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 中外语文故事 > 第 2 章 中外文学名家的故事 ———时代的画家,文学的巨匠
第4节 盛唐“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公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祖先在隋末时因罪被流放到碎叶(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当时属唐安西都护府),李白即出生于此。5岁时随父迁回了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开始发愤读书,并在四川度过了少年时代,游览了不少名胜古迹。李白天资过人,他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学习的范围极其广泛。25岁时,李白只身出川,开始了长达 16年的漫游生涯。他不想走科举之途,而希望广泛结交朋友,依靠自身才华获得举荐,可惜一直未能如愿。但这种“行万里路”的漫游生涯却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友人推荐,李白应召入长安,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他本想趁机大展宏图,怎奈唐玄宗沉迷美色、贪图享乐,早已失去了即位之初那份励精图治的锐气,加上李白性格傲岸,不能见容于权贵,处处受到排挤,仅一年时间就弃官而去,“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也化为泡影,只能继续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活。这段经历让李白对朝中的腐败黑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促使他写下了一系列揭露贵族的荒淫腐朽、控诉黑暗现实的诗篇,如《行路难》《梁甫吟》等。

离开长安之后,李白东游齐鲁,最后写下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游仙诗的形式表达了对富贵权势的鄙夷,抒发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怀着一腔平乱报国的热忱,加入了永王李瞞的幕府。不幸的是,永王与肃宗发生了夺位之争,结果李瞞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牵累,被流放至夜郎(今贵州桐梓)。幸好途中行至巫山时便遇赦返回,名作《早发白帝城》便将他乍获自由时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诗人一直漂泊于东南一带,但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始终不曾改变,多次主动请缨,想要从军出征,却因为衰老疾病不得不作罢。宝应元年(762年),李白前往投靠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病卒。

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重要代表,豪放飘逸是其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经历等诸多因素之外,他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这一风格的重要原因。李白的想象力极为丰富,正所谓“想落天外”,而且他善于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与社会交织起来,再现客观现实。李白笔下的形象并非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主观世界的外化,属于艺术的真实。李白从不在诗中堆砌过多的意象,各意象之间组合疏朗,但每一个意象都鲜明生动,仿佛是洒脱不羁的泼墨写意画。因此,他的诗能充分展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却又不着痕迹,巧妙凝练。

飘逸恣肆的诗风也是他被誉为“诗仙”“谪仙人”的重要原因。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主要有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将比喻和拟人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二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总是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虽然想象大胆奇特,却又显得真实可信、不露痕迹,很好地起到了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他有时还会将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巨大的反差来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边塞诗,还是羁旅行役,都写得非常精彩。李白诸体兼善,最擅长的是乐府诗和绝句,尤其是绝句,清新明丽,被誉为唐代“绝唱”,如那首家喻户晓的传世佳作《静夜思》,构思细致而深曲,却浑然无迹,仿佛是脱口而成,朴素清新,明白如话,言简意深,情景交融。李白的诗歌,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令同时代的人万分倾慕、推崇备至,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

李白存诗近千首,还有少量的赋和散文,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过去最流行的注本是清人王琦辑注的《李太白全集》,今人瞿蜕园、朱金城又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纠谬补缺,编成《李太白集校注》。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