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以不幸著称于世的 卢梭

以不幸著称于世的 卢 梭

让·雅克·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1712年6月28日,他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因生他而死。他由姑妈养大,10岁时在一个牧师家学会拉丁文,12岁时为一个公证人做仆人,后来又到一个雕刻匠店里当学徒兼杂役,生活艰辛,受尽虐待。他16岁离家出走,开始流浪。1737年,他写出了第一部喜剧《娜尔西斯》。1750年,他的第一篇应征论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获得第戎科学院第一名。卢梭立刻成为哲学论坛上的著名人物。此后,他不断发表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著作,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代表作有《忏悔录》《社会契约论》《爱弥尔》等。

18世纪的法国,贡献给人类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如伏尔泰、盂德斯鸠、狄德罗、罗伯斯庇尔、卢梭等。他们高举起理性的火炬,焚烧着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樊篱,给法国大地漫长的黑夜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曙光。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法国,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在他们中间,最负有盛名的要算让·雅克·卢梭。

卢梭才思敏捷,智慧超人。他无论在哲学、政治、教育,还是在文学、美学、绘画和伦理道德等非常广阔的领域,都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做出了十分宝贵的贡献。连拿破仑也不得不向世人宣称:“如果没有卢梭,便没有法国革命。”

但是,卢梭在回忆自己的身世时却愤然写道:“我没有高贵的门第和出身,但我却得到了另外一种我所特有的东西:我以不幸著称于世。”

不幸,每个人的一生几乎都有。但是,如果是“以不幸著称于世”,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经历?

1712年6月28日,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店里,一位疲惫不堪的钟表匠把精心修好的钟表放在工作台上,听着“嘀嗒”“嘀嗒”有节奏的钟表声,心中默默地为即将分娩的妻子祈祷:“仁慈的上帝啊,请保佑我的妻子一切顺利吧!无论生男还是生女。”突然,钟表停止走动。糟糕,这是钟表匠最忌讳的情况。因为他们常常用刚修好的钟表走得好坏,来预测前景的吉凶。天啊!这会不会遇上什么大祸?这个贫穷的钟表匠心都揪紧了。

果然,第二天,他的妻子给他生下一个儿子,但贤惠善良的妻子却因难产离开了人世。钟表匠一手抱着哇哇啼哭的婴儿,一手抚摸着妻子冰凉的尸体,热泪纵横,痛不欲生。失去了妻子,丈夫还可以挺得过去,可幼小的儿子永远失去了母亲,他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儿子啊儿子,你的命好苦哇!”父亲悲哀地呼喊着。

这个苦命的儿子,就是让·雅克·卢梭。

卢梭在回忆从小丧母这一悲痛的遭遇时说道:

“我的出生使母亲付出了生命,我的出生也是我无数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

母亲去世后,卢梭便由他的姑母苏萨娜·卢梭抚养。卢梭自出生后,身体非常虚弱,常常闹病。姑母是位十分能干的少妇,她费尽心血,精心地照顾这个幼小的生命。多亏了她,卢梭才活了下来。

自从母亲死后,父亲伊萨克·卢梭经常郁郁寡欢,他看见卢梭就不免叹息着谈论他的母亲。刚刚懂事的卢梭更加感觉到了父亲的疼爱和悲伤。他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更加怀念自己的母亲。这使他幼小的心灵感到十分悲痛。

伊萨克十分疼爱自己的小儿子,他把自己对妻子的爱也全都加在小儿子身上,注意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和优良习惯。从四五岁起,每逢饭后,伊萨克就给儿子讲故事,读小说,使小卢梭从小就酷爱读书,用书中的知识充实着幼小的心灵。卢梭7岁时,就已将家里的各种书籍全部看完。此后,他便到外祖父家去借书看。这期间,他读过勒苏厄尔的《教会与帝国史》、那尼的《威尼斯历史》、奥维德的《变形记》、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封得奈尔的《宇宙万象解说》和《死人对话录》,还有莫里哀的几部著作。这些书使卢梭摆脱了失去母爱的悲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思想早熟。他特别喜欢《名人传》这本书,它使他逐渐喜欢了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书中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常常使他感奋不已。父亲也是个有爱国热忱的人,他常常引导儿子,鼓励他做一个“爱自由、爱艺术”的人。

卢梭晚年回忆这段生活时说:“由于这些有趣的读物,由于这些书所引起的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我爱自由、爱艺术的思想便形成了;倔犟高傲以及不肯受束缚和奴役的性格也形成了。”

10岁那年,一次意外的事变使卢梭再次受到刺激:他的父亲跟一个法国陆军上尉发生一场纠纷,那个军官诬告伊萨克持刀行劫,父亲被诬陷入狱。后来父亲据理力争,才被释放出狱。卢梭的父亲受到这一次侮辱之后,为了名誉,他被迫离开日内瓦,出走异乡。10岁的卢梭从此又离开了疼爱他的父亲,被寄养在舅舅家里。

舅舅不久又将他送往包塞的农村,寄养在乡村牧师朗拜尔西埃的家里。乡村的美景,淳朴的农村生活,使卢梭心胸豁然开朗。读书学习几乎成了他唯一的消遣。两年后,他又回到日内瓦,舅舅把他送到一个法院书记官马斯隆那里学习“承揽诉讼“业务。卢梭十分讨厌这行“用卑鄙手段去发财”的业务,由此引起了书记官对他的轻蔑和辱骂。最后他被赶出了大门。1725年4月,卢梭到一个脾气粗暴的师傅杜康曼开办的镂刻店当学徒。在这里,他挨打受骂,受尽师傅的侮辱、惩罚和折磨。他厌烦这里的一切,憎恶依附别人,热爱自由,渴望独立。为了摆脱痛苦,他又到“书的王国”中去寻求解脱。他读书有时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他不管得来几个钱,都原封不动地送到租书店的女老板那里。租来书,他在干活的案子上读,出去办事的时候读,蹲在厕所里也读。师傅打他,抢走他的书,有时凶残地把他的书撕碎、焚烧、扔到窗户外边。他没有钱赔偿,就把自己的衬衣、领带、衣服拿给女老板,然后再租些书看。就这样度过了两年。

16岁那年,由于他不堪忍受虐待,便逃离家乡,开始了13年颠沛流离和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

1728年3月,卢梭独自走在异乡的小路上。

他的心中充满了忧愁。没有母亲,离开了父亲,这么小就离开家乡,到没有依靠、没有亲人的异乡流浪,命运等待他的将是什么?他用手摸着口袋里临走前表兄送给他的几个小钱,热泪不由得顺颊而下。但是,他又想到,这样可以不受虐待,无拘无束地生活,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一切,心中又充满了喜悦。

在茫茫的世界上,卢梭东一头西一头地四处流浪着。

后来,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华伦夫人。华伦夫人原是贵族小姐,同华伦先生结婚后由于没有生养子女,家庭不和,便独身从伏沃州来到瑞士湖,皈依宗教。她询问了卢梭的情况,十分同情地说:“哎,多可怜的孩子,这么小就到处漂泊,太可惜了。”

华伦夫人为卢梭想办法、找职业。她先把他送到撒丁王国首都都灵的志愿领洗者教养院,以便通过改教(脱离新教,改信天主教),依靠善男信女的慈悲找到一个工作。一天早晨,一个老牧师把卢梭和一批新入教者集合起来,对他们进行训诲。这个矮小的老牧师,神色严肃,口中念念有词。而卢梭心中对天主教本来就十分厌恶,听了他第一次布道,卢梭忍不住向老牧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由此引起了一场辩论。老牧师愤怒地拍打着桌子,以借口不懂法语一走了之。第二天,教师们怕卢梭扰乱大家的情绪,便把他隔离出来,和一个年轻而口才又好的牧师住在一间屋里,专门受训。那位牧师常常无故攻击新教,卢梭据理反驳,因此引起很多不快。更不能容忍的是一个同来受训的斯拉夫人,对卢梭产生了暧昧的感情。这是一个同性恋者,他常常对卢梭动手动脚。卢梭从未见过这种无耻行为,便四处宣扬,说这个斯拉夫人得了神经病。一位教士严厉地训斥了卢梭,说他散布这些有损神圣道院的名誉,对这种事根本不必小题大做。受训结束以后,卢梭刚刚走出举行改教洗礼仪式的教堂,教士们对他说了一声“祝你走运”,就把他推出道院,砰地一声关上了大门。

卢梭又走投无路了。他夹着自己的小包,在都灵的大街上游逛,看哨兵上岗,听军乐队演奏,欣赏王宫的富丽豪华,有时又一个铺子一个铺子地招揽镂刻活计,以求糊口,多亏他当年学过这门手艺!

后来,他被人介绍到显赫的古丰伯爵家里做仆从。出于卢梭从小积累起来的学识,他特别受到这个家庭的赏识,开始做些抄抄写写的秘书工作,后来伯爵想提拔重用他,但卢梭觉得这样过于屈从,太不自由。他认为,即使他飞黄腾达了,“不论何等辉煌,也比不上青春时代真正的自由的快乐”。于是,他在心里高呼:“再见吧,都城;再见吧,宫廷、野心、虚荣心;再见吧,爱情和美丽”,就离开了古丰伯爵家,又开始流浪。

一路上,他靠自己制作的一个小喷水器,沿途表演,求得人们的施舍,但还不能糊口。没有多长时间,小喷水器被弄坏了,他也无法再进行表演,就开始给别人当仆从、做翻译、教音乐、抄写乐谱,什么事情都干过。在颠沛流离中,上上下下,三教九流,他广泛地接触社会,特别是社会的底层。这对卢梭思想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次在法国,他又饥又渴地走进一户农民家里。这个受尽封建专制压榨的农民,不敢给他吃的,为的是怕征收附加税。他漂泊到巴黎,看到的是遍地垃圾的小路,丑陋污秽的房舍,到处是乞丐、车夫、缝衣妇以及沿街叫卖旧东西的小贩,一片肮脏和贫穷的景象。这一切,都在他心灵中激起强烈的愤慨。卢梭出身贫寒,在不同等级的环境里待过,他认为那些达官贵人腐化堕落,而下层人民却过着凄惨的生活,这是何等的不平等啊!他说:“在我心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对于不幸的人民遭受痛苦的同情和对压迫他们的人所抱着不可遏止的痛恨,就是从这时萌发的。”

1731年底,卢梭走投无路,又找到了华伦夫人。

华伦夫人十分温和地说:“可怜的孩子,你又回来了。我知道你这样小的年龄到处流浪是非常困难的。”从此以后,在近10年的时间里,卢梭就一直寄居在华伦夫人家里。他有时做文书或音乐教师之类的工作,没有工作就依靠华伦夫人的年薪过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进行了刻苦的自学,广泛地学习了音乐、数学、天文、历史、地理、文学、美学,系统地钻研了唯物主义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作品,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卢梭回忆说:“我把伏尔泰所写的东西都读了,一篇也没有漏掉……引起我用优雅的风格写文章的愿望。”在此期间,卢梭写出了他的第一部喜剧《娜尔西斯》,并谱写了不少乐谱。

卢梭在如痴如醉的学习和同华伦夫人深挚感情的生活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他的青少年时代,几乎都是在漂泊流浪中度过的,长期过着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但是,他高尚纯洁,不贪图个人的荣誉和财富,向往自由,在贫贱的生活中保持着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从来没有因为贫穷而发出一声叹息或流过一滴眼泪。他过早地走向了社会,社会也更多地给他以教育。不幸的青少年生活经历,对于他世界观的形成,对于他后来成为一位激进的平民思想家,起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卢梭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那么倒不如说他首先是一个音乐家、作曲家和诗人。

1741年,卢梭由于华伦夫人另有所爱和夫人家境每况愈下,心中十分痛苦,便带着他所创作的剧本和乐谱研究成果,离开华伦夫人,前往巴黎谋生。卢梭十分喜欢音乐,又经过不断地自学和研究,创造出一种用数字代替音符的简易记谱法,并写出了独具创见的著作《音乐记谱法》。他打算将这些革新成果和撰写的《论现代音乐》论文带往巴黎艺术院,想借机出名。

但是,直到第二年8月,巴黎艺术院才同意讨论他的音乐革新成果。他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有条不紊地回答了委员们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一直宣称,自己的记谱法是音乐史上的创新和改革。但有些委员不同意他的意见。一位委员说过去已有一个叫苏埃蒂教士首先创造了以数字代替音符的记谱法,卢梭的记谱法是沿袭前人的。卢梭感到十分冤枉,尽管他一再宣称这是自己的独创,其优点是前人的方法无法相比的,但委员们大多数投了反对票。

卢梭虽然失败了,但心里很不服气。只有一位叫拉莫的委员给他的成果以中肯的评价。他说:“你的记谱符号很有价值,它代表音阶强弱相差的度数,这是普通的乐谱符号所不能代替的。不过学习的人需要费一番脑子才能学会,这是缺点。至于现在所流行的符号,好处在于中间加进间接符号,使人一看就清晰明白。而你的方法,学习的人需费脑力去计算音阶的度数,光凭眼看是不易明白的。”卢梭听了这样的话,心中才有了一点安慰。

为了生活,他决定把自己的音乐手稿整理之后,找一个出版商,以《现代音乐论》出版,并盼望能由这本音乐著作引起较大的反响。然而,他想得过于乐观了。书出版之后,销路却很差。这使卢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虽然他一心想从音乐方面打开缺口,希望能就此出名,但除了极少数学者对他加以赞誉之外,一切都好像没有发生一样。天地之间太大了,空气太沉闷了,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想成名成家,是多么艰难!

尽管遭遇不幸,但不幸中的大幸是他在这里碰见了狄德罗、丰特海涅、霍尔巴赫等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特别是他同狄德罗之间的亲密关系,一直持续了15年之久。这些人对卢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来,法国政府借口狄德罗“散布危险思想”而将他逮捕入狱,卢梭闻讯焦急万分,心如刀割。他上书法国当局要求释放狄德罗,如果不然,他愿意陪狄德罗过监狱生活。狄德罗的被捕对卢梭是一次刺激,但使他懂得了:从事科学、哲学研究是要冒杀头风险的。为了追求真理,应该像狄德罗一样,什么也不怕!有一天,卢梭前往范塞纳监狱探望被关押的狄德罗。途中,他偶然发现第戎学院的征文广告,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一时有感,思绪万千,他决意应征,热情洋溢地投入这项工作。他认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不仅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反而起了伤风败俗的作用。自然是美好的,应该以美好的自然来代替罪恶的“文明”。他借机抒发了埋藏在自己心中已久的思想和情感,一气呵成,并请狄德罗指教。狄德罗在监狱中对卢梭的观点加以指点和热情的鼓励。虽然这篇论文全盘否定科学和艺术是错误的,但作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贵族虚伪的“文明”和轻佻的文艺,认为它们掩盖了社会的罪恶,束缚了人类自由的天性。这种敢于否定封建文明和蔑视传统观念的战斗精神,引起了全法兰西的瞩目。

1750年7月,第戎学院宣布:卢梭的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荣获首奖。于是,卢梭声誉大振,名扬法国,成为文坛上风靡一时的著名人物。这篇论文的得奖和发表,是卢梭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他决心放弃在音乐方面的追求。从事思想、哲学方面的研究。

1755年,第戎学院又以《人类不平等》的题目公开征文。卢梭撰写了题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论文应征。文中认为:很久之前存在着一个“自然状态”,那时人人平等,人人自由。后来由于生产技术和知识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从而使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也使人类失去了天赋的自由和平等。法律、官吏、国家、战争,是这种不平等发展的顶峰。因此,人民为了夺回自己的自由,有权利进行反抗,“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同样合法。暴力支持它,暴力也推翻它。”这种尖锐的揭露和激动的呼喊,启示了革命,唤醒了民众。这篇战斗的檄文,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遗憾得很,正是由于卢梭这种激进的民主思想,被人视为“危险”分子,他的文章没有中奖,反而遭到了一些攻击。连启蒙思想界的一些战友也对他望而生畏,不断进行讥讽。1755年8月30日,被誉为思想界泰斗的伏尔泰,在答谢卢梭赠书的回信中说:

“我收到了您的攻击人类的新著……从来没有人花过如此多的脑子来说服我们重新变成野兽,捧读大作,真想又要用四只脚来爬。”

对手这样的讥讽嘲笑,卢梭旗帜鲜明地给予反驳。他说,我之所以强调原始的人和自然状态,并不是想使人类再返回到野蛮状态,重新过野兽般的原始生活,而是要说明人的本性,要把由自然形成的人和因环境与人的进步使他的原始状态有所改变区别开来。要从现有的人类性质中辨别出哪些是原始的,哪些是人为的,进而探索和认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由于思想观点的分歧,终于导致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决裂。对于其他一些人的攻击,卢梭更是予以坚决回击,决不后退一步。

在社会生活的风风雨雨中,卢梭慢慢地成熟了。他认为,人在社会中生活,第一要坚持奋斗,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止;第二要能顶着各种攻击和不幸,在任何恶劣环境中决不低头;第三要“做一个自由的有道德的人,无视财富与荣誉”,要始终保持自己独立不羁的人格。

1752年,宫廷演出他创作的歌舞剧《乡村魔法师》,请他出席。卢梭前往观看,故意旧衣褴衫,不修边幅,以示怠慢。演出后,国王亲自“赐给”他年金,他为了“以后敢于讲人格独立、主张公道的话”而谢绝。为了躲避出名以后带来的种种麻烦,他从1756年至1762年,隐居在巴黎近郊的蒙特莫朗西森林附近。在此期间,他出版了3部重要作品:长篇小说《新爱洛伊丝》、政治理论著作《社会契约论》和哲学小说《爱弥儿》。

特别是《爱弥儿》,是卢梭经过20年思考,用了3年时间创作的心血结晶。它是卢梭最满意、最系统的一部著作。书中,他主张自然神论,认为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是人民的安慰者,而不是人民的统治者。这种神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因此,不需要什么“神的启示”,所有的教会、教义、教条、教士都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应统统取消。

这篇著作给卢梭带来了极大的灾祸。以狄德罗为首的无神论阵营谴责他,认为他这是对宗教神学的让步和投降。天主教和新教更是不遗余力地攻击他。巴黎天主教会发出了声讨书,法院下令通缉他。他的书被当众焚烧。并扬言要烧死卢梭。为了躲避当局的迫害,卢梭不得不逃亡国外,又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卢梭首先逃到日内瓦。那是他理想的“自由之土”。一到达日内瓦,他“扑通”跪在地上,捧起一把黄土深深地亲吻着,尽情地享受着自由的欢乐。

但是,没几天,瑞士当局得知他逃到国内,立即发布一则消息:命令卢梭一日之内必须离开瑞士领土,并下令焚毁他的全部著作。看来“自由之土”也并不自由了。卢梭又急忙逃到受普鲁士管辖的纳沙泰尔。

卢梭当时写给朋友莫顿的信中说,“我的处境一定使伏尔泰和杜金先生感到满意了吧,他们急于想看到我被瑞士驱逐出境。”但是,伏尔泰仍是不断打听卢梭的行踪,想从他的言行中寻找毁谤他的材料,以便达到中伤卢梭的目的。

卢梭到达纳沙泰尔后,不料那里的教会也将《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列为禁书,不准发行。教会认为《爱弥尔》是异端邪说,《社会契约论》是煽动革命。他们把卢梭的民主原则看成是疯狂的思想。《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已使卢梭身处困境,遭受诋毁。现在《爱弥儿》被查禁,他更是陷入被抨击的浪潮之中。

卢梭心情不快,想寻求安静,便不断到教堂去做礼拜。由于外界的攻击,他已很难再找到工作。他当时待在家里,编织腰带,然后把编织好的腰带分赠给邻居的妇女们。

与此同时,卢梭还在同巴黎教皇毕蒙进行激烈舌战。

毕蒙教皇说卢梭宣扬的是假道学,说他是“一个自认为学识丰富而误入歧途的人,一个用繁杂的思想来曲解道德的人,一个泯灭读者道德观的人,一个主张人类社会平等又想将人类贬低到禽兽地步的人”,并建议严厉制裁这个制造、散布异端邪说的人。

卢梭对这些无耻的诽谤,立即进行反驳。他在心力交瘁的情况下,发表了《致毕蒙教皇书》,驳斥了毕蒙教皇的污蔑。

《致毕蒙教皇书》发表以后,又引起很大震动,不少人都参加了谴责卢梭的行列,甚至有的舞蹈教师也写信驳斥卢梭。不久,日内瓦当局取消了卢梭的永久公民权,这是对卢梭又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现在却没有了公民权。不仅如此,在日内瓦的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本《公民的情感》的书,这本书极力抨击、污蔑卢梭的人格、思想以及道德观。这是由伏尔泰和卢梭过去的一位朋友福尼写的。书中充满对卢梭的诽谤,甚至将他把子女放在孤儿院一事也拿来进行攻击。伏尔泰凭着自己的声望,使《公民的情感》很快风靡日内瓦,引起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对卢梭的攻击。

一天晚上,卢梭正在睡觉,突然被一阵剧烈的声响惊醒。原来有人用石头在砸他的窗户。卢梭赶快躲进厨房,身体贴着墙壁,以防石头击中。就是这样,还是被一块石头击中了脚。幸好邻居的仆人听到后外出求援,警察及时赶到,才阻止了这场乱子。这时,卢梭的住所前已积满了石块、果皮和各种杂物。

在这里已无法再居住下去了,他想到比埃纳湖中的圣波埃尔岛上隐居。那个小岛只有半里长,四周长满了树木、青草和灌木林,十分幽静,是个理想的隐居之地。但是他刚刚住了一个多月,伯尔尼当局就命令他尽快离开。他又被赶了出来。

后来,在朋友的协助下,他前往英国去寻找大卫·休谟,便迁居至英国的乌登市。在那里,他开始写作《忏悔录》。外界知道后,一些人策划要焚毁这本书,卢梭十分担心。一年多以后,他变卖了一些东西,悄悄溜到法国。

在法国,他仍是一个通缉犯。为了隐身,他改名雷诺,偷偷住在法国西部的林莫西地区。在这里,他为了充实生活,常常到处采集植物标本,研究起植物学来,并继续写他的《忏悔录》。然而,三四个星期之后,又一起突然爆发的事件迫使他再次迁居。原因是一位看守城堡的人,常常和卢梭一块喝酒、聊天,后来突然死亡。卢梭成为怀疑对象,被认为是在酒里放毒,毒死了那个人。他十分痛苦,为失去一位朋友感到伤心,又为受到怀疑而感到气愤。后来,终于证明那人是自然死亡。但是,卢梭想离开此地。几天后,他迁到了尚贝里。第二年春天,他又迁居巴黎,住在古老的布拉屈斯镇。平时,卢梭誊写乐谱和作曲,并开始撰写《对话录》。为了免遭外界怀有恶意的人的攻击,他不声不响地写着。这时,他的性格已变得十分孤僻,不相信任何人,不让任何人进他的书房,很少接见朋友,也不同以往的熟人联系,在非常忧郁的环境中艰苦地写作。

《对话录》写成之后,他不知如何处理,因为法院禁止出他的书。没有办法,他决定把这本书送往圣母院,把它放在圣坛前,托全能的主帮他保管。他把《对话录》包好,上写“托付给全能的主保管”,并附一篇祷词:

“公理与正义之神,受害者的保护者,请你接受我的礼物。我将这手稿置于你的祭坛前,寄托给全能的主保管。

“我是个十分不幸的陌生人,孤独、漂泊,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而且还常常遭到人们的嘲笑、讥讽、贬损和迫害。在以往的15年中,遭受了比死还难的屈辱,贬损我的尊严,而且所受的这一切迫害,我无法了解它的原因。我没有辩解的机会,我与外界联系的权利也遭剥夺。我对于人类不再存有希望。因为他们充满了欺骗、诽谤与谎言。

“我将我的作品托付给你保管,让它传到一个较好的下一代手中,他们将从我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既无怨恨、也不欺骗别人的人遭受了怎样的命运……”

写完这篇祷词,卢梭已泪流满面。

但是,当他双手捧着书稿走向教堂的时候,发现教堂的大门早已上了大锁,全能的主好像也不愿意接受他这一委托似的。卢梭迎头挨了一棒,昏昏沉沉地摇晃着身体,回到了住所。

在漂泊不定、悲惨凄苦的晚年,卢梭还贡献给人类一部杰出的著作《忏悔录》。这是他在逃亡中断断续续写成的。书中记载了他从出生到1766年之间50多年的经历。全书充满了对自由、自然的热爱和对破坏自由、自然的各种封建势力的痛恨,充满了平民的自信和尊严。在这部自传性的著作中,卢梭一开始就向自己面对的黑暗社会提出了勇敢的挑战。他在书中写道: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我所想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有谁敢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卢梭这种坦率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几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1776年秋,他开始写最后一部作品《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他觉得自己在世界上茕茕孑立,一身之外,别无兄弟、亲人、朋友,是个被众人异口同声谩骂的人,是一个凄惨的孤独者。同年10月,他正在散步,突然一辆马车驶来,卢梭赶快躲闪,不料一只狗朝他扑来,他跌倒在地,嘴唇淌血,浑身疼痛,在地上躺了很久。没想到,当地的报纸却抓住一点,又开始对他进行了侮辱。卢梭嘲笑着说,看来他们对我这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也不放过。这种攻击,岂不是又增加了我写作的素材?难得呀,难得!

1778年7月2日,这位18世纪最杰出的民主主义思想家,以不幸著称于世的人——卢梭,因脑溢血,永远离开了人间。他终于摆脱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和痛苦,进入了无忧无虑的天国。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