在鸠摩罗王那里,于是派使者接玄奘回来。鸠摩罗王当即准备象车两万乘,船三万艘,浩浩荡荡,亲自将玄奘送到戒日王那里。途中经过了羯朱嗢祗罗国。不久以后,鸠摩罗王将玄奘安置在准备好的恒河北岸的行宫中,然后与大臣们渡河到河南岸拜见戒日王。戒日王见玄奘心切,当天晚上初更天就渡河前往。戒日王见面后首先向玄奘行了足下顶┃

礼,然后散着香华,并致颂辞。礼毕,戒日王问道:“我听说你们国家有《秦王破阵乐》这首歌舞曲,不知道秦王是个怎样的人,有什么功德值得如此赞颂?”玄奘于是陈述唐太宗圣明英武,除暴平乱,平定天下。戒日王也深表赞许,并且邀请玄奘第二天来宫中讲法。

第二天一早,戒日王先派使者来迎接玄奘和鸠摩罗王一同前去,后戒日王亲自出来迎接。礼毕,戒日王索观《制恶见论》后,赞叹不已。接着,玄奘敞开心怀大谈大乘教、小乘教的利与弊。戒日王妹妹也非常专注地听讲。这时,戒日王提出在曲女城召开一次大会。

戒日王下令要印度各国通晓经典义的僧俗,在都城集会,聆听中国学者的演讲。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在曲女城召开法会,精通大小乘经的三千多个高僧、那烂陀寺的两千多僧众以及两千多婆罗门教和其他宗教的教徒聚集在一起。这是印度学术界规模空前的大聚会。

玄奘任大会主讲,主要宣讲的是《大乘论》,玄奘还在会场门口悬挂了他亲自写的《制恶见论》,向与会者宣布自己的观点。可是,公布之后,从早到晚,无人与之论辩。大会连续举行了十八天,玄奘精彩的论述把众人完全吸引住了,一直没有什么人对他的讲解提出异议。在大会结束的时候,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上等僧衣一百领,他都没有接受。

按照印度的习俗,凡是辩论胜利的人就有资格骑着大象游行。于是戒日王请玄奘乘坐一匹装饰得十分华丽的大象,以此来表彰玄奘法师以义服人,论述精妙。玄奘再三谦让不过,只好乘上大象。大家将他的袈裟掀开,向群众宣扬:“中国法师发扬大乘教义,打破一切异见,在这次法会当中,没有一个人敢于出面辩论,普天下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件事!”当时人们情绪高涨非常高兴,争相给玄奘赠送荣誉。大家烧香散花,法会在众人热情的欢呼声中结束。从此,玄奘名震印度,无论哪一学派的人都对他十分钦佩。

接着,玄奘应戒日王之邀光临五年一度、为期七十五日的无遮大会,这是一种规模庞大的布施活动。他们一行来到设在钵罗耶迦国的大施场。到达的僧俗人达到五十多万。戒日王身后跟随着从曲女城赶来的十八国国王,他们也来到这里,经过八轮施舍,戒日王将五年来府库积蓄施舍得干干净净,就连他自己身上┃

的衣服、璎珞、耳珰、臂钏等也施舍出去,然后向妹妹讨来粗布衣穿上,向十方诸佛进行礼拜,并发表“藏富于民”的讲演。最后,再由诸国王用金银财宝,赎回戒日王所施舍出去的服装及装饰物,转而献给他,以表示对他的敬意。

参加完无遮大会,已到五月中旬了,于是玄奘想告辞回国。戒日王和鸠摩罗王殷勤劝留。玄奘向两王反复诉说这一路上路途遥远,为求真法历经千险,最后说服了两王。启程时两王送大量金钱和宝物,玄奘一一拒绝,只留戒日王施给的大象和鸠摩罗王所施的一件曷刺厘帔,用于途中防雨。互相告别之后,两王和众人又为他送了数十里路程,这才挥泪告辞。

玄奘先将经像等托付给印度王乌地军,由他慢慢地载着经像前行。后戒日王又托乌地王带上金钱两千、银钱一万、大象一头,供玄奘作路费。才离别三日,戒日王和鸠摩罗王、跋吒王各带着数百名人马,又来送别,依依不舍。临走时派达官四人带着写在素毡上用红尼封印的文书,发送给沿途的各个国家,并让他们骑马护送玄奘,直到中国的边境。

玄奘回国的路线是:离钵罗耶那国后,中途路过侨赏弥国、毗罗删孥都城等到达阁兰达国,这是北印度王都。到本国后,乌地王另派人引送玄奘到僧诃补罗国。

北方的百余僧人和玄奘同行,携带着经像,又到了嗢叉尸罗国。当继续北下到达信度河时,忽然风波乱起,船身几乎被淹没,五十夹经本失去。正在乌铎迦毕汉荼城的迦毕试王听到这个消息,亲自来到河边慰问,并帮助补全遗失经本。这以后向西北到达兰波国、阿薄健国、漕矩吒国,向南到代刺孥国,向北行至佛粟氏萨傥那国,向东到达迦毕试国,接着又穿过雪山,经历的苦难并不比来的时候少。后到达安怛罗缚婆国,又向西北行至活国,向东经过瞢健国、口四摩咀罗国、钵铎创那国。从此入葱岭,从东南又经过淫薄健国、屈浪阇国。又向东北行至达摩悉铁帝国,再东行便到波迹罗川。从此向东,登山履雪至蝎盘陀国。离开葱岭至乌锻国。从此北行至怯沙国,到达东南的斫句迦。继续东行至瞿萨旦那国,即于阗。于阗国王极力挽留玄奘,他只好又在那里住了七个多月,在闲余时为当地众僧讲经说法。同时向唐政府请示行止。唐太宗知道后马上派人给玄奘送来亲笔信,信中写道:“得知您将从西边取经归来,我非常高兴。非常期待与法师能够早日会面。外国懂得梵文和佛教经义的人也可让他们到中国来。于阗等地┃

已经派人马护送法师,我已经命令敦煌、鄯善等地的官员迎接法师。”玄奘得到敕令后立即出发,但进入大唐境内又是十分困难,从东面的媲摩城,到沙漠中的尼壤城,又至诅诛、旧楼兰地,可谓一路艰辛。到了沙洲,玄奘上书唐太宗,因唐太宗当时在洛阳,就命宰相房玄龄派人迎接。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经过十七年,往返五万多里后,终于重新回到唐都长安。他出国时年方二十几岁,返回时已是一个头发斑白、历经风霜的四十五岁老者了。玄奘进城那天,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长安令李乾祐、大将军侯莫陈实迎接。他从西域带回如来肉舍利一百五十粒、金佛像一尊,拟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拟侨赏弥国出爱王思慕如来刻擅写真像刻檀佛像一尊,拟婆罗尼斯国鹿野苑初转法轮像刻檀佛像一尊,拟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像银佛像一尊,拟摩揭陀国鹫峰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拟吠舍厘国巡城行化刻檀像等,拟那揭罗曷国伏毒龙所留影像刻檀佛像一尊,另外还带回大量经卷,其中包括《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迦叶臂耶部》一十七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明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共记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用二十匹马驮回。玄奘到达长安,唐太宗早已颁告各寺院准备迎接,只见寺院处处悬灯结彩,挂满宝帐、幡等物品,场面可谓盛大,另把新到的经、像安置于弘福寺内。二十五日这一天,在朱雀街两侧排满幢盖、幡帐、宝舆、宝案,一派富丽堂皇的景象。驮经、像的马匹前梵乐齐鸣,后拥薰炉,烟雾弥漫,众僧尼整服随行。从朱雀街到弘福寺门前数十里间,人山人海,接踵摩肩,文武官员,寻常百姓都站在道路两旁瞻仰。

二月,唐太宗在洛阳接见了玄奘。太宗赞他舍身求法,惠利苍生,并询问沿途所见的物产风俗、山川气象、佛教圣迹,以及张骞未见、《汉书》未记的种种问题。玄奘一一作答,深得太宗喜爱。于是太宗主持编写《大唐西域记》一书。随后,玄奘请求太宗帮助翻译从西域请得的梵本佛经。太宗一口答应了他的请求,安置玄奘在长安弘福寺译经,并以巨资征选各方得道高僧,组成一个以玄奘为中心的译经班子,可谓人才济济。唐太宗也不吝啬,物资供给极为丰富。┃

译经的工作从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正式开始。玄奘手持《贝叶经》,开讲经文,带头创译《佛地经》、《大菩萨藏经》、《六门陀罗尼经》、《显扬圣教论》。然后又翻译了许多经卷,如《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瑜伽师地论》、《因明入正理论》、《解深密经》、《大乘五蕴论》、《能断金刚般若经》、《缘起圣道经》、《摄大乘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大慈恩寺建成后,玄奘主持寺务,移到新建成的大慈恩寺译经。又翻译《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阿毗达摩俱舍论》、《大乘成业论》、《顺正理论》、《难提密多罗所说法经住记》、《陀罗尼》、《显无边佛士功德经》、《因明正理门论》、《瑜伽师地论释》。玄奘专心翻译,每日给自己制定需要完成的任务,若白天有事,必夜间赶出。常常废寝忘食,有时写到半夜才停笔,有时三更时小睡一会儿,五更又起来诵经,用朱笔点定,并安排次日翻译。每日黄昏,还要抽出二时讲新经论,答各方僧人疑难。由于过度辛劳,使他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一度病倒。玄奘病愈后,在高宗的关照下,居洛阳积翠宫休养,后又移居长安西明寺减少俗事应酬。无论居住何处,玄奘都译经不辍。又译了《大毗婆娑论》、《阿毗达摩》、《发智论》、《集异门足论》、《品类足论》、《大般若经》等等。在玄奘之前主要译师都是西域人或印度人,从未有中国人,玄奘是第一位精通印度多种语言的中国大译师。在某种意义上说,玄奘大师创造了总结性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因此,要论在佛籍翻译史上取得最高成就之人,首推玄奘大师。

玄奘的佛学造诣全面精深,文化素养极高,译书文采斐然;玄奘译经由众多高僧大才相辅,因而使他的译文更加凝练精美,既保持了西域的特有文貌,又充分显示了汉文的古典优雅,可谓翻译史上的“绝唱”。

玄奘对佛教极有研究,又精通中文、梵文,同时忠于事业,所译的佛经不仅准确,而且文章词藻恰如其分,在中国翻译史上写下了划时代的一页。他的翻译方法,在直译的同时配合意译,既不损原意,又便于读者了解,佛经的“新译”时期自此开始。他极为认真严谨地对待翻译,在翻译某一部作品之前,总要先把这部作品不同的本子搜罗齐备,认真仔细地进行校勘,使译本更加完善。对已有译本的,他如要再译,就认真地参考旧译,取舍得当,并尽量吸收旧译的可取┃

之处。集体翻译的方法也被玄奘所采用,他邀请国内有学问的高僧,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由众人合力完成佛经的翻译。玄奘就这样坚持工作了十九年,直到逝世。在十九年中间,他平均每年译经七十卷。而最后四年之间,提高到年译一百七十卷之多。他在去世前一年冬天,完成了我国佛教经典中卷帙最大的《大般若经》六百卷。在十九年的工作后,玄奘共译经论七十四部,一千三百六十五卷。玄奘无疑是我国翻译史上的不朽巨匠。

在翻译佛经之余,玄奘还完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这部书记载了在十多年旅行中,玄奘所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所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一共一百三十八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物产情况、宗教信仰等等。他的弟子辩机根据玄奘口述进行记录。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书籍,是记载中亚细亚、巴基斯坦和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最详实的书籍。该书文字生动流畅,使人读了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近百年来,该书先后被译成英、德、法、日、俄等文字,并且出现了不少专门研究这部书的专家学者。它对于研究整理公元7世纪时中亚和印度的模糊不清的历史地理起了很大的作用。考古学者根据书中的记载,探查挖掘出阿旃陀的石窟、鹿野苑的古刹、那烂陀寺的遗迹,更有力地证明了《大唐西域记》的可靠之处。

《老子》也被玄奘翻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他又把印度已失传的《大乘起信论》还译为梵文,印度的古代经典著作得以保存下来。玄奘的《成唯识论》反映了他的主要佛学思想。这部书解释了《唯识三十颂》,是玄奘融合唯识十家而作。

从佛学渊源上讲,唯识宗出于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唯识宗因主张“万法唯识”而得名。唯识宗的创立者是玄奘及其嫡传弟子窥基,所依经典有《瑜伽师地论》、《解深密经》等六经十一论,《成唯识论》是其代表著作。

唯识宗的基本思想内容包含三个方面:(1)“阿赖耶识”论和“种子”说;(2)“五位百法”说;(3)“四分”说与“三自性”论。

玄奘照搬古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形成了唯识宗这个佛教宗派,与唐王朝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缺乏长期生存的土壤。玄奘初创,窥基使其进入全盛,但之后便迅速衰微下去。

麟德元年(664年)二月初五,这一学究天人、行迈古人、朝野共仰、中外同钦的一代伟大学者于玉华寺圆寂。这一消息传出后,唐高宗为之流涕,文武百官为之痛哭,僧侣为之奔走哀号,全国上下识经之人无不顿足心伤。四月十四日,玄奘大师在终南山下白鹿原安葬时,前来为他送葬的有长安周围五百里内百余万人,三万余人挂孝宿于墓旁。至总章二年,(669年)四月初八,诏旨徙葬于樊川北原,营建塔宇。迁殡之际,众人哀恸,就像他刚刚圆寂之时。可称生荣死哀,空前绝后。至于玄奘为佛学献身的精神和伟大的成就,一直是后人的典范。

名家回眸

梁启超说:从古至今,不但中国人译外国书,没有谁比玄奘多、比玄奘好,就是拿全世界人来比较,译书最多的恐怕也没有人在他之上。法相宗的创造者是玄奘,翻译佛教经典最好最多的是玄奘,提倡佛教最用力的是玄奘。中国的佛教,或只举一人作代表,我怕除了玄奘,再难找到第二个人。只有伟大的时代才能诞生这样伟大的人物。在古代中国,“盛世修书”一贯被视为国家富强、文明昌盛的重要标志,而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盛世译经”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为贞观时代添加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又何尝不是从宗教和文化的层面彰显了大唐王朝的盛世荣光。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