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3节 第二章 本立道生(1)

第二章:本立道生

A.阴阳、动静等的结合就是太极,太极就是道!道就是原则。在原则统领的基础上再去求变,才是合理的变通。忽视原则、过于求变是不妥当的,会陷人精神分裂;同样,假如固步自封、以原则为教条而不知通变的话,也有自我圈养之患。

B.思维习惯决定命运。有一些规律是普遍的,比如抓住本质要素才能处理好事情。以团队建设的本质为例,团队既不能依靠阳光下表现最好的时候所体现的个人美德,也不能依靠相互帮助所强制的个人美德,而是要落实责任,使责任制度化、具体化,以及确保解决协作中责任落实的难题。

C.依靠惯性、不懂变通也很容易导致失败。例如,国外几个企业在中国都陷人了困局,因为他们按照国外消费者乐意自己动手的特点来确定产品,结果那些等待消费者自己加以组合的大件产品在中国却没有市场。

D.只知变通而缺乏坚持原则的做法亦会失败得更严重。例如,人们为什么对唐骏事件反应那么强烈?造假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只抓住他一个人的辫子?因为他似乎没有(至少给人的感觉是缺乏)一种坦率承认错误的做人原则。

E.思维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格局规模,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例如,美国《外交杂志》2010年12月号公布了“全球百大思想家”,沃伦·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并列第一。当人们评论投资巨人巴菲特、索罗斯或者企业管理大师如韦尔奇、乔布斯等人的成功之道时,总是不免要分析一下他们的投资哲学或者是管理哲学。

F.什么样的思维习惯、思维方式是好的习惯和方式呢?或者说,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转变为能力呢?在研究之后,我发现,好的有用的知识就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之间不断地游走。换句话说,有用的知识要么抽象,要么具体。那些所谓的“好像”、“似乎”、“差不多”、“大概”等要么是没有的,要么是误事的。而好的思维方式或者思维习惯就是不断地走向抽象概括或者具体化细分,以及不断回归的往复过程。

《论道》

有一种经营哲学是个人的,有一种经营哲学是关联企业血脉的。或者说,怎么样让企业家的经营哲学变成企业人的思维方法?我在研究美国通用电气多元化的经营哲学时意识到,他们的多元化经营不仅是基于人才培养的体制,而且也是代代相传的战略决策方法。换句话说,他们知道怎么样让多元化成为专业化的多元化,而不是像中国的一些追随者只是为了扩大企业的规模。因此,我们看到不少家电企业都去做房地产,那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实现多元化的战略,只是拼命在追求规模和利润。结果,越是多元化,越是缺乏核心竞争力。总体上说,靠模仿是不可能拥有自己的经营哲学的,更不能形成企业的共同智慧。

1.迈入管理哲学殿堂

企业家和经理人必须处于同样的思想高度!掌握大体相通的思维方法,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作为企业决策者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应当是精通管理的企业哲学家。实际上,投资行业与对冲基金中的大师级人物基本上都是企业哲学家,或者是精通企业的管理哲学家。企业家式的职业经理人更是如此。如果你仔细阅读《杰克·韦尔奇自传》和郭士纳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就可以发现他们探讨的都是管理哲学的问题。

做投资的哲学家

高明投资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都是高效率的,或者说,他们是在正确的方法指导下选择正确的事情去做,所以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他们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家,最多是像索罗斯那样致力于思考哲学问题的投资人,但是他们的管理思想都是符合哲学原理的。他们是具有哲学智慧的智者,也是善于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对具体投资策略和企业整体价值本质进行深人洞察或者予以总结提升的智者,因而在他们身上都具有哲学家特别是应用哲学家的独特气质。

不妨以巴菲特及其合作伙伴查理·芒格的话为例来说明投资哲学。巴菲特的方法是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的投资,而芒格的原理也同样简明扼要:

全身心的投资:每个人都必须在考虑自己的边际和心理承受能力后才能开始加人游戏。你必须将自己的天性和天分融人到自己的投资策略中。

信息的收集对投资是否成功很重要(如果没有进行过大量的阅读,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真正出色的投资人。

投资需要有目标地阅读:你必须对自己所要了解的信息有一个概念,阅读不是随机的。

避免机会主义(在碰到一门回报很好的生意时,要思考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现象,然后弄明白造成它的动力在多久以后将不复存在。

投资资本市场是在买一家公司而不是买它的股票。!

如果把巴菲特每年在其企业的股东大会上的布道话语或者“致股东一封信”的内容,拿来和我们国内的所谓成功学、国学兼心灵鸡汤学的各种讲座比较一番的话,就可以看出,后者是多么忽悠和喋喋不休啊!

在股权投资或者战略投资中,投资人很看重企业的战略和商业模式。或者举例来说,一个还处于亏损状态的优酷网站为什么能值几百亿元人民币?试想,假如一个经营管理者对哲学一窍不通,后果又会是怎样的呢?他们的企业又怎么能够吸引投资人呢?相反,假如一个管理者让自己成为一个哲学家,结果又会是怎样的呢?当然是举重若轻了!

思想的力量

经济学家都很崇拜凯恩斯、弗里德曼或者科斯等人,但是他们经常忘记了伟人的魅力来自思想的力量,所以也就经常陷人类似数学模型式的技术问题而不能自拔。管理学者推崇彼得·德鲁克,也常常因为崇拜而忽视了自己的思想。

哲学中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是思想力量的源泉,而思想的力量首先来自于它所具有的改造社会的潜能。我们推崇马克思与罗素,也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包括价值观所具有的引导性力量。他们的思想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也富有说服力。同样,在方法论上体现出来的思想的穿透力更强大。例如,中国“欲速则不达”的古训,依然富有力量。当今依然有不少老板和经理人经常把速度等同于效率,这是违背效率本质的观点。效率必须是正确的方法加上速度,而且正确的方法必须优先于速度!

其次,思想的力量还在于通过逻辑分析可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人在逻辑上的混乱导致决策的失误。我在给企业家讲课的时候经常问他们,权威式的管理有什么好处?所谓权威就是一级级往下发布命令和执行。多数人回答说,它的好处就是效率高。我说为什么效率高?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决策速度很快,执行也很快,所以它有效率。我说,你告诉我的其实不是效率,你告诉我的是速度。其实,你们说的无非就是决策速度很快,执行的速度也很快。而如果没有考虑安全系数,那么速度快的后果会是什么?比如说你开车,开得越来越快,会不会效率越来越高?所以,速度跟效率本来就不一样,但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基本上都是等同的。那好,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改变速度和效率的概念的话,企业在决策的时候,是不是会更慎重一点?我的研究还发现,我们中国企业跟国外企业有个很大的区别:国外企业主管在作决策的时候,时间花得比较长,执行的时候速度却很快;而我们决策的时候速度非常快,但执行的时候时间又比较长,很多应该淘汰的决策还得持续下去。所以,我们的多数决策就是脑袋一拍,马上就去执行了,后果自然就是决策不严谨,导致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败频繁地出现。

再次,思想的力量通过合理的观念去指导行动。或者说,先有思想,再有行动。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对某个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能有好的操作和实践。假如你没有通过思想活动形成自己的观念,而是从别人那里搬来这个思想那个观念,那么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不可解的障碍。比如说,如果你仅仅从别人那里学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而没有自己的思考所得,那么你就会变成盲目的行动者。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很多事情都要探索,有一些思想也是探索出来的,但是在将它们诉诸经营或管理实践、应用之前,一定要做到胸有成竹。

抓住要害

将哲学方法运用到分析问题和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上,就是抓住事物关键要素的能力。以分析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理据问题为例。当许多教育培训公司陆续在海外上市日许多人还在絮叨教育该不该产业化。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一种虚幻的问题。我一直以为,政府实质上并没有实施真正的教育产业化。高校的收费,是因为教育投人不足引起的。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中小学存在乱收费的问题。至于争论教育要不要产业化,则是一个“伪问题”,或者是子虚乌有的表象问题。假如我们把教育分为“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两个类别,我们在逻辑上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基础教育不能产业化,继续教育应当产业化。再以“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这个问题为例。企业文化是企业中自然生成的文化,除非老板刻意把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强制企业员工执行,否则企业文化就不会是老板的文化。而如果企业文化真的变成了老板的文化,那么,员工也就不能把他们身上的优点提升为企业文化的要素,这样一来,该企业的文化就会变成限制而不是支持企业的发展。

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向哲学家学习抓住问题要害的方法,因为哲学家善于抓住本质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以哲学家的方法来研究经营管理的模式,才能真正深人到问题之中,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怎么样才能体现看问题的深度呢?例如,我们都能够看到,人们时常被一些没有意义或者错误的概念所误导,在抓住表面问题时就陷人自我陶醉的境地。举例来说,人们经常谈论狼文化。可是,如果仅仅是狼文化的话,那么,同样推崇狼文化,为什么华为越做越好,而其他企业则遇到了员工频繁跳槽、企业陷于困境的不同结局?因此,狼文化不是企业成功之道,更不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要素。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与企业文化不可分,但是狼文化仅仅是企业文化比较初始的阶段。试想想,一直以狼文化为特点的七匹狼服装能做到具有贵族气质的奢侈品持久吗?

怎么样才能体现看问题的广度呢?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发现,在当代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等主导的实质上是“相当传统”的管理哲学中,往往忽视了伦理、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内外的文化驱动和社会正义等因素。忽视了这些因素的经济发展、企业扩张和国家强盛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广度是由他人对我们提供的视角的补充,例如,忽视了高层管理团队对于某些核心管理事项的共识,就会遇到决策片面性的风险。有些企业家在把握企业的战略决策时,就往往遇到孤家寡人式的“个人主宰决策”的结果。

一个核心性质的理念

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需要操作能力强的人才,而真正操作能力强的人必须秉持良好的理念,对自己提出类似君子那种“见贤思齐”的要求。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的人就会主动去学习和创新。企业家和高级职业经理人必须是抽象能力强而又观察人微的人。结合以下涉及的具体事例,让我们来理解这些抽象的方法在实践中又是怎样展开的。

举例来说,我们要找到一个学以致用的人,或者说我们的高校要培养学以致用的人才。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识别一个人有没有知识,以及他的知识是否具有实践上的有效性?答案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所谈的问题,要么是抽象的,要么是具体的。假如他所谈论的问题经常是模棱两可的东西,可以说明他没有真正把握住问题的实质,或者仅仅是蜻蜓点水而?”。在经营管理中,有许多哲学性的问题,如什么样的管理知识是有效的。我提出了抽象与具体两极并重的观点,就是说,管理者无论是处于学习阶段还是实践管理的阶段,都应当对自己所学的东西和所得到的经验不断进行概括和提升,或者对遭遇的问题进行具体的知识梳理,不断对问题进行再具体化和细分化的深人讨论。前者称为“提升”,后者称为“分类分流”的细化和深化。比如说,在思考怎样开展企业的连锁经营模式时,应当意识到,企业的连锁经营并不是仅仅体现为实体化的一个个单店的简单相加或者加盟者的加盟数量的累积,其本质要素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产权和管理的方法系列,只有懂得品牌管理的方法才具有连锁经营的管理能力。进一步而言,他们还应当深人研究连锁经营的具体加盟管理办法是什么,以及怎么体现自身的特色,怎么体现完善经营管理,使各个方面的细节落实到位等。

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抽象概括能力有时比具体操作能力重要得多。把握实业精神和职业化精神远比解决具体问题更根本。例如,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如果过分依赖运气或者投机,就会导致实业精神的丧失;而对于运气和投机的特性,高层必须具备提炼能力,并以此提醒员工不能把“市场需求扩大”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样,如果领导者听不进不同意见,喜欢马屁精,那就会导致职业化精神的丧失;同时也会导致员工依赖人治而不是规范化管理制度。这两个方面虽然都是需要加以抽象的内容,但是如果企业老板和高层经理人缺乏对于这两类精神的坚守和维护,就会产生比具体的金钱损失乃至企业亏损更严重的后果。

一组提升思维水平的方法

在要么抽象要么具体、或者道术交融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需要掌握一套要么能够加以抽象化要么能够加以具体化分析的方法,以保障“道术”不相分离。

第一,本质性。假如我们从企业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话,我们经常把职业经理人等同于替人打工的人。实际上,他们不是替人打工的人,而是职业化的经理人。那么,他们是受托工作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接受受托责任的人,或者依靠职业道德和管理才能去证明自己是职业经理人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最关注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论语》究竟是不是如某些外行所说的是一部孔子炖熬“心灵鸡汤”历史的记录?表面上看,孔子重视“礼”和“君子”,这两个概念出现的次数最多。因而人们按照主观臆断,就以为孔子最重视个人修养。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在孔子的总体思想上,以及他一生的具体行动中来加以考察的话,就难以理解孔子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以德服人”、“圣人”等说法,乃至他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实际上,孔子关注的是天下统一和太不,这个统一的标志是礼乐兴盛;动力源泉是君子去参与治国。君子要参与治国,就要有好的个人修养,而且要掌握治国的理念,就是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地位越高的人德行要越好,否则如何服人?假如一个坏蛋占据高位,老百姓岂不是要遭殃呢!所以,《大学》也不是讲一般君子的修养,而是讲那个“欲明明德于天下”,即意欲不治天下、统一天下的未来最高统治者,应当从修身做起。如果把君子的个人修养等同于可以不治天下,就要闹大笑话了;因为在天下太不的时候,只有造反才能不治天下呢!当然,孔子也没有那么幼稚,认为治国仅仅依靠道德,或者给老百姓喝“心灵鸡汤”。治国要达到和谐,所以需要礼乐;治国需要人才,所以,孔子不只是谈修养,他还热衷于教育和培养人才,并且用六艺来培养人呢!那么,孔子为什么关注治国问题?因为孔子感受到天下人颠沛流离的苦难,因为他察觉出战乱的后果,因为他是个悲天悯人的圣人。因此,《论语》中的“民信之矣”就不能解释为老百姓要信赖政府和统治者,而是统治者要取信于民!

第二,确定性。许多企业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1003、老板喜欢的口号或者企业形象。这样一来,企业文化是无法做好的,因为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的问题。很多企业花钱做了许多所谓的“企业文化”,最后的结果却是离心离德,不是太冤枉了吗?!

人人谈文化的时代,谈文化就显得高雅有学问。可是,当一个人评论大学生时说,“有知识没文化”,或者比如说谈论“文化艺术”时,这里的“文化”指什么?是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是指道德修养?是指欣赏文化的能力,还是指心智的成熟度?是指民俗,还是指价值观?这样的谈论是无法沟通的。因为“文化”的概念无所不包,估计和“知识”的概念差不多。所以,如果不确定所谈论的“文化”是指称什么具体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没有真正理解的表现。当一个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出台之后,可能大家都不能购买更多的房子,有不少人都在观望,等待住宅价格继续下降。房子的交易量骤降,证明调控效果显著,一片欢呼声。问题是,我们期待的究竟是房价下跌还是没有交易量?假如是没有交易量而导致房价下跌,那么在实现控制房价涨幅的同时,会不会也造成实体经济的下滑,以及就业状况的恶化?我们究竟要的是什么?是不是还没有到拍手称庆的时机,乃至后面还要挠头不?”呢?

第三,基础性。不久前有一个生产和经营方便面的公司破产了。虽然该公司投人了很多钱做广告,最后公司还是破产了。该公司的产品诉求是“非油炸”,言外之意是健康。并且请了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偶像”做广告代言人。为什么破产呢?因为他们忽视了消费者的特点。那么,方便面的消费者是谁?是青少年,既然是青少年,就应该请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做广告,而且应当了解青少年喜欢什么样的口味。青少年喜欢的是烧、烤。非油炸适合中老年人,恰好不适合青少年。所以,该公司相当于拿钱做广告,让青少年不要来买自己的方便面。

再以所谓中国发展模式为例。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把握中国特色国情基础上,进行新的文明不台上的创造和创意行动。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文明的体系变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因素。这里需要思考新的商业文明和公共交往的文明。假如一个国家为公民、政府和企业的不诚信行为所困扰,那么就应该努力建立一个信用社会,才能破解发展的难题。

第四,针对性。企业为什么搞并购?并购的成功概率有多少?企业做并购,是基于战略发展的考虑,所以,为了企业更快速地发展或者为了更快进人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并购是必要的。但是,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国外像通用电气或者新闻集团做并购的时候,选择进人朝阳产业。而国内一些企业则是为了扩大规模而并购,因此并没有针对性地通过并购来解决战略转型的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说,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到50^。总体上看,这个结论没有什么错误。但是,企业并购多少即并购次数和并购的成功概率是有联系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并购,成功的概率较低;越是并购多的企业,并购的成功率越高。所以,我们只能说,企业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并购要小心;但是不能说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不高。例如,史玉柱卖保健品,似乎很成功。因为他针对“孝”和“人情文化”,讲送礼和孝敬老人,很合乎重视礼品的中国家庭的口味。不管他的保健品品质如何,在营销的针对性上是成功的。其实,很多行业,比如说画廊需要改进商业模式,可以在史玉柱的模式上做研究。总之,结合国情才具有针对性。在中国特色的框架内,我们要看到重视人情、政府主导资源、产业不断变动以及市场法律监管不完善等几个特点,并且根据这些特点来思考中国式的管理哲学,包括公共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模式选择和持续改进。

第五,积累性。中国创造的口号和产业升级的口号随处可闻。问题是,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可以出现奢侈品的品牌?什么人可以解决产业调整或者产业升级的问题?对于前者,答案是,奢侈品的积累需要靠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的文化积淀。对于后者,答案是,目前在提升产业方面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人力资源瓶颈,因而提升产业的难度很大。

假如未来我们要达到某种目标,那么我们今天怎样开始为此而积累,或者我们今天做的决策怎样才能对未来产生好的影响?举例来说,苹果公司似乎会越来越成功。一方面,他们越来越理解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时尚电子产品的设计越来越有心得'另一方面,苹果公司的产品?”经代表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未来将持续代表着一种潮流。短期内,很难有企业能赶上苹果公司。而苹果公司的成功实际上来源于十几年来在时尚电子产品研发设计上的持续性的积累。就此而言,几年来,无论是改革教育制度还是企业培养人才,我们都是做得很不够的。假如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像苹果那样的企业,由这样的企业来引领产业结构调整,那么,今天我们就必须认真思考,我们怎么做才能为五年十年之后的高附加值和高品质的经济做好积累的工作。

放飞想象力

假如以上的方法论是悟道体验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关注具体的策略问题。我认为策略问题或者“术”的问题不是一种问题,而是表现为策略的多样性和术的可选择性。简而言之,商业活动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涉及无数的策略思考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经营管理者需要集思广益,而且要放飞所有员工的想象力。3M公司是一个例子,谷歌是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

当然,如果我们从哲学的角度而不仅仅从经济的视角来看这些策略或者技巧的问题,可以发现许多新的道理。

首先,商业项目上的自主性选择远比受到他人的鼓动要好。比如说,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讲,凡是你自己主动想做的生意,一般都比别人找你做的生意要好。假如你想做一件什么事,你最好自己先策划好,然后再去找别人共同来做,肯定比别人说“哎,你来做这件事吧”的结果好很多。因为你策划的事情你自己是了解的,别人的事情你是不了解的;你策划的事情你能够从中获得很大的价值,而帮别人做事,你的价值体现要小一些。另外,从动力上来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比配合别人去做事情更有激情。

其次,做事情不能停留在视野之内,即不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功夫,有所谓的“功夫在诗外”的做法可以选择。例如,一些经营管理领域的好的做法不是取决于是否具备充分的商业知识,而是取决于眼光、判断力和常识等非主流因素。假如把企业的商务活动视为一个内外联动的事项的话,就能发现许多新的促进成功或者导致失败的非商业因素。例如,做高端产品如奢侈品的主要因素是对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的理解,而做一项企业激励机制的规划可能取决于对公不的把握能力。

再次,扩大视野之后再去体现专业化持久,类似于博大与精深的结合问题。要进行比较专深的思考,用我的话说就是先博大,而后精深,没有博大它就不可能很精深。所以,在今天的产业变动和市场机会变幻的情况下,做业务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过去的经验或者所谓熟悉自己的专业,而是要对相关领域有更广泛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再去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更加深人的、更加专业化的研究,最后才能作出最好的决策。

再者,应当掌握纸上谈兵的技巧。我认为哲学智慧必定是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也就是它和人们能力的提升相一致。人们的能力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天赋,比如你就比别人更聪明一点,或者你的某些条件比别人更好一点,但是我讲的这个能力是内在能力。换句话说,凡是通过后天的、经过人为去改造促进而形成的品德、才智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等部分,我把它叫内在的能力。通过学习哲学可以让人们获得更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纸上谈兵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当然,会纸上谈兵的人不一定会带兵打仗,所以有时也不能等同于把理论上在行的人认定为他实践起来也是绰绰有余,而是理论工作和实际操作应各有分工比好。

此外,经营管理者应拓展想象空间,以及具备必要的创意意识。我的研究发现,想象力也是一种经营管理能力;创意也是一种能力。这种创意是哲学上的创意,它实际上是对我们知识的一种有效拓展和提升。比如说,我们这个杯子原来是一个卖5元,而那个有创意设计的杯子卖25元,那么,创意设计就变成一种提升附加价值的实际能力。所以,我们不时很多人都会有关于审美具有商业价值的意识,比如我看到这个东西,我就知道这个东西肯定比另外的那个东西卖得好,我们能感觉出来;但是,这里面需要怎样把创意设计与实用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转变为一种实际的能力。例如,我曾经读了一个讲述日本20世纪60年代治疗癌症的外科医生的故事。那个医生很善于治食道癌,他治食道癌动手术很敏捷,完成手术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创造了一种方法,能够很快地完成手术,总之,他手术的特点非常富有创意。换句话说,普通医生在不时治病时,肯定会按照医疗教学手册上的要求去做。但是,这位医生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创造出一种更快捷而且是可能把癌细胞切除得更好的办法,手术持久就很高。这给我一个启发,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各种事情上都要开发想象力,把事情做得很有创意,否则你不可能取得大的成功。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