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宗教影响下的婚姻礼俗

印度种类繁多的宗教势必会影响到印度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独特的教义对人的生活有独特的要求。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牛在印度的地位非常的高,牛是神圣的,牛走在大街上,人们要自动为它让路,牛的粪便会被当作宝物由人们争着带回家。这只是印度教影响印度人生活一个方面,但是大家都知道,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总是波及到各个方面,并且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在印度教的影响下,印度教的婚丧嫁娶都有独特的习惯。这些方面构成了印度人的日常生活,当英国人看到印度人独特的结婚制度和方式,自然大为震惊。

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

印度人把结婚看作是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婚姻关系是神决定的,一旦形成任何人都不能随意的破坏。和一切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一样,印度教对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规定的很低,在婚姻关系中,即便是丈夫背叛了妻子,妻子也不可以随意的离开,妻子要对丈夫绝对的忠诚。因为印度的宗教众多,各种宗教内部也是教派繁多,他们对婚姻的规定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信仰不同宗教或不同教派的人就会遵从不同的婚姻制度,下面向大家简单介绍几种。

在古代的印度有一夫一妻制,这在亚洲国家中比较少见。一夫一妻制通常被大家认为是最好的制度,英国人也认为这是印度最文明的事情之一。但是这种情况大都是在遥远的古代出现,或者是穷人家才坚持。在英属印度时期,这种制度得到提倡,但仍然不是最受认可的制度。印度教徒的信仰是不会因为伊斯兰教改变,当然也不会为基督教改变。

在印度比较普遍的一种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这在亚洲国家是比较普遍的制度,比如说中国就是执行这种制度。只要你的经济条件许可,就能娶很多的老婆,没有上限。在阿拉伯国家也是如此,而莫卧儿帝国尊奉的伊斯兰教也是如可一名男子可以娶四个老婆。印度社会的一夫多妻制早在远古的吠陀时期就已经出现,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同时印度教认为男子愿意娶女子为妻是很大的恩惠,作为报答在女子出嫁时,家里要陪赠丰厚的嫁妆。男子娶得的妻子越多,得到的嫁妆就越多,所以说结婚是一种聚敛财富的有效手段,这在印度的贵族家庭更为重要。婆罗门教是非常注重种姓制度,只允许在种姓内部通婚,这在家里的长子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婆罗门教认为只有继承家族的长子才有权利和婆罗门的女子结婚,而身为婆罗门的非长子们,只能和刹帝利的姑娘们结婚,以保证家族的利益最大。这样一来只有婆罗门长子可以娶婆罗门的女子,而众多的婆罗门女子不能嫁给其他的种姓,这样一来长子就需要娶很多的婆罗门女子,得到更多的嫁妆。

除了顺婚制度的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影响到印度的一夫多妻制。比如说印度教认为结婚的首要目的是要生儿子,家中一旦没有儿子,祭祀就无法进行。因此如果妻子不能生儿子的话,丈夫就有权娶别的女人,第一任妻子有异议也不能欺负新人,否则会遭到大家的嘲笑。当然在富人的家里,即便是妻子生了儿子,丈夫仍然可以娶别的人,因为他的经济能力允许他这么做。

还有一个原因是印度是一个农业国家,热带气候使得作物可以一年两熟,因此农活非常的繁重。贫苦的农民当然无力雇佣劳动力,但是他们可以多娶妻子分担农活。在中国妇女是不能随便出门的,但是在印度没有这样的规定,女人可以和男人一样外出。虽然农民很穷,但是为了摆脱贫穷而多娶老婆做农活,但是一夫多妻的结果还有多子多女,这样农民的生活压力仍然很大。

印度教认为一个男子妻子的多寡是衡量男子威望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莫卧儿帝国前后的几百年间,一个男人的妻子越多,社会地位就越高,越能得到大家的尊重。而莫卧儿帝国对一夫多妻制是支持的,更是助长了这种风气。在这种婚姻制度影响下,印度女孩是非常温柔的,这也是英国人愿意娶印度女人的原因之一。

在印度还有一妻多夫制,这看起来是和一夫多妻制相矛盾的,但是印度教同样允许这种制度的存在。有一种情况是几个同胞兄弟因为各种原因娶一个女人,妻子分别轮流和丈夫同居,其他的丈夫不能吃醋。在穷人家可以避免建造房屋,同时可以避免兄弟妯娌之间为了争夺财产吵架。在印度北部的一些部落里,长子一旦结婚,那么他的妻子就是兄弟共有的,但是长子拥有所有权,弟弟可以和妻子同居,丈夫不能干涉。当弟弟想和另外的女子结婚,那么女子必须先和哥哥结婚,之后哥哥再把女子转让给弟弟。如果哥哥不愿意将女子转让给弟弟,肯定会造成兄弟失和。

一妻多夫制的出现也有着很复杂的背景,大部分家庭是因为贫穷,所以要求长子将妻子作为共有的财产,这样可以减少家庭的开销。而女子则认为这么多的男人养活自己,更有生活保障。同时,一些印度的土著部落里,有杀女婴的习俗,这样的女孩子就变得稀少,迫使一妻多夫制的出现。

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三种婚姻制度同时存在,是印度的一个独特现象。英国人是认可一夫一妻制的,当他们看到印度的这种复杂的婚姻制度,自然会感到震惊,搞不懂到底是一夫多妻还是一夫一妻制呢?

印度婚礼的宗教仪式

印度教将结婚看作是一种宗教仪式,而结婚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纷繁复杂的仪式更多的是在考验双方家族的耐心和财力,真正完成结婚时早已累得筋疲力尽。

第一步当然是订婚了,在订婚仪式中女方要给男方衣服、食物、钱等各种物品,因此嫁女儿对印度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男方则可以得到大量的金钱。女方的嫁妆大都由父亲、兄长或者其他长辈来承担,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印度的一些地区要杀女婴。第二个仪式是男方在订婚之后由男方的母亲或者嫂子送一些衣服给女方,一方面是作为回礼,另一方面是印度教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将来会多子多福。

第三步是寄“黄信”。女方提出结婚的日期,并写在信里寄给男方。而信封涂成黄色,在印度黄色代表吉祥如意、事事顺心,黄信是印度特有的风俗,因此一旦男方家里收到黄信,就知道婚期将近。男方收到信,不可以随便拆开,必须举行一个仪式,让长辈拆开信,如果男方觉得时间不合适,还可以改变时间。

一旦婚期决定,结婚的男女要举行擦姜黄的仪式。在结婚前七天的时间里,男女要用姜黄或芥子油的混合物每天擦洗身体。这个宗教仪式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使身体更加的健美,二是为了婚后多生儿子。之后还有帕德仪式、宴请仪式、骑马仪式、拜陶工转盘仪式、游城敬母仪式、欢迎迎亲队和田地仪式、耿雅丹仪式、巴里格拉合纳仪式、拉基豪姆仪式、阿希马劳合郎仪式等,最后一个仪式是萨泊达薄迪。这个仪式中,新娘和新郎要绕着火连转七圈,每转一圈说一句誓言,所以又叫“七誓仪式”或“七圈仪式”。这七句誓言大概就是如下的话:

转第一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团结一致,共同实现愿望”。

转第二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互帮互助,一起努力生活”。

转第三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互相合作,共同做好家务”。

转第四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互敬互爱,做恩爱的夫妻”。

转第五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共同努力,搞好家庭副业”。

转第六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精诚合作,保护共有财产”。

转第七圈时一般说:“希望我们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幸福长长久久”。

完成了这些仪式,结婚才最终完成。纷繁复杂的结婚仪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男女双方家里都被搞得精疲力竭,特别是女方家里人财两空。嫁妆的花费数额庞大,虽然具体的钱数因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但是嫁妆的多少意味着女孩子将来在男方的家庭地位的重要程度。为了女儿将来在婆婆家受重视,女方父母往往倾尽自己的所有准备丰厚的嫁妆。而印度的女子地位很低,女方给足够的嫁妆才能把女儿嫁出去,男方家里则完全不同,他们会根据嫁妆的多寡,决定和谁结婚。

同时,女人婚后的生活通常是不幸福的。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一夫多妻制度,一旦女孩子的容颜老去,丈夫就会和别的年轻女人结婚,而原有的妻子再也享受不到爱情的滋味。一方面印度的战争一直没有间断过,结果当然是人们的贫困和男子在战争中死去,而女人一旦成为寡妇,就像落入地狱一样,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印度教规定一旦成为寡妇,就再也不能穿带有颜色、图案的衣服,不能佩戴首饰,不能化妆。印度人认为如果在路上碰见寡妇,就会遇到倒霉的事情,因此,寡妇如同瘟疫一样,人们纷纷躲避。她们只能待在家里从事繁重的劳动,还会被家里的其他成员认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英属印度时期,寡妇通常会到英国人家里做保姆。虽然繁重的劳动让她们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但她们仍然觉得幸福。因为英国主人不会因为她们是寡妇而格外的瞧不起她们,英国的自由平等制度让他们在高压的社会环境下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

当然,印度寡妇的命运本来并不是这么悲惨的,在遥远的吠陀时期,寡妇可以再嫁,并不受限制和规定。例如在《梨俱吠陀》中就记载着,一旦女人成为寡妇可以和丈夫的兄弟结婚,也可以和另外任何男子结婚,双方家庭不能干涉。而在《极裕仙人往世书》中也记载着婆罗门的妻子如果丈夫离家五年而不归,就可以改嫁,刹帝利的妻子可以在三年后再嫁,吠舍的妻子可以在两年后再嫁。这些都是公元前的记载,在大约公元2世纪以后,寡妇改嫁就遭到反对和禁止。在之后的漫长时间里,印度教都严格禁止寡妇再嫁,到了莫卧儿帝国时代,穆斯林统治者为了保护他们种族的纯洁和地位的稳固,更是禁止穆斯林同印度教的寡妇结婚。

英国人看到了印度寡妇的悲惨命运,曾经做出努力改变这种局面。比如说在1829年英属印度通过一部法律,规定要废除殉葬制度,从而在法律的层面上维护寡妇的地位。但这些都没有真正改变寡妇的悲惨命运,寡妇依然在痛苦中生活。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