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认识终极真理”的柏拉图教学

柏拉图认为,爱的真谛只有通过爱的嘴唇向我们传达她最深的秘密。爱是一种圆满,她不再需要什么,也不再缺少什么,爱从不占有任何东西,也不被任何东西占有,她拥有她自己就已经足够了。

爱仅仅只是一种温馨,幸福仅仅是一种爱的温馨,幸福是一种感觉,而爱是一种幸福的感觉。在这充满爱的世界里,彼此只是同一个灵魂的不同的肉体。他们没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也没有喜怒哀乐的嬗变。在爱巢的温馨里,一个人可以开怀畅笑,但并不是忘乎所以,一个人可以悲痛欲绝,但并不是尽抛泪水。

柏拉图看到了爱情中最真实的东西,最永远的东西,真正的爱情是不需要以任何物质财富为代价的,完全是灵魂的结合,精神的交通。

爱一个人不是在爱她的肉体而是爱她的心灵,她的灵魂。也许一个正处芳龄的女孩,魅力四射,但真正的爱情即使在她人老珠黄、老态龙钟的时候,也依然是一如既往,始终如一。

真正的爱情就如同是水,清凉、空灵,淡淡的没有激情,但是持久、永恒,千年不老,万年不古。

柏拉图找到了爱情的真,爱是什么呢?爱就是一切,就像他的理念一样,永恒不变。爱水到渠成,爱瓜熟蒂落,爱可遇不可求,爱可言不可明。爱在情人之间,又远远超越于情人之间,爱像梦一样的甜美,而又像在梦中触摸情人的肌肤那样的真切。

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学理论始终都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根基的,所以我们要向了解他的教学理论,就不得不先知道他究竟持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和巴门尼德的思想和很相似,但又有所不同。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的。也就是说由你所看得见的一切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你看不见的一切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组成。这和巴门尼德所说的,形形色色的事物的假象和唯一永恒不变的“一”应该是很相吻合的。但是巴门尼德所强调的思想和存在是同一,“冷”就是“不热”始终抓住真理的两个对照面,是柏拉图所未能做到的。

柏拉图明白最应当让人们知道的真理就是理念中的东西,所以他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这以理念。他要每一个人都能在观照自己的时候,从肉体中读懂自己的灵魂。

和苏格拉底一样,他认为人的知识是先天具有的,知识就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一个婴儿从一生下来就已经具有了知识,只不过没有人把它激活,所以他并不知道自己拥有。他的这种认识很像我们的神话传说,人在下生的时候不仅仅是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更重要的是灵魂的转世和投胎。当灵魂下降到母性的肉体中时,就如同一个人喝了迷魂汤一样,不再有任何记忆,有关前世今生的一切都不能忆起,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

所以看似他懵懵懂懂,无所不知。其实,正如一个还没有睡醒的孩子一样,沉睡在永恒的真理之中。一旦,那真理一次又次进行重复的召唤,他就会如梦初醒一般寻回内心的自我。

柏拉图的用这种认识去教导学生,引导学生走撒谎能够自己的心灵之路,无异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他认为学生学生是通过理念世界在现象世界的影子中才得以回忆起理念世界的,所以学生一定是在现象世界的刺激下,恍然梦醒。所以柏拉图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反省和思维,再现出灵魂中固有的理念知识。

他认为一个幼儿,他的生活环境和早期的教育很重要。因为一个什么都没有接触过的人比信仰异教的人更容易接受真正的信仰。一个幼儿就好比是一片毫无字迹的白纸,无论你在上满涂抹什么都是很方便的,当然柏拉图的涂抹只是寻回他们灵魂中固有的知识。而一个心灵中已经充斥了许多后天的影响和塑造,蒙蔽了许多尘世的留言和飞尘的人就很难再找到先天中的自我了。

柏拉图的教学体系是很完善的,他规划了一个人一生的教育历程。如婴幼儿应当怎样在天性的自由下学习玩耍,青少年应当怎样在全面而完善的教学中认识世界,了解外在,最后用所学的知识深入地去万挖掘真理,认识自我。

柏拉图的这种教育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四科教育,成了古希腊课程体系的主干和导源,整整支配了欧洲的中等与高等教育1500多年的历史。

柏拉图认为每一门知识都是很重要的,都应该值得去学习的。他的这种广泛的学习犹如儒家的“格物致知”从外在的世界中去研究真理,当然也要冥思苦想,反思、沉思,观照内心。他认为关于理性的知识唯有凭借反思、沉思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

所以,柏拉图经常引导学生凝聚心思,结合学思,从一个理念到达另一个理念,并最终归给为理念。使他们在“苦思冥想”之后“茅塞顿开”,喜获“理性之乐”。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几乎涉及到了教学领域中的所有方法。他提出了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体系。他十分注重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调探讨事物的本质,他的这些教学理念都给后世教育家们以巨大的影响和启迪。

虽然他主张通过回忆和沉思冥想以达到寻回自身国有知识的目的,但是他的教学思想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柏拉图背离了巴门尼德紧紧抓住真理的“一”不放手的精神,也没有走上“认识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有知”的苏格拉底的道路。太过于强调理念的世界了,殊不知真理就是“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合一,如同一个人是由灵魂和肉体的合一一样,如果只知道照顾灵魂的感受,那么没有了肉体人也会失去依托之所,而飘乎野外。佛陀就看清楚了这一点,《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现象世界,而“空”即是理念世界,不能说“色”不同于“空”,也不能说“空”不同于“色”,“色”又是“空”,“空”又是“色”。真正的绝尘的灵魂不是超脱,而真正超脱的灵魂却从不绝尘。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