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节 第二章
-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次子,汉灵帝中平四年出生于故乡谯(今安徽亳州)。这时东汉的政治已腐朽不可收拾,黄巾起义亦已爆发。曹操目睹朝政的混乱,从济南相任上辞官回乡,在谯城外五十里筑精舍,想“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时机。但曹操家居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便被征为典军校尉,去到洛阳,当时曹丕才三岁,仍留于家乡。曹操因反对董卓,变易姓名逃回家乡时,可能并未携带家属。后来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时,他的家族可能已随行。曹丕在《典论·自叙》中说:“予时年五岁,上(曹操)以世方扰乱,教予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知骑射矣。”曹丕五岁为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八岁为兴平元年(194),这时曹操正在忙于征战,并未回乡,可见这时曹丕虽然年幼,却已在曹操军中生活。曹操大约为了让曹丕习惯于征战生活,所以出征时常带着他。例如建安元年(196)出征张绣战败。长子曹昂战死,而曹丕“乘马得脱”,当时年仅十岁左右。建安九年(204),曹操攻克邺城,曹丕随行,进入袁绍宅,见到袁熙妻甄氏,悦其姿容,遂娶之,这时曹丕才十八岁。
曹操自攻下邺城以后,就以此地为自己的根本之地,将家属安置于此。曹丕也经常居于邺城,当时在那里聚集着一批曹操所召集的文士,如王粲、刘桢等人,曹丕就成了他们的东道主。除了在邺城外,曹丕有时也随从曹操出征或到一些地方遨游,如南皮(今属河北)、小平津(今洛阳附近),还曾到过他家乡附近的蠡吾。建安十六年(211),曹丕二十五岁,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并作曹操的副手。建安二十二年(217),又成为魏王太子,正式成为曹操的继承者。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为丞相魏王,当年他就代汉自立,国号魏。曹丕在位七年,黄初七年(226)病死,年四十,死后被谥为魏文帝,庙号高祖。因此与父曹操、子曹睿合称“魏三祖”。
曹丕成为曹操的继承人,照封建社会的惯例,本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曹操的发妻丁氏,早在建安初年被废,而曹丕母卞氏已被正式定为继室。曹操的长子曹昂又在南征张绣时战死。在卞氏所生诸子中,曹丕居长。但曹操当时并不完全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这是因为曹丕的同母弟曹植自幼文才出众,早年作《铜雀台赋》,深受曹操称赏。曹操每次向他提问,他都能“应声而对”,由此特别受到宠爱。当时曹操幕下的一些文人如丁仪、丁虞、杨修等也都拥护曹植,想推举他为曹操的继承人。他们的主张也曾影响到曹操,而且多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是曹植只是一个文人,恃才放纵,往往不拘细节,更不会使用权诈。那些支持他的人,也不过是些文人,对曹操所起的影响显然较小,而且也提不出多少计谋。相反地,曹丕毕竟比曹植老练得多,史称“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三国志·魏志·陈思王传》)。除了曹丕本人外,他的谋士吴质,亦多权诈。更能影响曹操的是曹操所倚重的官员如崔琰、毛玠、贾诩、程昱、徐奕、何夔、邢颞、卫臻等,都站在曹丕一边。他们大抵都坚持封建社会的正统观点,反对废长立幼,更不满曹植的恃才放纵,这就决定了曹丕取得继承权的必然性。显然曹丕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和当时社会上颇占势力的高门士族的支持有关。所以当他登上帝位以后,就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把士人分为上中下九等,根据这等第来任用官吏。这种制度实行以后,多数“中正”官并不是根据人们的才德去评定次序,往往只是根据人们的出身的门第,于是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西晋刘毅语,见《晋书》卷四十五本传)的局面。
曹丕在政治和人品方面虽无足称道处,但在文学上却有其贡献。首先,建安时代文学的繁荣,是和他分不开的。因为当时的多数文人都集中在魏国,并且聚居邺城。这些文人虽多半由曹操招致,而曹操当时显然掌管着军国大事,很难分出精力来具体领导文学创作。真正作为这个文人集团的组织者的当为曹丕。从现存的史料看来,曹丕不但是他们的东道主,而且对他们颇有感情。例如:阮瑀死后,他就很悲伤,在《与朝歌令吴质书》中谈道:“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他为了哀悼阮瑀,曾作《寡妇赋》,在序中说:“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后来陈琳、王粲、徐幹、应玚、刘桢等,都在建安二十二年(217)一年上先后逝世,曹丕更是伤感,亲自为他们编定各自的文集。他又写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曹丕的诗最有名的也许是他的《燕歌行》,其第一首云: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此诗写一个思妇想念其出外的丈夫,音节优美,文字华丽,颇为哀婉动人。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七言诗中较早的成熟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燕歌行》凡二首,另一首(“别日何易会日难”)亦颇有名,但艺术上较前一首稍逊,所以《文选》仅取前一首。他的四言乐府亦多佳作,如《善哉行》第一首: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谿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猴猿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入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日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回转,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此诗写客游者思乡的苦闷,用山谷的荒凉景色衬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又用水流中的行舟比喻自己的漂泊无定,十分形象而且亲切感人。他还有一首《短歌行》,乃哀悼曹操而作。诗中“呦呦游鹿,草草鸣麈。翩翩飞鸟,挟子巢栖。我独孤茕,怀此百离。忧心孔疚,莫我能知”诸句,睹物兴情,亦颇真切。此诗在南朝被评为“声制最美”,可见曹丕不但擅长文学,亦精于音律。
曹丕现存的五言诗以钟嵘所推崇的“西北有浮云”为最著: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得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此诗亦写游子漂泊他乡的悲苦。所谓“适与飘风会”一语,暗喻汉末的兵乱,可见他对那些羁旅他乡的士人颇受同情。他的《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作》,一说为徐幹作,但当以《玉台新咏》作曹丕,此诗云:
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
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
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
枯枝时飞扬,身体忽迁移。
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
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
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
此诗的构思和手法颇受《古诗十九首》的影响。此诗之作,对后来杜甫的《新婚别》有一定影响。他的《芙蓉池作》、《于玄武陂作》等诗,则为写景之作,已颇注意辞藻和对仗,如:“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菱茨覆绿水,芙蓉发丹荣”等,开后来写景诗的先河。总的来说,曹丕的诗,其辞采不如曹植华美,但较之曹操已多雕润,所以沈德潜认为曹操诗“犹是汉音”,而曹丕则“纯乎魏响”。应该说他是由古朴走向华丽的过渡时期人物。古人认为他“去植千里”似失于太偏,但近人据此以为曹植反而是“形式主义”而不如曹丕,则更不合文学发展的事实。
曹丕之文亦多佳作。如著名的《与朝歌令吴质书》此文历来广为传诵。吴质是曹丕的好友,又是他和曹植争夺继承人资格的主要谋士。因此他写到当年在一起游宴之事,颇为动人: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
这段文字其实很讲究辞藻和色彩,还有不少对偶句,已开骈体文之先河。但是由于真情流露,显得十分自然真切。文中写相聚之乐和离别之悲,形成鲜明反差,更觉感人。他的另一篇文章《典论·自叙》则为质朴的散文,文中自叙平生经历,如实道来,娓娓动人,活画出曹丕的性格特点。如写他和邓展比试剑术一段,虽属真人真事,而其生动的描写却胜似某些小说。
洛水女神的喜与悲
-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
-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