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我择此路而去

(典出《亨利六世》中篇第三幕第二场玛格丽特王后的一句台词:This way for me.)

在莎士比亚传记中,对他大约从 20岁到 28岁这一段的行踪,一般都语焉不详,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但人生中没有哪个时间段是可以完全“失踪”的。一个人的年表中也许存在着一段空白,但其生活方式还是可以间接或转弯抹角地搞清楚的。众所周知,他成了一名演员。有人推测他加入了一个走南闯北的戏班子,时间可能是在这个戏班子经过斯特拉特福镇的时候。也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怀揣着加入某个已经在伦敦演出的剧团的期望或者说梦想,只身闯到了伦敦。他之前与托马斯•海斯基斯爵士剧团的演员们就很熟,与斯特兰奇勋爵供奉剧团也打过交道,这双层关系也许为他叩开演艺事业的大门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一个聪明的年轻演员,一个有抱负的戏剧家,没准儿还是很受欢迎的。

他真的加入了一个路过斯特拉特福镇的小戏班子吗?这方面没有任何记录,再者说,剧团怎么说也不大可能以这样的方式招收新演员吧。不过话又说回来, 1583年到1586年间,至少有八个戏班子在斯特拉特福镇的镇政厅演出过,其中有牛津伯爵供奉剧团,伯克利勋爵供奉剧团,钱多斯勋爵供奉剧团,伍斯特伯爵供奉剧团和埃塞克斯伯爵供奉剧团。伍斯特伯爵供奉剧团里有一个演员叫爱德华•艾林,比莎士比亚小16个月,他是伦敦舞台上一颗耀眼的巨星,也是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的强大对手。但也有人说,莎士比亚加入了莱斯特伯爵供奉剧团,部分依据是菲利普•锡德尼爵士曾在一封信里提到“莱斯特伯爵供奉剧团旗下的演员威廉是一个十分风趣幽默的演员。”但是,锡德尼此处所提到的威廉,有可能是指当时的著名演员威廉•坎普。

1587年来斯特拉特福镇的另外一个剧团,更值得我们注意。四年之前,内务大臣和宫廷宴乐长出面重新组建了女王臣民剧团,此举部分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个,用今天的话来说,替伊丽莎白政体说话的宣传舞台。剧团里的演员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享有特权,专门在宫中为女王演出。他们拿的是宫廷俸禄,待遇与女王身边的仆从一样,穿的是“内室侍从”的制服。莎士比亚在以后的岁月中也会得到类似的荣誉。有12个演员都是从其他戏剧团体里挑选来的,个个都是当时本行中公认的首屈一指的人才。他们中间有两个喜剧才子,一个是“反应敏捷、表演细腻、演技精湛”的罗伯特•威尔森,一个是“令人拍案叫绝,满肚子都是搞笑才能”的理查德•塔尔顿。

塔尔顿体现了莎士比亚所加盟的剧团的本质特点。他是第一个伟大的英国小丑演员,也是伊丽莎白时代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正如一个同团演员所说:“像塔尔顿这样优秀的演员是空前绝后的。啊,一代巨星陨落了!”据说,发现他的伯乐是莱斯特伯爵,当时,他还是伯爵父亲家里的一名猪倌,伯爵听了他“愉快的痛苦回答”后高兴得不得了,于是就把他招到了自己的麾下效力。塔尔顿特别擅长跳吉格舞,唱伤感情歌,在16世纪70年代享有盛名,于是1583年女王臣民剧团重组时,便把他招了进去。莎士比亚肯定亲眼目睹过他精湛细腻而又独具个性的表演。塔尔顿同时还是一位剧作家,写过一部名为《七宗罪之戏》的喜剧。他是女王最宠爱的演员,于是成了女王非正式的宫廷御用小丑。1588年,当他在伦敦最热闹的东部肖迪奇去世后,一本名为《塔尔顿笑话集》的书风靡一时,成了大众的最爱。在他的遗嘱中,他指定同团演员威廉•约翰逊为自己财产的托管人;约翰逊后来还受莎士比亚之托,帮其在一个叫“黑衣修士”的地方购买过一栋房子。换句话说,莎士比亚和塔尔顿之间还是有点联系的,而且人们常常认为,哈姆雷特对郁利克的那段回忆其实就是莎士比亚对塔尔顿的怀念。

塔尔顿演出时的行头是一套黄褐色的套装外加一顶钉有纽扣的帽子;他一般都会挎上一个大包,挥舞一根巨棍;一边敲着小鼓,一边吹着笛子。他有一只眼睛斜视,留一嘴胡子,天生一个塌鼻子。按照斯托的描述,他是一位“令人拍案叫绝,满肚子都是搞笑才能,讲笑话不用打草稿的奇才”,他是“他那个时代的奇迹”。他的轶闻趣事是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有很多人把他的事迹编成了儿歌,很多酒馆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而且还贴着他的画像。据说,只要看见他的脸从后台一闪,观众就会笑得前仰后合。他扮演的角色都是没见过世面的初次进城的乡下人,完全是靠肢体语言来完成的,或许可以称作肢体动作喜剧。这就说明了一个真理,喜剧成不成功,重在演员,而不是演员所扮演的人物或角色。塔尔顿会突然从他所扮演的角色中走出来,沉浸到与观众的即兴机智问答活动中去,比方说,他会在表演过程中,突然来一段吉格舞或几个滑稽动作。他特别擅长扮鬼脸,而且会在不该拉着脸的时候偏偏拉着个脸。他堪称是英国戏剧舞台上第一位“明星”。

这位舞台上的小丑出身于一个演小丑的世家,有着悠久的传统。他的祖上有人当过“糊涂老爷”,主持过中世纪英国时兴的节日庆典活动。也有人做过宫廷小丑和弄臣,而更为重要的是,他还继承了中世纪舞台上的丑角表演传统。扮演丑角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与观众互动,而不是自顾自在观众面前表演。别的演员可以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在那儿演就行了,丑角却需要注视观众的反应。丑角是观众生命的一部分;他需要与观众一起念旁白,一块儿说笑话;要与观众串通一气。对他来说,戏剧是一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游戏。他代表的是人类的一切阴暗面,就这一点而论,他既是演员,又是主谋。他是中世纪剧院中善于引起观众注意的人,他很会演哭戏,或者装出一副同情的样子,擅长花言巧语,连哄带劝地让台上其他演员扮演的角色犯罪。他说学逗唱,功底深厚;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比如他经常演奏一种类似吉他的叫吉弹a 的古代乐器。他醉心于肢体动作喜剧,比如他喜欢翻筋斗和跳舞。他在处理独白时也是煞费苦心,别出心裁,不是一语双关,就是话里有话。莎士比亚经常提起他总是随身携带一柄木制短剑,用它来修指甲这件事。很显然,他是很多英国式幽默的源头,也是许多舞台艺术的启发者。他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变化多端的小丑与蠢汉形象的范本,也是像伊阿古和理查三世那样的反面人物的原型。他是戏剧艺术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有来自远古的民间仪式表演世家的血统,他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的杂耍剧和最新的电视喜剧。莎士比亚也继承了他留下的一些宝贵遗产。

女王臣民剧团几乎一重建起来就开始了全国巡回演出,在头几个月里就去了布里斯托尔、诺维奇、剑桥和莱斯特。剧团夏天去外地四处巡演,冬天则返回伦敦,在城里的“大钟”和“公牛客栈大杂院剧场”演出,也在郊区的“屏障剧院”和“大剧院”表演。每年的12月底到来年的2月间,他们都在宫廷里演出。作为女王陛下的御用剧团成员,他们走到哪里都深受欢迎,并且所得报酬都不菲,似乎接近于别的剧团的两倍。从当代的意义上说,他们其实不仅仅是戏剧演员,还是杂技演员和喜剧笑星;他们还雇佣了一个土耳其走钢丝的演员,而且有一条“付给女王陛下那些翻筋斗的人”报酬的记录。理查德•塔尔顿和现在的喜剧明星们一样,也有自己的“拿手好戏”。

但是,这种走南闯北,四处漂泊的生活也很艰辛,还会碰到很棘手的问题,在诺维奇演出期间,几个演员参与了一起斗殴事件,结果有一名演员被剑刺中,因失血过多而死于非命,就说明了这一点。目睹过这起事件的证人们的证词,令这起事件历历在目,其中一个参与斗殴的演员直嚷嚷:“你们这群混蛋难道想谋杀女王陛下的人不成?”事件的起因似乎是人群中有一个人想不买票就进去看戏,英国剧院早期的原始荒蛮状态由此可见一斑。五年后,剧团的一个演员在一场争吵中杀死了另一名演员。尽管女王对他们恩宠有加,但这些演员的名声却并不那么让人羡慕。

将该剧团的名字和莎士比亚的名字扯到一起,是因为他们所表演的剧目与莎士比亚的剧作有着惊人的巧合,这些剧目至今听起来都明显觉得耳熟,其中包括《亨利五世著名的胜仗》、《雷尔王》、《约翰王的多事之朝》和《理查三世的真实悲剧》等。因此,我们的推测是, 1587年,当女王臣民剧团巡演路过斯特拉特福镇时,莎士比亚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加入了该剧团,还有,这些剧目就是他后来修订的那些剧本的早期版本。这一推论的优点在于简单,尽管伊丽莎白时代的剧团本身并不简单。它所呈现出的是一段分裂与合并、争吵与和解、雇佣与解雇的历史。 

1588年女王臣民剧团一分为二,成了两个彼此独立,各自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的剧团。随着理查德•塔尔顿的去世,剧团大伤了元气。其中一班人马加入了苏塞克斯伯爵供奉剧团。莎士比亚或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也离开女王臣民剧团,加入了另一个剧团。但这些都是后话,我们还是来看看1586年和1587年,年轻的莎士比亚初到伦敦的情况吧!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