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外语文故事 > 第 2 章 中外文学名家的故事 ———时代的画家,文学的巨匠
第3节 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后改为潜,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但其 9岁时,家道败落,清贫如洗。陶渊明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陶渊明虽然被誉为我国“隐逸诗人之宗”,但他少年时期也曾有过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正是其心境的真实写照。只可惜世道混乱,加上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备受轻视,因此尽管胸怀救济苍生的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直到 29岁才做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辞职回家。此后,他也陆续做过一些小官,最后在担任彭泽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于是辞官归田,从此不再出仕。

其实,时代思潮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早已让陶渊明同时接受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而在此后的人生中,这两种思想一直在他的头脑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一生三仕三隐,正是这种矛盾思想的最好写照。最后,他选择了归隐田园之路。然而即便如此,从《咏荆轲》、《读山海经》等“金刚怒目”式的作品中,依然不难窥见那些愤激之情,和他思想中的乐天安命、人生无常等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归去来兮辞》作于归隐初期,正是他对自己这一思想历程的剖析。对于能摆脱“心为形役”的痛苦和浑浊的社会,作者毫不掩饰内心涌动的喜悦之情,并对即将到来的隐逸生活表达了真挚的期待。

陶渊明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百二十多首,其中有二十多首描写的是田园风景和田园生活。当时整个诗坛都被“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品序》)的玄言诗(谈玄说理的诗)所笼罩,陶渊明的这些诗则为五言诗开辟了新天地,为田园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后来大部分田园诗人不同的是,陶渊明的诗是他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归园田居》《饮酒》等作品,既抒发了远离浑浊社会与官场后那份悠然自得的心情,也描写了繁重的农事劳动所带来的疲累,除了自身遭逢乱世的不幸,还详细刻画了农村中“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和刘柴桑》)等种种凋敝败落的悲惨境况,并以此劝勉自己坚持躬耕。

陶渊明的隐居并非完全出世,何况这一决定本身就隐含着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抗争之意。而在长期的劳动中,他越来越了解民生疾苦,在感情上自然也越来越贴近于底层人民,于是在 57岁那年,《桃花源诗并记》诞生了,诗人在其中描述了一个理想中的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没有苛捐杂税,每个人都在愉快地劳动,过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它虽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却与丑恶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现实进行了无情地鞭笞与批判。

尽管只是一个文人,陶渊明却有着宁折不弯的硬骨头。辛勤躬耕并没有让他的生活有所改善,甚至越来越糟,晚年甚至到了“窥灶不见烟”(《咏贫士》)的地步,但他宁可忍受贫病的折磨,也不肯应召出仕,晋安帝 义 熙(405—418年)末,五十余岁的陶渊明,被征为著作佐郎,他坚持不就,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陶渊明的诗文读来亲切真实,沛然如从肺腑中流出。正是特殊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造就了他恬淡自然的诗风,同时又兼具浑厚含蓄、隽永深长的特点。他的作品都收录在《陶渊明集》中。注本有清人陶澍辑注的《靖节先生集》和今人王瑶、逯钦立分别作注的两本《陶渊明集》最为流行。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