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1节 第一章

良好品德是成才的核心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与成才的核心,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德才兼备”这个中华民族鉴选人才的标准。人才学研究表明,与一般的人比较,人才在社会责任感、献身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自觉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要强烈得多。这些精神都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可见,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个人成才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人健康成长的精神力量。

2.道德品质是塑造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

人格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法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这里讲的人格是指人的地位和尊严、气质和风度、学识和才华、品质和品格的总和,其中的品质和品格主要是指道德品质。完美的人格在道德品质上表现为对自己、对他人两个方面: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他人要尊重、友爱、关心、帮助。具有高尚的情操、优秀的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文明的行为,这是完美人格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3.道德品质是一个人建功立业的重要保证

今天的青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和人民对青少年寄托着殷切的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在将来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要实现这个抱负,除了要有真才实学和健康体魄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诚实是做人的根本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事例:

陈强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学习很好,老师还让他帮助后进生刘洋辅导功课。一天放学回到家,陈强看起了电视中的动画片舍不得离开,于是他给刘洋打电话说:“我今天感冒不能去你那儿了,请原谅。”妈妈在旁听见了,见陈强在撒谎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有责任教育他不能撒谎,于是妈妈对陈强说:“陈强,过来,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陈强问:“什么故事啊?”妈妈说:“讲完你就知道了。”

于是,妈妈讲道:我国宋朝时候,有一个才子叫晏殊,他不仅聪明好学,而且为人诚实守信,从不做虚伪的事,说虚伪的话。他14岁时,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当主考官将考题发下后,他发现是自己已经做过的题目,便向考官说明,并要求重新换一道题。主考官被小晏殊的诚实所感动,把这件事汇报给了皇帝。皇帝知道此事后,对他的诚实赞不绝口,又亲自翻阅晏殊的试卷,看到他写得一手好文章,便高兴地破格提升他做了官,后来又让他当太子的老师。皇帝对周围的大臣们说:“晏殊勤奋好学、为人诚实,做太子的老师最合适。”

故事讲完了,妈妈说:“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你不去辅导刘洋功课,可以直说,但不可撒谎骗刘洋,这样做是不对的。”

听了妈妈的一席话,陈强心中有所触动,他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错了,但我不说,又有谁知道我撒谎呢?”

妈妈见陈强还有疑惑,就对他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今天撒谎事小,可养成习惯事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不讲信用撒谎、坑蒙拐骗而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妈妈希望你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长大了做个讲信用的人,你可不要让妈妈失望啊!”

陈强认真地朝妈妈点了点头,说:“我这就去为刘洋辅导功课。”说完就向门外走去。

这位母亲正是因为知道诚实是做人之本,知道从小教育孩子诚实的重要性,所以才这样做。

要让孩子肯说真话,敢驳假话,不说谎话。

坚持不懈地训练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良好的道德表现出一个人的素质,它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应该及早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广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关键。

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父母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而且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满嘴污言秽语,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环境容易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使孩子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争吵,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脏话,急了就打人。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要形成一个综合的教育力量,那就是良好的家风。

2.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而来的,它是良好道德习惯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为习惯,只有潜移默化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作为家长,要注意训练孩子好的道德行为。

①表里如一

每一位家长不光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要帮他们穿上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

②分清是非

孩子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育还没有成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能力弱,他们常做出是非颠倒的事情。家长就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才能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正面引导教育

在孩子生活的过程中,要善于让他们去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看到别人把果皮扔在垃圾箱里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再如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自己让座时,就让他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好现象时,帮助他分析对错,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这样在对比中让孩子悟出是非对错标准,有助于帮助孩子提高辨别能力。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成孩子的习惯。

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查尔斯·赫梅尔说:“我们的星球,犹如一条漂泊于惊涛骇浪中的航船,团结对于全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人类未来的航船不至于在惊涛骇浪中翻覆,为了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地球之舟”合格的船员,我们有责任培养好自己的小水手,让他们拥有勇敢、坚定、机智的美德,同时也让他们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懂得善良、同情、友爱、关怀……

下面是一则很感人的事例:

马宇歌是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父母都是国家公务员。她和许多同龄孩子一样,一脸的稚气,每天背着书包上学,课间和同学一道玩耍,放学后和同学一样回家做作业,有时还要帮妈妈做饭……她并不比别的孩子高大早熟,也不比别的孩子多两只手或两只脚,她的时间也不可能比别的同学更多,但她却比同龄孩子走了更多的路,见了更多的人,做了更多的事,也有着更大的知名度。

中央电视台的《半边天》栏目是中国成年女性关注的权威栏目,却把当时只有10岁的她请进了演播室,使她成为该节目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嘉宾。她在2000年暑假只身一人乘火车远行四千多公里,走过了小半个中国的城乡。她9岁起就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的小记者,还兼任16家媒体的特约记者,在中国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以及《中国教育报》等高层次报刊上发表过作品。她采访过的知名人士有数十位,其中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我国著名航天技术专家、梁启超先生之子梁思礼,曾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的何振梁……

父母常常给小宇歌讲故事、讲历史。小宇歌至今保存着两块珍爱的徽章,一块上面写着“博爱”,一块上面写着“天下为公”,她常常将它们别在胸前,那是小时候爸爸送给她的。父母还给她讲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事,爸爸希望她长大以后成为一个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告诉宇歌,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要像孙中山先生等志士仁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

上学后的宇歌,在学校里便表现出善良的品质。只要班上有请病假的同学,不管晚上放学多晚,天气多恶劣,宇歌都要去同学家帮助他(她)将落下的功课补上。

宇歌从小就受到父母这样的教育:对人要真诚、热情、礼貌。邻居唐爷爷是位退休老教师,已有80高龄,宇歌拿到第一笔稿费,就为酷爱书法的唐爷爷买了两支毛笔。每次老人出去购物,只要遇上宇歌的爸爸,爸爸总要主动下车帮助老人,宇歌耳濡目染,每次遇到唐爷爷就主动上前搀扶,帮爷爷拎包。宇歌就是凭着她的爱心打动了人们的心,结交了无数的朋友。

宇歌的父亲说,小宇歌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原先只是一张白纸,她的好品质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父母只是起了启发熏陶的作用。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学会善良呢?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父母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并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父母,因为孩子正是从爱父母开始扩大到爱老师、爱科学、爱他人、爱祖国的。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父母的态度。从父母恩爱、彼此尊重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他们对家人温和亲切,对外人也会谦让有礼。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当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挂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父亲教孩子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对妈妈的爱。父亲教孩子关心妈妈,关心妈妈的身体,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刻,站在妈妈的身旁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父亲教孩子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一生,如此可以培养孩子细腻温柔的爱心。

父母对周围人应表现出真挚的同情,并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父母还应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陶冶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播撒善良的种子。

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

培养孩子拥有使命感和责任心

大多数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这样讲:“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不需要你为家操一点心,只要你做个好学生,将来有所作为,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其实,父母们的这种观点是一种天方夜谭。不让孩子为家操一点心,实际上就是剥夺孩子的责任心,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怎么能在将来有所作为呢?

生活环境改善了,学校设施更新了,新的教学法,各类课外辅导,父母的全力支持,这一切能否促进我们的孩子更加发奋读书,更自觉地去要求自己呢?事情并非如此,而且恰恰相反,孩子的学习自觉性差了,对自己的上进要求也降低了,而且更主要的是孩子的责任心被丢到脑后了。这里有受电视和其他一些大众娱乐媒体的传播物质享受的影响,但关键的是环境的改变使孩子们失去了重心。在以往比较艰苦的环境中,孩子们更多地参与家庭的生活筹划,帮助父母持家守业,照顾兄弟姐妹,知道父母谋生之不易,自己必须为父母承担一部分责任,尽自己的义务照顾弟妹,省吃俭用为家里减少生活负担,看见父母为照顾一家生活而辛苦劳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希望有一天能够为父母解忧。这一切都使孩子从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看到自己的行为能为他人带来的影响,感到自己的作用,从此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这种责任心与自豪感的内容也会增长、扩大,不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家庭。但从小家庭中培养出来的这种感觉,却是增长未来责任感的基础,如果家庭没有这种基础,孩子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便不知从何而来。

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便会感到迷惘,而失去创造成就的动力,并容易为其他一些物质性的、轻浮的事物所吸引,从而沉溺其中。

今天的新一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便利条件,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加重。虽然我们不断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盛衰,要为祖国而学,为人类进步而学,但由于没有用更现实具体的目标与体会来鼓舞、激励他们,这些长远的目标就显得空洞,缺乏实际意义。因此需要父母与社会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途径与手段,来弥补成长中的孩子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课,找出对孩子们成长有根本意义的家庭社会因素。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父母同样面临着新的社会环境的挑战,许多东西是父母所不熟悉、甚至没有见过的。随着社会进步,父母的观念也需不断调整,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要靠父母不断地探索、研究、借鉴与学习。

在众多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中,有许多是针对现代教育环境的根本缺陷而发,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

一个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非常有帮助的建议是:无论在家庭和学校,都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培养他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在美国,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轮流担任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以锻炼他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孩子们都很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

在家庭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分派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与其年龄相当的劳动任务,例如打扫卫生、负责为花草浇水等等。

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也是培养责任心的一种方式,不但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也要同孩子谈些自己的喜怒哀乐,当然内容应是孩子所能接受的。谈谈建设家庭的计划,在孩子长大一些后,甚至可以与孩子商讨家庭财政安排。

一般来讲,让父母多与孩子谈一谈自己的小世界,他们是可以理解并遵照执行的,但要求他们谈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社会体验,他们就十分犹豫,甚至拒绝尝试。父母的想法也很简单:“孩子那么小,懂得什么?”因此,很多父母对在孩子小的时候的交流及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均未能给予重视,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什么都不懂,等大了以后再说吧。殊不知孩子大了以后就不听你那一套了,或者不等他长大已经满身毛病,年轻的生命被浸染得千疮百孔,那才后悔晚矣!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大人的事我怎么可以同孩子讲,再说我忙得够戗,哪里有时间去和孩子闲扯。”其实孩子的理解力是很强的,而且对外界的观察力很敏锐,只不过他们的心理活动有时被大人忽略,做父母的常常会听到孩子的问话:“妈妈怎么啦?怎么不高兴啦?”这是孩子对父母关心的一种表现,是父母应当积极鼓励的一种倾向,但父母一般给予的答复是:“没有不高兴。”或“大人的事,你不懂。”

而对家里其他的事,如人事往来、花销添置,更与孩子无关,久而久之,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就是:“这家里的事与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不惹麻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可以了。”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从未看到自己对家庭有什么可能的帮助,也没感到家长除了管管他的学习、吃住,对他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懂得什么是责任。

如果父母能够向孩子多敞开一些交流的大门,向孩子讲一讲成年人的苦恼,家事的繁琐,工作的困惑,使孩子从小就懂得做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艰辛,使孩子产生为父母分担忧虑的念头,而父母应捕捉住孩子的心愿,对他们的理解与分忧的愿望表示欣赏,并且为有这样懂事的孩子感到骄傲。聆听孩子的意见。采纳孩子任何有价值的建议,欣赏孩子任何帮助父母和家庭的举动,这些都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能对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

让孩子对父母的工作经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进行了解与分析,也是使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的好途径,锻炼他们分析、判断与处理事物的能力,为孩子将来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聆听孩子的意见,采纳他们任何有价值的提议,欣赏他们帮助父母的举动,都能激发孩子的责任心与使命感。

培养孩子从小就守时守信

人与人合作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要守时守信。守时守信的孩子,别人很愿意与他合作。

宋庆龄是一位有教养的女性,这跟她的家庭教育分不开。宋庆龄的母亲倪桂芝,早年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同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个贤淑的女性。她对宋庆龄的教育成就了一位伟大的女性。

有一次,宋耀如准备带着全家去朋友家做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着那动听的旋律。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着我们呢!”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着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么啦?”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宋庆龄停住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宋庆龄有些着急地说。

“为什么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着女儿问。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们家,我教她叠花。”宋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么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拉着宋庆龄的手就要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宋庆龄边说边将手从父亲的大手里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么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着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着庆龄笑了笑,接着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么急事吧!”“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

守时守信的孩子更受人欢迎,更容易获得社交的成功。父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守时守信:

1.说到做到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对别人要讲信用,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要兑现;如果经过再三努力仍没有做到,应诚恳地对别人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告诉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要慎重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和把握做到,对不能做到的,就不要轻易答应;对比较有把握做到的,也应留有余地,不要大包大揽。

2.培养时间观念

守时就是要求孩子有良好的时间观念,而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不拖拉的好习惯,应该从小抓起,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感知时间,懂得按时作息。同时,要帮助孩子严格遵守时间,如画画、游戏、做作业等要按时进行,按时结束。纵使孩子与朋友的约定没有什么价值,也要令其遵守。孩子必能在这些小小的约束中,学习到如何以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守信践诺,并且认为那是一种自律精神。

3.及时鼓励

当孩子守时守信时,不管事情多么微小,父母都要及时鼓励褒奖。要让孩子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守时既是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也是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是懂礼貌、有教养、威信高的最直观的表现。

教育孩子做守时守信的人。唯有信守诺言,才能使人获得恒久的名声。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

北京的陈磊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他的父母是这样教育他的:

在早期教育中,他们除了开发他的智力外,也同步进行着文明行为的训练,培养孩子彬彬有礼的习惯。例如,在宴席上,他们让孩子坐在椅子上,默不作声地吃大人夹给他的饭菜。咳嗽时,他们提醒孩子要对客人说“对不起”。饭桌上,孩子不小心把饭粒掉在地上,他们抓住他的小手,一边拍打其手心,一边提醒他不许再犯。饭后,孩子要保姆替他取水,他们提醒孩子,不该随意让别人帮自己做事,若是非麻烦别人不可,一定要说“请”、“对不起”、“麻烦您”、“谢谢”等礼貌用语。

凡是见过陈磊的人都说他气质好,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这也是从小到大逐步养成的。陈磊父母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出一个聪明的孩子,也要培养出一个文明的孩子。从陈磊学会说话,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提示和要求时起,他们就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下,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比如早晨离开家时,要和家里人说“再见”,到了幼儿园要问“阿姨好”、  “小朋友好”等等。陈磊是坐医院通勤车长大的,在通勤车上,医护人员还教他学会分辈儿,当他准确地称呼“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时,那稚声稚气的样子着实惹人喜爱。

其实,陈磊父母的这些教育,许多父母都做了,为什么有的效果差些呢?原因有两个:一是不能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二是父母对孩子要求是一回事,自己却未能以身示教,使孩子感到迷茫,不知如何是好。因而,父母要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讲礼貌的习惯,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

古语说:“己正而后能正人。”父母若要孩子礼貌待人,首先自己要做表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父母的身教是对孩子最生动、最实际的教育。父母应充分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使孩子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理解文明、礼貌、热情的含义,并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2.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文明礼貌的习惯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与人的内心修养,特别是与人是否具有自尊与尊重他人的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不容受到侮辱和歧视,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争取获得好的社会评价。正常人都有自尊心,欲自尊须先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注意文明礼貌。很难想像,一个丧失了自尊心的人会具有什么文明礼貌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实际上是人满足自尊心的一种重要手段,所以要强化孩子的自尊意识。

3.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

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通常是刺激孩子学习的最佳催化剂。客人在时,父母对于孩子良好的表现可以表扬、鼓励;客人走后,父母也可以对孩子的表现做出评价,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不足以及今后要注意的地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孩子在接待客人中出现了失误,如打碎了茶杯、弄脏了饭桌,父母千万不要当面批评,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对待孩子的过失要重动机轻结果,要原谅孩子由于缺乏经验而出现的过失。孩子礼貌待人的行为规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靠平时不断教育、训练和强化。年轻的父母要经常为孩子提供“教育情境”,让孩子不断练习,巩固孩子热情、礼貌待人的行为,这对孩子思想品德、学识能力、行为习惯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帮助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貌常识

文明礼貌常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语言和行为。文明礼貌语言要求不说粗俗的话,日常用语包括“您好”,“早上好”,“见到您非常高兴”,“欢迎光临”,“晚安”,“再见”,“欢迎再来”,“对不起”,“没关系”,“谢谢”,“请”等等。文明礼貌行为包括交往行为和环境行为两种。交往行为包括见面或分手时打招呼、握手,与人交谈时眼神、体态和表情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与别人说话的时候要用眼睛看着对方,这也是一种礼仪,如果与别人说话时眼睛却看着旁边,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文明礼貌的环境行为要求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如爱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果皮;穿着朴素大方整洁,头发干净整齐;不打架骂人;待人态度热情和蔼;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长辈让路让座,不争不抢座位;购物时按顺序;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观看演出和比赛时,不起哄骚扰,做文明观众等等。

5.要培养孩子养成对人对事最起码的礼仪

坐要有坐样,站有站样,这也是一种文明礼貌。说话要和气,要轻声。有的父母说话大声嚷嚷,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那么我们要不要培养孩子大声说话呢?只是在给大家说话的时候要稍大声一些,让大家听得见,平时说话要轻轻的。

讲礼貌可以让孩子们相互间培植起信任和友谊。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