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军史乡土 >人物传记 > 张爱玲情传:冷暖人情中的选择 > 第 2 章 命里笔下——传奇才女的男性情结
第1节 天才梦

在那个难求安稳的年代,历史总会给那些跃然于世的文坛天才更多青睐,却也不会对他们过多留恋眷顾。可噙着一眸子冷冽,总是傲然挺着白皙修长的脖颈,高挺笔直的鼻梁闪着洞察于尘世的淡漠,总喜着妖冶奇艳奇装异服的女子才人,却唯有那么一个。绕开了岁月对她妙笔的稀释,即便今日,她清丽却诡谲的文字,仍游刃穿梭于聆懂她那份“张爱玲式”寂寞的人的魂牵梦萦中。

初识她,那文中悲喜,淋漓着凡俗与雅致,或邂逅或推搡,细碎繁琐却句句指心、字字尽致,使得合上她作品的扉页,眼中浮现起那幅映着她桀骜面容的照片时,总会有些错离感——那样一张不拘于世的脸孔,却是如何将人间烟火刻画得如此切肤,将人情冷暖演绎得如此入微!

直到熟识了她,方晓得,那显赫的身世,清冷的神情,震惊世俗的情路,凄凉的晚年,哪一段不浸着一个静默却又倔强的女子满身心的伤痕血泪,以及时人难懂的孤寞情怀。她不善言,更确切地说,是不喜言。她只是自与文字相识,便将平顺时的阳春白雪,坎坷中的下里巴人的情怀,甚至是糊口谋生的生存之计,都如数托付给它。世间最识爱玲者,唯书墨是也。

哪怕,那时候,她还只是个刚能用稚嫩纤细的一双小手托住大块头《红楼梦》的孩子,她一生便与那油黑的墨迹缠绵相许。她曾在《天才梦》中不无自嘲的说道:“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张爱玲与文学,怕也是如此。

张煐,那时别人还这样唤她,一个本该淹没于凡尘中的名字,可她的才情,却早已按捺不住,气势凛冽地冲脱出现世羁绊。除了清末重臣李鸿章后人的身世,早早便驰骋游弋于言山辞海中的老成,也注定了她的天才之势被时世造就。

就像那间上海老式洋宅里慵懒的午后阳光,暖洋洋地投射在青藤垂蔓簇拥着的斑驳的围墙叠瓦上,好像将沉寂安然的它们尽数浸湿了。满屋子遍布铺陈的小报氤氲了满心脾的油墨香,浮尘暗动,流光噤言。此时书房里的小张煐总是不喜欢照顾自己的姆妈“何干”进进出出扰了心神,老保姆也自知小姐读书时喜怒无常的脾气,早就禁了脚步,躲得远远去了。

肤脂的稚嫩掩不住眉头紧锁时弥漫出的深沉与从容,才不过金钗豆蔻之年的张家小姐,却有些吃力地捧着曹雪芹的旷世之作,不知是读到哪一篇,之前了然的神情却换作一丝惑然与无奈。她挑了挑纤细柳眉,轻叹芳气合上书页。若是读到她日后穿插于文中的只言片语,方知伊人哀叹为哪般:“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十二三岁时,读到第八十一回,忽觉‘天日无光,百般无味’而感到那是‘另一个世界’!”

方入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在其他同龄人字还未识全的时候,敏锐如她,却已洞察《红楼梦》中续写的玄机奥妙,其卓然于众的文思才情怎能不令今人汗颜?

可又有多少人知晓,张爱玲读的这个小学,却也是其母百般力争,仿若“拐卖人口”般,才给予她偷偷步入象牙塔的机会。

其实,爱玲父母本是令人羡慕的天作之合,却因骨子里的一新一旧,一中一洋,成了时代矛盾的牺牲品。当父亲张志沂烟枪里蹿出的鸦片烟雾渐渐淹埋住花眷墨香,甚至弥漫到张宅瓦上檐侧,遮住了宅子里那些绝望人心中的细若游丝的日光时,母亲黄素琼与夫妹抗议无用,只得相偕离家。黄素琼更名为逸梵,以此明志,不惜抛下方四岁的女儿张爱玲,三岁的儿子张子静,毅然出走,为自己的罗曼蒂克寻找出路。而无疑,黄逸梵的自尊独立,细腻多情,同样为女儿的超越常人的体察入微,在文中的圆润世故增添了几分必然。

从此,刚在父亲安排下入私塾的张爱玲,对每日需要摇头晃脑背诵的古文许是都比对自己母亲的印象还要清晰。她仿若悄然绽放却颜色瑰丽的曼陀罗,无声无息地在缺失母爱的童年里踱着细小的步子,她才思的每一次跨越,却没有一个温柔慈爱的目光欣然注视鼓舞,只得孤独地将“天才梦”做到极致。

重洋之外,纵使黄逸梵再感染欧式的潇洒,为母之身,也难断对子女的惦念思怀。在丈夫戒烟的保证下,她匆匆归来,只为她魂牵梦绕的骨肉,和一段看不清未来的婚姻。归来之初,她便极力主张让儿女放弃旧式私塾教育,进入学校接受集体学习的气氛。这种新式思想挑战了张志沂陈腐的神经,在多次争吵后,黄逸梵终于偷偷将女儿带到学校报名,又为入学之便将其改名为张爱玲,为女儿天才头角的展露铺垫了最为关键的一步,更让这个名字,带着那分清冽的优雅,桀骜的妩媚,深深地震撼着无数“张迷”。

同时,她为小爱玲带来陶冶情致的钢琴音符、涂抹绚丽色彩的画笔,以及读起来绕口却新奇的英文字母。当七岁的张爱玲轻松敏锐地如数掌握了母亲灌输的音符、色彩、文字时,她的天赋就这样一点点被迟来而又珍贵的母爱挖掘出来,化作未来如音符般不安分的字节,如色彩般斑斓如画的篇章,如英文般充斥着外来风情的故事。可是,对于还在小学的张爱玲的音乐天赋,父亲张志沂却毫不留情地捏断了她幼小的琴弦——本兴致勃勃师从于一位白俄罗斯老师学习钢琴的小爱玲,因为父亲嫌学费太贵迟迟不肯交钱而音乐家的梦想夭折,只能将稿纸化作五线谱,用凄美而又细腻多姿的文字,吟唱出命运的曲折婉转。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小爱玲八岁时便已品读红楼三国两大名著,而在那个年月,还有多少孩子玩耍于街头巷尾,为争抢一个泥人哭鼻子,又或为一块糖果喜笑颜开。

就连被繁华凡俗的诱惑迷蒙了心神的父亲张志沂,也在唯一遗留的高雅情致——读书之时,发现了女儿的文学天赋。心情欣悦时,书房里的他也爱教导女儿酌上几首小诗,其中张爱玲所作几首别有滋味的,他更是在每逢亲友来访时神色自豪地拿出念与他人品评玩味。此外,张爱玲所作《摩登红楼梦》,张志沂更是亲自为其撰写回目。

而一向刻薄尖酸的后母,也对张爱玲的习作大加称赞。张志沂与黄素琼的情感纠结数年后,二人还是选择了离婚来终结这段水火不容的悲缘。很快,张志沂又与民国政府前总理孙宝琦之女孙用蕃结为连理。张爱玲依旧对此保持看不出喜怒的面色,与后母只有客气的疏离。偶有一次,后母看到其作文簿上一篇为练笔而作的《后母的心》,阅后因文中细腻深刻的情感刻画而深有感怀,自认为是继女对自己的体贴之情,逢人便提此文精髓,夸其会做文章。而圆滑世故的小爱玲,虽自知此文非后母自作多情所认为是为宽慰她而作,但为顾及父亲与后母颜面,便一直以微笑的默认来应对后母向来客的夸赞。

仿佛天才的命运真的是对“出名”急不可耐,刚刚十二岁的小爱玲,便在初中圣玛利亚女校的校刊《凤藻》上刊载了数篇文学作品,紧接着又在《国兴》刊载多篇小说评论,自此,那敏感细致的少女情思,被精致的文字不吝奢华的尽数现于世人,惊起多少奇谈。

可命运并未为这个看上去柔弱文姝的女子更多眷顾,因为它知,这女子的坚韧,甚至些许顽皮,皆需要困苦打磨,方显璞玉之精粹。

面对父亲越来越暴躁的性情与无情的打骂,小爱玲终于忍无可忍离家出走投奔母亲。经过母亲请来的英国数学老师恶补数月,争气的小爱玲便以远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伦敦大学,并获得了奖学金。

然而,上苍对天才的嫉妒,总会在绝美的风景处抛洒出一阵迷雾,模糊了前行的视线。欧战爆发,冷冰冰地阻断了小爱玲的留学梦,可却斩不断她坚韧的文学梦想。十八岁的张爱玲,清秀的眉宇间隐约浮动着母亲那熟悉的无畏神情。而香港大学对她的坚毅也有见证——其《西风》月刊三周年征文比赛中,张爱玲的《天才梦》获第十三名,可看过她老练而又油润文字的人看到这个文题却都会会心一笑——“天才”对于这个面色清淡甚至有些孤傲但内心却古灵精怪的女子来说,绝不是梦。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