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悲观态度,乐观生活:叔本华的智慧 > 第 2 章 世间的所有苦难都源自人格本身
第2节 世界相同,每个人的感受不同

伊壁鸠鲁的第一个门徒门采多罗斯就曾在他的著作里为他的一个篇章冠以这样的题目:“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内在,而不是自身之外。”

确实,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会产生间接的影响。因此,同一外在的事物和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在同样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直接与一个人相关的是他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情感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

这个世界因为人的思维和精神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因此,有的人的世界是贫瘠、浅薄和肤浅的,而有的人却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的。例如,很多人会羡慕别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味的事情,其实,前者更应该羡慕后者的应该是他们所具有的理解事物的禀赋才对。在后一种人的描述中,他们经历过的事情都寓意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而这一点正可归功于他们认识事物的禀赋。因为在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看来是饶有趣味的事件,如果反映在一个肤浅、庸俗的人的头脑里面,只不过是平凡世界里面的一点小小的插曲而已。这种情形,在歌德和拜伦创作的、明显取材于真实事件的许多诗篇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肤浅的读者们会羡慕诗人能有那些其乐无穷的经历,而不是羡慕诗人所具有的伟大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足以化平凡为伟大。同样,一个具忧郁气质的人所看到的悲惨一幕,在一个乐天派的眼里只是一场有趣的冲突,而一个实用主义者则把这视为一件无足轻重的事情。所有这一切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现实生活,即当下经历的每时每刻,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主体和客体,虽然主体和客体彼此密切关联、缺一不可,就像共同构成水的氧和氢。当作为客体的一半保持不变时,主体的改变就意味着所构成的现实完全不同,反之亦然。

由此可知,最美、最好的客体和呆滞、低劣的主体互相结合,也只能产生出低劣的现实,情形就像恶劣天气之下观赏美丽风景,又或者以糟糕模糊的照相机拍摄这些风景。或者,我们用更浅显的语言来说吧:正如每个人都囿于自己的皮囊,每个人也同样囿于自己的意识。一个人只能在他意识的伴随下而生活。因此,外在世界对他帮助不大。在舞台上,演员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仆人、士兵,或者王侯、将相。但是,这些角色之间的区别只是外在的、皮毛的,但这些表面现象之下的内核是一样的,都不外乎是可怜、痛苦和烦恼的戏子。在现实生活当中情形也是一样的。各人拥有的不同地位和财富,赋予了各人不同的角色,但各人的内在幸福并不会因外在角色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差别,这些人同样是充满痛苦和烦恼的可怜虫。忧虑和烦恼的具体内容因人而异,但它们的本质却大同小异。痛苦和忧虑的程度会存在差别,但这些差别却与人们的地位、财富的差别并不相匹配,即和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

对于人来说,客观存在总是直接存在或发生在他的意识里面,所以,人的意识构成是首要关键。在大多数情况下,主体意识比呈现在意识中的物象、形态更为重要。一切美妙有趣的事物,经由一个愚笨肤浅的人的意识反映出来,都会变得枯燥乏味。相比之下,塞万提斯却在一个简陋的牢房里完成了他的《堂吉诃德》。构成现实的客体部分掌握在命运的手里,因此是可以改变的,但主体部分是我们的自身。所以,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不可改变的。因此,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始终不变。没人能够从自身个性中分离出来。

正如那些动物,不管人们把它们放置在何种环境里,它们都无法摆脱大自然为它们定下的永恒的局限。这一点解释了诸如“为什么我们在试图使自己的宠物快乐的时候,应该把这种努力控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这种问题,这是由动物的本性和意识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人亦如是。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决定了。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的大小。如果这个人的精神能力相当有限,那么,所有来自外在的努力、运气以及别人所能为他做的一切,都不会使他超越他的思想的束缚,他也只能领略到平庸无奇、夹杂着动物性的快乐范围。他只能享受感观的乐趣、低级的社交、庸俗的消费和闲适的家庭生活,甚至教育。如果教育真的有某些用处的话,也无法在拓宽我们精神、眼界方面给人带来大的帮助。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上的乐趣,尽管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在这一问题上极尽自我欺骗之能事,但能否领略这些乐趣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能力。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身,即取决于我们的个性。而往往我们只是考虑运气、拥有的财产,或者我们在他人心目中所呈现的样子。其实,运气会有变好的时候,甚至如果我们内在丰富的话,我们就不会对运气有太多的要求。相比之下,一个头脑肤浅的人终其一生都是头脑呆滞,一个笨蛋至死仍是一个笨蛋,哪怕他身处天堂,被天堂美女所簇拥着,他仍感觉不到丝毫的快乐。因此歌德说:“大众,不分贵贱。”我们也都承认,众生能够得到的最大幸运,只有自身的个性。对于人的幸福快乐而言,主体远远比客体来得重要,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例如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老翁对青春女神无动于衷;天才和圣人所过的生活等。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的确比一个染病的君王幸运。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的人生智慧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面对着同样的世界,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感受。有的人感觉活着很痛苦,有的人感觉生活无滋无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活着是上帝的恩惠,是幸福的施与。

同一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有着同样的父母,住着同样的房屋,过着同样的生活,有的无忧无虑,有的牢骚满腹,有的自强不息,有的功成名就。人生的一切痛苦,都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心境不同,感受也就不尽相同。

一个人要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是不可能的,就算是从出生那天起就一直在一起的双胞胎,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即便他们有着很强的默契,但是谁也无法代替谁。就像相似性格的人,对外界事物感受的强烈程度也是不同的。我们听同一首歌曲,看同一本书,可能会感受着不同的快乐和伤悲,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幸福生活是人人追求的。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也许是相同的,但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却有所不同,幸福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对幸福的感受也因人而异。瞎子能看到世界,会觉得幸福;朝不保夕的穷汉,能吃一顿饭,那是幸福;两地分居的夫妻,能够团聚,也是幸福。我们在同一世界,走着相同的路,经过相同的路口,在同一地方看同一风景,但我们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与感受。或许生活就是一种感受:同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同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感受。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