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图书频道 > 综合其他 >社科心理 >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 第 2 章 吃、穿、言行有规矩——日常生活禁忌
第4节 第四章

在广东一带,旧时赌博的风气浓厚,因此在民间特别忌讳“输”

字。因广东方言“丝”与“输”的读音一样,所以把“丝瓜”改称作“胜瓜”。又由于“干”犯了“输得干干净净”的忌讳,所以便把“干”

改为“润”,“润”意为时时润色之意,显得有油水,因此是发财的象征。于是当地人就把“猪肝”说成了“猪润”,“鸡肝”被叫做了“鸡润”,“豆腐干”被说成了“豆润”。

在四川一带,旧时忌讳说“舌”字,因为“舌”同音“蚀本”、“蚀财”的“蚀”字。为此,即把“猪舌”称作“猪招财”,“牛舌”称为“牛招财”了。

在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书写“招财进宝”和“和气生财”等字符,贴在门首。因为“财”字的偏旁“贝”字同音“违背”的“背”

字,担心因此而“背运”、“失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为这样一来,便可处处时时见财,大吉大利了。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要祭财神。民间专门有串胡同卖财神画像的。财神画像忌讳买卖,要说“送”、“请”。串胡同的,带着很多财神画像,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普通人家马上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许说“不要”,更不许撵送财神的,只说“已经有了”。不然,财神爷会生气的。假如财神果真不来了,这家就会破财的。

忌说亵渎词语由于人们有道德观念和荣辱观念存在,一些带有亵渎意义的词语也成为语言禁忌的一个组成。

忌讳说有关性行为以及性器官的词语。人们一般认为涉及到性行为和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通常所谓“有教养的”或者“老实本分的”人都羞于开口。

在非得说到性器官时,要用“那个”、“下部”、“阴部”等来替代。

谈到性行为时,也要用“办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男女关系”、“偷鸡摸狗”、“寻花问柳”等含蓄词语来代替,有的甚至只是用“个人行为比较开放”来表示。

甚至连与生殖部位有关的“拉屎”、“撒尿”、“月经”等也都列在忌讳之列,人们把“拉屎撒尿”叫做“大便小便”、“解手”、“方便方便”;把“月经”叫做“例假”、“好事儿”、“大姨妈”、“好朋友”等。

在骂人的时候,常用生殖器或性行为来羞辱对方,说明人们认为这一类词语具有诅咒力,能够毁坏仇人的灵魂或者肉体。

在很多地区以“蛋”来骂人,因为“蛋”指睾丸,是男性生殖器的一个组成,因而它有冒犯人、诅咒人的作用。

在山东一带喜称“二哥”,忌称“大哥”,传说是与“武松”的故事有关。武松排行老二,长得高大健壮,因在景阳冈上打死一只猛虎而被民间叫做“打虎英雄”;武松的哥哥武老大却长得矮小丑陋。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完全形成忌称“大哥”的禁忌,主要的恐怕还在于武老大的媳妇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这一方面。人们忌称“大哥”事实上是怕他像武老大一样,成为一个“妻子和人乱搞”的人。这种人,民间又叫做“王八”、“乌龟”。从元代之后,开始用龟来羞辱娼妓之夫或妻子外淫之夫。据说是因为龟不能性交。现在这种忌讳仍然盛行,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其必大光其火。

忌说“醋”。把“醋”作为忌讳,也与性行为有关系,因为俗常把情场上爱嫉妒的人说成是“爱吃醋”的。实际上,不但不正当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行为也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例如:民间嫁女不说“嫁”而要说“出门”或“成人”;女人怀孕、生孩子不说怀孕、生孩子,而说“有了”、“添喜”等。这些都是尽量避免引起性行为联想的一种含蓄词语,而含蓄词语的基础仍然是禁忌。

除了以上与性器官、性行为有关的这些语言禁忌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带有冒犯性质的语言禁忌。例如:  “狗”、“驴”、“牛”等畜类常常被拿来咒骂人,因而平时便忌讳在人前提起这些动物,特别不能与人相提并论,不然,会伤害别人,引起矛盾纠纷。与和尚、道士说话,更忌讳说出“驴”和“牛”字,因为和尚最忌被骂“秃驴”,道士最忌被骂“牛鼻子”。

生理有缺陷的人也讳忌别人当面嘲笑他的缺陷。嘲笑人的缺陷是对人不尊敬的亵渎行为。例如:当着秃头的人忌言秃,当着跛腿的人忌言瘸等。民间往往都喜少恶老。如:湖南一带,不论老幼都以“芽里”相称,哪怕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例外;若称其为“老人家”,则要不高兴的。

类似此种禁忌也是有许多,各地不一,数不胜数。总结起来,凡属于对人不尊重、轻慢待人的亵渎话语通常都是有所忌讳的。

寻医问药禁忌生病绝对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再因为自己不慎的言行使这痛苦增加,那真是更加不幸了。因此人们在生病以后会有很多禁忌也就不言而喻了。

忌说看病在旧时,人们如果在去看病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忌讳讲去看病或是请医生看病,而要说成是“看医生”。把看病说得仿佛是要探亲访友一样简单。这不仅是从思想上告诉自己,生病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也是为了避免邪气上身。因为在民间人们认为如果在外面说自己患病,就会被鬼祟听去,并趁虚而人,使病人染上“邪气”,会让病情更加严重。

忌结伴看病忌讳结伴去医院或诊所,觉得这样会使病人病情加重或沾染上其他疾病。其实病人本身体内抵抗力弱,如果再患有传染病的,确实会不利于治疗,所以说这样的忌讳还是有科学性的。

忌说买药在民间买药的时候最忌讳说“买药”,因为人们觉得买东西往往都是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出于喜欢而购买的。唯独这“药”,虽然是需要花钱去买,却并不是出于本心,没人愿意生病,买药也属于无奈。由于人们没法对病痛表示“憎恨”,于是就把矛头转移到了“药”的头上,借此表示对生病的讨厌,以及图个吉利,希望将来不再生病。所以人们在买药的时候不叫买药,而是说“抓药”或者说“撮药”。

忌买药砍价在买药的时候也忌讳讨价还价。因为正所谓药到病除,买药就等于买健康,如果买药的时候讨价还价就等于跟自己的健康讨价还价,这是特别不吉利的。

忌药方反叠在山东一带,还忌讳买药的时候药方反叠着去买药,人们觉得这样药会与病反,不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

忌提药包上门中医不似西医那样几个小药片就可以药到病除,而是一抓就抓一大堆草药。卖草药的地方在顾客来买草药的时候,往往是按剂量或者疗程给顾客包好,这药包也是很有讲求的。旧时民问在抓药后,一般要提着药包直接回家,而忌讳到处乱走,特别忌讳提着药包串门。这是因为人们一般认为药包和药品是疾病的象征,如果有人提着药包上门,主人就会认为是疾病上门的预兆,是特别不吉利的。如果必须在这期间到别人家中去,药包一定要悬挂在门外,不能带入门槛。

忌药包放在锅台上把药包提回家中,也不能随处乱放。忌讳将药包径直放到锅台、窗台或者灶台上。最忌讳将药包放在灶台上,俗语是“药不上灶”。这是因为人们通常认为灶台是饭菜出锅的地方,人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保证健康。如果将药包放在灶台上,那就表示这家的病人吃药就跟吃饭一样稀松平常,那这家的病人还会有个好啊?!这当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哪怕要在火上熬药,人们也极少把药包放在灶台上。

忌服端过门槛的药为了服用药物以后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除了按时服药外,为了保证疗效,在民间还通常要在语言和行为上有一些禁忌。

在有些地区忌讳将熬好的汤药端过门槛。人们觉得将药拿过门槛,药就会被“门神”嗅过,被“门神”嗅过的药的药力就会变得无效甚至与原来的效果相反,不仅不会治病,还有可能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忌用樟木煎药煎药的柴千万不可用樟树,因“樟”与“张”谐音,这样会使八仙张果老动怒,而使药物失去效力。煎药时,煎碎了药罐,病人不出几天即可痊愈。服了药之后,奉药之人要说:“避避疾,过别方。”这样祈祷病人可早日康复。

忌说喝药还有一些地方在喝药时忌讳说喝药,而是把喝药叫做“喝茶”。比如:在江西一带将喝药说成是“喝好茶”,而在湖北和河南信阳一带则把喝药说成“喝细茶”。这是人们从语言上对疾病的一种忌讳,从而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忌用锅盖盖药锅在浙江、江西等地,熬药的时候是不可以将锅盖盖在熬药的药锅上的,而用包药的药包纸蒙在锅上来代替锅盖。其具体方法是:将药包纸浸过水后,蒙在锅口,用火煎熬。等药包纸干透之后,就觉得药也已经熟了,能够服用,忌讳在纸没有干的情况下就打开。这样的习俗还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湿纸蒙在锅口,可使药味不会随着蒸汽而外散,从而保证药力的持久。

忌乱倒药渣熬药后的药渣,不能倒在自己家里,也不能任意乱倒,更不能倒在别人家门口,而是要倒在路上。人们觉得药渣和病人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它影响着病人的健康状况。如倒在家里,就会觉得疾病仍然留在家中,病人不会痊愈;如果随便乱倒,如倒在垃圾堆或是厕所里,就会冒犯药神,病人也难以康复。如果倒在别人家门口,就会被认为是诅咒别人生病,免不了招致一顿臭骂。

将药渣倒在路上,为的是让千人踩万人踏,让大家的福运把病人的倒霉运踩走了,踢飞了,预示着病也就此根除了。就相当于一人有病众人相帮,患者的病也就会好得很快。这样做还有一个益处就是将药渣倒在大路上,来往的行人都可以看到用了什么药,识货的行家一眼就可以看出用药是否对症,起到让众人一起监督医生用药的效果。

忌药渣在家中过年在过年的时候,药渣必须倒掉。最忌讳把药留在家中过年,特别是在除夕这天,人们往往要检查一下家中是否有还没倒掉的药渣,一定不能把药渣留到新年,否则就认为在新的一年中会不断有人得病。

忌还药罐借来的药罐不能还,要一直存放在自己家中等别人用时来讨回。送药罐子被认为是诅咒别人患病。

出行旅游禁忌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百日难”。所以,离家的人们常常是恋恋不舍、依依惜别,送别的人也会在此时说些“一路平安”之类的吉利话。再加上过去由于出门在外有许多的不便,山高路远、盗匪横行,在旅行方面有一些禁忌俗信便也就顺理成章了。

忌方向不对旧时人们出门时,有出门前测算方向的俗信。据说在商朝的时候,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每回出外打仗的时候,武丁都会为她占卜。即便在现在民间也有俗语说“老不上北,少不上南”、“老不入川,少不游广”、“老勿走新疆,少勿走苏杭”。

忌时间不对出门不但要忌方向,而且还忌时间,出行时必须选吉日才可出发。

旧时人们出行时要翻翻黄历、测日子,然后择吉日上路。首先须避开的是“月忌日”,夏历每月初五、十四、廿三日为月忌日,这几天是无论如何都不能作为出行日的。逢七的日子不能出行,逢八不能回家,在民间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或者“七不往,八不归”的谚语。这里的七和八是逢七、逢八的意思,也就是凡初七、十七、二十七日忌出行,凡初八、十八、二十八忌回家。农历的十三这一天不能出远门,中国人虽然不似外国人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可是对“十三”的好感也不是很强,因为“十三”跟“失散”同音。

民间还有前文曾提到过的“羊公忌”(一说“杨公忌”),亦是专门避忌出行的日子。羊公忌是: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这些日子都是禁忌离家出门的。

出行时不仅忌日,还有忌月的。民间有谚语说:“六月、腊月出门,神仙也遭难。”大概是指六月、腊月大暑大寒,气候恶劣,出门遭罪而言的。

出行的日子选好了并非万事大吉,还要选好这一天出行的时间。人们通常都会选择一天的上午或者凌晨。在出行前全家人要坐在一起吃一顿饯行饭,这些饭食通常都是些鸡蛋、饼之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比较耐饥饿。有的家庭比较讲究,会为出行的人特意摆宴席饯行,并请来亲朋好友祝福一路平安。古代诗人更是附庸风雅,为亲友送行的时候会写诗相送。“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给友人的送别诗,诗词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关怀之情。

忌出远门不拜神人们出远门时,要做好一切准备。俗话说,“在家不敬月,出门招风雪。”所以出门前要拜路神、天神、日月神,祈祷这些神仙大发慈悲保佑自己一路平安。

忌出远门前有不吉之事出门前禁忌与家人吵嘴,不然,出远门心不安。出门前还忌讳吃饭的时候噎住或者折断筷子,如果吃饭时噎住了,或者折断了筷子,便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通常会中止外出。如果打碎了碗更是不得了,平常都忌讳打碎了碗,如果在出门前打碎了更是忌讳了。人们觉得这是不祥之兆,出门办事不吉利,经商会亏本,甚至路上会遇到抢劫或其他意外灾害。碗突然碎时,往往会因此而改变行期,避免遭到不幸。如事情紧急非办不可时,也要祭祀祖宗再三跪拜,祈求祖宗保佑平安。

忌出远门走夜路出行的时候,最好在白天赶路,不要走夜路。俗语“爱走夜路,总要撞鬼”。这上边所谓的“鬼”,不仅是人们想象中的“鬼魂”。这里所谓的撞鬼,不是受鬼的惊扰,就是受强贼的抢劫。这两者不管是什么,都会使行者受到损失,总归是危险的。若总是在白天赶路,就强多了,因为白天这“二鬼”都不敢出来。一旦非走夜路不可时,听见有人叫喊,不要轻易应声。如果找不到人,就是有妖怪在作怪了。民间认为如果你在无意识中答应了就连吐三口吐沫以求化解。

出门在外,诸事都要小心。俗语“出门观天色,进门观成色”,旨在告诉人们不轻易和生人交谈,以免坏人摸清底细,造成不测。日出出行,黄昏住宿,关紧门户,以防意外;最怕的是歇在“黑店”或上了“贼船”;睡觉要睡床当中,不要睡山墙根,以防贼人偷,吃饭忌随便吃陌生人的东西、抽陌生人的烟,防止被蒙汗药药翻或食物中毒。男子出门要十分注意控制自己,忌拈花惹草。忌贪占他人便宜,小心上当受骗。谚曰“有钱难买回头望”,出店时,要核对行李,以免遗落。俗语说“出门三辈低”,出门人要百般忍让,忌争强好胜,吵嘴斗殴。忌钱财外露,夸口炫耀,“裤裆里藏钱,袜筒里别珍”,至今沿袭。

忌行路时遇殡葬在行路的时候,忌讳遇上殡葬,人们觉得这也是不吉利的。如果真的碰上的话可以将衣服或者帽子脱下以后拍打几下,人们称为“散霉气”,这样就可以化解了。尽管如此,也有不忌碰见殡葬之事,如经常在外边跑东跑西的买卖人,就说这是件喜事,因见着棺材为遇财(材),棺材里边装的有死人更好,称之为“财(材)不空”。但这些跑生意的人行路中忌讳遇见兔子,说见了兔子住不下脚,还得跑,生意失败。

忌途中待人无礼在出行路上还要待人格外有礼貌,这样不会吃亏的。如果呆头呆脑的,不懂礼貌,出门在外是要受苦的。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士兵骑马赶路,快到黄昏还没有找到客栈,正着急时,突然见前面来了一位老农,他高声喊道:“喂!老头儿,这里离客栈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士兵策马奔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五里!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五里’不是‘无礼’的谐音吗?”于是他调转马头赶回来,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这里离客栈……”

话还没说完,老人就说:“你已经错过客栈了,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由此可以看出,出门在外,问路时必须有礼貌。要先行礼,后问话;尊敬对方,语气谦虚,忌讳说话粗声粗气,指手画脚;遇尊长,要施礼让路;遇年龄相当者,应先打招呼,礼让先行。如途中行人众多,生人不必拘礼,熟人要打招呼,忌视而不见,不要被人视为高傲自大,目中无人。

择人套托禁忌谁都不可能独立地生活,每个人都需要与外界交流,每个人都需要与人沟通,每个人都会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与人交往是必须的,人们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使信息得以传播;人们通过沟通才能使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人们通过交往也不断地归纳与人交往的种种经验和教训。

中国人是乐意与人交往的,但出于世俗的偏见和自身利害的考虑,对于所交往的人又是有所选择的,是遵守一些禁忌习俗的。

忌与环人来往在民间,与人交往对对方的道德品质是有规定的。民间所说的坏人,是有其风俗的、文化的、伦理的较为固定的尺度的。平常说来,有淫乱、偷盗、赌博、酗酒、吸毒、斗殴、凌弱、妒忌、不孝、贪婪等不好行为的人都列入坏人之列,在民间是禁忌与其来往的。

之所以禁忌与坏人往来,是因为人们认为客观环境是人变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下神”,所以必须要与好人交往,不与坏人交往。民间的“宁跟红脸人打一架,不跟黄脸人说句话”,“黄眼绿睛,莫谈交情”一类的说法,虽然不见得是科学的,但反映着民间愿结好友、忌交恶人的美好愿望。

忌与有疾病的人交往避忌、隔离原本就是禁忌的一个主要方式。如果知道某种事物是有危害的,就一定要切断与它们的联系。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一方有灾病,那么,其他无病的人都有可能对他造成威胁,或者,反过来说,他也可能对别人造成威胁。因此,在民间,病人需要停止或者尽量减少社会活动,以免造成相互问危害。

思与和尚、尼姑交往俗话说:  “前门不进尼姑,后门不进和尚。”“会交朋友,交些铁匠、木匠;不会交朋友,交些道士、和尚。”其中既有避嫌的意思,也有恐招来祸端的担心。

忌与易发生暧昧关系人来往另外,人们为了辨明是非,对于一些特别人也有禁忌。“男女授受不亲”、“男女有别”、“男女不同席”、“阿姨勿上姊夫门”、“寡妇门前是非多”,这是担心别人怀疑男女间有不正当的行为发生,以忌讳与这些爱发生暖昧关系的人交往。为避猜忌,人与人的来往也会有所选择,俗话说“贫不串亲,富不串邻”,因为“贫串亲易遭白眼,富串邻易诬奸犯”,“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J、子不摇麻糖篮,闺女不看瓜菜园”都是怕人猜疑自己的行为动机不纯的。

待客禁忌俗话说:“有理不打上门的客。”既然人家到自己家里边来了,就表明人家看重自己。如果待客不周的话,被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知道了以后会被人笑话、蔑视的。所以中国人在招待客人方面有诸多禁忌。

忌招待冷淡失礼客人进门后,要主动上前打招呼、让坐,忌不言不语,不搭理客人,或者只顾站着说话不让客人坐下。

客人坐下后,忌抹桌子、扫地;忌光口说请客人喝茶,实则并不泡茶,或者说了半天话后,才沏茶待客。这些都有“逐客”之嫌疑,是对客人不尊敬、不欢迎的表示。如果是比较尊贵的客人,除了捧茶、递烟外,还要以酒饭相招待。

招待客人,通常是“浅茶、满酒、整盒烟”。递烟、酒、茶时,都要双手,忌单手。另外在给客人倒茶的时候,忌讳用茶壶嘴朝着客人。

用烟袋敬客,递烟时要擦净烟嘴,装好烟丝。要主动给客人点烟。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连点三支烟。如需借火时,应将烟嘴(烟蒂)向客人递上,忌以烟头直递对方。酒以敬客多饮为荣,忌自饮不敬客。

忌与家眷共餐宴客时一般禁忌子女上桌共餐,特别忌媳妇、女儿。

忌菜为单数、无酒待客通常菜忌单数,喜用双数,取意“好事成双”。待客忌无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

做客禁忌忌午后拜访旧时人们习惯于午前专门拜访,若午后日夕前往或趁他事之便兼往则显得不够尊敬,是谓“残步”。特别对尊贵人家,须尤其忌避。

忌快马停门前在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游牧民族的人们之间交往多骑马。如去他人家中做客,忌讳快马到人家门口下马,因为只有报丧或传递不吉祥的消息时才如此。来访者骑马至寨门必须下马而行,禁忌骑马人寨。不然,是对主人的轻视,会触犯主人的。

忌对主人的家畜动粗到塔吉克族家中做客,忌讳骑马穿越羊群,也不能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脚踢羊。不然,会被觉得是对人不敬,是欺主行为。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养狗护院的风俗,来访者不得随意打主人家的狗,否则,认为是“打狗欺主”。    t忌进门前不与主人打招呼进入人家的房屋时,应先敲门,得到主人许可后再进人。一般是轻敲三下。如主人家门大开,也要先招呼一声,室内有人搭话时再进入。

否则,没有礼貌,犯忌讳。俗话说:“不蹈无人之室,不入无人之门。”

到主人家后,客人要主动跟主人打招呼。中原一带,客人到主家后,忌讳东瞧西看,乱翻乱找。民间有“客不观仓”、“客不观灶”之说。在德宏傣族中,来访者欲进村寨,须对空鸣枪一响,告知主人。若村寨内主人也鸣枪一响,就是表明欢迎,来访者可进村寨。不然,私自闯进村寨是犯忌讳的。

总就坐不随俗到景颇族家中做客,忌讳在房内久立不坐,应按一定的位置坐下。

如果有人告辞出去,其他客人忌抢坐其位置;到佤族家中做客,需先弄清哪里为妇女之座位,若误坐了妇女的木墩之上,则是犯忌讳的,主人会觉得这是对其进行侮辱;在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家中做客,应跪坐或盘腿而坐,禁忌直伸双腿,脚底板朝人,尤忌脱掉鞋子。

忌先于主人动筷在宴席上,客人要尊重主人,忌讳先于主人饮食。俗说,“主不动,客不吃。”

忌饭后付钱饭后付钱的作法有与主人关系疏远之意,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类似风俗。

礼尚往来禁忌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些礼尚往来,以增进彼此交情,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禁忌。

忌送还原礼汉族古来就有送礼的习俗。客人到访时,必带见面礼,即所谓“执贽”。回访时,也应送还客人之所执。但回拜时是禁忌将原物送还的,只有在拒绝收受对方馈赠时才这样办理。

忌送寓意不吉之礼按大理白族地区的礼俗,送礼时礼品的数目必带“六”字。如送礼钱,若是一百六十几元,主人会很乐于接受;若送五百元,主人反而会以为不吉利而拒收。

汉族在岁时节日期间送礼时,还爱以礼品讨口彩,如在礼物上加万年青柏或太平钱等,以求吉祥。否则,会被人视为不祥。可见,送礼的意义重要的还不在于礼物本身的价值贵贱方面,而是表达了一种祝福、吉祥的心愿。俗话说的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佤族日常生活中禁忌以辣椒、鸡蛋作为馈赠物,因为旧时佤族部落间交战常以送给双方辣椒来表示开战,复仇则先送给对方鸡蛋。

台湾民间馈赠,忌送手巾。俗说“送巾,断根”,这是因为1日时丧家常于丧事办完后送手巾给吊丧者,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

又忌以扇赠人。扇子,夏天用完之后,就无使用价值,常被弃,所以有“送扇,无相见”的说法,也会引起绝交的猜想。还忌送人剪刀、雨伞、甜果、粽子等,其意也是剪刀会有“一刀两断”的不吉之意;雨伞的“伞”字则与“散”字同音,恐引起对方的误会;甜果、粽子是丧家做的食物,若以此物赠人,怕人家疑心自己是暗指人家为丧。

借东西禁忌忌让人中间转手民间借还钱物,忌讳有人中间转手,最好是借贷双方当面交接明白。民间有“隔手不支物,隔枝不打鸟”的说法。

忌向无交情之人借物平常没有什么交情,或者没有什么纠葛,忌讳拿或吃人家的东西。

因为“吃人的口软,拿人家的手软”,将来自己还是要吃亏上当的。

忌拖欠借人家的东西,在使用后要及时地交还,忌讳拖欠。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快借快还,再借不难”。如果无力偿还,禁忌借贷。

年龄大了,也忌借贷。俗有“六十不借债”一说,意恐年纪大了来不及偿还。

忌借别人需用之物这件东西如果别人也需要时,忌讳向别人借用。俗话说:“夏不借扇,冬不借火。”

忌婚丧日借物鄂温克族在人死去的周年日上(忌日),忌讳向别人借用东西。不然,会遭人埋怨、不满。汉族等许多民族,举行红白喜事借用人家的东西,用后归还时都要“封钱”,以求吉利,避免凶灾。

家人交往之间禁忌中国人在与人交往时重视礼法,这种礼法不只是对于外人,对家人.也是这样要求,不能破坏了规矩,乱了辈分。旧时,民间家规很严。俗语为,家有家长,族有族规。

忌参与主事一家之内,必须有一个人当家做主。俗语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忌讳“一百口人乱当家”、“十八口子乱当家”。一般当家做主的都是家里年长辈尊的男人,俗称“当家的”、“掌柜的”;帮助家长料理家务的家庭主妇,叫“内当家的”、“内掌柜的”。

忌不敬老通常父母健在的时候,忌子女掌管家务,正所谓“父在堂,子不能专”。不但“父在子不得自专,父在子不得留名”、“父在没子财”,甚至有的忌父子同桌、同席,不然,以为“没大没小”,与禽兽无异。这种禁忌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如:在彝族,父子禁同凳同床坐;在朝鲜族,则严禁晚辈在长辈面前抽烟,抽烟必须避开长辈;在景颇族,忌在父母面前留长发,留胡须,不准在长辈面前开玩笑、做怪样。满族、鄂温克族等也有相似习俗。

严格禁止辱骂老人,认为骂老人一定会折阳寿的。俗话说:“抬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老年人。”汉族俗以为“叛父母,亵神明,则雷霆下击之”。在民间广泛存在虔诚敬祀祖先神灵的习俗,没有哪家敢怠慢自己的祖先神灵,不然就会被认为不孝。在河南开封一带,旧时有为使父母病愈而自刑“上锥”的风俗。所谓“上锥”就是拿锥子去刺穿胳膊的肌肉,在刺的时候忌嚷疼痛,如果喊的话就被认为是不孝。

以前子女的婚事大都是由父母代办,子女忌自己做主。而最不孝的算是无子嗣。孔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忌乱伦宗族中尤其忌讳乱伦,因而有许多禁约章法。“中国民族,一个人在其伦类中,有其前后左右上下之关系。此即所谓五品、三纲、六亲、六纪、九族等关系是也”。这个伦秩不可变动混乱,民间以乱伦为深忌。

忌公媳靠近,应远避。民间咒语“扒灰”,即是指公媳间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汉族有“公公不搭媳妇肩”、“公公背儿媳,出力不落好”的俗话;山东等地老公公还禁忌到儿媳妇房里去。

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公媳禁忌。彝族忌讳公公与媳妇说话;苗族、白族等还忌讳媳妇与公婆一桌吃饭;柯尔克孜族忌媳妇的臀部朝着长辈,因而媳妇从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能退着出去;哈萨克族妇女忌在长辈跟前走过,要在背后走过;傣族女人若要在长辈男子面前走过时,一定要弯下腰走;侗族妇女忌长辈男子在楼下时上楼。

总内部纷每在家族中还忌讳内部闹纠纷,正如所谓“忌讳骨肉分争”。俗话说: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为家庭和睦考虑,因为“和气生财”。如果整天闹矛盾,争争吵吵,是会遭到家运衰败的报应的。

以前子女的婚事大都是由父母代办,子女忌自己做主。而最不孝的算是无子嗣。孔子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忌乱伦宗族中尤其忌讳乱伦,因而有许多禁约章法。“中国民族,一个人在其伦类中,有其前后左右上下之关系。此即所谓五品、三纲、六亲、六纪、九族等关系是也”。这个伦秩不可变动混乱,民间以乱伦为深忌。

忌公媳靠近,应远避。民间咒语“扒灰”,即是指公媳间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汉族有“公公不搭媳妇肩”、“公公背儿媳,出力不落好”的俗话;山东等地老公公还禁忌到儿媳妇房里去。

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公媳禁忌。彝族忌讳公公与媳妇说话;苗族、白族等还忌讳媳妇与公婆一桌吃饭;柯尔克孜族忌媳妇的臀部朝着长辈,因而媳妇从屋里出来时,禁忌转身,只能退着出去;哈萨克族妇女忌在长辈跟前走过,要在背后走过;傣族女人若要在长辈男子面前走过时,一定要弯下腰走;侗族妇女忌长辈男子在楼下时上楼。

总内部纷每在家族中还忌讳内部闹纠纷,正如所谓“忌讳骨肉分争”。俗话说:

“斗气不养家,养家不斗气。”每个家庭成员都要为家庭和睦考虑,因为“和气生财”。如果整天闹矛盾,争争吵吵,是会遭到家运衰败的报应的。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