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职场励志 > 危机改变人生:危机是生活的影子 > 第 2 章 认识篇——充分认识和了解危机,做到临危不乱
第2节 危机是生活的影子,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除了经济危机影响外,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的常见危机。这种危机虽然没有经济危机来得影响大,但是,它们就像是一个影子一样,随时都跟随着我们,然后一点一点的侵蚀着我们的神经,最终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更危险的是,这些危机都是悄无声息的,等到你发觉的时候,说不定它已经对你造成了莫大的损害,让你防不胜防。

1、我到底适合干什么?规划危机

关键词

职场规化危机    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分析

一次,在网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帖子:

求助:我遭遇到了职场规划危机

工作已经将近四年了。换了好几份工作。每次工作的内容和行业都不是相同的。每次都是从头再来,当我呆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行业不适合我,就想去换份工作,换个行业,换个环境。工作经验倒是有,但每次换行有些总得从头学,真是郁闷!工资也得从最低的开始拿起,没办法,想在这行累积些经验,就的从头干,如今,已经换了不少行业,但总觉得有些不适合自己。也许,我是遭遇到了所谓的职业规划危机吧。不知道有没有同样的你和我有相似的遭遇。希望大家帮我提提意见。

可以想见,这样的心理状态和求职状态是现在职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多数职员都对自己未来该做什么感到很迷茫。如果我们去问对方:你热爱你的工作吗?你给你的晋升腾出了多大的空间?你有没有参加一个以上的学习班?可能很多人给你的答案就是一个字:NO,也许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有去设想一年、两年或者是三年以后你的职场位置。

这样的一种状态我们叫做职场规划危机。美国某权威心理学协会指出:将近80%的职场女性正或多或少面临危机的困扰。调查显示:56%的女性处于长期机械忙碌的工作中,无法对自己的兴趣、水平、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进行全面分析,进而做出较为准确和理智的职业规划。当你每一天盲目地奔走在从家到公司的两点一线,想象不出几年后自己的工作将发展到哪一步,眼下的工作只是既定的程序,以后会做什么,想做什么,你毫无头绪。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而琐碎的事务,有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对于未来,却迷茫无措,没有合理规划的工作将会毫不留情地把你带入了规划危机之中。

世界上存在形形色色的人,在遭遇危机的时候,有的人在困境中退而却步自暴自弃,有的人无可奈何的面对现实选择承受,而有的人因为挫折而奋起找到人生的突破口,而有少部分人却可以悠然自得轻松应对各种危机。那少部分能够悠然的转危为安的人,往往都是懂得未雨绸缪、提前规划的人。在危机到来前,因为成竹在胸,所地可以淡然处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那在当前的金融海啸的危机影响下,企业经营难免会受到影响,员工在静观其变的同时,还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具体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提升技能:要最自己的技能进行一个梳理和评估,看看自己的哪些技能需要提升?哪些技能有助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即使你认为已经足够胜任现任的工作,但未雨绸缪不断地提升技能都有助于未来更好发展。

大声说出你的想法:危机就是危中带机。金融危机对许多公司是个考验,同时也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企业希望员工能够同心协力、群策群力,帮助公司度过难关。能够运用自身经验、为企业出谋划策的员工,很可能实现职业生涯的转机。

成为核心人才:当前,虽然企业在人员招聘更为谨慎,但对核心人才仍保持强劲需求。对职场人士来说,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公司里不可替代的核心人才。这样的话,你的地位将不可撼动。

及时更新个人简历:保持个人简历的适时更新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企业的人事经理希望从简历中看到候选人最新的技能及工作情况。

调整期望值:当前形势下,求职者能够选择的机会并不像过去那么多了,因此调整好心态及自身的职业期望值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放宽自己的思路,考虑一些自己平时不会考虑的职位,可能会开创出另一番事业新天地。

注重工作经验的累积:对于刚毕业的职场新人而言,经验的累积是最重要的。在短期内可能会牺牲一部分薪酬或是福利的待遇,但从长远来看,近期经验的累积将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行业的机会--行业发展有起伏,重新审视目前所处的行业,在寻找职业机会的同时,放宽眼界,去尝试发展前景好的行业,一些软性技能通用的职位。

选择弹性工作: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弹性用工,也开始扩大弹性用工的应用范围。因此求职者或职场人士不妨选择派遣的弹性工作方式,兼顾事业和工作。同时,能够锻炼个人技能的一些志愿者类工作也是企业所看重的。

应对或者是避免职场危机的关键是要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良好的规划。这就是说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白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和想要生活的模式,并知道要获得这样的生活所应该采取的行动和计划。总之,在分析你自己的时候,你要发现自己梦想中所需要的生活,职业以及未开发的潜力,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奋斗,那胜利就会属于你!

2、头痛失眠反复困扰!健康危机

关键词

健康危机    亚健康状态    健康标准

“我昨晚又失眠了。”这句话已经成为白领们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检查一下我们很多女士的包包,就会发现:胃药、安定片、芬必得、眼药水,缺了哪一样,都会感到不安心,因为失眠、偏头痛、胃疼、眼睛干涩等等健康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困扰着我们办公室一族。

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十条“健康”标准: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务的巨细;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头发有光泽,无头皮屑;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等,估计我们很多职场人士都不完全符合标准。

事实上,根据上述标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真正符合健康定义、达到健康标准的人群只占5%,有约20%的人群是需要诊治的病人,其余75%的人群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称之为亚健康状态。

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州市扶元堂医疗康复医院院长王扶松曾经对3000名职业白领进行过一项健康问卷调查,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发现:脑力劳动者由于长期透支健康,逾九成出现了“气血两虚”的亚健康症状。

调查显示,认为自己生理、心理各方面均健康的白领不足5%。被调查者中64%存在记忆力差、反应迟钝的情况;87%有失眠、经常做梦、容易惊醒的症状;96%有颈肩僵硬、头晕眼花、手足麻木等慢性疲劳症状;82%免疫力下降,经常感冒、咳嗽,易发烧、腹泻,病后身体恢复缓慢;74%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不愿与人接触、沟通,爱讥讽人、爱猜疑人等。 

王扶松院长指出,以上均是“亚健康”的临床表现,中医体质辩识以“气血两虚”为主,中医认为,“气推血走,血载气行”,气滞则血淤。白领体质表现为虚症,主要原因是在生活、工作的压力下,长期无度工作、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平衡而导致的气血损耗。 

因为职业的需要,大多数白领的健康遭受工作环境的影响(如被迫接受电脑辐射、长期伏案、疏于运动)而出现了身体不适和疾病,造成了累积性机体受损。显然,过度的资讯饱和、长期的机能失调、工作过量和不良的工作环境是导致身体危机的主要因素。而2008年以来,在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下,承受较大工作压力的白领们,更将承担危机下的抗压风险。有专家表示,金融危机来袭的时候,人们更容易出现焦虑、愤怒、无助、倦怠等不良的心理反应,而伴随这些情绪还会出现生活作息紊乱、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身体病痛以及人际关系变坏等身体症状。因此,在危机之前,我们也要兼顾我们的健康。

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当小周拿到公司降薪和轮休长假的通知下来的时候,她还是感到非常的焦虑和沮丧。一个人在北京打拼了多年,两年前才刚刚买了房子的小周每个月还有着不小的生活压力。但是,在和几个朋友倒完苦水后,她发现与她有同样状况的大有人在。

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小周的一个朋友,已经被公司裁员,虽然她的经济状况也并不乐观,但见到她时,小周很意外,因为这个朋友整个人的气色与状态比原来上班时要好得多。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她为自己做了一个规划,趁经济不好的这段时间,好好充充电,每天坚持健身,给自己进行中医美容,补习英语,把以前自己想了很久但一直没时间做的事情,列入了自己每天的日程表。朋友满怀信心地说:等到大环境逐渐好起来,我肯定可以比以前做得更好,而且现在对自己比原来有信心得多,已经有新公司对她有意向了,而且是她喜欢做的行业。她说,她要感谢自己失业的两个月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全新面貌。朋友还告诉小周,越是在压力增大的情势下,越是要有良好的心态去对待,别让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压力压倒,演变成健康危机。

最后,朋友还给小周提供了几个健康和旅游类的网站,建议她一次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在某健康网站,小周尝试着在健康自测频道对近期来身体乏力容易疲劳的症状进行了一个自测,然后根据自测结果按照建议制定了健身计划,并坚持实施,后来发现自己的沮丧的情绪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连这个本钱都失去了,那你将会最终失去“东山再起”的机会。所以,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只顾着去解决眼前的危机,而忘记了要维护好自身的健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拥有一副健康的体魄是最重要的资本。为此,我们应该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这一点,专家们还给出了几点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  首先保持生活正常规律化按时吃饭,起居有规律,营养搭配适宜;其次有计划地做些能够获得快乐和自信的让身心更愉悦的运动,比如练瑜伽,跑步,打球等,然后不妨自学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获得一些新的技能,比如可以学习一些保健医药类知识,成为自己与家人朋友的健康顾问。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自身的健康至关重要,对于那些平常工作繁忙,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白领来说,利用利用失业或休假的机会重新调整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给身体充充电,找回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许会坏事变好事,记住,切莫让金融危机变成了你的健康危机。

3、反应怎么越来越慢?反应危机

关键词

反应危机    尴尬    精神调节

在职场“混”久了,有的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的反应怎么越来越慢了?是的,很多人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当你拨通电话,却忘记要和你的客户说什么;你站到同事跟前,却忘记要干什么。你和以往一样投入认真,但是你的工作开始频繁出现让你觉得丢脸的各种差错,你的上司叫你去一趟,你以为末日到了。其实不是末日,只是你的反应危机已经到来了而已。 

比如说像下面的这位女士。

我是做教务的,所在的机构培养中国本土化的MBA--市场总监。这是一个新兴的MBA资格认证,普及率和接受率都不是很高,需要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努力地去推广。平时工作已经很忙了,而培训课程一般都是在周末进行,所以连正常的休息时间都不能保证。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一天到晚都被淹没在工作里,甚至下班的聚会都大多是和学员以及可能的培训对象有关。有时候我不禁会疑惑,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了工作的机器? 

其实我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所以投入的心力也相当的大,半年过去了,工作业绩还不错,但是一些蛮奇怪的现象也不时地发生在自己身上。有一次下班比较晚,还在想着明天要上的课程,在过马路等候红灯的时候,就微微闭上眼睛休息一下,脑子就不知道想到哪里去了。等到睁开眼睛,刚才一起等候的人都已经走到马路对面去了,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原地发呆--很糗,很奇怪,也不奇怪--好像最近类似这样的事情已经是不止一次地发生了! 

高强度、长时间的紧张工作会让人短暂的失忆,出现怔忡、发呆等症状,可我以前真的不会想到自己也会这样。我本来个性开朗活泼,也有些大大咧咧,丢东忘西是很正常的,但在工作里却很细心。最近同事们说我有些健忘,我也没有放在心上。有一次接一个很重要的客户电话,人家边说,我边嗯啊嗯啊,那边说完了,问:记清楚啦?我说,记清楚了。 

等到又接了N个电话以后,我突然想起来,天哪,那是关于明天课程安排的事情,非常重要,我都不知道对方刚才跟我说了些什么!赶紧打电话过去,对方诧异极了,问:“刚才接电话的是你吗?” 

这样的小事情多了,以前自己也并不是很在意,现在回想一下,好像情形是越来越严重了。有时候朋友发过来一个有趣的短消息,当时忙,也没觉得好笑,过后突然反应过来,就忍不住地哧哧乱笑,弄得周围人都莫名其妙。同事跟我说话,半天才回一句,啊,刚才你说啥?更可笑的,是到饭馆吃了饭,擦嘴就走,根本忘了付钱,最后被老板气喘吁吁地追着:“小姐,你忘记买单了”……自己是不是有点梦游的嫌疑?反应机制好像出了问题,大脑似乎会在某个时候喀嚓短路断电,一片茫然,过一会儿,来电了,又若无其事地工作。问问周围的同事朋友,他们也会点头赞同:“对对对,我经常就是这样的!”有找到知音的感觉,然后同病相怜,互相取笑对方因为反应出问题而发生的糗事。一个朋友形容的有意思,这就像是:“在一楼挠了你一下,跑到6楼你开始笑起来!”笑归笑,问题还是存在的。去医院看吧,不知道这算不算病;不管吧,的确会影响到工作。日常生活走神也就算了,要是误了重要的事情,那可就惨了。 

如果在长期得不到充分休息和放松,缺乏良好的心理调节之后,突然之间,压力增大,就会导致不良情绪和反应障碍的产生,轻则焦虑不安,注意力下降,惶恐紧张,重则出现反应异常,有引发抑郁症的可能。

所以,在平时我们都应该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培养自己的反应能力。一般情况下,如果在平时我们多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就能避免反应危机。

1、注意工作与休息的调节。反应危机经常出现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之后,因此,无论是多么忙碌的工作,记得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休息时间,比如饭后的散步,午间的小睡。在长时间的工作后,这样的休息会有很好的效果。 

2、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有的女性习惯在一段长期的工作之后,以放任自己作为一种补偿,比如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睡眠,或者通宵看电影,甚至暴饮暴食,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休息方法,它会打乱身体的平衡,减慢恢复时间,令疲劳状况加剧。 

3、不要有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仅要调理好身体,也要学会调整身心,有空不妨练练瑜珈,或者深度冥想,给自己完全自由的一个小时,让大脑清空,这对身心健康、远离危机有很大的帮助。 

4、请求专家的帮助。如果最近你发现自己的反应愈发“迟钝”,而你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请你前往医院,做一个全面的身体检测,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身体问题;如果精神压力太大,你也可以前往一些心理诊所,请专家为你做一个分析,他们的意见可以给你很大的帮助。 

4、归宿到底有多重要?情感危机

关键词

情感危机    剩男剩女现象    虚拟牢笼

对于男女之事,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句俗语:剩男不剩女。话外之意其实就在说:再丑的女人也会嫁出去的;而取不到老婆的只能是那些身无分文的穷小子。但是,当时带发展到今天,我们发现,这一状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大逆转。同那些没房没车、娶不上老婆的“剩男”们站到一边的,竟然还有许许多多据称已然有房有车的“剩女”们!

“剩男剩女”现象如今已经是随处可见,所谓“剩女”=还没有步入婚姻围城的女人,这一类型的女性学历收入职业等方面一般都优人一等,其一般为社会的白领,骨干或者精英,由此,有人戏谑的将其合称为“白骨精”。“剩男”=还没有步入婚姻围城的男人,此类男性一般较贫穷,社会地位低,而且文化水平低。但是,在“剩男”和“剩女”当中,尤为严重的是“剩女”现象。人们总把“剩女”当成3高--“学历,能力,心态”高,女性的三高,随着年纪的增长,虽然其主观择偶标准是一级接一级的再降,但客观择偶标准依旧居高不下,降到底限依旧如此,其最后认为不如直接打回原形“宁缺毋滥”了。

前一阵播出的《爱情呼叫转移2》就是一部反应都市剩女现象的影片。在《爱呼2》中1:12的比例是近乎现实的都市择偶比例,目前北京30-50岁单身人数中女性超过六成;上海城市女性认同独身观念的有82.79%,在高学历女性群体中,这个比列达到89.94%,参加青年交友会的男女比例为2:8;而在高教系统组织的青年交友会上,更出现男女比例接近1:9的尴尬场面。 

挑谁?嫁谁?归宿到底有多重要,值得你这样权衡再三,仔细掂量?很多女性感到前所未有地寂寞,但是她就是恨嫁。有的阅男无数,但不是她看不上对方就是对方看不上她。有的女性公认是个品貌皆优的好女人,但是今年25明年26,好男人都在找其他女人。有的妖娆妩媚,周旋在几个男人之间,可是挑谁?谁你都觉得无法托付终身。你该怎么办?情感危机像噩梦一样,影响着很多女性作为女人的生活品质。

虽然男女出生比例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剩女”现象却越来越严重。这个现象倒引爆了婚介所的生意。

“都说现在男孩子多,为什么我们家这么优秀的女儿都找不到对象呢?”王妈妈这样抱怨说。

王妈妈的女儿是独生子女,她从小就教育女儿,好好学习才能成为人上人,上学就谈恋爱是可耻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小王中规中矩,很少和男生讲话,当然,她的成绩也是一级棒的。

高中毕业后,她考上了南京一所部属重点大学,在工科大学里,像小王这样的小家碧玉还是很受欢迎,受爸妈的影响,她拒绝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在家人的帮助下,她进入了一家事业单位,这个时候,小王已经24岁了。王妈妈认为,女儿这样的条件可以挑一个金龟婿了,可是左挑右挑,小王和妈妈总能挑出别人的问题。“不在相亲就在相亲的路上”这句话几乎成了小王的座右铭,不过,遗憾的是,29岁的小王到现在还没有正式的对象。

据婚介所的工作人员介绍,28岁是女孩子的一道“坎”,过了这个年纪,就很难找对象了,再漂亮的女孩也会“沦落”成为剩女。

出现这样的情况,和现在的人的婚姻观是分不开的。40岁以下的男性找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女性不奇怪,而且男性都能接受,但女性在择偶的时候希望和自己年纪相仿。再加上很多女孩都希望找一个比自己更优秀的男孩,其实,这是有难度的。

曾经在某网站上看到了“佚名”发的一个帖子,叫做《大龄剩女:因为矜持失去完美爱情》。在文中,作者有一段这样的描述:矜持是我的优点,也是我的缺点。但很多时候,它在我的生活中以后者出现,并且表现是致命的。而我一直游离在现实和我给自己创造的梦境中,梦境中的我用半眯的眼睛看着窗外喧闹的世界,而窗外无声,像一张空白CD。30多年来,我沉迷于这种状态,徘徊在爱情和婚姻的边缘。

试着想一想,为什么偏偏剩下的是自己呢?或许,一位大龄剩女的博文能够说明一点什么:就像一朵蒲公英,它总是被外界的原因干扰了自己的希望,它不能让自己收放自如。虽然也期待着有一片土地可以为它驻足停留,但是一直以来这个愿望从未兑现……所以,我总是一个人背着行囊四处行走,漂泊中,个人的事情便很自然地被耽搁下来。直到我遇到晓晨时,我的家人已经对我的婚事焦虑到恨不能第二天就把我塞入洞房的地步……我那时却很矜持,尽管也喜欢他,可是我不肯轻易表露出来,最后他终于没耐心了,离开我去寻找别的女孩子了……也许这么多年,正是我的矜持和迷茫让我一次一次错过了走进婚姻的机会吧。

其实,“剩女”不是被制造出来的,这完全是我们自己“自造”出来的。过于独立,标准过于拔高,或者就是过于矜持等等,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这些条件,而让美丽的爱情悄悄的从你我的身边溜走。

很多女性都是活在自己所建立的虚拟的爱情环境当中,如果每个人都能跳出自己为自己建立的这个虚拟的爱情牢笼的环境,那么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

5、这个问题不容忽视:心理危机

关键词

心理疾病    心灵困境    缓解压力

大家都知道,现代这个社会是工作和生活节奏普遍加快的“e时代”,但是,可能还有人不是很清楚,现代社会也被称之为了“心理疾病时代”。 

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经进入了“心理疾病”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不同的压力,也会遇到不同的心理危机。青年人可能会遇到恋爱和学业等方面的危机,中年人可能会遇到职务升降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危机,而老年人则会出现以精神和身体疾病为主的危机。如果面对危机却没有找到排遣的方式的话,就会难以摆脱心灵的困境,进而导致情感、理智和行为上的“错位”,无法自拔,甚至酿成悲剧。

他们预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排在世界发病率前15位疾病的榜首;到2020年,更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而罹患心理疾病的主要群体是都市的白领一族。

较高的文化层次,体面的职业,稳定的收入。在很多人眼中,写字楼中的白领一族是生活得非常惬意的一个群体。但是,由北京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所作的一个关于中国人自杀问题的研究报告显示:都市白领的自杀率和自杀倾向正在不断提高。压力,成为都市白领心理疾病的祸根。

一位姓周的先生在心理咨询中心向心理专家咨询的时候说:我现在可以说是进入“有钱族”了,月收入一二万元,但是,我怎么还没有以前穷的时候快乐?以前我在机关工作,工资才有二三百元,和一帮好朋友侃大山,那时的生活目标就是挣大钱。辞职到保险公司后拼命工作,很快就爬到了部门经理的位置,但是我的时间几乎都被客户占据了。妻子嫌我晚上不回家陪她吃饭,朋友嫉妒我,上司老是鞭打快牛,给我不断地加任务,我成了里外不是人!虽然我可以为所欲为地花钱,可我怎么就没有幸福感?为什么总感到心里不痛快? 

都市中像周先生这样的人,很普遍。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大多数人都只能废寝忘食的忙于工作,以保证自己的“饭碗”,与此同时,还要时刻费心地揣摩着老板的一个举动,一个眼神,时刻警惕着同事对他们职位的觊觎。这些都让都市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80%以上的人不同程度的还有各种心理疾病,其中大约30%左右的发展成为了心理乃至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以发病率高、危害最为严重而日益引起全社会和人们的重视。据保守估计,我国现有的不少于2600万的抑郁症患者,每年有28万人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还有200万自杀未遂者。专家估计,到2010年,抑郁症将屈居于心脏病之后,成为全球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二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头号“杀手”。而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很多人明知道自己患有心理问题,却因为“面子问题”而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大约只有不到5%的人接受了相关的治疗,而获得科学规范的系统就诊的患者就更少了。正如感冒被称之为“万病之源”一样,对作为“精神感冒”的心理疾病同样也必须及早引起高度重视。

心理疾病可以表现为很多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神经衰弱症等等,都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如果我们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上述的心理障碍的时候,就要及时的求助于心理医生,或进行心理干预治疗。

当然,在平时,如果我们注意缓解心理的压力,及时把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诉出来,这样才能感到轻松愉快,心灵也才会保持健康。这里有五个世界流行的减压大法,大家不妨试一试。

1、 逛街购物(这个比较适合女孩子)

为什么逛街购物会把烦恼伤心的事情都抛诸脑后?这主要是因为购物时眼花缭乱的商品会不断地转移你的注意力,有时候,还会因为自己恰好买到了很中意的东西,从而弥补了内心莫名的缺憾,或者也是因为辛苦工作之后所得的收入都被自己一次性消耗掉而产生了快感。总之,不爽的时候,逛街是最好的解压方式。

2、 睡觉

据科学家分析,人的最佳睡眠如果在6小时左右,就足够脑细胞活跃了。当然这6个小时应是在晚上10点到早晨6点之间,深睡眠的黄金段是夜里12点到凌晨3点。看看这个标准,又有多少人达到了呢?忙碌着的人永远都停不下来,那也许已是一贯的节奏,而且已经掉进“永动机”的陷阱了,难施回魂术解脱。

3、多和亲人或朋友聊天

多和亲人或朋友在一起吃饭,一起聊聊天。你会发现世界上最关心你的人还有很多,温馨的团聚胜过一切。

4、泡个热水浴

在热水浴中浸泡二十分钟。不仅你的肌肉的到了放松,减掉了压力,洗澡水的热量同时也会通过扩张你的血管来降低你的血压。

5、听听音乐

有没有音乐细胞都不重要。只要是一个有感情的人,都会被音乐感染。音乐是有记忆的,曾经开心或者悲伤时听的调子,在以后任何的机会听,都会不由自主地把你带到原来的记忆中。

经过了多灾多难的2008年,“活着真好”成为了社会上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是啊,至少我们还活着,至少我们还有机会去享受人间的美好。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你就能远离心理疾病。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