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第4节 第四章

让温室中的孩子走到阳光下

很多父母都认为,年纪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弱的,所以要给孩子更多的庇护。其实这些家长没有想到的一点是:如果不给孩子挑战自己的机会,不给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那么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永远都是弱的,孩子永远都走不出父母的庇护。

所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应该是:让温室中的孩子走到阳光下,经受自然环境的风吹雨打,告诉孩子,挑战并没有什么,只要你敢于去迎接、解决,那么成功就是一种必然。

那么家长如何才能给孩子这种“挑战意识”的教育呢?

1.父母要树立挑战教育意识

许多父母认为不应该让孩子遭受过多的挑战,这样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毫无疑问,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对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对于挑战的认识和理解。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让孩子受点挑战和磨难是有好处的,如:有利于培养孩子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而要做到这些,父母就必须树立挑战教育意识,让孩子对于挑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当然,挑战教育不仅仅是我们常见的吃苦教育,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说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不如意。父母可以把自己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和不如意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生活的热爱、执著、不怕困难的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就是孩子在面对挑战时最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表现。一个意志坚强的孩子,对于来自家庭、学习的逆境和压力,都能勇敢地承担,不管遇到多少反对和挫折,他总能坚持下去。而不像很多孩子一样,喜欢半途而废、喜新厌旧、知难而退。

也就是说,意志力坚强的孩子总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就像人无法停止呼吸一样,永不会放弃。毫无疑问,这样的孩子以后的前途肯定是不可限量的。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挑战意识的时候,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因为只有具有足够竖强的意志力,孩子才能坚持不懈地奋斗,才能不轻易放弃。

有这样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志对成功的重要性。

从前,有人问一位智者:“怎样才能成功呢?”

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

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保留下花生仁。

“那你搓搓它。”智者说。

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

“再用手捏它。”智者说。

那人用力捏着,没能将它毁坏。

“虽然屡遭挫折,却拥有一颗意志坚强的心,这就能成功。”智者说。

3.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

成功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需要长时间不懈的努力。这一点是现代孩子身上非常缺乏的精神,他们往往知难而退,一遇到挫折就想着让父母来帮忙解决。很多父母觉得这是因为孩子懒惰,其实不然,而是孩子不懂得坚持。

林肯之所以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孩子,成功地当选为一名美国总统,是因为他具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在林肯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他就下决心要成为全美有影响的公众人物。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每天坚持演讲练习,经常步行七八里路去参加辩论俱乐部的活动。他认为,这种训练可以使他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他找到校长蒙特·格雷欧姆,向他请教有关学习语法的技巧。格雷欧姆先生告诉他说:“如果你想站在公众面前讲话并能赢得公众认同的话,你必须从学习语法开始。”而附近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学习语法,步行要两个小时左右。还没等格雷欧姆先生把话说完,林肯就立刻转身向那儿走去,借回了为数不多的《科克汉姆语法书》。在夜晚降临之前,他就沉浸在这本书之中了。

从那时候起,一连几个星期,他把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用在这本书上。他经常叫他的朋友格瑞尼帮他看着书,然后自己背诵书的内容。当他碰到疑难问题时,就向格雷欧姆先生请教。正是通过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让他日后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美国总统。

4.勇于接受挑战

一个孩子可能有许多优点,比如智商很高、勤奋好学、能言善辩等,可是仅仅拥有这些,并不能使他将来一定成为一名成功者。所有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善于接受挑战。

明明和浩浩是同班同学,都非常聪明,但是明明的成绩总是要比浩浩的成绩高出一点点,几乎每次都是如此。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父母和老师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发现:明明之所以成绩要比浩浩的好,原因很简单:明明善于接受挑战,无论是习题难度的挑战,还是其他同学给予他的挑战,对他而言,几乎没有什么不敢挑战的。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明明就挑战二年级的习题;到二年级时,明明已经自学完三年级的知识,开始挑战四年级的知识了,就这样,挑战持续不断,明明的进步也持续不断,为此他连连获奖。

虽然兴趣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挑战的勇气显得更加重要。

5.挑战自己,从小事开始

孩子的挑战意识多数不是天生的,主要还需要后天的培养。从小培养孩子从小事开始挑战自己的习惯,让他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是让孩子懂得挑战自己的好办法。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曾通过小事情来挑战自己。

国内外的很多体育名将,他们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l厘米的高度、01秒速度的提升、05环的精度慢慢挑战出来的。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得通过一点一滴的进步积累,挑战自己,从小事开始,成功就是一种磨炼、积累的过程。

6.给孩子设定一些挑战障碍

挑战会光临每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而且挑战会随时随地光临,不会给任何人以准备的时间。如果一个人,从来就没有经受过这方面的锻炼,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且解决这些挑战。

这就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在孩子的生活或是学习中安排一些困难,让孩子习惯面对挑战,当他们一次次地经历挑战之后,他们就会从中找到应对挑战的方法。

如:对于年纪小的孩子,如果他想要一种东西,父母可以不用马上拿给他,让他自己动脑筋去想办法;对于年纪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参加各种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也可让孩子多参加集体游戏,在游戏中让他体验到失败和不如意。

7.鼓励孩子克服挑战恐惧症

有的孩子一旦遇到挑战就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反应,他们往往会用逃避的方式来避开那些挑战,这就是典型的挑战恐惧症。

想要改变这种现象,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遇到挑战时,父母要教育孩子勇敢面对挑战,勇敢接受挑战。当孩子一次次面对挑战并且一次次战胜挑战的时候,他们就会增添勇气,激起更大的战胜挑战的愿望。这样,他们害怕的心理就会消失,而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这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有能力去克服挑战恐惧症了,挑战能力也就培养起来了。

8.温情对待孩子的挑战失败

只要有挑战,就可能有挑战失败,这是在所难免的。在孩子挑战失败的时候,可以说,家人的温情与支持就是他们信心的来源。尽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帆风顺,不希望任何挑战失败的阴影降临到孩子的头上,但是挑战失败却会像影子一样跟随着孩子的一生。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唯一能做的,就是教育孩子把失败当作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它。家长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对待孩子失败最温情的方式。

当孩子在面对挑战失败的时候,父母要用温情去温暖孩子受挫的心,对孩子进行引导,避免挑战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

必须打消孩子害怕失败的心理

都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害怕失败,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现代的孩子总希望自己的东西比别人的好、自己的成绩比别人的好、玩具比别人的好……一旦有一样比别人差了,就会受不了。男孩子可能会闷闷不乐,而女孩子可能就会大哭大闹。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这种表现无可奈何,不知从何下手进行改变。其实很简单,要想改变这些情况,就必须打消孩子害怕失败的心理。

该怎么做呢?

1.肯定你的孩子

很多孩子之所以会害怕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肯定,即便他们的做法是正确的,也会因为没有及时得到父母的肯定而放弃、自动地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弃这种尝试,放弃自己的想法。

一位心理学专家到一所学校去做调研,校长请他帮忙鉴别学校里智力超常的学生。  “没问题。”专家愉快地答应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就把一群孩子叫到办公室,声称他们的智力非同一般。

被点到的孩子眼前一亮,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回到家高兴地对父母说:“心理学家说我是神童呢!”

孩子的父母也惊喜异常,他们没想到自己的孩子竟然是天才。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们也对这些孩子刮目相看。于是,这些孩子在家长的呵护、老师的关怀、同学的羡慕下迅速地成长。一年之后,他们果真显示出超人的才华。

这时,专家再次访问学校,校长很敬佩地问:“您怎么会有这么准确的眼光呢?”

“可不要告诉他们,”专家笑了笑,小声对校长说,  “我只是随便指指而已,其实他们跟其他孩子并没有什么分别。”

由此可见,肯定的态度对于孩子来说力量有多大!“肯定的态度”能使孩子尽快成才。特别是对那些表现欲、成就欲都很强烈的孩子,足够的肯定能使他们更加自信,从而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2.不要指责、挖苦孩子

现实生活中因为家长比较功利,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就会以“笨蛋”、“没用”、“没前途”等词汇来指责、挖苦孩子。

最常见的:

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家长可能就会对孩子说:“你真是个笨蛋,竟然才考这么一点分数!”

孩子想帮助父母摆放碗筷,却因为不小心,将碗打碎了一个,父母可能就会责骂孩子:“没用的东西,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以后出去讨饭都讨不到!”

孩子想学小提琴,父母却告诉孩子:“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你不知道学小提琴以后不好找工作吗?你不知道这样下去你会把自己毁了吗?”

……

虽然父母这么说是为了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做事要小心点,小时候要以学习为重,但是在言语上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别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在指责自己、挖苦自己。

3.满足孩子的表现欲

孩子的很多尝试都是在表现欲的指引下进行的,如“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我会把它做得更加完美!”“我要成为一个既有能力又优秀的人!”当然,这种尝试很有可能是失败的。这个时候,父母一定不要责备孩子,而是应该创造另外一个机会满足孩子的表现欲,并且尽量帮助孩子把此事做成功。这样就可以弥补孩子心中因表现不成而失败的受伤心理,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就较容易克服困难,更易走向辉煌。如果父母没有这样做,孩子就会因为太多的打击、太多的压力而喘不过气来,可能最终会放弃了追求更高成就的欲望。

4.不要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很多孩子刚开始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很有积极性,但是慢慢地就没有兴趣了。如,刚开始的时候,很喜欢看书,可是渐渐地却不喜欢看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仅仅是孩子的兴趣转移了吗?在家长的教育方式上是不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呢?

看看下面的故事你就应该明白了:

一天,晨晨读完了一本有些艰涩难懂的故事书,他非常高兴,不由得高声唱起歌来。

“晨晨,你又在嚷什么!”妈妈皱起眉头说,  “读完一本书是很平常的事,你用不着那样高兴。”

“可是妈妈,这本书太令我愉快了,它那么难懂,可我居然把它看完了!”晨晨抬起头对妈妈说,他很想得到妈妈的肯定。

“哼,你以为只有你才有这个本事吗?你以为我会表扬你吗?你太骄傲自大了!”,妈妈说完这些转身离开了。

从此以后,人们再也看不到晨晨脸上那种快乐自信的表情了。

晨晨为什么不再自信了?因为他的积极性没有了,连带着乐观、对家长的信任、好感一起消失了,这就是家长打击孩子消极性的后果。

当然,晨晨的妈妈可能只是想用这种方法来教育晨晨要懂得谦虚,但是她完全可以采取另外一些方法来达到目的,而不应该通过打击孩子积极性来进行。要知道,孩子的积极性没有了,确实不再骄傲了,是因为她根本没有骄傲的资本了。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适时的肯定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孩子确认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惊喜,他的下一次努力就会更加信心十足。

5.肯定并赞赏你的孩子

要想教育好孩子,不仅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还应该适时地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造就一个天才。

美国著名画家韦本文是这样描述他成为画家的原因的:有一天,母亲留下他及他的妹妹莎莉在家。他发现家里有几瓶颜料,就用来为妹妹画肖像,因而把客厅里弄得又脏又乱。母亲回来后,她没有提到客厅是如何的脏乱,而是很真诚地赞赏说:“哇!这是莎莉啊!你画得真像!”并亲吻他以示奖励。韦本文说:“那天母亲的亲吻就使我成了个画家。”

这就是人性:它渴求赞赏,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具备这一点。每一个人都会在得到赞赏时,开心乐意地做更多的事情。当别人称赞我们做得好时,我们会想做得更好。那么家长为什么不将这种心理应用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上面呢?

6.鼓励孩子下次做得更好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当孩子遭受挫折时,家长鼓励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鼓励的动作,就是他们走出挫折的强心剂。所以,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妨鼓励他:“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小军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一次体育考试中,他却考了最后一名。小军难过极了,他从来没受到过这样的打击。很长时间过去了,他还没从这次失败中走出来。  “宝贝,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妈妈问。  “是啊,我跑了最后一名,太丢人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妈妈说,  “你比其他同学年纪小啊,他们的腿都比你长很多。”妈妈继续说:“我问过你的体育裁判,他说你是同龄孩子中跑得最好的,这场比赛对你不公平。等你个子再高一点的时候,你一定跑得比他们快。”  “妈妈相信,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妈妈最后补充说。

果然,在第二年的比赛中,小军就获得了年龄组的第二名。

显然,小军之所以能在第二次的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要归功于妈妈的鼓励。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这样的鼓励。失败是在所难免的,鼓励是必不可少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性格会受到家长言行的影响——孩子受到的鼓励越多,他们的个性就会越坚强,对自己的期望就越高,反之,个性就会变得软弱,自卑感就越强。

所以,当孩子受到挫折时,家长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给孩子一个重振雄心的理由。

7.用积极思想引导孩子

什么是积极思想?很多家长并不明白,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到孩子身上值得肯定的一面,然后通过正面的表扬,将孩子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佳乐从来不整理自己的房间,父母为此大伤脑筋。

有一天,他心血来潮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得很干净。妈妈来到他的房间,惊奇地对他说:“哇!这床这么干净,我想最严格的老师也会给你发两朵小红花……”

佳乐听了妈妈的话,先是一惊,接着他高兴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去帮你取信吧!”把信取过来后,他仍然很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去洗衣服!”要知道,如果是在以前,洗衣服这种工作,妈妈给他报酬他都不会去做的。

洗完衣服后,佳乐还保持着刚才的热情,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还能帮你做些什么?”……这位妈妈只是给了他的孩子应得的赞赏,却使这个孩子犹如活在天堂一般,突然间感到世上所有事物都是那么美好。

用积极思想引导孩子,是最省力而又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应该记住一点:世上不存在没有任何优点的孩子,只要家长愿意去寻求,必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们值得肯定、可以引导的地方。

对孩子从小就进行挫折教育

美国的乔治·范伦从20世纪40年代起开始一项艰巨的研究。他跟踪400多名男孩,这其中有不少人生长在较困难的家庭中。范伦在这些人25岁、31岁、47岁时,对他们进行了跟踪采访,并采取评分的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那些在儿童时代干活多,活动程度高,经受过一定挫折磨炼的人,比一般人在与他人相处关系融洽程度方面要高2倍,工资报酬高5倍,被解雇的可能性为一般人的1/16。当然,他们的生活也更幸福、更充实。而儿童时代很少干活,没经过任何挫折和磨炼的人,成年后患精神疾病者比干活多的人要多10倍,犯罪率也较高。这说明,那些经受过劳动锻炼和艰苦环境磨炼的孩子,具有抗御挫折的能力,社会适应性较强,能很快成为社会中有价值的成员,他们懂得怎样生活。

可是在现代家庭中间,挫折教育比较缺少,对于某些“小皇帝”、“小公主”来说,甚至根本不知道何谓挫折,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挫折教育,在现代孩子的教育中必不可少。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这将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次营养大餐。

身为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1.让孩子认识到挫折

所谓挫折,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他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认识到挫折呢?不同的年龄阶段可以给他不同的挫折体验:

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当他想要玩某个玩具时,妈妈把玩具收起来;

当他想吃零食的时候,妈妈加以阻挠;

当他想拥有某些东西的时候,妈妈想方设法阻拦;

……

这些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种挫折,都能让孩子认识到挫折,都可以导致他挫折感的形成。父母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必须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以便让自己敢于面对挫折,不怕失败。只有这样,才能更具生存竞争力。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挫折的发生是没有办法避免的。既然没有办法避免,那就只有让孩子尽早地认识挫折,然后面对挫折。

2.让孩子了解挫折的形成原因

要想让孩子战胜挫折,不仅仅要让孩子了解挫折,还要让孩子了解挫折形成的原因。因为只有从源头上来堵住挫折,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解决问题。

那么挫折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呢?

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对追求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缺乏心理准备;

能力不足,遇到困难不知如何应付;

缺乏自信,把困难夸大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自我要求太高,希望自己样样全能、次次最优;

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事事争强,赢得起,输不起;

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孩子需要的极力满足;

家长过度的保护和包办,孩子的多种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锻炼;

……

所以,在给孩子适当挫折教育的时候,同时也要避免进入以上这些方面的误区,否则孩子将会面对越来越多的挫折,以至于最终被挫折打倒。

3.适当给予孩子“苦头教育”

什么是“苦头教育”?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让孩子吃一些苦头来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受挫力。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为了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少吃苦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精心设计一个有益的教育环境,要适当地让孩子们在莽撞中吃点“苦头”,切身体验一下,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识设置一些困难,如让孩子自己穿衣、系鞋带、铺床、收玩具等,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

“少时多吃苦、老来多享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很多家长虽然懂得这个道理,却始终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忍心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这一点家长也是要注意的。既然要给孩子最好的,就应该给他最好的“苦头教育”,适当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体验挫折,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挫折教育,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做父母的千万不可忽视这一重要问题。

4.利用好孩子的挫折事件

孩子每一次所经历的受挫事件都是对孩子的承受力进行培养的绝好机会,父母要利用好这些受挫事件,通过这些事件,培养孩子的受挫意识,帮助孩子找到原因,正视现实,乐观地挽回损失或弥补过错,不让心理上埋下阴影,这样才能令孩子更加坚强。

5.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

父母不可能跟随孩子一生,孩子最终都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活。所以,父母要尽早地放手,让孩子独自面对挫折,让孩子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解决困难。生命,总是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思想,总是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意志,总是在残酷和无情中坚强。

美国一对年轻夫妻带着7岁的儿子去郊游。三人都骑自行车,途经一段泥泞路,夫妻俩骑的是大轮径车,用力蹬就闯过去了,儿子骑的小轮径童车,陷在了泥地里。这对夫妻并没有回来帮助儿子,而只是鼓励说:“好儿子,拿出男子汉的气魄,闯过来。”并往前走一段,躲在隐蔽处观察孩子如何过泥路。

孩子骑不动,只好下来推着走,走几步,用小手抠抠车轮上的泥巴,再推几步,再抠一阵……孩子满头的汗水和泥巴,满身也是泥巴,母亲想去帮一下,被父亲断然拒绝了,他要让孩子独自面对整个困难。

当孩子经过艰苦奋斗走出泥泞地时,父母又出现在他的面前,只说了句:“好!我儿子像个男子汉!”他们三人又说又笑着继续往前走了。

挫折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也是人生的一位良师,它能教给我们很多生存的技能,也能让我们懂得如何去面对生活。如果能让孩子独自去面对一些困难,那么这些技能、这些面对生活的思维都能归其所有。

6.教育孩子,逆境之中更需要奋斗

在逆境中经过挫折千锤百炼成长起来的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强的生存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逆境中奋斗的人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基础上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懂得奋斗、努力的人才更具有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才更具面对挫折的勇气。

所以,家长应该教育孩子,面对逆境不要害怕,而是要奋斗。要让孩子从小明白: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着它哭,它也会对着你哭;你对着它笑,它也会对着你笑。你越是奋斗,挫折就越小,成功就离你越近。

7.教育孩子接受挫折、利用挫折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没人能说得清楚,应该是因人而异。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难打垮,而一个坚强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径。这也就意味着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懂得让孩子接受挫折,并且利用挫折、从挫折当中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教训。

挫折并不是一无所用的,教育孩子不要一味地排斥挫折,不要一味地阻止挫折出现。顺其自然,来了就接受,然后总结,那么慢慢地,挫折就会自动远离你。

8.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

要想使孩子能够更好地面对挫折、能够经受住外界环境巨大变化的考验、在挫折面前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得更好,就必须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

告诉你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事。唯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才能有顽强的精神与乐观的态度,才能迎来成功。”

澎亮11岁,读三年级。有一天,有别班的同学动手打了他们班的同学,这个被打的同学眼镜片被打碎,扎破了眼睛,伤势很重。澎亮毫不犹豫地冲过去,双手紧紧地抱住打人的人,止住事态,同时招呼本班的几个同学,分别报告老师和找车送伤者去医院。

他果断提出去眼科医院,理由是专科医院治愈的把握大。无奈,眼科医院因内部修缮无法接治,他又指挥司机师傅去就近医院,同时打电话急呼在本市卫生局工作的妈妈立即赶来,邀请医院院长到场……待到伤者的亲属和老师赶来时,一切已经安排妥当,令人叹服。

谈起这件事,人们都说澎亮的心理素质相当好,否则不可能如此镇定,不可能将事情安排得如此妥当。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中,有没有挫折意识,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有挫折意识的人懂得坚持,最终能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千年不变的真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最新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发表书评 查看所有书评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