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2节 遗老遗少的萎靡腐朽

在张爱玲和弟弟尚年幼的时候,父亲张廷重的面庞还是浑圆饱满的。虽然一脸的不屑显出封建遗老遗少的桀骜,可毕竟他还像个人,尚有一丝人的活气。他打过张爱玲,不给她治伤,把她关在牢笼一般的暗室里,以为这样,女儿几乎被打断的腿就再也跑不动了。

这位父亲生了孩子,却不想让女儿像结发妻子和妹妹一样,有逃出这个家的可能。他自私地将女儿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除了每天喷云吐雾而外,他愈发失去了做人的根本,脸色蜡黄,昏昏欲睡。而他的续弦孙用蕃,倒是与他颇趣味相投,两个人都是大烟鬼。

孙用蕃的父亲,是张廷重的顶头上司。本来,张廷重也许没想到这样的好事能轮到自己头上。可是这孙用蕃,偏偏是年轻时受过感情挫折的一个老大姑娘,跟张廷重结识的时候,已经三十六岁了。她父亲的四房姨太太一共生了十六个女儿,这位父亲能替孙用蕃操心操到这个份上,也算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张廷重自此可以靠女人捧来的金饭碗安稳度日了。由于他在经济上对孙用蕃的依赖,在家里一般是大气不敢出的。

张爱玲的母亲,是外表洋气、大方的美女,又因为出身军宦世家,所以骨子里刚强、果敢。这样一位挑不出任何毛病的夫人,张廷重却不懂得珍惜,一样地喝酒、嫖妓、抽大烟。直至他娶了气焰骄横、缺乏教养的姨太太之后,黄素琼的心彻底被伤害了。哪个母亲会毅然地、没有一丝留恋和牵挂地离家出走,心甘情愿到远隔万里的西洋去留学呢?她的举动也许是决然的,而却实在是被现状逼迫的。

压抑的内心包裹着已经流不出的眼泪,却仍旧泪眼婆娑,不愿起身,直至航班差点延误了,才在仆人和女儿张爱玲的呼唤声中从床头爬起,捋一捋纷乱的鬓发,抖落掉一身繁文缛节,随小姑一起迈上轮船的甲板。千顷海面,泛起粼粼波光,那是夕阳映衬下如诗如画的海景,但却依然溶解不了她心头的怨懑和哀伤。

父亲是终于沦落成这样一个靠女人吃饭的男人。可以想见,张爱玲作品中那些懂得如何哄女人开心,勾引阔太太的男人们,大概对女人们如秋日枯叶一样的寂寞有某种感悟,所以才攥在手里,成为他们的把柄和可利用的工具。他们献媚着做出假笑和逢迎的姿态,实在也是一种弥补已经被挥霍了的祖上遗产的妙法。

张廷重的贵族子弟的身份,使他不能过一日无烟枪、无仆人的生活,所以,他需要钱。而现在钱的来源,就出在少奶奶孙用蕃身上。他哪敢忤逆这强悍的妻子呢!这种男人,你越是跟他讲理,越是容忍他,反而越得不到他的关爱和体恤。他需要的除了贤惠的妻子,还有娇俏蛮横的情人,在经济拮据时,还需要掌握生财之道的夫人帮上一把。

结婚,可以被女人用作谋生的手段,于男人又如何不可!在乱世中苟且,过着昏昏沉沉生活的张廷重,也只能在后半生的混沌中苟延自己的生命了。

他虽于1957年离世,但其实这多出的光阴,对他而言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张爱玲写过他对自己的毒打和摧残,却没有写他后来对自己教育经费的接济。这是非常不合老爷子心意的,搞得张廷重对此十足的气愤,却也无法可想。父亲跟女儿之间的仇怨算是结成了,以至于属于父亲世界的这一半,对张爱玲来说始终是阴暗的、冷清的,甚至邪恶的,总与不好的色调联系在一起。

父亲带给她的生活基调像是一个真真切切、凄凄惨惨的噩梦。她游离于梦境和现实之间,对父亲的恨,夹杂着她对这个家的所有隔膜,所有依赖,都停泊在心灵的港口,仿佛乌云压着海面上的飓风,吹折了云头翱翔的海鸟的双翼。

起先是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张廷重和黄素琼一度意见相左。女儿的天分其实颇让他们二人欣喜和自豪,然而一中一西的迥然不同的思想意识,使得父亲的教育模式,大抵承袭过去八股文似的私塾教育的脉络。

《汉高祖论》成为张爱玲每天的必修课,背诵着,也硬着头皮适应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和训诫。鲁迅曾描绘过中国人对儿童教育的忽视,叹息自己幼年时看的书中的插图,清一色都是些钟馗恶鬼的模样,加之老妈子们那绘声绘色的解读,愈发让小孩子们对鬼魅的世界心生敬畏和恐惧。

而国外对于儿童的教育就不一样了。外国孩子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做陪衬的童话书可以看,格林童话中的唯美的诗意般的境界,把孩子们的想像带入一个王子与公主、玲珑的城堡、圣洁的天鹅,以及充满爱和幻想的金色世界。

妈妈被父亲的一封忏悔信劝回上海的时候,带回来的,就是对张爱玲这种西洋式的教育方法。蕾丝的小裙子,是妈妈把她打扮成童话里的公主的见证。可是如今,后母却只能抛给她一些旧衣服,以便省下钱来多抽两袋鸦片。同样陈腐不堪的后母孙用蕃,同张廷重一起成为“惺惺相惜”的一对朽木,使这个家庭的窗子外面,那挟着细雨滋润的芳草香气的春风,再也无法化入阴暗闭塞的宅邸。

张廷重是不争气的,他身上存有封建遗老遗少的全部缺点。可做母亲的,在儿女面前,除了包容的、博大的母爱而外,却无法表露其他对父亲不满的痕迹,或者即使表达了也无用。

而张爱玲的母亲,又是这样一个兼具东西方美德的新派女性。这强有力的支撑,本该弥补张爱玲心头那走了样的父爱,可是母亲的关怀,却也是时断时续,若即若离的,如同一个美梦般容易破碎。

行尸走肉般的父亲根本无法再现这个大家族昔日的辉煌耀眼、不可一世。他,连同那个一样醉生梦死的后母一道,成为阻隔张爱玲幸福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一堵墙。

曾几何时,她在父亲面前,似懂非懂地吟出“商女不知亡国恨,至今犹唱《后庭花》”的诗句时,父亲不也曾流下痛悔的眼泪么?他对自己朝代的一去不返,对自己显赫家族的没落兴衰,亦不是没有丝毫感触,没有任何情感寄托其中的。

可是如今,他却只能沦落为一个迫于自己的生存压力,而寄生在续弦的敏感的神经和不停地发作、无理取闹之间的寄生虫。

他可曾有过反叛这种生活的勇气?可曾有过追求新世界的想往?于他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注定只是一个遗留物。在张爱玲的印象里,他的屋子没有清晨和上午,只有下午。只要稍坐片刻,就会感受到那种压抑的气氛,使人的思想和感觉,都一并沉下去、沉下去,沉到深不可测的洋底,沉到落日余晖的下面。

在时代的变迁中,父亲张廷重充当的是一个逃避者的角色。他故步自封,腐朽堕落中追求着往日浮云般的奢靡豪华。其实,落日的辉煌掩盖不了暮色将至的阴暗,这生活的背后,总有一种将死的东西在诱惑着谁,催眠着他们发了霉的灵魂。

其实从容貌和气质来看,张爱玲相比母亲黄素琼,是要略逊一筹的。不能不说是父亲的基因影响到了她。而那个扔给她旧衣服度日的后母,实在也是人生悲剧的又一次上演中,一个只能随宿命扮成反面角色的悲剧人物。

青年时代的情感变故,使她的人生被定下偏执、乖戾的基调。她嫁了一个靠她父亲吃饭的男人,这个男人虽正值中年,从身体和精神状态上而言,却始终如行将就木的一个老朽。

他有高贵独立的前妻,纳过艳俗娇嗔的妾,被妾用痰盂砸过头,而且有一双聪慧无比的儿女。可以说,后母孙用蕃的婚姻是万般不如意的。

作为后母,她做得再怎么好,也不见得会赢取多少真心诚意。如果做得稍稍不好,就会被冠以恶名,徒增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以,她只能不作为或者沿着做恶人的那条斜坡滑下去。于是,她挑唆张廷重毒打女儿,对张廷重的每一句话都疑神疑鬼地指摘和唠叨,甚或大吵大闹,指桑骂槐,讽刺挖苦。张廷重此时根本奈何不了她。他没那个资本。他的生计要靠这个老婆,烟袋子也要靠老婆的财路填满。他已经是一具干尸了,所幸没有弄得尸骨无存,就算是不幸中的万幸。至于生活,就随它怎么样把!

于是宅子里的生活一如从前般荒凉冷寂下去了。被父亲毒打的张爱玲,眼中的一切也都变得陌生而支离破碎了。世界是疯癫的,正如时代的梦魇中的惘惘地威胁一般,是无法逃避,而又会带来更大的破坏的。荒凉的并不仅只是那些由于无人照料、疏于打理而凋零枯萎的花花草草,同时荒凉沉默下去的,还有人的思想、人的灵魂,甚至人的欲望。

父亲是这样生不如死了,而母亲要想接纳她,亦并非易事。母亲作为一个女人,自己的生存尚成问题,似乎她只有跟着父亲,才能得到经济上的保障。所以,母亲一次出走,进而离婚,都没有能力将她和弟弟带出这个如同牢笼般的家。不是做母亲的心狠,而是那个时代使女人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在社会上立足,或者不凭借祖上的遗产而能够养育子女。

所以离开父亲投奔母亲,也是令张爱玲紧锁愁眉思忖了好些时日的。16岁的她,自己做决定的艰难就像围墙边上死神的影子,压抑得令人窒息。世界上不怕没有抉择,怕的是有两条抉择。无论你选择哪一条,都意味着要做出取舍和牺牲,做出最后的判断,从而为自己日后的生活判了刑。

千疮百孔的爱情和亲情,是世间无爱的最好证明。真情流露的瞬间,在平民百姓中也许并不鲜见。可是遗老遗少们的家族之中,人性是那么晦涩自私,这是劣根性使然么?是他们家族的祖先所特有的遗赠品么?

这些大家族之所以成为大家族,还是会有一些东西从中作祟吧?难道,家族的兴盛,必然会导致第二代、第三代人堕落下去的生活现状么?总之,封建大家族中的人们,父亲不像父亲,有时就连母亲都不像母亲了。大抵而言,张爱玲作品中的许多形象,都是离人性中的温存有一定距离的。

而父亲正像那堵残破的墙一样坍塌了。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